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大學聯考作文真題及範文:探究:路漫仍求索

來源:才華庫 2.22W

  要勇於探索,敢於實踐,開拓創新。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探究:路漫仍求索作文,歡迎大家參考!
 

【作文題目】

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自己的感悟和聯想,寫一篇不少於800字的文章。

鄉間有諺語:“絲瓜藤,肉豆須,分不清。”意思是絲瓜的藤蔓與肉豆的莖須一旦糾纏在一起,是很難分辨的。

有個小孩想分辨兩者的不同,結果把自家庭院裡絲瓜和肉豆的那些糾結錯綜的莖葉都扯斷了。

父親看了好笑,就說:“種它們是用來吃的,不是用來分辨的呀!你只要照顧它們長大,摘下瓜和豆來吃就好了。”

要求:①選準角度,自定立意;②自擬題目;③除詩歌外,文體不限;④文體特徵鮮明。

名師真題解析

一、規範審題思路

1.辨明題型。這是一道典型的材料作文試題,這種題型要求我們,在寫作的時候一定要緊緊圍繞這則材料所規定的範圍,否則就會跑題。因此,讀懂材料是寫作的基礎。

2.讀懂材料。對於本材料,我們可以從這樣幾個方面來解讀:

(1)絲瓜與肉豆:絲瓜的藤蔓與肉豆的莖須一旦糾纏在一起,是很難分辨的。

(2)小孩行為:想分辨兩者的不同,把絲瓜和肉豆的莖葉都扯斷了。

(3)父親言行:否定孩子的做法,不需要分辨,只要到時候摘來吃就可以了。

3.綜合分析。試題材料先由鄉間諺語引出絲瓜的藤蔓與肉豆的莖須一旦糾纏在一起很難分辨的自然現象,然後寫小孩和父親對這一客觀現象的不同認識和做法。我們可以發散思維、聯想思維、拓展思維,可以從試題中的絲瓜與肉豆,或小孩,或父親任意一方面,挖掘出材料所隱含的啟示意義和教育內涵,從而尋找適合自己的立意角度。

二、鎖定立意角度

1.聯想法。

由絲瓜的藤蔓與肉豆的莖須一旦糾纏在一起很難分辨的現象聯想到人類社會複雜的關係來立意:人們總是在相互矛盾的過程中前進,最終實現了各自的人生的價值。

2.使用人物轉化法和辯證思維法。

(1)可以從父親的角度立意:①放眼目標,注重結果。②尊重規律,分清主次。③盲目否定,思想保守。④學會等待,擁有耐心。

(2)可以從小孩的角度立意:①勇於探索,精神可嘉。②善於觀察,勇於實踐。③多此一舉,弄巧成拙。

三、精心構思選材

1.如果寫記敘文,可以選取自己熟悉的,最好是自身經歷的,感觸深刻的素材寫作;而且,所寫內容越近越好,時間跨度越小越好,因為這樣可以寫得更加具體、細膩、真切、感人。但是一定切忌流水賬,可以使用倒敘、插敘、伏筆、照應等手法,還可以考慮肖像描寫、語言描寫、心理描寫和動作描寫。

2.如果寫議論文,要注意論點鮮明。在論證部分,要充分開啟選材思路:古今中外、正反兩面、理論事實,社會自然……要綜合使用引證、例證、正反對比等多種論證方法。

突圍角度一 心守瓜豆,何須辨藤須

【考場作文】

  探究:路漫仍求索

為了分辨清絲瓜藤與肉豆絲的不同,一個小孩把自己家中種的絲瓜與肉豆莖葉折斷了。而父親認為這種行為可笑,因為他只看到了絲瓜和肉豆的食用價值,而對孩子探究事物的過程與本質視而不見。孩子的探究精神與實踐精神,無疑與孩子家長代表的保守精神形成了對比。

探究是勇於質疑,敢於實踐的表現。孩子刨根問底,對事物勇於探索的精神是我們大力提倡的。這是孩子們具備創新意識的前提與基礎,他們不會禁錮於先人的理論,他們會親手去做。牛頓、笛卡兒等科學家們從小勤於動手,樂於實踐的故事,讓我們的童年生活豐富多彩,也讓我們明白了實踐出真知的道理。

儘管先人的`思想滋養了我們,但是我們大膽質疑、勤於動手的意識大多在成長過程中會被削弱。這正是父親看兒子行為可笑的體現。我們對於事物的逐漸麻木保守成了我們動手去做的極大敵人。父親的探究精神可能還在,但不僅僅侷限於他人所從事的工作或只能應付的事物中。父親已無對絲與藤探究的興趣,因為他對此根本不屑一顧。吃的東西,你管它根與莖的關係幹甚!甚至他可能對絲瓜與豆絲被損壞感到懊惱。隨著所謂生活經驗、教育知識的增加,我們的思維一再被模式化、固定化,缺少對細微事物的探究熱情。孩子們的思維還尚未被程式化的生活所束縛,他們還能夠探究自己所愛所想的事物。

我們都在談外國教育的優越之處。他們不拘一格、自由探索的精神的確比現如今中國大行其道的應試教育要強一些。我們盛產金牌選手,卻難產諾貝爾巨匠。教育對於社會文化發展的影響是舉足輕重的。應試教育當道能反射出如今社會的功利、僵化的思想欲求。但是,時代在發展,我國教育事業也在進步。素質教育的大力推行,雖舉步維艱,但也令人欣喜:國家層面開始高度重視實踐探索,這可能是我國文化發展的轉向標。

因此,我們應當保護孩子們那些還未被僵化和束縛的純真的心、刨根問底的精神。這需要的不僅僅是國家層面去改變政策,更需要千家萬家家長的關愛與引導。當我們的後代再問起我們絲瓜藤與肉豆須的區別時,我們應當帶他們去菜地,手把手地教,幫助他們分辨兩者的不同。這是時代的責任。

要勇於探索,敢於實踐,開拓創新。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高分權威解讀】

1.擬題有智慧,表現力強。一是化用了屈原《離騷》裡的名句“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二是妙用冒號。這樣就使標題簡潔明快,有效地表明瞭文章的觀點。

2.論證有層次,邏輯性強。文章首先論證“探究是勇於質疑,敢於實踐的表現”,這是探究的基礎或前提;接著,文章論述“我們大膽質疑、勤於動手的意識大多在成長過程中會被削弱”,進而再論證中國教育與外國教育的區別,最後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法。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