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級以誠待人作文450字

來源:才華庫 3.08W

以誠待人,守信處事,是對人、對事、對工作的一種積極正面態度。小編收集了以誠待人作文450字,歡迎閱讀。
 

四年級以誠待人作文450字

  第一篇:以誠待人

說起以誠待人,我還真要謝謝我的好朋友欣欣呢!

事情是這樣的:最近,欣欣剛買了一支新的鋼筆,大家都很羨慕,我也不例外。心想:要是我也能有這麼漂亮的鋼筆該多好啊!但是,我的零錢又不多,於是我想到了```````

中午,我趁欣欣不注意,悄悄地走到欣欣座位旁,打開了她的筆盒,取出了那支鋼筆,放在口袋裡,裝著若無其事的樣子,離開了欣欣的座位。

晚上,我美滋滋地欣賞著那支夢寐以求的鋼筆。但是我聽到爸爸跟媽媽在旁邊說:“現在的孩子越來越不誠實,希望咱家小依不犯這種錯誤。”我一時恍忽了,立刻打電話給欣欣,先和她談了些和學習的問題,轉了半圈,才說:“欣欣,你有什麼不見了嗎?欣欣沒回答。

第二天,我毫不猶豫地把鋼筆還給欣欣。欣欣說:“我知道你會誠實的,一支鋼筆只需幾元,但誠實卻是千金難買的,你能擁有這種品質,我為你驕傲,這支鋼筆,我送給你!”

我又美滋滋地欣賞著這支鋼筆,這時,我的心才是最踏實的。欣欣我想對說:“謝謝你給予了我誠實!”

  第二篇:以誠待人

以誠待人,守信處事,是對人、對事、對工作的一種積極正面態度。

以誠待人,這是一個做人的首要條件。

常言道:待人要真真誠誠;做事要踏踏實實;為官要清清白白。說起來容易,真正做起來就很難!究竟怎樣才能以誠待人,守信做事呢?

俗話說:“做事先做人”,這句話無疑是對做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是一種理念,是一種心態。對人首先要學會尊重別人,善待別人,這就是別人常說的以誠待人。待人首先要守信去換心,以真誠去締造真誠,以友誼去締造友誼,換回來的才是別人對你的真誠。要想以誠待人,首先要學會做人,堂堂正正做人是為人的最基本準則,是一切道德之首,是人格品德的核心所在。它包含了豐富的內容:在事業追求中,把集體的利益、人民的利益視為高於一切,並以樹立“以廠為家”的思想和精神去愛崗敬業、無私奉獻;在這種前提下來談待人,應該是謙虛謹慎,不驕不躁,說老實話,辦老實事,做到言行一致,表裡如一。在生活中要嚴格要求自己,以平常心處事,不與他人攀比。

堂堂堂正正做人,真真誠誠待人,是做事的基礎和前提。無論何時何地,用堂堂正正做人,真真誠誠待人的標準去規範自己的言行,才能成為他人的楷模,只有堂堂正正做人,才有資格去倡導高尚的道德情操,才能做到以誠待人,嚴於律已。

  第三篇:以誠待人

在我們的生活中,有許多需要“誠”的地方。比如在同學遇到困難的時候,你伸出手去幫助他一下,當別人犯錯誤時,你去幫他改正。而在我的'身邊,也發生過。

一次,我們班的同學在練跳長繩,而一位叫高雪的女同學,她由於被長繩打到好多次,就像因此而放棄。沒想到他的這一想法,竟惹來了同學們的斥責:“你不跳好了,大不了讓陳老師換一個人呢。像你這種沒有集體概念的人,根本就不配合我們一起跳長繩!”高雪聽了這些話,眼來在眼眶裡“轉”,不知不覺就留了下來。

回到教室裡以後,高雪為她剛才的舉動向大家道了歉。大家也為他們剛才的過分給高雪道了歉,現在,我們又和好如初了。誠信、友誼,我們一直都有。

還有一次,我撿到了一支筆,非常漂亮,是我一直想買的,但是價錢太貴了,我就沒買,想不到,今天,竟然讓我撿到了它。但是,別人的東西始終是別人的。我經過了好長時間的心理矛盾,又想想那位丟掉這支筆的同學,他可能把這支筆當作寶,如果丟了,他不知道有多著急呀!最後,我還是把這支筆還給了失主。我見他找到了這支筆。臉上有了燦爛的笑容。他跟我說謝謝的時候,我真為我剛才的自私感到自責。

“誠”,我們每個人都會遇到。

漢末,黃巾事起,天下大亂,曹操坐據朝廷,孫權擁兵東吳,漢宗室豫州牧劉備聽徐庶(三國時豫州長社人,為著名謀土)和司馬徽(三國時豫洲陽翟人,也是著名謀士)說諸葛亮很有學識,又有才能,就和關羽、張飛帶著禮物到隆中(現今湖北襄陽縣)臥龍崗去請諸葛亮出來幫助他替國家做事。恰巧諸葛亮這天出去了,劉備只得失望地轉回去。

不久,劉備又和關羽、張飛冒看大風雪第二次去請。不料諸葛亮又出外閒遊去了。張飛本不願意再來,見諸葛亮不在家,就催著要回去。劉備只得留下一封信,表達自己對諸葛亮的敬佩和請他出來幫助自己挽救國家危險局面的意思。

過了一些時候,劉備吃了三天素,準備再去請諸葛亮。關羽說諸葛亮也許是徒有一個虛名,未必有真此才實學,不用去了。張飛卻主張由他一個人去叫,如他不來,就用繩子把地捆來。劉備把張飛責備了一頓,又和他倆第三次訪諸葛亮。到時,諸葛亮正在睡覺。劉備不敢驚動他,一直站到諸葛亮自己醒來,才彼此坐下談話。

諸葛亮見到劉備有志替國家做事,而且誠懇地請他幫助,就出來全力幫助劉備建立蜀漢皇朝。

“三國演義”把劉備三次親自敦請諸葛亮的這件事情,叫做“三顧茅廬”。

成語“三顧茅廬”由此而來,比喻訪賢求才,真心誠意地邀請別人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