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寫黃河的七年級作文精選範文

來源:才華庫 8.29K

黃河是我國的母親河,孕育著古老燦爛的中華文明。以下是小編帶來的黃河作文,希望對你有幫助。

描寫黃河的七年級作文精選範文

篇一:

發源於青藏高原的中華民族的母親河——黃河,穿過青、甘兩省的崇山峻嶺後,在鄂爾多斯高原與賀蘭山、狼山、大青山之間的陷落地區,一連作兩個90度的劇烈轉彎,好像天神拋的繩索般套住了鄂爾多斯高原,所以這塊由黃河沖積而形成的平原稱為河套平原。河套平原由賀蘭山以東的西套平原(又稱銀川平原)、狼山以南的後套平原和大青山以南的前套平原組成。該區域地勢平坦,土質較好,又有黃河灌溉之利,成為“塞外米糧川”,因此素有“黃河百害,唯富一套”之說。

現在講的河套平原主要是指前套平原和後套平原,即黃河“幾”字型的北段的流域。其中前套平原也稱土默川平原,南北朝時稱“敕勒川”。看到“敕勒川”,人們耳畔自然會響起“敕勒川,陰山下,天似穹廬,籠蓋四野。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這首膾炙人口的歌謠。

黃河“幾”字型的東側地區,古代稱為“河東”地區。該地區主要是千溝萬壑的黃土高原,其西是綿延起伏的呂梁山,東則是巍巍太行山,南以濤濤黃河為塹,北止綿綿長城。唐代柳宗元稱之為“表裡山河”。

南北綿延八百餘千米的巍巍太行山,形勢險要,只有八個僅可容身的峽谷溝通華北平原,世人稱之為“太行八陘”。也許太行山作為天然屏障的巨大作用力和影響力,居於太行山之西的“河東”地區後來被稱為山西。山西是中華民族發祥地之一,“女媧補天”的傳說就發生在山西,華夏民族的始祖黃帝和炎帝都曾在山西活動。春秋時期,山西大部分地區為晉國所有,山西簡稱“晉”也由此而來。元末明初,中原連年戰亂、災荒頻繁,而山西經濟繁榮、人口稠密,成為明初向外移民的主要地區。在長達半個世紀的時間內,山西曾向外移民十幾次。洪洞縣大槐樹是當時一個主要移民站。全國不少地方流傳的“問我祖先在何處,山西洪洞大槐樹”,講的就是這件事。

黃河“幾”字型的西側,在祁連山和北山之間,有一條東西長約1000千米,南北寬數十千米的狹窄長廊,因其位於黃河以西,故稱“河西走廊”。走廊地勢平坦,一般海拔1500米左右。祁連山上季節性的冰雪融水,滋養了大片綠洲,也成就了河西走廊發達的古代綠洲農業。河西走廊就像一根仙女的腰帶飄落在人間,而聞名遐邇的“河西四郡”——涼州(武威)、甘州(張掖)、肅州(酒泉)、瓜州(敦煌),則是鑲嵌在腰帶上的一顆顆璀璨的翡翠。

篇二:

它等了很久。

在凝滯的空氣中,它躺著,乾裂的.面板暴露在空氣中。它是一片土地,曾經在黃河水奔騰之下的土地。

它知道,它在等什麼。它不知道,它等的東西是否會來。

神經被狠狠地蜇了一下,空氣被嚇得哆嗦了。它感受到了來自西部的力量與北部的沙土的氣息。

潮來了。

血管充斥著很久不曾有的新鮮。它盡力伸展手臂,迎接著奔騰而來的潮水。潮終於流淌到它身上了,它抬頭仰望這潮。這水是渾的,帶著沙與土滋潤填補著它的皺紋。從它的表皮滲入,直到滲透它的全身。它感受到自斷流以來從未有過的舒暢,它緊繃著的每一寸面板都打開了,任水撫平它乾裂粗糙的面板與混沌的靈魂。它敏感地發現自己竟能感受這水的情緒,也許它忘了自己是中國的土地罷了。

於是,它就感受水的情緒。

這是來自西北的河。剛開始它就這樣黏著土地流著,它摩挲著岸邊樹皮的每一道裂紋,輕舔那些墨綠的傷口。馴鹿的鼻息近了,在樹與樹的輕聲細語間漸漸變冷,它們厚重的皮毛裡包裹了從地底鑽出的蘑菇的香甜,還有那些草的清爽。河欣賞著,感受著。

這是來自西北的河。它帶著一絲不滿。一路上,路越來越崎嶇,樹越來越少,土越來越多。河跑著,卻帶走了堆堆的土。它從高原流淌而下,翻越了山嶺高坡,那些巍峨的山與沉重的土讓它氣喘吁吁,它想停下來休息,腳一滑又滑到山腳。如此反反覆覆的,它便與那些土融為一體,變得金黃卻又渾濁……

它繼續趕路,卻在半路停下了腳步——於是便有了前方的斷流、缺水。它太累了,幾千年來的奔流不息使它疲倦。但是漫天的黃沙不允許它軟弱,它爬起繼續跑,伴著風的呼嘯,它咆哮著前進。它穿過峽谷、高坡,吞噬著黃沙淤泥,以雷霆萬鈞之勢,火速前進。於是它穿過了歷史,在中國滄桑的歲月中奔騰,渾黃的河水奔騰閃爍著金黃的光輝——穿越了時間與空間……

土地幾乎要揚起嘴角了。隨著河洶湧著的咆哮,潮直衝向土地,將它掀起幾十米,它便隨河去了……

“因受暴雨影響,黃河流域出現了百年一遇的‘揭河底’奇觀……”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