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徵文:弘揚中華民族傳統美德

來源:才華庫 3.35W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宣傳普及任重而道遠,要積極倡導人人有責的理念,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真正成為推動全鎮前行的強大力量。下面,語文迷小編為您分享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徵文:弘揚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歡迎參考!

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誠信缺失、道德滑坡現象日益嚴重,拷問著中國人內心的良知和道義,時代強烈呼喚一種能喚起人們內心良知的東西,我認為這種東西就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人無德不立,國無德不興”,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新時期,必須大力培育公民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的價值準則,以弘揚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為根基,引導人們嚮往和追求講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形成向上、向善的的力量,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影響像空氣一樣無所不在、無時不有。

一、弘揚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現實意義

(一)弘揚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有助於增強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

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是中華民族在千百年的歷史程序中逐漸積澱形成的優秀道德品質、優良民族精神、崇高民族氣節、高尚民族情感、良好民族禮儀等諸方面的總和。中華民

族傳統美德作為社會意識的重要內容,是一種以維護祖國民族利益為標誌的精神,是我們民族文明的集中表現,也是中華民族的一大精神支柱。戰國時代的屈原,他那壯烈的愛國行為,以及那皓月般的愛國詩篇,激勵著中華民族世代人民。漢代的蘇武,唐代的杜甫,宋代的岳飛、陸游、文天祥等都是愛國民族英雄的傑出代表。他們反對民族壓迫,渴望祖國統一和強盛,為了祖國憂心如焚,九死不悔。岳飛“精忠報國”、蘇軾“報國之心,死而後已”對祖國的忠貞之志,躍然紙上。范仲淹“先天下之憂而優,後天下之樂而樂”成了後人的座右銘。顧言武提倡“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思想,林則徐寫的“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必趨之”的詩句都顯示了強烈的為國家、為民族、為社會的愛國精神。正是這種精神,昭示著後繼者在歷代譜寫了偉大的篇章,成為中華民族強大的凝聚力,向心力。不能設想一個自卑感十分沉重的民族,一個缺乏民族自尊心、自信心,沒有凝聚力的民族,如何能夠自立於世界,所以克服民族虛無主義和民族自卑感,振奮民族精神,是具有重大意義的。弘揚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有助於增強民族的自尊心、自信心,有利於增強人們的愛國熱情,激發人們的愛國情懷,提高民族主體意識,還有利於增強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

(二)弘揚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有利於建設新道德。

任何社會的道德觀念和道德體系都具有三重基本的特性:即歷史的繼承性,社會存在決定的現實性,反映社會生活未來發展因素的超前性或理想性。也就是說,從一定道德觀念的形成和道德體系的確立過程來看,它是三方面的組合。一定社會的一定道德體系總是內含著過去、現在、未來三種基本因素的。繼承和發揚以往道德中的合理因素,體現出的是道德的文化本位價值。這不僅是道德發展連續性的必然,而且也是一定道德觀念為一定社會和民族所認同並容納的需要。新道德不能脫離開傳統道德而產生。我們講社會主義道德,必須和中華民族傳統的倫理道德結合起來,這樣才會有民族的語言、民族的形式和民族的情感。我們的傳統倫理道德中有許多東西可以給我們很好的.啟發。如中國傳統道德中的整體為上的集體主義,在今天仍然有現實價值。孟子講過:“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曾子在《大學》中也講過,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內在聯絡:“修身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古代將個人、家庭和國家利益看成是不可分割的整體,強調全域性利益高於區域性利益,整體利益高於個體利益,它反映了中華民族勇於犧牲、樂於奉獻小我而成全大我的優秀品格。這種品格是國家利益至上的思想基礎,也是孕育集體主義價值觀心理的土壤。再如中國傳統倫理道德注重提倡人倫價值,強調每個人在人倫關係中的權利和義務。一個人在社會中生活,就必然會同各種人發生不同的社會關係,承擔不同的社會角色,強調個人在不同關係中所應遵守的道德義務,對於社會穩定是不可缺少的。在人倫關係中,古人特別重視“孝梯”。“孝”乃人倫之始,是人類相生相養的自然情感,是中國社會最基本的倫理道德規範。古人認為,只有對父母敬重的人,才有可能為國家盡忠。“在家孝父母,而好犯上做亂者,未之有也。”孝敬父母不只在衣食上,還應使父母精神上得到安慰。如果一個人只顧自己,不管父母,那就很難設想他會誠心誠意為別人,為公眾做事情。“梯”是“孝”的擴充套件。孔子要求“弟子入則孝”,“出則梯”,“友于兄弟”,並認為“四海之內皆兄弟也。”古人講“孝梯”,同時推而廣之,主張“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提倡社會普遍的敬老受幼之風。中華民族這種特有的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和妻柔以及由此派生而來的扶弱濟困、尊老愛幼的傳統美德,不僅使千萬個家庭和樂融融、充滿溫馨,而且對於維護社會公德、建設精神文明,促進國家長治久安與團結安定亦有重要作用。可以說,傳統美德是建立社會主義新道德體系的思想材料。離開了傳統的道德材料,是不可能建起真正的適應新經濟關係的道德體系的。在人類歷史的優良傳統中,中華民族傳統道德是一個十分豐富的思想寶庫。今天的社會主義道德原則和道德規範,可以從這個寶庫中找到自己的思想淵源。要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發展的需要,再造新的道德原則和道德規範,也可以從這個寶庫中找到必要的思想資料和表達方式。因此說,弘揚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是有利於建設新道德體系的。

(三)弘揚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有助於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建設。

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我們大膽地學習和借鑑資本主義國家的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大力發展商品經濟和市場經濟,這些都極大地促進了我國生產力的發展,也促進了精神文明的進步,但與此同時,也受到了西方資產階級道德以及個人主義、享樂主義和拜金主義的衝擊。這種思想嚴重腐蝕人們的靈魂和意志,助長形形色色的醜惡現象的泛濫。有些人把“一切向錢看”作為了人們生活的唯一原則,心中想的,話裡談的,行動上做的無一不是為了滿足自己的金錢慾望。為人民服務,為他人奉獻,大公無私竟然為這些人所諷刺、嘲笑。如果聽任這種思想蔓延的話,我們的社會,我們的國家還有什麼希望和前途呢?我們要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就一定要有良好的道德風尚和社會秩序,就一定要不斷地提高廣大人民群眾的道德品質。可以說,我們傳統美德中有關義利、富貴與貧賤等許多道德觀念,在當今是可以很好地利用和借鑑的。如孔子所說:“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要求“處富貴”、“去貧賤”,都要合乎道義,不靠歪門邪道。儒家還反對“富貴”了的人驕奢淫逸,提倡節儉,富而為仁,富而好學;提倡“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這種道德報負,也是我們搞市場經濟所需要的。因此弘揚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有利於糾正由於商品經濟和市場經濟發展所帶來的人們思想上的傾斜,有利於提高廣大人民群眾的道德水平,有利於協調社會上的人際關係,這對加強我國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從而更好地推動我國的物質文明建設,具有重要意義。

(四)弘揚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有利於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個完整的概念,既包括力爭實現或超過個別價值和相互競爭等內容,也包括規範人們經濟活動的規則、規章等含義。如果沒有市場經濟規則,如果人們的行為毫無規範可言,那麼可以肯定地說,市場經濟必然是要變形的,必然要處於無序狀態和混亂局面。規範人們市場經濟活動的規則既包括各種法律、法規,也包括各種道德。在強調運用法制來規範人們的市場經濟活動時,也必須輔之以良好的道德。因為法制完備總是相對的,再完備的法制也會存在某些“空隙”和“疏漏”。如果人們沒有良好道德的自覺約束,就會想方設法搞投機鑽空子,利用法制的某些不完備去做各種損人利己的事情。市場經濟的一個基本原則是人人平等,等價交換,而許多不良現象的存在卻正表現為不等價交換,背離市場經濟規律。我們對市場經濟要做好規劃和引導,一方面要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法制,靠法制來管理市場經濟。另一方面,我們還必須大力提倡傳統美德,注意發揮傳統美德在市場經濟和其它一切經濟活動中的積極作用。

二、弘揚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如何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弘揚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大力培育愛國情懷。中華民族自古崇尚“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民族氣節,愛國主義作為民族精神,更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核心。歷史上,中國屢遭外敵入侵,國破則家亡,使人們的愛國之情強烈地表現出來,並昇華成為國獻身的情操和精神,因此出現了岳飛的“精忠報國”、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魏源的“師夷長技以制夷”、孫中山的“驅除韃虜,恢復中華”。黨員幹部尤其是領導幹部要樹立“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憂國憂民、以為人民群眾謀幸福為己任的遠大政治抱負,普通群眾要有“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擔當精神,自強不息、精誠團結、熱愛和平,倍加珍惜來之不易的發展成果。

弘揚中華民族傳統美德,需要崇尚敬業精神。中華民族歷來有“敬業樂群”、“忠於職守”的傳統,敬業是中國人民的傳統美德。早在春秋時期,孔子就主張人在一生中始終要勤奮、刻苦,為事業盡心盡力。他說過“執事敬”、“事思敬”、“修己以敬”等話。北宋程頤更進一步說:“所謂敬者,主之一謂敬;所謂一者,無適之謂一。”“心中裝著全體人民,唯獨沒有他自己”的焦裕祿、“廉潔奉公、一心為民”的孔繁森、“真心誠意為民做事”的信訪局長張雲泉為我們樹立了敬業奉獻的榜樣,我們應該“以人為鑑,明得失”在各自職業活動領域,樹立主人翁責任感、事業心,高瞻遠矚、志存遠大;要培養勤勉工作,篤行不倦,腳踏實地,任勞任怨的工作態度;要有“苦其心智,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的艱苦奮鬥精神;要有“舍小家、為大家”的無私奉獻精神。

弘揚中華民族傳統美德,著力培養誠信意識。誠實守信是做人做事的道德底線,是道德建設的基礎。市場經濟在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同時,也帶來了拜金主義、“一切向錢看”的有害思想觀念,導致一些人誠信意識淡薄,社會信任感下降,誠信缺失、造假欺詐已成為當前社會的一大問題。因此,在全社會培養誠信意識刻不容緩。各個企業要誠信經營,樹立企業良好形象,堅定信念,嚴格把好質量關,做讓老百姓放心的產品。各大商場、超市要堅決杜絕假冒偽劣產品的流通,賣誠信商品,做誠信買賣。政府要加強企業誠信監管,完善企業和個人信用記錄,健全覆蓋全社會的政信系統,加大企業失信處罰力度,曝光失信企業,使失信行為無立足之地。大張旗鼓地表彰誠信守通道德模範,宣揚誠信事蹟,如“新年不欠舊年賬,今生不欠來生帳”的信義兄弟、“畢生打造誠信招牌”的尚金鎖、“人們信得過的建房人”範玉恕、“誠信自強報效祖國”的王一碩,營造誠信光榮、失信可恥的濃厚氛圍。

弘揚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應該提倡友善品質。“仁”作為中國儒家學派道德規範的最高原則,對中華文化和社會的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孔子認為“仁”就是“愛人”。在幾千年後的今天,孔子的思想仍具有普遍適用性,應該大力提倡,我們無法做到完美無瑕,但是我們可以修身律己、儉以養德,自覺踐行“三嚴三實”,努力做到“泛愛眾而親仁”,“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不斷鍛造自身的友善品質。

不忘本來才能開闢未來,善於繼承才能更好地創新和發展。中華民族傳統美德,中華民族的“形”與“魂”,應該大力弘揚和傳承,用道德的力量矯正人們的行為,用傳統美德的獨特性提高群眾的自信力,自覺見賢思齊、崇德向善,在全社會形成強大的正氣場。相信只要公民做到了愛國、敬業、誠信、友善,國家將繁榮富強、蒸蒸日上,社會將呈現一片欣欣向榮、風清氣正的景象。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