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美德為話題的作文八篇

來源:才華庫 2.51W

第一篇:文明美德伴我成長

以美德為話題的作文八篇

中華民族自古以來都是一個講究品德教育、個人修養的名族,一種執著的追求,一次慰藉人心的寬容微笑都能融匯成美德讚頌曲上,一個個動人心絃的音符。

千百年來的文明禮儀之風傳承至今,因此我國向來就有“文明古國”之稱。一個素質高、有教養的現代文明人,必須有良好的禮儀文明。文明禮儀處處可見,這些利益就常常發生在我們身邊的小事中,但往往被我們所忽略。

其實,文明禮儀是從日生活中的小事表現出來的。下課時主動向老師問好;進老師辦公室前先敲門;坐公交車時主動給老人讓座;不亂扔垃圾……

文明禮儀是自身的修養,它就如同一棵小樹,只要你注重它,從點點滴滴的事去表現它,它就會在你的心中紮根,成長。雖微不足道,但卻是我們每個人都不能缺少的。

公共文明是社會意識的集中體現,但是,公共文明是建立在我們每個人的道德修養之上,所以,個人文明才是根本。魯迅曾說過:“中國欲存爭於天下,其首在立人,人立而後凡舉。”所以首先要完善個人修養,人的文明修養斌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靠後天不斷完善的。

文明美德就如一泓清泉可以為我們滋潤心靈,給予我們心靈的慰藉。

前進的路已經為我們鋪好,下一步,就是要我們頑強的走下去,事在人為,我們首先就是要具備中學生的美德,具備我們中華民族的美德,沒有美德的人,不算高尚,別讓陋習沾染如花的青春,更別讓陋習陪伴你度過最美好的人生!讓我們的校園從此綻放美麗,讓我們的社會迸發出文明的火花,讓我們抱文明,和美德手拉手,結伴同行!

第二篇:美德

什麼是美德?它包含很多方面。比如誠實、勤奮、恭敬、節約、端莊、愛心、準時、寬容、饒恕、和藹等。它指高尚的道德行為優良的道德品質。不同時代和社會有不同的具體內容。古希臘奴隸主把智慧、勇敢、節制與正義這四種美德作為主要美德。中世紀基督教提倡信仰、希望和仁愛三種美德。中國古代儒家提出孝、悌、忠、信四種美德。但真的僅僅只有這些嗎?“美德”兩字看似短小擔做到卻又是那麼的不容易,可有時它卻又是那麼的簡單。是在工交車上。

一天,他和公車去圖書館買書。上車時公車上已經擠滿了人,還有人在車上吸菸。外面的太陽火辣辣地晒著地面,晒進車廂,彷彿要將人烤出油來似的。這時無論是誰都憋的快受不了了,他又何嘗不想找個座位呢?正在這時,他後面坐著的一位阿姨對他說:“小朋友坐吧,我一會就下車。”過了一會兒,公交車到了站,他們下車時,卻看見阿姨並沒有下車,而是站到車廂前面去了``````看了這個故事,你或許會想這算什麼啊!其實,美德並不是要做一件驚天動地地大事。但這如此渺小的舉動又有多少人做到了啊!一開始我也不以為然,直到那件事,才讓我近距離接觸了美德。

每天上學、放學的時候,我總看到一位收廢品的老人默默地蹲在垃圾箱旁,用鉤子一點兒一點兒往外掏東西。他還不嫌髒,遇到廢紙團總要開啟看看。每當我看到他時,一個想法總在我眼前閃過:這個老頭,真是個大財迷。一天,我正在家津津有味地看電視,忽然聽見了有人在敲門。開啟一看,原來是收廢品的老頭。我不解的問:“有什麼事嗎?”“你家姓張嗎?”他喃喃的說。“不姓張,神經病!”我厭煩地說。“那可就怪了,這信上明明寫著``````”他自言自語起來。我“砰”地一下把門關上了,回到客廳繼續看電視。黃昏,我們剛要吃飯,又有人敲門。媽媽開啟門一看,原來是他,忙把他請進了屋裡坐。可老人卻急切的問:“您家原來有姓張的嗎?”媽媽爽快地說:“孩子她奶奶姓張,不過已經過世了。”那老人笑了笑,說:“這就對了。”說著,從內衣兜裡取出一個破舊的信封,媽媽接過了手從裡面拿出了一個發黴的錢包,開啟一看,愣住了,是張一萬元的存摺,那上面還寫著奶奶的姓名和住址呢!媽媽呆呆地說:“當時奶奶糊塗了,從來沒有提起這件事,多虧了您,太感謝您了。”那老人搖搖頭,飽經風霜的臉上綻出微笑,說:“這算什麼呢?我每次掏垃圾,看見廢紙團總要開啟看看,惟恐有人把有用的東西扔掉了。這就算為粗心得人操點心吧。”啊!多麼好的爺爺啊!

每一種美德各自成章,這些美德無疑是人類作為一個種群得以衍續和發脹的重要精神遺產。不要唾棄那些不起眼的人,或許他們才是最偉大的。試著去擁抱美德吧!讓自己成為一朵美德之花。生活中處處有美德。寬容亦是一種美德,擁有一顆寬容、忍讓的心,凡事以寬敞胸懷去坦然面隊,包容別人的失誤,改正自己的錯誤,生活才會更輕鬆。同情是一種美德,同情可能會讓我們上當,因而我們不會同情,也不會愛了。可是,沒有同情,就沒有善良和愛。那就是我們自己死亡,當有一天,你也需要同情,你也需要被同情時,你會這樣想嗎?

美德是一種修養,不是與生俱來,而是後天的學習和感悟。在獲取友誼,播撒情愛過程中,美德總是閃爍一種奇特靚麗的光芒。珍珠來自於沙礫,就像黃金來自於礦石一樣。浪子回頭,生命就能創造奇蹟,美德一旦受到汙染,但如清水洗塵,美德依然光彩照人!

第三篇:美德之巢

人先學到的,多是缺點,然後改掉。改正缺點,如同參加跑步競賽的人犯規後退回起點重跑。抱著缺點不改,如同白跑。人生因此而顯得漫長。

美德之巢如燕口銜泥築巢,是一點點積累築成的,是需要用時間與用心的。

美德不光是對別人施惠,還是對自己開恩。

開恩的意思是,一個人在遇到一件困難之前,他提前儲備瞭解決困難的基礎條件。包括意志力、習慣和體力,也許把體力當作美德讓人奇怪,但事實上能拯救自己的常常是體力,這是經過磨練養成的生儲存備,能拯救自己的不是美德又是什麼呢?

在競爭激烈的時代,知識和技能被推到無以復加的高度,似乎它們就是美德。但能力和知識都不是美德,無論對別人或對自己,它們乃身外之物。

世上無論有多少所大學,無論這個大學有多麼的大,只是傳授知識之地而非鍛造美德的場所。美德只能自己慢慢養成。

美德是自己所不願意做的一切良善之事的總和。

人希望別人身上有美德,比如仁慈、慷慨和包容,同時不具備節制、勤奮、整治和守紀律的習慣,那麼,擺在他面前的困難會比別人多。

美德是把一些困難早早化解。

美德是高附加值。

美德不僅是讓別人佔便宜,自己也是贏家。

美德和貧富沒有關係。窮人不一定一生保持美德,富人不一定一生都背離美德。

美德沒有年齡上限,即使到了80歲,還可以保留或增加美德。

美德是任何人想修煉都能得到的尋常之物,它不親近沒有耐力和沒有良知的人。

美德像土壤一樣普通,但沒有任何一位科學家能製造美德的土壤。

美德之巢,住在人的心裡。

第四篇:節儉是一種美德

節儉就是勤勞和儉樸,指厲行節儉、反對浪費,珍惜勞動成果,用錢有節制,不鋪張浪費,自己動手製造勞動財富。諸葛亮曾說過:“靜以修身,儉以美德。”這不正體現出節儉對於提高自身道德的修養有著重要的作用。

我們不難看出,自古以來凡是品德高尚的人,大都是具備勤儉節約這一美德。

北宋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和學者范仲淹小時候家裡很貧苦,但是他堅持刻苦讀書,為了節省糧食和節約時間,他每天早上熬了一小鍋粥,等冷下來結成塊,他就帶到學校去當乾糧。到吃飯時用刀劃平,上午吃兩塊,下午吃兩塊。雖然現在他的做法我們不可取,但是他的勤儉節約的美德不正是我們所要學習的嗎?

明代清官海瑞死後,人們清點他的家產不過只有“俸金八兩,葛布一段,舊衣數件。”他節儉的美德,是值得我們讚歎的。

而今,我們的周恩來總理以“簡樸”為座右銘,成為令人民敬佩的領袖。由此可見,節儉對於我們修身養德是大有益處的。

節儉這一美德並不是一成不變的,它會隨時代的變遷和社會的進步而隨之發展。

南京路上的好八連,不正是體現了這個觀念?他們以前的“三件寶”:草鞋、紙糊信封、針線包。現在已被學習包、貯存各種資料的U盤、幫助官兵消費的陽光卡的“新三寶”所代替。可見社會的進步,節儉這一美德也隨之而發展。

如今,處在21世紀的我們又該如何發揚節儉這一美德呢?似乎在這幸福和平的社會中,我們大多數人都淡忘了節儉這一美德。衣服舊了換新的、飯吃剩了就倒掉……節儉在被奢侈多代替嗎,而我們是否即將要遺失節儉這一美德呢?

不,我們要肩負起發揚這一美德的使命!讓我們從現在開始,從今天開始,使節儉這一美德深入人心!

五篇:讓中華美德發揚光大

誠實守信、勤儉節約、寬巨集大量、勇敢堅強……都是中華美德,這些優良品質都體現在我們的的生活中。我們仔細觀察,處處都有愛心……在《感動中國》當中的一幕,至今讓人記憶猶新。

那是一個大霧瀰漫的早晨,眼前什麼也看不清。有兩個以拾破爛為生的人,開著一輛小卡車,正從九江大橋上通過。因為霧大,他們開得很慢,有幾個性急的車輛闖了過去,車燈閃了一下就不見了。他們很奇怪,下車一看,不遠處,橋面已斷裂開了一個巨大的口子,前面沒有路了。原來在這之前,一艘輪船撞在了九江大橋的橋墩上,九江大橋像根折斷的筷子,橋面被撞斷了,已經有幾輛車掉了下去。這兩位近六十的老人於是站在附近(離橋斷面僅5米遠),不停地使來的車輛揮著手,那兩雙蒼老的、長滿老繭的、又黑又硬的手,終於攔住了十幾輛車,把幾十個生命攔在了生死線?5米外,那些人又趕緊報了警。

警察來了,他們卻不見了,也許為了生計,還有許多活要做。後來,當人們找到他們時,他們說,他們當時一點也不害怕,只想不讓更多的人掉下去。政府給他們的獎勵,他們全部用於改善3所國小的校舍等條件,讓孩子們能坐在寬敞明亮的教室內上課。聽說村民他們在這之前做生意賠本欠了4000多元外,沒有為自己的利益而佔有這個獎勵。這件事非常讓人感動,它體現了我們中華民族不怕犧牲、團結友愛互助的精神風貌,是中華美德在我們日常生活中無時不在的生動事例。

這個世界有各種各樣的人,----人們的心靈稟賦都不一樣,但我們都應該擁有社會道德。每一種美德都代表了一種美好而高尚的力量,中華美德有著巨大而神奇的力量,讓我們把中華美德一代代傳承下去,使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發揚光大。

第六篇:影響一生的美徳

“美德好比寶石,它在樸素景背的襯托下反而更華麗。”在一件樸素的事情中,我發現了它比寶石的美還寶貴。

從我記事開始,爸爸媽媽就教我要做個誠實的人,撿到別人得東西要還給別人……

記得有一回,我在放學的路上,走著走著,突然,一個錢包映入眼簾,我連忙把它撿起來,在手上翻來覆去,開啟一看,幾張紙幣安穩的躺在裡面。我驚喜若狂,心裡想:太好了,可以買零食吃了!我拿著錢包,來到了學校對面的小店,拿了一包“薯我脆”,剛要付款時,突然,腦海裡浮現了爸爸媽媽說過的一句話:如果你撿到了別人的錢包,一定要交給警察叔叔,不能花掉或者隱瞞爸爸媽媽。“天哪,看看我在做些什麼!我簡直沒救了!”我感到無比的愧疚,這時,我看見路邊有一個治安在維持秩序“不!我還有救!”,於是,我拿著錢包,向治安飛奔過去,把錢包交給了他,他用手接過了錢包,還誇我拾金不昧。我聽了,慚愧的笑了笑,就揹著書包走了。

雖然我沒有留住零食,但是,我留住了美德。明代大學者王守仁說“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知和行是一個本體、一個功夫。知而不行,只是未知。”我們口口聲聲說要做有美德的人,自己卻吝於履行、甚至反其道而行之,這跟從來沒有接受社會教育有什麼不同之處呢!所以我們要實踐社會美德,就要從這“知行合一”上下功夫、從自己的坐言起行上下功夫,讓美德伴我成長!關於寫美德的作文 第七篇:孝還是笑?

我想到的是孝,尤其是那句“百善以孝為先”。

許慎認為,“孝”字是由“老”字省去右下角的形體,和“子”字組合而成,可以見得”孝“就是子女對父母的一種善行和美德,。但是現實卻與道德相反。

南宋《三字經》中第一句就是”人之初,性本善“說明人一出身就擁有著好的本性,但是為何時間長了這本性就慢慢的褪去?說到這裡思想就向例子慢慢靠近。

春秋時的曾子,少年時家貧,常入山打柴。一天,家裡來了客人,母親不知所措,就用牙咬自己的手指。曾子忽然覺得心疼,知道母親在呼喚自己,便揹著柴迅速返回家中,跪問緣故。母親說:“有客人忽然到來,我咬手指盼你回來。”後來就有了“齧指痛心”,此類事情在幾千年前是層出不窮,有晉代郭巨“埋兒奉母”,王祥“窩冰求鯉”,等等,他們每個人都記得父母的養育之恩,心中都還記得真正的道德規範,就是有了他們的行為與心德,所以才有了孝子的美名,就是因為他們依然儲存著“性本善”的品性,所以有了孝道,這一美德流傳了上千年,直到今天我看到的卻是冷漠的眼神,聽到的卻是“老不死的”之類的話語。

大人們總說“你還是個小孩子,你不懂”但是我不明白為什麼許多事情大人卻遠遠不如小孩,就比如孝道,在小孩子眼中父母是自己的一切,自己的'最信任的人,所以無論父母怎麼樣教育,他們都會接受,看著自己的父母對自己的爺爺奶奶打罵,他們無能為力,懂事的會為爺爺奶奶辯護一段時間,但是時間久了,他們會覺得自己的父母是對的,所以就這樣又一個不孝子被教育出來了,這也應證了一句話“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等到那些“犯罪者”老時,他們就會感受到自己父母的心情了,那是無奈與痛心吧。

我不明白為什麼有的人在父母在世時不知道珍惜,待到雙親駕鶴西歸後才會留下兩行眼淚,或許這兩行眼淚會為他帶來孝子的美名,與至高的權利吧!我常常在想他們難道不內疚麼?或許有“野心的人”字典裡沒有內疚兩個字吧,農村裡的人說:“誰家的人死了,那麼那家的豬狗就會哭,”我有些失望,難道那些人連牲畜都不如?我想這或許就是傳說中的“豬狗不如”吧!

中國是一個禮儀之邦孝道最為突出,這一美德讓多少人完善人品,但是在今天我看到的卻是“xx拿刀殺父母”“xx官員將母親拋之街頭”我有些心痛這一美德流傳了千百年後成了這樣,如今的孝道可能不再讓人感到孝了,可能更多的是笑吧!

由古至今有很多孝與不孝的列子,但是我在這個年代看到的不孝卻比古時多許多,曾經我將這些罪過全怪在社會上,但是現在我覺得這一切還有自己的原因,父母的原因,教育的原因,面對這些錯,我在笑,在嘲笑,在嘲笑哪些所謂的“潮流”,那“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還有那校訓上的,“尊重父母,孝敬父母”或許在有一個千百年後,這個被埋沒的美德會被挖掘出來,但是有誰還記得,在那之前,有多少人被傷害?

《三字經》中那句“人之初,性本善”是對的,但是在這之後更需要的是“持善性”。中國人的美德是“孝道”,而不是“笑道”。

第八篇:美麗源自美德

人之初,行本善。_題記

依稀記得,在我六歲光景時,爸爸帶我去北京遊玩。給我留下印象最深的,不是那裡氣勢磅礴的長城,富麗堂皇的紫禁城,而是那一塊塊粘在地上的口香糖。它們像一粒粒雀斑,給這個城市抹去了光彩。

“爸爸,快點走啊。”我已經迫不及待了。我拉著爸爸的手,筆直地朝天安門廣場走去。還沒走多遠,眼前便是黑壓壓的一片,人山人海。人們摩肩接踵,十分興奮,想必都是遠道而來,久仰北京的大名。

“你好,你也是從岳陽來的嗎?”爸爸很快和人搭上話。

“是啊,我帶著孩子來看看。”那位叔叔邊說邊嚼著口香糖。

於是我們結伴而行,好不容易擠到了天安門。那位叔叔突然把口香糖從嘴裡吐出,糖粘便到了地上。霎時,我的心中頓生一股鄙棄之意。隨著遊客們的踩踏,口香糖已變得烏黑,並且牢牢地抓根於地。順勢望去,廣場上被這些不文明的印記佔據了。我的心不知怎的,忽然很重很重的沉了下去。

爸爸帶我觀賞了許多名勝古蹟,可我在那時卻心不在焉,美景全沒有盡覽於眼底。爸爸見我不大高興,便問我個究竟。我什麼也沒說,只是靜默著,我對於“文明”這個詞,意識已淡薄了。

所以,我一直很迷惘,這世間,文明到底是什麼?直到有一次去公園玩_

一位盲人爺爺出現在我的視野裡。他手裡拿著一根柺杖,正繞著石子路走去_石子路左側的長廊那裡,有些老年人正在拉二胡唱戲曲兒,再遠些,還有些年輕人在唱流行歌曲。

這時,兩個國中生遠遠地走來,邊走邊喝著可樂。那個把頭髮染得火紅的說:“哥們,從這草坪穿過去吧,近多了。”“好嘞,效率第一嘛!哈哈!”另一個附和著。兩人談笑著,球鞋鞋踩進了草坪,無情地踐踏著柔弱的小草。隨後,又轉過身將那可樂瓶肆無忌憚地用力一拋_那兩個可樂瓶,在空中畫出兩條拋物線,一個無奈地躺在草坪上,另一個卻“啪”的一聲,在盲人爺爺前面的石子路上落了下來。“哈哈,瞧那瞎子,多走冤枉路,活該!”

看到這一幕,一股無名的怒火從心底迸發,我真想追過去質問他們,誰才是真正的盲人!不是嗎,如果他們不是盲人,怎麼就看不見那牌子上清清楚楚地寫著:芳草青青,踏之何忍?如果他們不是盲人,又怎麼忍心隨意破壞公園的美麗與和諧?

“老爺爺,我來撿,您小心!”等我回過神時,看到一個小妹妹跑過來,幫著正在“尋找”著可樂瓶的老爺爺,撿起它,又蹦跳著把它扔到路旁的垃圾桶裡。

我幾步趕上去,扶著盲人爺爺,親切地問:“老爺爺,您想去聽戲曲是嗎?”“是是!小朋友,你也聽?”盲人爺爺聽說我也要聽戲曲,樂呵呵地笑起來。“老爺爺,我也聽。”那小妹妹又跑過來了。她一手小心地拿過老爺爺的柺杖,一手攙扶著老爺爺。

彎曲的公園小道上,移動著這樣一道“風景”_兩位小朋友一左一右的,他們攙扶著一位盲人老爺爺,他們將一起去聽曲兒!

我似乎又重新理解了文明的含義。我想,每個人都會有著最質樸的心,最善良的本性。文明無處不在,讓我們把那些不文明的印記剷除,恢復世界的光彩吧!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