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作文800字高中高二

來源:才華庫 1.73W

在平時的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跟作文打過交道吧,作文要求篇章結構完整,一定要避免無結尾作文的出現。相信寫作文是一個讓許多人都頭痛的問題,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語文作文800字高中高二,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語文作文800字高中高二

語文作文800字高中高二1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規矩就是規則,規則就是規矩。考場上有考場規則,運動場有運動規則,在斑馬線上也有交通規則。過斑馬線不能闖紅燈,這種規則應該是所有人都要遵守,可還是有許多人選擇在生命線上進行冒險。

“中國式闖紅燈”,這被稱為是最自由的過馬路方式,馬路兩邊,只要湊夠一撮人就可以走了,和紅燈綠燈無關,反正目標大,汽車肯定不敢撞過來。正是因為這種觀念,我國每天都有人在斑馬線上發生交通事故,安全線成了危險線。

這回,我也成為了違反交通規則中的一人。我和媽媽在鄭州遊玩時,當我和媽媽到達路口,那裡已經聚集了許多人,而這時,左右幾乎沒有汽車在通行,似乎空氣靜止了。人們似乎都在想:是闖過去,還是等一等這三十秒,不跨越這條規則紅線。

終於,一位有點微胖、身穿白色襯衫的男士敢為天下先,徑直穿過人群,走向馬路對岸。接著,人群鬆動了,我們都開始了“中國式過馬路”,無視紅燈,魚貫而出。我衝出綠化帶,脖子扭來扭去觀察身旁的汽車,踏著大步,揮舞雙手,昂首挺胸,如同國旗儀仗隊走過-廣場。突然,一個黑色的身影從我面前呼嘯而過,我嚇得呆住,只感覺有一隻手把我拉過了馬路,我到現在都不記得,那個黑影,是小汽車還是卡車。這次的闖紅燈經歷給我敲響了警鐘,也讓我明白規則的重要性。

回到家鄉仙桃,我依然看到了許多“中國式過馬路”的現象。那天,我放學來到馬路旁,和許多人一起等待綠燈亮起。我看到了身邊這樣一位大姐,她左右看看,毫不猶豫地離開馬路邊沿的臺階,準備帶頭闖過紅燈。她已經走過了三格斑馬線,前面還有十幾格,但是,我沒有動,我身邊的其他人也沒有動。這位大姐停下了,十分猶豫,但還是沒有退回來。就在這時,左右兩邊的車來了,沒有一輛減速,大姐只好在車流中尷尬地站著,多危險啊!可是,等車流一斷,她還是突然加速,跑到了對面。紅燈還有大概三四秒,我身邊的這些人終於忍耐不住了,一起闊步走向對面,而我卻一直等綠燈亮了,我才抬腳。我在心中為那些越過規則紅線的人而羞愧,他們不僅拿自己的生命開玩笑,還拿他人的生命開玩笑。他們想過後果的可怕嗎?

回首往事,我看到用自己生命闖紅燈、越過規則的人,實在是屢見不鮮,我想到一句讓人深思的話:治標不治本。光靠紅綠燈的提醒,光憑中國人自己的自覺,這些表面約束工作是做不到讓“中國式過馬路”遁形的。那麼,我們該如何強化規則意識,從根本上解決“中國式過馬路”呢?

語文作文800字高中高二2

生活在這世上,時時處處都有規則。面對規則,有的人抱怨它讓人放不開手腳,有的人對它不屑一顧,還有人遵守規則,並享受著規則帶來的有序生活。規則在人們心中的印象各不相同,我們要怎樣對待規則呢?

規則應該是張無形的網,它在無形之中限制人們的活動。規則這張網,大到國家的政策方針,小到日常行為規範,時時刻刻在我們左右。而我們,可能同時身處各種“網”之中,大大小小,隨時隨地。想象一下我們身處各種“網”中的情形,行動受阻,不禁有種窒息的感覺。可是,我們要知道,“沒有規矩,不成方圓”,規則亦是如此,沒有這麼多規則參與我們的生活,我們現在可能早已處在一片荒蠻、混亂之中了。

可是,有時規則又不是“規則”了。為什麼有人面對規則會那麼坦然?因為他們眼中的規則早已不是束縛人的網了,或許已經融入了他們的生活,成為了他們生活的'一部分。遵守交通規則的人,從不會覺得等紅燈是束縛他們的網;守時的人從不會認為每日按時出勤是一種負擔;年僅十歲的孩童,早已明白上完廁所後沖水是一種規則。因此,把規則當成一種習慣,心中常有規則意識的人不會為規則所累,不會抱怨規則。或許,“路不拾遺,夜不閉戶”就是人人都有規則意識的社會之寫照。

規則無論大小,它不會是完美的。規則,不可能是面面俱到、無一紕漏的,因此,我們不能做規則的“鑽空者”。投機取巧不會得來所謂的“自由”,反而會給自己帶來嚴重的後果。規則,不可能是感性的,它不會考慮每個人的感受,我們不做規則的“篡改者”。不要試圖為自己找理由辯解,不要用“規則是死的,人是活的”來為自己開脫。我們更不要做“犯規者”,明知規則卻要違反。但有時,規則並不是對人們行為的規範,或者已成了變了味兒的規則,這時,我們不能做規則的“盲從者”。

規則不是為了束縛人而存在,它不是對我們的故意刁難;規則不是為了守規則的人而創造,它只是對規則意識淡薄的人的一種鞭策。要知道,我們不必為規則所累,不必為逃避規則而費盡心思,只要規則在心中,生活也可以有序而輕鬆。

語文作文800字高中高二3

對那幅照片我一直不滿意,是爺爺的一幅肖像照片,家裡人都說挺好,後來以那幅照片為藍本又做了瓷版畫,但與記憶中的爺爺相去甚遠。

我是爺爺奶奶帶大的,在他們身邊八年,記憶如磐石,刻骨銘心。兩位老人早已離我遠去,眼前卻總模糊著爺爺踉蹌的腳步,耳畔迴盪著奶奶的哭泣,永紅什麼時候再回來啊?

儘管不能詮釋內心記憶,但那幅照片我一直珍藏。後來,學會攝影后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翻拍那幅照片並放大,現仍在我的書房裡掛著,那是記憶中爺爺唯一一幅照片。

歲月更替,手中有了相機,並從膠片到了數碼,科技改變了一切。房間一角堆積的膠片、影集遠遠不如桌子上那個4T的硬碟所承載豐富,但點滴的記憶,前者所佔更為豐滿。

於是,內心常彷徨:我們少了什麼?

膠片到數碼,科技改變的不僅是攝影方式,更是生活方式。一部手機搞定一切,拍照、上網、購物、繳罰款……不經意間,地鐵上人手一份的報紙悄然滑落;機場旅客手中的書籍寥寥無幾;親朋聚餐,開心的是這盤菜又可以發朋友圈

科技是時代發展的產物。1912年,拉蒂格父親送給他一部小相機的時候,很是稀罕新潮,那時起,他拍攝了他的上流社會家庭親情。在那個大動盪時代,其行為僅如低頭走路一般平凡甚至平庸,幾十年後,這些照片成為整個法國社會的時代記憶,入展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

說到這裡,我感覺,關於“膠片時代與數碼技術時代”這個命題實則是個偽命題,最新的科技發明的確取代了舊技術,或許也取代了許多美好,但這些東西,或舊古董或新科技,永遠只是一個工具。工具掌握人還是人掌握工具,這是個關鍵。或者說,這才是命題所指。

於是,悄然問自己,我,能做什麼?

急劇變化的經濟社會面前,我們是否眼光放得太遠,而無力顧及身邊——父母的健康,親人的需求?

前天,在江西老家的三弟,把手機視訊聊天功能開啟,這是父母第一次使用,看到我在畫面裡,媽媽興奮地說:“我看到你了,鬍子又沒刮。你看到我了嗎?”鏡頭裡,父母滿面喜悅,綻放的笑容,抑制不住流淌。

有段時間沒回家了,我想,得回去了。對了,父親一直說要爺爺那幅照片,家裡沒有,這次也得帶回去了。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