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廉:哈佛大學的良心

來源:才華庫 3.12W

沒有任何事情是不可能的。只要你肯去做,你肯想相信,你肯付出。

過去40年裡,威廉親手為哈佛大學挑選每一個本科生。可連他自己都覺得諷刺的是,當年他試圖敲開哈佛大門的第一個迴應,是一句響亮的“不可能”。

那是20世紀60年代,哈佛還被認為是一所“為精英階層量身定做”的大學。沒有人相信窮人家出身的威廉能夠上哈佛。

然而他們沒有料想到的是,威廉不僅進了哈佛,還留在哈佛,成為招生“最高長官”。

如今,哈佛大學招生辦公室在公文中寫道:哈佛以能夠給予每個人公平機遇為特色。而推動這件事的威廉,也被哈佛前校長盛讚為“大學的良心”。

人們追隨著他,想要知道,到底什麼樣的人才能夠上哈佛

在美國乃至世界各地,很多人都想要認識威廉。人們用不同措辭表達了同一個意思:作為哈佛招生錄取的最高把關人,你想要什麼樣的學生?

威廉走到家長中間,看著那些期待的眼睛說:“對不起,其實我們並沒有公式化的規則。能夠讓身邊的人變得更好的人,就是我想要的人。”

在過去的40年,這位錄取官推動了一場哈佛的“革命”:這個曾經幾乎看不到女生的地方現在有一半的女生,校園裡不同膚色的人也多了起來;大力度的獎助學金政策和公正的招生制度,有效抹平了學生在入學前的差異,讓大家站在同樣的起跑線上衝向未來。

對於那些絞盡腦汁吸引錄取官注意的學生,威廉建議道:“你不需要去哥斯大黎加,你也不需要去國外做什麼轟動的事情,如果去麥當勞打工可以融入社會,這也是個好主意。”

去哈佛吧,但是不要丟掉你的靈魂

威廉第一次接觸“哈佛”,是在《世界圖書百科全書》裡。上中學時,這個“喜歡一頁一頁細讀書”的小夥子翻開了“H”這一冊,見到了那個此後天天與他相伴的詞條——哈佛大學。

關於哈佛的定義裡一下子蹦出了好幾個抓住威廉眼球的片語,“那兒看上去是個極其誘人的地方”——這裡有“豐富的資源”以及“來自全世界的教師和學生群體”,是“美國最古老的高等教育機構”……

然而從街坊鄰居口中,他聽到的是另一個版本的定義:哈佛是一所“別人的學校”,它屬於那些讀得起預備學校的富家子弟,“從來不是為我們這種窮人而設立的東西”。

對威廉的家庭來說,哈佛完全是陌生的。他的父母都沒上過大學,父親做過許多份工作,白天開出租車,晚上在橡膠廠上班。不過他們家的生計主要還是靠經營一個加油站及旁邊的'小便利店。

高中畢業前夕一次偶然得到的面試機會,讓威廉親身見識了15英里外的哈佛生活。

回到家裡,威廉有了自己的決定:要到哈佛大學讀書。

他說服了歷史老師羅伯特·奧布萊恩為自己寫推薦信。最終,他憑藉自己優異的成績和突出的曲棍球特長,同時被布朗大學、波士頓大學和哈佛大學錄取。由於他在學業和運動方面表現出的天賦,哈佛甚至慷慨地給予他在當時鳳毛麟角的獎學金。

老師還送給他一個裝裱起來的紀念框,上面寫著一句拉丁語,大意是“不要讓痞子把你打敗”。

最重要的是如何在哈佛這種地方,繼續做我自己

到了哈佛後,當同學們在那些會費昂貴的學生俱樂部暢談未來的時候,威廉也開始尋找自己的立足點。他加入了曲棍球校隊,他選修了人類學、社會學和心理學,獲得社會關係專業學士學位。

在他的室友迪倫的記憶裡,威廉不是出現在圖書館,就是在去打工的路上。雖然贏得了獎學金,但是為了支付學費和教材費,威廉每個星期工作12個小時,打掃宿舍和辦公室。儘管如此,他還是在時間上領先於自己的同學,在大四一開始就完成了自己的畢業論文

隨後,他又在教育學院攻讀了碩士和博士學位。畢業前,威廉被他的導師喬治·戈爾瑟斯所描述的“大學錄取官”工作迷住了——

在這裡,你能夠用獨一無二的方式瞭解世界和人性,到各地去親身感受學校和社群,跟不同的教育者、家長和決策者交換意見

每年,你可以通過閱讀申請資料,看到數以萬計的人生故事,參與錄取決策,畢生追蹤學生的足跡。

從1972年開始,威廉正式進入哈佛大學招生辦公室工作,並於1974年開始擔任招生負責人。

從這些學生的人生故事裡,我看到未來的樣子真不錯

其實,不管家庭背景如何,每個走進哈佛的學生,都會收到來自威廉的禮物。

其中一份禮物,是一筆資助“間隔年”的獎學金。威廉鼓勵新被錄取或者剛畢業的學生申請,拿著這筆錢,用一年的時間去做自己想做的任何事情,比如到全世界旅行,去接觸完全不同的人生。

“盡情地去玩耍吧,去看看世界的樣子,不要一心做個‘補習戰士’,我可不希望你們的引擎在到達哈佛大門前,就已經耗得沒油了。”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