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傳承中華文化共築精神家園徵文600字

來源:才華庫 1.36W

祖國創造了生活,改造著生活,歲月承載著歷史的腳步,大地積澱了文明的精華,小編收集了傳承中華文化共築精神家園的徵文,歡迎閱讀。
 

  第一篇:傳承中華文化共築精神家園

浩瀚的江水滾滾而流,那個站立在岸邊,抑制不住自己的情愁,他忠心為國,都不能堅持正義留一句:“世人皆醉我獨醒,舉世皆濁我獨清”的坦蕩之言,面對漁夫的勸導,“寧可玉碎,不為瓦全”的堅貞胸襟,躍入江水,堅守清白。

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精神家園,他們為之有的放棄生命,有的放棄高官後祿;有的為了心中的精神家園而失去一生的精力。他們無不是為了心中的那份精神的家園。

屈原----為了心中精神的家園而失去生命,只為了心中永恆的樂章。

粗茶淡飯,在田園中堅守自己的精神家園的“五柳先生”,他“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那份崇高精神傳染著我們,他那辭去官職,放棄錦衣玉食的人,追求那“戶庭無塵雜,居室有餘閒”的清淨,高官後祿錦衣玉食,不過是過眼雲煙。

淘淵明----堅守精神的家園,堅持一份崇高,一份心中的淡薄與清淨。

在偏僻的山鄉,閉塞的環境中,身殘志堅的王廣瑞老師為了這精神的堅守,付出了27年的光陰,用自己殘缺的身軀與堅定不移的信念“跪”著任教,他的目的不為了錢,唯一的希望就是讓危困的孩子走出大山,堅持著常人難以想象的教書育人事業,頑強的創造了水鄉山村入學率到百分之百的奇蹟。

他----以最貼近大地的方式,踏遍邊遠山鄉,執著的為孩子們點亮心中的燈火付出常人無法想象的代價。

堅守在這精神的家園,體味精神,感受精神,享受這人生的價值。精神的家園是我們前進的方向,推動著我們走向成功。

  第二篇:傳承中華文化共築精神家園

傳承民族精神“弘揚中華優秀文化傳統,傳承民族精神!”這響亮的口號聲是我們新世紀中學生秉持的信念。

我們生活在這片熱土上,這片有著千年歷史的熱土上,我們自豪,我們驕傲。隨著國家日益興旺發達,我們每一箇中國人,都能在國際舞臺上感受到前所未有的自尊與自信,所以做一名自信的中國人更是我們應當具備的。

我國著名生物學家童第周,年輕時在比利時留學。同屋的另一個國家的留學生輕蔑地對童第周說:“你們中國人太笨了,不會管理經濟,所以,中國的經濟太落後!”童第周聽了很生氣,對他說:“你說中國人笨,有什麼證據,我不許你誣衊我的同胞,我的祖國。”接著,他一字一頓地說:“我們來比一比,你代表你的國家,我代表我的國家,看誰先取得博士學位。怎麼樣,你敢嗎?“此後,童第周更加發奮讀書

他發表的論文,水平越來越高,在歐洲生物界引起了轟動。授學位時,在場的教授、專家紛紛向他表示祝賀。童第周激動地說:“我是中國人!我獲得了貴國的博士學位,至少可以說明中國人決不比別人笨!”一個有強烈民族自信心的人,必定會在國際交往中自覺地展示我們中國人的氣度和風采,不卑不亢,落落大方,絕不會做有損國格的事情,這才是我們中華民族的精神啊!

作為學生的我們,雖然做不出壯烈偉大的.事,但是從小事亦能體現出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

“雷鋒”這個響亮的名字,代表著我們的民族精神。他的精神,指引著我們前進;他的精神,伴隨著我們步伐,他的精神,是我們每個中國人應該有的精神!

祖國創造了生活,改造著生活,歲月承載著歷史的腳步,大地積澱了文明的精華,走在世紀之初的我們,懷著一顆堅定不移的心,為中華文化,民族精神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第三篇:傳承中華文化共築精神家園

曾經有報道說,有記者到曲阜看到滿街都在賣《論語》,就採訪當地的老百姓,他們說,那些東西都是賣給外國人看的。可見,老百姓只是把《論語》看成旅遊的商品、旅遊的紀念品,並沒有對內容感興趣,並沒有當文化典籍看。傳統文化是我們的靈魂,是我們中國人引以為驕傲的地方。我們要先自己多學習,多瞭解,並且向外人宣揚我們中國人擁有的傳統文化。我們不能讓我們的傳統文化離去世界的舞臺。因為它使我們中國人凝聚,使我們中國人團結。

前段時間舉辦的中國漢字聽寫大會和中華成語大賽就是一個很好的繼承傳統文化的方式,通過搭建這樣一個公眾平臺,使人們重燃了對母語的熱愛,還有舌尖上的中國,不僅弘揚的是中華傳統美食,更多的是透過美食宣傳積澱的中華美食文化。

黨的十七大提出要“弘揚中華文化,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十八大又提出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要與優秀傳統文化一脈相承,相得益彰。“優秀傳統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傳承和發展的根本,如果丟掉了,就割斷了精神命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作為中華民族的基因,已經植根在中國人內心,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中國人的思想方式和行為方式。

唯有民族文化才是歷史長河中永遠流淌的,唯有民族文化才能凝聚起推動民族復興的力量,也唯有民族文化才能開啟更加燦爛文明的中華新紀元。面對新時期實現中國夢的新任務、新要求,我們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資源的挖掘和汲取還存在明顯差距和不足,還有大量艱苦細緻的工作要做,還有大有可為的廣闊空間。我們應對中華傳統文化進行更進一步的細緻梳理和深入挖掘,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切實做到古為今用,使其更為豐富、更加多樣。

讓我們從傳統文化的傳承創新中匯聚新的力量,從延續民族文化血脈中不斷前行,堅定奔向中華民族美好的未來。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