關於國小語文反思作文五篇

來源:才華庫 2.21W

在平凡的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總少不了接觸作文吧,根據寫作命題的特點,作文可以分為命題作文和非命題作文。你所見過的作文是什麼樣的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國小語文反思作文5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關於國小語文反思作文五篇

國小語文反思作文 篇1

《新課語文程標準》指出:作文教學應貼近學生實際,讓學生易於動筆,樂於表達,應引導學生關注現實,熱愛生活,表達真情實感。我想,在國小生的作文訓練中,就要滲透這精神,引導學生充分運用視覺、聽覺、嗅覺、味覺等多種感官仔細觀察生活,關注身邊的人、事、物,對觀察到的現象進行積極思考,尋找寫作的源頭,積累寫作的材料,從而做到用手寫我看,用手寫我心。我們在生活化作文訓練方面作了以下嘗試,現談談自己的一些做法。

一、體驗家庭生活 做到有感而發

家庭生活對於國小生來說是最重要的,也是最習以為常的。家庭生活的方方面面、對孩子的學習成長有非常重要的影響。因此,我經常給學生布置一些家庭勞動任務,如掃地、洗衣服、整理房間、購物、燒飯……勞動難度由易到難,並且讓他們多寫一些類似內容的日記及作文。

有位學生在寫《洗衣服》日記中這樣寫道:“……衣服漂洗乾淨了,我把它擰乾,然後晾在衣架上。一陣微風吹過,衣服在翩翩起舞,好象在說:小主人,你真棒!謝謝你……”當我們讀著學生這一段作文,深感學生的語言是多麼地富有想象力和真情實感!學生在家庭生活的勞動實踐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長。

二 、走進自然世界 體驗自然生活

四季更替 ,大自然也在不停的變化。花開花謝,陰晴雨雪,都會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教學中引領學生走進自然世界,認真留意大自然,時刻與大自然為伴,用心去體會大自然,與大自然親密交融,觸發情感再生。例如,學校組織學生到郊外去踏青,讓學生尋找春天的足跡,去發現春天的祕密。一個學生這樣寫道 :陽光微笑著輕輕地添著我的臉,緩緩地將我抱入懷中,感覺暖暖的,像母親的愛,那樣甜蜜,那樣溫馨,又似媽媽親手編織的毛衣,柔柔的……“學生如此真情的話語正是與大自然交融的見證。

三、投身社會生活 深化思想感情

社會是個大熔爐。學生有了一定的作文能力後,就應該讓他們走向社會,表現自己,鍛鍊自己。教師有目的,有計劃地組織活動,讓學生走出課堂,走向社會,去感受生活,體驗生活,使作文教學儘量貼近學生的生活。如生活調查,參觀訪問,收集簡報……在社會生活實踐中積累寫作素材,從而促進學生作文能力和人文素質的協調發展。

四、參加校園活動 提供訓練素材

好動好玩是國小生的特點,儘可能地創造和利用多種條件,帶領學生去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在活動中,指導學生觀察、想象、體會。如跳繩比賽,猜謎語,做遊戲,講故事,讀書彙報會……讓他們參與其中,說快樂,談感受,悟體會。

總之,國小生生活化作文教學,教師要善於引導學生迴歸生活,讓同學們在生活實踐中發現,在生活感受中悟情,在生活亮點中拓思,於動情處揮動妙筆。

國小語文反思作文 篇2

國小語文新課程標準的的基本理念是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而在國小語文課程中作文教學是提高學生寫作能力,培養學生語文素養的主要途徑之一。作文教學的重要性顯而易見。然而,我所接觸的絕大多數的國小生對作文是害怕的,是反感的,一提到作文,他們就提不起任何興致。為何在求知心強烈的國小生中會有如此現象,我想我自身在作文教學中存在以下問題:

1.趨於教師的主導型,每到作文教學備課時,頭腦中首先出現的想法是我要如何讓學生快速的學會寫這篇作文,忽視了對學生表達能力,以及語文素養的培養。

2.對作文教學的方法掌握不夠,應用不夠靈活,過於程式化

在作文教學的過程中,我們一貫用的方法便是教授學生模板,例如,三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的寫作是以寫人為主題,為了讓能夠讓學生寫出一篇完整的作文,我採用的方法便是直接的把模板亮出來,第一段該寫什麼,第二段該寫什麼,第三段……甚至還告訴學生在外貌描寫的時候應該是以一個什麼樣的順序來寫,文章共幾段,缺一不可。因為在我自己看來,如果不這樣做,那麼剛剛學習作文的三年級學生是寫不出來一篇作文的,對學生缺乏信任。

3.忽視了學生積累素材的重要性

4.過分的干預學生的表達,學生缺乏自我發揮的空間

在作文教學中還常常指導過於細緻,學生的作文千篇一律,甚至用詞都重複,完全沒有達到作文教學本來的效果,有悖於新課標的基本理念。可是,我想就是這樣中規中矩的教學方法,缺乏信任的教學在抹殺學生的想象和他們的可能性,

國小語文反思作文 篇3

一提到作文,學生怕,老師也怕。學生怕寫,老師怕教,而傳統的作文教學,卻只能在低谷中呻吟、徘徊。老師講授習作知識時可以侃侃而談,卻不能領著學生操作,為學生示範;家長輔導習作,求助於各式各樣的作文彙編,卻也只是徒勞無功。真可謂談“作文”色變,作文難就成了“歷史性”問題。當然也有入門的學生,他們卻說,得益於課外閱讀和自覺練筆。可是,我們的大多數學生,在複雜的主客觀原因下,有課外閱讀和自覺練筆的時間嗎?

新課標的頒佈,為我們送來了縷縷“春風”,為習作教改注入了活力,為習作教學翻開了新篇章。我們一定要抓住時機,相機點撥,靈活引導,激發動機,以情造文,讓學生重新體驗習作的樂趣。

一、豐富習作源泉,讓學生敢寫。

習作離不開生活,豐富多彩的學習生活是學生習作選材的重要源泉。在習作教學中,課堂上,我不是指導學生應該寫這個,可以寫那個,而是安排學生先觀察自己周圍的一切,草木蟲魚、山川河流、日月星辰等,培養他們的觀察力,讓學生多見多識,縱向延伸,開闊眼界,積累習作原料。通過如詩如畫的大自然薰陶他們熱愛大自然、熱愛社會、熱愛祖國的情操,從而樹立敢寫的信心。然後,我又橫向拓寬,放低要求,讓學生撇開心理負擔,自由選材,引導他們在豐富的習作源泉裡對號入座,產生生動直觀的形象。有縱有橫,掃除學生怕作文的陰影,使學生放開手腳敢寫。

如,我在教寫《我的校園》一文時,我先帶領學生到操場上,找好角度,然後引導學生從大處著眼,從小處落筆,從外到內地讓他們參觀校園,這樣,學生心中對校園就有了比較清晰的印象,寫起來就沒有什麼可怕的了。

二、激發創作動機,讓學生想寫。

習作是一項具定創造性的作業,必須激發學生主動參與的慾望,才能有所成效。俗話說的好,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當學生在鼓勵性語言的作用下,會產生很好的創作慾望,從而克服習作的心理障礙。

教學中我努力去發現學生習作的閃光點,哪怕是一點兒微小的.進步,如一詞、一句,都及時給予鼓勵。一旦發現習作中的毛病,並不急於批評,而是耐心地和學生一起研討交流,讓學生弄清自己的不足之處,以及怎樣該好。讓學生的熱情也能水漲船高。在要求不斷提高的情況下,我又給學生增加“營養”,用心評改,鼓勵學生自讀自賞,讓學生自己動手動腦改作文,從而讓學生自願地把看到的、聽到的和想到的寫下來。

如,教《一件難忘的事》時,我先引導學生講述自己的難忘事,然後相機點撥,鼓勵學生把剛說的寫下來,自讀自賞,動手動腦互評習作。這樣既有利於培養學生的興趣,又激發了學生的創作慾望,讓每個學生的閃光點都能閃光,從而讓學生想寫。

《語文標準》明確提出 寫作要感情真摯,力求表達自己對自然、社會、人生的獨特感受和真切體驗 。如果學生連說真話的勇氣就沒有,我們很難要求他在作文中有所創新,只有敢於說真話,講實話,才能談創新。因為只有學生把寫作當作是 一種需要,把寫作當成是自己情感渲瀉,真情流露,價值體現,理想放飛,表述真善美,鞭笞假惡醜的舞臺時,學生的內驅力才能調動起來,學生智力中潛在東西才會湧現,創造性才會得到充分的發展。然而,學生的作文長期以來形成了一種 假大空 的不正之風。我們在作文教學中,經常會發現這樣讓人啼笑皆非的現象:

一次作文,發現有許多篇寫自己父母親生病住院,甚至自己親人去世的內容。結果作文寫得空洞無文,讀起來索然無味。這不能不說是 假大空 思想對學生的一種影響。如果這種風氣不能及時止住,對社會的危害是無窮的,六十年代的浮誇風已給人們的記憶留下了傷痛,我們不希望那樣的悲劇重演。

試想,我們培養出來的人連講真話的勇氣都沒有,我們還能指望他有什麼創新,就更別說能為社會有所作為了。當然導致學生不敢講真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作為教師同樣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因為我們在教學中往往有忽視學生講真話的現象,本來學生講的是實話,由於我們用成人的眼光去待它,強加一些成人的思想、情感和觀念,甚至把學

生當作異端看待,予以無情地批評乃至呵斥,學生哪還敢講真話。比如教學中有這樣一篇作文,由於學校採取分層次教學,各班所使用的資料不盡相同。於是一個同學針這種現象發表了自己的觀點和看法,他認為學校這是在歧視差生,為此表達了對學校的不滿,整個作文可謂情辭懇切,筆鋒犀利,表達流暢,寫的全是自己的所感所想。按理說這是一篇佳作,相比其他學生的作文來說更富有創造性,因為這種敢於說真話的精神和勇氣本身就是一種創新。然而遺憾的是這篇作文卻未能評為優秀作文。這實際上是對學生創新性的一種扼殺。同時,在教學中,廣大教師為了應付考試,往往在無意識地對學生加以引導:思想要健康,立意要高遠。學生為了高分只好跟著這樣一些套話轉,能寫出真話來嗎?所以教師在作文教學中,一定提倡學生說真話,鼓勵學生講實話,為學生營造一個說真話,抒真情的平臺。讓作文真正成為表現自己喜怒哀樂,張揚個性的一面鏡子,讓學生想笑就放聲笑,想哭就盡情地哭。當然,我們提倡學生說真話,絕不等於說學生在作文中所說的話是真的就行,不需要引導。

總之,鼓勵學生說真話,應該是培養學生創造思維的一個重要途徑。

國小語文反思作文 篇4

對於國小教學來說,作文成了語文教師的一大難題,習作成了學生望而生畏的科目。為了寫好作文,師生都必須付出許多努力,但常常收效不大。前幾天聽了周龍英老師和修建老師指導的兩節作文課,感受頗深。我認為,國小作文教學應注重以下幾點:

一、練寫觀察日記,積累素材

學會觀察事物,提高寫作能力,從何入門呢?練寫“觀察日記”就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也是作文教學重要組成部分和不可缺少的一個重要環節。在豐富多彩的現實生活中,我們每天都能觀察到許許多多的東西,如自然景物的狀態,氣候的千變萬化,人物的音容笑貌,社會的各種現象等,而光觀察不記錄,那麼有多少新鮮印象,有趣的事物、生動感人的場面難免會忘記,即便日後能回憶,也是朦朧的。所以,在教導學生養成觀察習慣的同時,還要養成練寫觀察日記的好習慣。正如魯迅先生所說:“必須如蜜蜂一樣,採過許多花,這樣才能釀出蜜來。”要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就要提倡“觀察教學,”特別是語文教師,在平時,要有意識引導學生去觀察.在課堂上要經常指導學生練筆,使每個學生都能練出一雙銳利的眼睛,學會觀察事物,提高觀察能力,養成觀察事物的良好習慣。從而使生活周圍的人和物爛熟於心,出口成章。

二、多表達、勤交流。

在習作指導時不但要重視師生之間的交流,更要重視學生之間的交流,並在作文要求允許的最大範圍內給學生表達的自主權,以培養他們作文的創新精神和求異思維能力。

三、 多做遊戲,在玩中寫,培養寫作興趣。

愛玩是孩子們的天性,用遊戲的方法教孩子們寫作十分有效,可以激發他們的想象力,提高興趣,調動積極性和主動性,啟發他們的創造性思維。將遊戲融入到作文訓練中,教學生玩中寫作,寫中再現玩趣,使作文成為最輕鬆平常的事。這樣,學生有話可寫,有情可抒,有感可發,再也不覺得作文是一件痛苦的事。

四、多修改、重指導。

重視對修改習作的指導,讓孩子利用自改、互改等形式養成修改習作的良好習慣。

五、多鼓勵、重評價。

老師在作文批語中表現出的態度、情感、準確性直接影響學生的寫作情緒和興趣因此,老師對學生的作文要用讚賞的眼光去批改,並通過作文批語使學生得到知識上的滿足,學習上的動力,心理上的平衡。

總之,作為語文老師,只要平時勤於培養學生積累、蒐集寫作材料的良好習慣,並在作文的指導和講評上下一番功夫,就能讓學生有話想說,有話敢說,有話會說。只要語文老師腳踏實地,抓住新課程改革這個良好契機,不斷實踐、探索、反思,根據新課程作文教學的理念和目標,改進作文教學的方法和策略,努力突破作文教學這個“難區”,總有一天能夠幫助學生攻克作文這個堡壘,讓學生不再懼怕作文,愛上作文,並寫出好的作文。

國小語文反思作文 篇5

我知道這次語文考試只考了78分,老師真是仁心大發啊!還好沒讓家長簽字,不然我就要被“五馬分屍”了。

不知怎麼腦子裡一團糟,像一隻攔路虎擋住我的去路,就連拿手好戲閱讀短文也痛失“幾員大將”。唉,何時才能東山再起呢?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