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的由來作文(精選17篇)

來源:才華庫 9.33K

在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作文了吧,作文是經過人的思想考慮和語言組織,通過文字來表達一個主題意義的記敘方法。為了讓您在寫作文時更加簡單方便,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清明節的由來作文(精選17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清明節的由來作文1

起來。隨臣找了半天也找不到一點吃的,正在大家萬分焦急的時候,隨臣介子推走到僻靜處,從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了一塊肉,煮了一碗肉湯讓公子喝了,重耳漸漸恢復了精神,當重耳發現肉是介子推自己腿割下的時候,感動得流下了眼淚。

十九年後,重耳作了國君,也就是歷史上的晉文公。即位後文公重重賞了當初伴隨他流亡的功臣,唯獨忘了介子推。很多人為介子推鳴不平,勸他面君討賞,然而介子推最鄙視那些爭功討賞的人。他打點好行裝,同老母親悄悄的到綿山隱居去了。

晉文公聽說後,羞愧莫及,親自帶人去請介子推,然而介子推已離家去了綿山。綿山山高路險,樹木茂密,找尋兩個人談何容易,有人獻計,從三面火燒綿山,逼出介子推。大火燒遍綿山,卻沒見介子推的身影,火熄後,人們才發現揹著老母親的介子推已坐在一棵老柳樹下死了。晉文公見狀,慟哭。裝殮時,從樹洞裡發現一片衣襟,上寫道:“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常清明。”為了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將這一天定為寒食節。

第二年晉文公率眾臣登山祭奠,發現老柳樹死而復活,便賜老柳樹為”清明柳“,並曉諭天下,把寒食節的後一天定為清明節。

清明節的由來作文2

清明節盪鞦韆,這是我國古代清明節習俗。鞦韆,意即揪著皮繩而遷移。它的歷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後為了避忌諱,改為鞦韆。古時的鞦韆多用樹椏枝為架,再栓上彩帶做成。後來逐步發展為用兩根繩索加上踏板的鞦韆。打鞦韆不僅可以增進健康,而且可以培養勇敢精神,至今為人們特別是兒童所喜愛。

清明節植樹,清明前後,春陽照臨,春陽照臨,春雨飛灑,種植樹苗成活率高,成長快。因此,自古以來,我國就有清明植樹的習慣。有人還把清明節叫作“植樹節”。植樹風俗一直流傳至今。1979年,人大常委會規定,每年三月十二日為我國植樹節。這對動員全國各族人民積極開展綠化祖國活動,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清明節插柳,清明節插柳植樹的風習,據說是紀念發明各種農業生產工具並曾"嘗百草"的神農氏;另一說是介子推死時所抱的柳樹後來復活,晉文公賜名為清明柳,並折柳成圈戴在頭上,此習俗後傳入民間。雖然有著不同的典故源流,但這些風俗仍不離人們對春回大地的喜悅。

清明節踏青,清明之時,正值春回大地,人們乃因利趁便,掃墓之餘亦一家老少在山鄉野間遊樂一番,回家時順手摺幾枝葉芽初綻的柳枝戴在頭上,怡樂融融。也有的人特意於清明節期間到大自然去欣賞和領略生機勃勃的春日景象,郊外遠足,一抒在嚴冬以來的鬱結心胸,這種踏青也叫春遊,古代叫探春、尋春。其含義,就是腳踏青草,在郊野遊玩,觀賞春色。

清明前後正是踏青的好時光,所以成為清明節俗的一項重要內容。古時婦女平日不能隨便出遊,清明掃墓是難得的踏青的機會,故婦女們在清明節比男人玩得更開心,民間有“女人的清明男人的年”之說。

清明節的由來作文3

年年清明年年過,掃墓踏青祭祖宗。雖然人們年年過清明,但是對於清明節的由來和傳說,知道的人卻並不多。

相傳春秋戰國時代,晉獻公的妃子驪姬為了讓自己的兒子奚齊繼位,就設毒計逼殺太子申生。申生自殺後,他的弟弟重耳,為了躲避禍害,被逼流亡出走。在流亡期間,重耳受盡了屈辱。原來跟著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大多陸陸續續各奔前程去了。只剩下五個忠心耿耿的臣子,一直追隨著他。其中一人叫介子推,有一次在逃亡途中,重耳餓暈了過去,介子推就從自己的腿上割下一塊肉,用火烤熟後送給重耳吃。重耳吃後漸漸恢復了精神。當重耳發現肉是介子推從自己腿上割下來的時候,感激地流下了眼淚。

十九年後,重耳回國做了君主,就是著名的春秋五霸之一的晉文公。晉文公執政後,對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賞,唯獨忘了介子推。《史記》中記載,這時,當七年級道逃亡的其他幾人非常同情介子推的遭遇,為他叫屈,在宮門上寫道:“龍欲上天,五蛇為輔。龍已升雲,四蛇各入其宇,一蛇獨怨,終不見處所。”晉文公看到後,猛然憶起舊事,心中有愧,馬上差人去請介子推上朝接受封賞。可是,差人去了幾趟,介子推都不來。晉文公只好親自去請。當晉文公來到介子推家時,只見大門緊閉。介子推不願接受封賞,已經揹著老母躲進了綿山。

晉文公便讓他的御林軍上綿山搜尋。這樣大一座山,林深草茂的,要找兩個人談何容易,結果沒有找到。於是,有人出了個主意:介子推是個孝子,放火燒山,三面點火,留下一方,這樣,大火起時,介子推就會揹著他的老母親走出來了。於是,晉文公下令放火燒山。誰料想,大火燒遍綿山終究還是沒有逼出介子推。

大火熄滅後,晉文公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倆背靠著一棵燒焦的大柳樹已經死了。望著介子推的屍體,晉文公哭拜了一陣後,在安葬他們的遺體時,發現介子推用脊樑堵著的那個柳樹洞裡好像有什麼東西。掏出一看,原來是片衣襟,上面題了一首血詩:

“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終不見,強似伴君作諫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憶我之時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無愧,勤政清明覆清明。”

晉文公將血書藏入袖中,然後把介子推和他的母親分別安葬在了那棵燒焦的大柳樹下。為了紀念介子推和記住自己的過錯,晉文公下令把綿山改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並把放火燒山的這一天定為寒食節,曉諭全國,每年這天禁忌菸火,只吃寒食。

第二年,晉文公領著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行至墳前,只見那棵老柳樹死而復活,綠枝隨風飄舞。晉文公望著復活的老柳樹,像看見了介子推一樣。他敬重地走到跟前折了一根柳枝,編了一個圈兒戴在頭上。這就是清明節人們戴柳帽的來由。祭掃一番後,晉文公把復活的老柳樹賜名為“清明柳”,又把這天定為清明節。

此後,寒食、清明成了全國百姓的隆重節日,屆時,人們即不生火做飯,只吃冷食。並折柳條編成圈兒戴在頭上,把柳枝插在房前屋後,以表示懷念。寒食節原本是在清明的頭一天,後來逐漸合而為一,成了現在的清明節。

清明節也是我國的二十四節氣之一。由於二十四節氣比較客觀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氣溫、降雨、物候等方面的變化,不僅古代勞動人民,就是現在,不少地區的鄉親們仍用它來安排農事活動。清明一到,氣溫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後,點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的農諺。

但是,清明作為節日,與純粹的節氣又有所不同。節氣是我國物候變化、時令順序的標誌,而節日則包含著一定的風俗活動和某種紀念意義。清明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除了包涵物候變化、時令順序外,還包括祭祖、掃墓、踏青等活動。

清明節,又叫踏青節,按陽曆來說,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間,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綠的時節,也是人們春遊(古代叫踏青)的好時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並開展一系列體育活動的習俗,是一個非常熱鬧而又別有韻味的節日。

唐代著名詩人杜牧的《清明》這首詩:“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即描寫出了清明節熱鬧的獨特氣氛。現在,掃墓、祭祀、踏青成了清明節最重要的三大主題。

清明節的由來作文4

清明節是我國民間重要的傳統節日,是重要的八個節日:上元、清明、立夏、端午、中元、中秋、冬至和除夕之一。一般是在公曆的四月五日,但其節期很長,有十日前八日後及十日前十日後兩種說法,這近二十天內均屬清明節。

清明節的起源,據傳始於古代帝王將相“墓祭”之禮,後來民間亦相仿效,於此日祭祖掃墓,歷代沿襲而成為中華民族一種固定的風俗。

“清明節”的得名還源於我國農曆24節氣中的清明節氣。冬至後第108天就是清明節氣。清明節氣共有15天。作為節氣的清明,時間在春分之後。這時冬天已去,春意盎然,天氣清朗,四野明淨,大自然處處顯示出勃勃生機。用“清明”稱這個時期,是再恰當不過的一個詞。

清明節的由來作文5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一年一度的清明節來到了,爸爸媽媽帶我給阿太掃墓。我們將墓地周圍的雜草拔淨,落葉掃盡,供上鮮花食品,表達追念之情。

媽媽告訴我清明節的來源和歷史人物介子推有關。兩千多年前的春秋時代,晉國公子重耳流亡在外,生活艱苦,跟隨他的介子推從腿上割下一塊肉讓他充飢。後來重耳做了國君,為晉國公,獎賞所有跟隨他的隨從,只有介子推拒絕獎賞,帶著母親隱居在綿山,不肯出來。晉文公防火韶山逼他出來,誰知卻把母子燒死了。

為了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每年的這一天禁止生火,家家戶戶只能吃生冷的食物,這就是寒食節的來源。古人常把寒食節的活動延續到清明,久而久之,人們便把寒食和清明合二為一,清明節也便成了一個清明掃墓紀念祖先的節日了。

清明節的由來作文6

又到了清明節,我想起了唐朝詩人杜牧的詩句:“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詩中“路上行人慾斷魂”寫出了人們悼念已逝親人的沉悶氣氛。

清明節是一個傳統的民俗節日,大約始於周代,已有2500多年的歷史。說起清明節不得不提起一個歷史人物介子推。

相傳春秋戰國時代,晉國公子重耳逃亡在外,過著顛沛流離的生活。有一天重耳餓暈在地上,跟隨他的介子推,四處找食物也沒找到,眼看重耳奄奄一息,介子推忍痛從大腿上割下一塊肉烤熟餵給重耳吃。後來,重耳回到晉國做了國君。重耳做了國君之後,就封賞所有跟他流亡在外的隨從,惟獨沒有封賞介子推,介子推便隱居綿山。後來,有人向重耳諫言說“要是沒有介子推,大王那有你的今天,介子推才是最大的功臣啊!重耳一聽,十分慚愧,便派人尋找介子推,得知介子推隱居深山,不肯接受封賞,晉文公無計可施,只好放火燒山。那知介子推和他的母親仍不肯出山,在這場大火中活活的燒死掉了。為了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將介子推燒死的這一天定為寒食節,禁忌菸火,家家戶戶只能吃冷的食物。現在清明節取代寒食節,拜介子推的習俗,也變成清明掃墓的習俗了。

清明掃墓也稱為上墳,一般是在每年的4月4至4月6日。掃墓時,人們要帶紙錢、水果、酒、食品、鮮花等物品到墓地將食物供祭在親人墓前,再將紙錢燒掉,為墳墓添上新土,然後磕頭,祭拜,最後吃掉酒食。

至今,清明節已成為我國的四大傳統節日之一,也被國家列為法定節假日,放假三天,便於人們有更多的時間祭奠親人。

清明節的由來作文7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眾所周知,4月5日是清明節,可以放假,但是過了那麼多個清明節,你知道它的來歷嗎?不知道?沒關係,今天我就來講給你們聽。

兩千多年前,春秋戰國時期的.晉國發生內亂,晉國公子重耳因此流浪在外。流亡的途中,重耳一行人在一座大山裡迷了路,重耳幾天幾夜沒吃東西,餓得頭昏眼花,全身無力。跟隨的大臣介子推偷偷地砍下了自己腿上的一塊肉,煮肉湯給重耳吃,重耳接過湯後,狼吞虎嚥地吃完了,就連忙問他這是哪來的,介子推把經過告訴了他,重耳感動得流下了眼淚,想要以後報答他,可介子推不求回報,語重心長地告訴他要管理好國家。

重耳流亡了十九年,終於回晉國做了晉文公。他記著介子推的好處,想封他個大官,於是,他幾次三番派人去請介子推,但都一一被回絕了。他又親自上門去請,可介子推已經揹著母親躲到山裡去了,重耳又聽大臣們的想法,放火燒山,三面點火,留一面等介子推出來,可是大火燒了三天三夜,也沒見他出來。結果,發現了介子推和母親坐在一棵燒焦的老柳樹下,已經死了,又發現旁邊有一封介子推的血書,寫著:“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常清明……”晉文公讀完血書,並下令將這一天定為寒食節。每年這一天,家家禁止生火做飯,只能提前準備好冷食。之後,晉文公又將寒食節之後的一天定為清明節。

怎麼樣?你是不是對清明節有了更多的瞭解呢?

清明節的由來作文8

清明是我國的二十四節氣之一,同時也是我們國家最重要的節氣之一。每逢這個節日,人們都會掃墓祭祖,那麼,清明節是怎樣由來的呢?

相傳,春秋時期,在中原有個大國叫晉,當時晉國國王有位十分惡毒的妃子,這個妃子為了讓自己的兒子當上國王,就設計謀害太子,太子無奈之下,只好用自殺來表示清白。太子的弟弟重耳為了躲開禍害,只好逃到別的國家去。在逃難期間,重耳受盡了屈辱,而所有跟著他的臣子都覺得這樣永無出頭之日,便陸陸續續地各謀出路去了。只剩下幾個忠心耿耿的人,其中一個大臣叫介子推。

有一天,介子推外出回來發現重耳飢餓暈倒了,大臣介子推毫不猶豫的拔出小刀從自己的腿上割下一塊肉,用火烤熟了給重耳吃。重耳聽介子推說這是一塊馬肉,但重耳也不是瞎子,當他看到介子推腿上的血時就知道了這件事,但並沒有揭穿介子推,他心裡發誓:如果以後自己得勢,一定要好好報答介子推。

後來,重耳被一位好心的國王幫助了之後又回到了晉國,當了君王給各個跟隨的大臣都重賞了一番,想起介子推,便派人去請他,重耳的人請了好幾次,也沒有請到。重耳只好親自去,只見門已經鎖了,原來介子推已經到大山裡去了。有人給他提議大火燒山,但只燒三面留一面,讓介子推自己出來。重耳便放火燒山,燒了三天三夜,介子推還不出來,只好等大火滅了再進去找。進去一看介子推已經被燒死了,重耳慚愧不已,放聲大哭,為介子推舉行了隆重的葬禮。重耳對民眾說這一天只能吃冷飯,並將這一天叫冷食節。

後來,人們把祭祀祖先的日子和這一天放在一起,便成了清明節。

在知道了這個節日的由來以後,我不禁為介推對君主,實質是對國家至忠的行為感到敬佩。敬佩他那忠義正直的品行。我以後要做像介子推這樣的人,做一個對國家忠貞、赤誠、義氣、正直的人。

清明節的由來作文9

朋友們,你們知道清明的由來嗎?如果不知道的話,就讓我和你們講講吧。

當重耳還是皇子的時候,有一天,他和介子褪一起逃難,重耳和介子推找不到食物,重耳就快餓死了。這是,介子推割下自己的一塊肉給重耳吃,重耳說:“以後,我如果成了國王,一定要報答你!”後來,重耳真的當了國王,他要給幫助他的人賞賜,有人提醒他:“你忘記給介子推賞賜了。”重耳連忙叫人吧禮物給介子推。可是,介子推拒絕了。於是重耳決定放火吧介子推逼出山,可以火放了好久介子推還是沒有出來,重耳趕緊叫人把或滅了,自己去找。等重耳找到介子推的時候,介子推已經死了。為了紀念介子推,我們就把介子推去世的這一天,4月4日叫做清明節。所以,每年4月5日,我們都要紀念祖先。

今年我們也去掃墓了。在山上,我們看到了許許多多千奇百怪的,從未見過但非常漂亮的花。噢,我忘了說了,我們掃的墓是我阿太的墓,到了那裡我外公要燒紙錢,等紙錢燒好了,我們就去掛花,掛完花我們就掃墓結束了。

清明節的由來作文10

清明節是我國傳統節日之一。大家對清明節很好奇嗎?想知道是怎麼來的嗎?它為什麼要叫清明節呢?我來給你介紹介紹。

春秋。晉公子重耳為逃避迫害而王留國外,中途在一處渺無人煙的地方,又累又餓,沒有了體力。隨臣找了半天也找不到吃的,正在大家焦急的時候,隨身介子推悄悄的割下了一塊肉給重耳做了肉湯。重耳得知後感激不已,後來重耳回國做了國君重重封賞了當初跟他流亡的功臣,唯獨忘了介子推。後來重耳而想給介子推獎勵,然而介子推鄙視爭功討賞,所以他打裝好行李,同母親到綿山隱居去了。

晉文公羞愧不已,想去找介子推,可綿山龐大,他該到哪裡找呢?有人建議用火把逼介子推逼下綿山。重耳同意了。結果介子推還是遲遲不下。重耳命人上去一看,介子推已經揹著他那年邁的老母親死於柳樹下。重耳悔恨不已,寫下了血書,掛在了柳樹下。

清明節是一個使人悲痛的節日。又名寒食節,清明節是晉文公重耳對隨臣介子推卜悼念之情而造的節日。

清明節的由來作文11

在很久很久以前的春秋戰國時期,齊國有一個國王叫齊桓公。他還有個很可愛的名字,叫姜小白。我是這樣記這個名字的:姜就是姜小牙的姜,小白就是我最喜歡看的動畫片《白蛇傳》裡的白娘子。在他沒有當上國王,在外面流浪的時候,有一次,他沒有飯吃,快要餓死了。他的一個非常忠心的家臣,叫做介子推,割下了自己腿上的一塊肉,獻給了他吃。這件事情讓他非常感動,他表示要一直記著介子推幫助了他。

可是,當他當上國王后,因為事情太多太忙了,居然把介子推給忘了。介子推非常難過,就跑到深山躲起來了。這個時候,姜小白才想起來自己忘記了要感激介子推。於是他讓大臣去尋找介子推,但是大臣們找了很久都沒有找到介子推。這時候,有個大臣出了個主意,他說點一把火,把他薰出來。

姜小白聽了他的辦法,就真的在山裡點了火。但是一不小心火太大了,居然把介子推給燒死了。姜小白非常難過,非常失落,也非常後悔。他決定讓人們在這一天不開火,吃生的食物,來紀念介子推。再後來人們就把這天的後面一天定為了清明節。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如果別人幫助了你,你一定要一直記著他。如果你喜歡一個人,就不能強迫他去做他不喜歡的事情。

清明節的由來作文12

清明,是24節氣之一,是中國流傳千年傳統節日,我想,在每一個人心中,它都有不一樣含義。它由來很耐人尋味。

清明節與春秋五霸晉文公重耳有關。重耳耳垂大,肋骨是連在一起,一隻眼睛裡有兩個眸子。晉國內亂,公子夷吾與重耳逃亡在外。公子夷吾殺太子自封晉惠公,對他更加無禮,重耳只好帶狐偃、狐毛、介子推等人去投奔齊國,在途中公子重耳因連日吃野草,發病了,奄奄一息,可在荒山野嶺中哪有大夫?為了就自己主公,介子推割下身上一塊大腿肉生火做湯,把肉湯送給重耳,他病好了。

他到了秦國,在秦穆公幫助下回了晉國做了晉文公,國家建立之後,晉文公把手下有功之臣都封了官,有人告訴他那肉湯是介子推肉,說重耳忘記給介子推封官了。於是他後悔忘了給介子推封,可是現在六部尚書都有人做了,他去請介子推去做官,誰知介子推隱居綿山,文公不忘本,就親自去綿山請他,但是就是找不到他。

有人出了一個餿主意:燒山必他出來。但是介子推與老母就是不出來,後來兩個人抱兩棵老柳燒死了。文公命一看追悔莫及,下令舉國哀悼介子推,把綿山重新命名介山,規定每年這一天全國不許用火,並要插柳,還將4月5號命名為清明,又稱寒食節。

兩千年來,我們中國人很重視這個節日,在清明節這一天家家不動火,只吃一些隔天菜或青團之類。近來我國又把它定為法定假日。讓人們有時間去祭祖、掃墓、踏青。

清明節,標示中國千百年來一個傳統,說明中國人是講義氣,重感情,中國人有恩不忘。

清明節的由來作文13

清明節,是中華民族最隆重盛大的祭祖大節,屬於禮敬祖先、慎終追遠、弘揚孝道的一種文化傳統節日。清明節歷史悠久,源於上古時代的春祭活動,春秋二祭,古已有之,祖先信仰與祭祀文化是清明節形成的重要因素。清明兼具節氣與節日兩大內涵,清明節氣在時間和氣象物候特點上為清明節俗的形成提供了重要條件。

清明節氣是上古干支曆法中表示季節變遷的廿四個特定節令之一,處在生氣旺盛的時節,也是陰氣衰退的時節。清明時節,吐故納新、生氣始盛、氣溫升高、萬物皆潔齊,大地呈現春和景明之象,這一時節正是郊外踏青(春遊)與行清(墓祭)的好時段。清明節將節氣與民俗融為一體,是天時地利人和的合一。

清明禮俗文化充分體現了中華民族先祖追求“天、地、人”的和諧合一,講究順應天時地宜、遵循自然規律的思想。清明節既是一個掃墓祭祖的肅穆日子,也是人們親近自然、踏青遊玩、享受春天樂趣的歡樂節日。經歷史發展演變,清明節吸收融合了寒食節與上巳節的習俗,雜糅了多種民俗為一體,具有極為豐富的文化內涵。

清明節的由來作文14

清明節在公曆04—06日,掃墓活動通常是在清明節的前10天至後10天,有些地方的掃墓活動長達一個月。清明節是中國重要的“時年八節”之一。清明作為節日,與純粹的節氣又有所不同,節氣是物候變化、時令順序的標誌,而節日則蘊含著精神信仰和節俗禮儀等內涵。據現代人類學、考古學的研究成果,人類最原始的兩種信仰,一是天地信仰,二是祖先信仰。敬天法祖傳統文化習俗自古以來代代相傳,清明掃墓祭祖習俗經歷代沿襲已成為固定的禮俗主題。

雖然清明節日的禁火與寒食習俗在宋代才揉合定型普及成為全國民間習俗,但清明節掃墓祭祖、禮敬祖先習俗早已有之。清明節的習俗除了踏青、掃墓之外,在歷史發展中還吸收了盪鞦韆、蹴鞠、打馬球、插柳等一系列風俗體育活動。清明節掃墓祭祖的節俗傳統自古持續不斷,就是到了當今的社會,人們在清明節前後仍有上墳掃墓祭祖的習俗:剷除雜草,放上供品,於墓前上香禱祝、燃紙錢金錠等,又或簡單地獻上一束鮮花,以寄託對祖先的追念。清明節凝聚著民族精神,傳承了中華文明的祭祀文化,抒發人們尊祖敬宗、繼志述事的道德情懷。

清明節的由來作文15

踏青,又叫春遊、探春、尋春。是一種習俗娛樂活動。於花草返青的春季,結伴到郊外原野遠足踏青,並進行各種遊戲以及蹴鞠、盪鞦韆、放風箏等活動。

古時以農曆二月二日為踏青節。是日,人們紛紛出城採蓬葉,備牲醴紙爆竹,為土地神慶壽行祭禮。後來,由於清明掃墓,正值春光明媚,草木返青,田野一片燦爛芬芳。掃墓者往往“哭罷,不歸也,趨芳樹,擇圃,列坐盡醉”,由單純的祭祀活動演化而為同時遊春訪勝的踏青。宋時詩人吳惟信詩云:梨花風起正清明,遊子尋春半出城。日墓笙歌收拾去,萬株揚柳屬流鶯。對當時春遊自晝及暮,笙歌如痴的盛況可謂描摹得淋漓盡致。

《和子由踏青》踏青,又叫春遊、探春等。我國的踏青習俗由來已久,傳說遠在先秦時已形成,也有說始於魏晉。據《晉書》記載:每年春天,人們都要結伴到郊外遊春賞景,至唐宋尤盛。唐代詩人杜甫就曾記載皇家遊春踏青的盛景,“三月三日天地新,長安水邊多麗人。”千百年來,踏青漸成了一種儀式,彷彿只有行了這種儀式,才真正擁有了春天。“逢春不遊樂,但恐是痴人。”白居易的《春遊》詩正是這種心境的寫照。

踏青雖在一年之春,但具體時日常有出入。明朝馮應京、元朝費著、唐朝李淖,分別在文中指明踏青時節為正月初八、二月二日、三月九年級。其實,人們心中最認同的那個時節,也是被稱作“踏青節”的,是春暖花開的清明時分。在這個時節裡,他們結隊出遊,在憑弔先人的同時,感受春天氣息。在郊野中盪鞦韆、放風箏、拔河、鬥雞、戴柳、鬥草、打球等,心情被放飛得不想回轉,快樂也漸漸從臉上溢滿內心。而詩人騷客更是吟頌成篇,佳句華章比比皆是。如“歲歲春草生,踏青二三月”(孟浩然《大堤行》),“南國春半踏青時,風和聞馬嘶”(歐陽修《阮郎歸·踏青》),“勝日尋芳泗水濱,無邊光景一時新”(朱熹《春日》)等,雅的無疑是1600多年前,發生在浙江紹興的“曲水流觴”了,這一踏青活動中,不僅產生了37首酒中所賦之詩,更誕生了“天下第一行書—王羲之的《蘭亭集序》。”

清明節的由來作文16

相傳,在春秋戰國時代,有一個晉獻公,他有個妃子叫驪姬。由於驪姬的兒子奚齊想繼承王位,驪姬便千方百計地設計謀害太子,太子申生被逼無奈,只好懸樑自盡了。驪姬奸計得逞之後,又想殺害申生的重耳,重耳聽到風聲就連夜慌忙逃出了皇宮。

重耳逃出皇宮時,身後跟著數百個隨從,可是在逃亡路上,需要經歷的磨難數不勝數,幾百個人的隊伍變成了幾十人,最後只剩下幾個人了。有一次,公子重耳餓得快昏倒了,手下的忠臣介子推就把自己腿上的一塊肉割下來,烤熟了給重耳吃,以表自己的一片忠心……

在外流浪了十九年,重耳得知驪姬已被誅連九族時,便回到皇宮執掌了政權,這就是後來的晉文公,讀後感。晉文公把以前忠於自己的人,都封官加爵,卻唯獨忘了介子推。後來一個人說起了介子推,晉文公才猛然想起了他,就派御林軍出去找他,然而,並沒有像想象的那麼順利。御林軍去介子推家三次都家門緊鎖,晉文公就親自去他家,不想,介子推卻揹著老孃,二人一起逃上了家對面的綿山。有人給晉文公提議說:“我們把這座山三面點火燒了,只留下一面不燒,介子推就會從不燒火的一面下來的。”

晉文公果然採用了他的意見,照他說的方法做了。結果,大火燒了三天三夜,仍然不見介子推的影子。等到大火熄滅後,御林軍就上山去看,只見介子推和他的老母親,抱著一課燒焦的柳樹而死了。這棵柳樹的樹洞裡有一片衣襟,上面寫著一首血詩:

割肉奉君盡丹心,

但願主公常清明。

柳下做鬼終不見,

強似伴君作諫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

憶我之時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無愧,

勤政清明覆清名。

後來,晉文公為了紀念介子推,把放火燒山的那天定為“寒食節”,把第二年去祭拜的那天定為“。唐朝時,人們把寒食節和清明節合二為一,就是現在的清明節。在民間清明節裡就有吃寒食的習慣了。

清明節的由來作文17

清明節是我國一個重要的傳統節日,也是祭祖、掃墓和踏青的日子,關於其歷史由來和民間習俗,記者近日採訪了區詩詞楹聯學會副會長嚮明陽,聽一聽他的講述。

“清明前後,點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嚮明陽介紹,清明對於農業生產而言是一個重要的節氣,除了播種、植樹之外,人們也開始準備養蠶了。然而,清明轉變為一個節日,與另外一個節日和幾個歷史人物有關。

相傳春秋戰國時代,晉文公重耳流亡期間受盡了屈辱,只剩下少數幾個臣子追隨著他,其中一人叫介子推。有一次,重耳餓暈了過去,介子推就從自己腿上割下一塊肉,用火烤熟了給他吃。

後來,晉文公執政,介子推卻隱居山中不受封賞。晉文公搜尋不見,便放火燒山逼其出來,不想大火燒了三天三夜,介子推抱著一棵燒焦的大柳樹已經死了。為了紀念介子推,晉文公把放火燒山的這一天定為寒食節,下令全國不生火做飯,只吃冷食。

由於清明與寒食節的日子接近,漸漸地就合二為一了,這個節日距今已有2500多年曆史,人們在此日祭祖掃墓,歷代沿襲而成為中華民族一種固定的風俗。

“清明節古時又叫踏青節、祭祖節、掃墓節、鬼節等。”嚮明陽介紹,其傳統習俗包括掃墓祭祖、踏青春遊、放風箏、盪鞦韆、插柳、蹴鞠等。

嚮明陽記憶最深刻的是,小時候上山採摘清明菜,一種葉片上有白絨的野生植物,洗淨、切碎,和米麵揉成團,製成綠瑩瑩的清明粑,“以紅糖、鹹菜、臘肉等為餡,用蒸籠蒸熟,味道鮮香。”

“現在清明菜、清明粑可以放入冰箱,儲存得更久,八九月份還能吃到,也曾見有餐館推出清明粑。”嚮明陽說,我區高橋、麻柳、三匯口一帶的鄉村,還保留吃清明粑的習俗。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