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備】長城世界遺產作文4篇

來源:才華庫 1.65W

無論在學習、工作或是生活中,大家都經常接觸到作文吧,藉助作文人們可以實現文化交流的目的。那麼你知道一篇好的作文該怎麼寫嗎?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長城世界遺產作文4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必備】長城世界遺產作文4篇

長城世界遺產作文 篇1

“血染長城沙,馬踏徵人骨。”長城為自人民以來最巨大的單一建築物,凝聚著中華人民的骨氣,在這裡,曾打響無數次英勇的戰爭。

自秦始皇在後,凡是統治中原地區的朝代,幾乎都要修築長城。漢,晉,北,魏,宋,遼,元,清等十多個朝代,都修築過長城。日日修復,年年修築,可以說自春秋戰國時期開始到清代足有20xx多年沒停止過建設。可見這長城影響力極大。

長城之稱始於春秋戰國時期,還叫做過方城。之所以叫長城,是因為總長約2119。18千米。東起山海關西至嘉峪關,橫臥山川,宛如巨龍。此景,征服了無數瞻仰者。而今天的長城,經絕壁,穿草原,崇山環抱,直達黃河。

我慕名而來,登上去,可謂一覽眾山小。綠山連綿不斷,座座相連,與碧天相接,好似用墨汁渲染的山水畫。長城時臥山頂,時落山腰,時高,時低,時寬,時窄,綿綿不斷。每隔一段距離,便有一座烽火臺,就如聳立於山巒上的一把把利劍,直至雲天。再看,居高臨下,景色盡收眼底。山的顏色有淺有深,綠的有韻味,不禁想到“青山處處埋忠骨,何須馬革裹屍還”。

長城的設計十分精妙。隔距造一座烽火臺,白日放煙稱“烽”,夜間舉火叫“燧”,臺臺相連,傳遞訊息。古人很會思考:白天陽光充足,火光不明顯,煙霧相對合適;夜間煙霧不宜,舉火在遠處就能看見。這是很科學的方法。仔細觀察,關口常常在兩山峽谷之間,或在河流轉折之處,還會在平川來往的必經之處,既能控制不必要的危險,又節省人力和材料,達到“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效果。

瞧啊!長城橫臥新疆,內蒙古,北京,山東等地區,它就是中國巨龍,一條臥於江水,青山上的大龍!勞動人民使它醒來,氣勢磅礴。撫摸著古老又不失氣力的城牆,心中感到一股自豪感。雖然上面落了灰,可中華人民的智慧,永遠不會被封存!

長城世界遺產作文 篇2

長城,是中華民族的象徵,是華夏兒女的驕傲。它像一條巨龍盤踞在中國北方遼闊的土地上,長城全長約12600裡,它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智慧和血汗的結晶。

據記載,早在春秋戰國時就有了長城,那時燕趙國諸侯為了防禦敵國入侵,修築了烽火臺,並用厚重的城牆連線起來,便形成了中國歷史上最早的長城。秦朝統一中國後連成了萬里長城。可經歷20xx年的戰亂和炮火,那時的長城已化為碎石。如今所說的萬里長城是明代修築的。

長城大都建在山嶺最高處,沿著山脊把蜿蜓無盡的山勢勾畫出清晰的輪廓。在萬里長城上分佈著百座雄關、隘口,成千上萬座敵臺、烽火臺,使高低起伏的地形顯得更雄奇險峻,充滿巨大的魅力。據說秦始皇使用了近百萬勞力修築長城,佔當時全國總人口的1/20,當時沒有任何機械,全部勞動靠人力,十分艱難

關於長城還有一個感人的愛情故事:範喜良和孟姜女新婚不到三天,範喜良就被官兵捉去修長城,後來孟姜女千里迢迢來到長城,誰知有人告訴她,範喜良已經死了。她在長城腳下痛哭,不知哭了多久,只聽“轟隆”一聲,長城倒了幾千米,露出了範喜良的屍首。

今天的長城早已失去軍事價值,而是以其特有的魅力,吸引著廣大中外遊客。俗話說:“不到長城非好漢”讓我們一起登上長城領略它的磅礴氣勢吧。

長城世界遺產作文 篇3

八達嶺長城如同一條沉睡的金色巨龍,靜臥在崇山峻嶺之間,保護著祖國一片大好河山。這一塊塊古老的'城磚就是龍身上一片片鱗甲,這一個個巨大的堡壘就是真龍身上的龍鰭。

長城位於中國北方地區,是中國的世界文化遺產,也是中國古代最大的軍事防禦工程。長城西起嘉峪關,東至虎山長城,東西綿延上萬華里,因此又稱作萬里長城。長城修築的歷史可上溯到西周時期,其中著名典故“烽火戲諸侯”就發生在那個時候。

傳說褒姒不愛笑,周幽王費盡心機想讓褒姒笑一笑,而褒姒卻始終不笑。周幽王為博得褒姒一笑,在沒有敵人來犯的時候卻點燃烽火,諸候看到警報,紛紛率兵馬到都城勤王,來到之後,才知是空跑了一場。這個情景終於引起褒姒開懷大笑。幽王為此數次點起烽火,結果就像狼來了的故事一樣,諸候不再帶兵前來了。

古代烽火臺也稱烽燧,如有有敵情,白天燃煙叫烽,夜晚放火叫燧,是古代傳遞軍事資訊最快最有效的方法。烽燧串在長城上就像一顆顆明珠,一看到它就想起奧運的聖火傳遞。試想在當年發現敵情第一墩燃起煙火,然後第二墩,第三墩……這樣傳遞到蘭州傳到長安是多麼的壯觀。在當年這又是多麼先進的資訊傳遞方式,真可謂是高科技。

這就是長城,是凝聚著古代人民勞動智慧和汗水的結晶,是我們中國人民的驕傲。

長城世界遺產作文 篇4

“不到長城非好漢”,說到長城這座建築奇蹟,相信大家一定不陌生。不過呢,你們或許對長城還沒有十分的瞭解,下面讓我來給你們再詳細介紹下。

長城擁有兩千多年的歷史,經歷了十多個朝代的更迭,見證了中國輝煌的歷史,當然也目睹了中國最敗落的時期。長城最早始建於西周時期,著名的歷史典故“周幽王烽火戲諸侯”就源於此。今天的長城經過多個朝代的不斷完善,秦朝、漢朝和明朝都曾大修過長城,而我們現在看到的長城大多為明朝修建的,所以我們也稱長城為明長城。

長城又稱萬里長城,它是中國也是世界上修建時間最長、工程量最大的一項古代軍事防禦工程,是一道高大、堅固而連綿不斷的長垣,用以限隔敵騎的進攻,它不是一道單純孤立的城牆,而是以城牆為主體,同大量的城、障、亭、標相結合的防禦體系。長城全長二萬一千多公里,東起山海關,西至嘉峪關;寬約5--8米,可容5馬並騎10人並進;城牆高約8--10米,城牆上每隔30--40米,於險要處築有一保壘式堡臺。堡臺有高有低,高的叫做敵樓,上層有垛口可以鎡望射擊,下層有券洞、射口可以住宿、屯儲火藥和糧食。低的為牆臺,高度與城牆差不多,但突出於牆外,上週垛口是巡邏放哨的地方。

說到這兒,我們來試想下古代勞動人民在沒有任何先進的機器和裝置下是如何完成這麼一項巨大的建築工程?關於長城還有這麼一個悽美的傳說:“孟姜女哭長城”。相傳秦始皇時,勞役繁重。青年男女範喜良、孟姜女新婚三天,新郎範喜良就被抓迫去修長城,累死後屍骨被埋在長城下,孟姜女歷經千辛萬苦來到長城邊,得到的卻是丈夫的噩耗,她放聲大哭了三天三夜,最後長城被哭塌了,露出了範喜良的屍骨,孟姜女絕望至極,投海而死。因此可以說,長城是古代千千萬萬勞動人民用血肉之軀築成的。

長城雄偉而壯觀,它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是中國乃至世界的寶貴遺產。我愛你長城!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