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工匠精神的作文

來源:才華庫 2.78W

“工匠”精神在大眾面前,體現出敬業、刻苦、以逸待勞。下面小編為你整理了關於工匠精神的作文,歡迎大家閱讀。

【篇一:萬法歸一堅守“匠人”之道】

《論語》有這麼一句話:“無慾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何為“無慾速”,從生活角度,可稱之為慢的生活態度;從工業角度,則強調的是一種專注、精細化的“匠人精神”。我們常聽說,在瑞士有這麼一群人,他們為了讓0、3克重的陀飛輪上承載更精細的零部件,精雕細琢、精益求精;我們也曾耳聞,在古代有這麼一群人,對工藝的要求一絲不苟,吹毛求疵。這便是匠人,一種把產品做到極致,把專注精神奉為圭臬,帶著虔誠與嚮往的信徒,我想這也是時代的感召,世代的追求——於當下,更需倡導匠人精神。

倡導“匠人精神”是企業長存的堅定基石。匠人精神是一種堅持不懈、持之以恆的執著理念,古人常言:“貴有恆,何必三更眠五更起;最無益,莫過一日曝十日寒。“經營之聖”稻盛和夫先生的“六項精進”,其中重要一點便是利他,不急功近利,不急功冒進,才讓其企業雖風雨不停,仍屹立而不倒。與此相通,同仁堂堅守“炮製雖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雖貴必不敢減物力”的信條,才能成其百年的基業,長盛不衰,堅若磐石,穩若泰山。

倡導“匠人精神”是產業升級的重要支柱。如急速的快車一樣,中國經濟的發展正遭遇前所未有下行壓力,探尋新的經濟支柱成了命運攸關的生死話題。在今年兩會上,高屋建瓴地提出供給側改革,可謂精準把脈,對症下藥。而真正開啟供給側改革這扇緊閉大門,則需握緊“工匠精神”的密碼。通過對網際網路的精耕細作,迎著“網際網路+”的強大風口,從提升企業生產專注度,到提升產品質量美譽度,再到提升技術創新新高度,網際網路所實現的低端產業的優化升級,高階產業的優勢再造,為“匠人精神”所實現的產業支撐提供了最好的示範。

倡導“匠人精神”是中華民族的精神脊樑。《莊子》記載:“庖丁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觸,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於《桑林》之舞,乃中《經首》之會”。庖丁解牛可謂隨心所欲,信手拈來,然而庖丁卻言:“臣之所好者,道也;進乎技矣”。可見其不在乎解牛之技,更在乎專注、精益之道的傳承。清朝魏源也如此說道:“技可進乎道,藝可通乎神”,可見精益求精的精神早已為人稱道,更成為民族精神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功利主義盛行、浮躁之風益盛的當下,我們更應讓這樣的“匠人精神”成為新時代民族精神的脊樑。

所謂:“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當社會經濟發展“亂花漸欲迷人眼”,當物轉星移“東風夜放花千樹”,更應該做到“多聞數窮,守中歸一”,堅守“匠人”之道,這便是經濟發展之道,社會進步大道。

【篇二:我們需要工匠的精神】

我所理解的工匠的精神,應該是工匠們身上所具有的對技藝的堅持,以及對細節近乎完美的苛刻要求,還有他們所追求的極致的專業和專注。

在機械工業化時代,放眼我們的周遭,浮躁之風正滋生蔓延,我們身邊的很多人追求是“投入少,見效快”的理念,“工匠精神”正逐漸被人們忽略,甚至於遺忘,很多人丟棄了自己的良心“一切向錢看”,各種粗製濫造、資源浪費、浮躁、膚淺的現象,層出不窮,而中國作為一個人口大國、生產大國,我們需要“工匠精神”。

“2、16毫米、0、1秒”這是兩個讓人震驚、驚歎的數字,高鳳林,作為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第一研究院首都航天機械公司特種熔融焊接工高階技師,他被稱為火箭的“心臟”。2、16毫米,是火箭發動機上一個焊點寬度。0、1秒是完成焊接允許的時間誤差。高鳳林如此高超的焊接技術,讓人歎服,憑著對航空事業的熱愛,他兢兢業業、任勞任怨,始終奮戰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他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詮釋了對品質的極致追求,高鳳林就是這樣把微小的工匠精神,做精、做美、做到了極致,也正是有像高鳳林這樣的大國工匠們的默默付出,堅持不懈的努力,才使得中國的科技發展到了令人仰視的高度。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同樣需要“工匠精神”,正是這種精神讓我們的生活變得更加美好。

試想一下,如果清潔工們不努力的工作,我們將生活在垃圾堆裡;如果房地產開發商只認錢,建築材料以次充好,那我們所住高樓大夏將變成豆腐渣樣的工程那該危險呀;如果快遞員野蠻裝卸,那麼我們千挑萬選的貨物送上門後就變成了殘次商品;如果醫生對待工作敷衍應付,那將會對患者造成多大的傷害呀;如果工廠的操作工人不認真工作,那麼廢品率和次品率就會成倍增長……因此,我們要特別感謝那些具有工匠精神的普通勞動者,是他們的認真、執著、耐心、精細的工作態度,讓我們的生活變得更加幸福美滿。

我要讚美那些將工匠精神當成人生態度和價值信仰的普通勞動者們,是他們精益求精的工作態度、毫無怨言的付出,才讓我們的國家逐步走向強大,我要學習這種工匠精神!

【篇三:工匠精神】

在如今這個科技發展,向高層邁步的社會,我們齊奔富裕的“小康”目標。可是城市的繁雜,讓許多人拋棄或遺忘了“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在大眾面前,體現出敬業、刻苦、以逸待勞。不光這些,還有一定的技術含量,自然態度是放第一位;再其次為細節。俗話說:細節決定成敗。我認為亂幹不如不幹,亂幹毀壞形象與道德,不幹反倒是沉穩。

我的記憶中,工匠是一種低調藝術,它們隱藏自己的光彩,置身於幕後,顯得默默無聞而不染風塵。

美術是人內在的體現,畫出的不止是華麗景象,更將心靈的細節展現清楚。畫家在作畫時會有情緒波動:他興奮,狂躁,平靜或悲傷中帶著無奈……都能隱約表達在紙上。美術為視覺的滿足提供一系列條件,高檔次的美術更可以引發視覺衝擊。美術是立體藝術與平面藝術,還能在平面內表現立體。它可以誇張放肆,豪邁且富有想象力。

比如《蒙娜麗莎》的畫像,梵高的《向日葵》等全是工匠的“結晶”,後無來者的驕傲。為什麼著名畫家一直流傳於世?因為他們有種對人生,對自己,對藝術的執著;他們滿懷希望與熱情,哪怕失望亦不會絕望。畫家們不光堅持,更重要的是有一顆開放自由的心。心自由了,看他們作品的人才不會感覺一潭死水,而是感到胸襟開闊,走入這個世界之外的境地享受。

我所說“工匠”精神包括:文學家贈予讀者的修養品質,心理的改變和撫慰。作家是文學的“工匠”,他們把每種感情、思想築成文壇的殿堂,其中飽含豐富的知識內涵,有這些東西陪伴,靈魂不再寂寞空虛。所以說作家和文學家是人心的“工匠”,他們給世人陳述愛和底線。

在這世俗紛擾的年代,許多人一味追求物質與外在,卻忽略追求精神的高貴。無論是文學家還是美術家,靈魂共同存在著執著和專注。

【篇四:浮躁社會中的一抹清涼】

“世界上的百年老店中,日本佔三成”這樣的一則新聞吸引了我的眼球。我一直以為中國是對傳統老店保留較好的國家,為什麼仍在營業的老店竟不及日本?直到我瞭解到日本手藝人的“匠人精神”。山本醬油的第三代傳人山本太郎為了釀出最好的醬油竟用了一年時間去學習怎麼製作最好的木桶。有人問他這是不是浪費時間,他卻認為這是他對父輩們以及對顧客們的責任。這樣的精神在這個浮躁的社會中如同一縷清風,沁人心脾。

工匠的精神便是專注於眼前手下,踏踏實實地做好職責內的事。工匠從不關心自己的產品賣的價格,只關心人們覺得哪裡還可以改進。人的心思是有限的,不能用同樣的熱情去同時對待多件事情,工匠們便把自己的全部精力專注於手中的工件,心無旁騖,剩下的事情便交給別人。每個人如果都能有這樣的工匠那麼只要分工明確社會便永遠不會混亂,但現在人們看到電影業賺錢快,於是不管是作家,歌手,出吃人全去當導演,最後只落得本職工作沒做好,電影口碑也很差的尷尬地步。

工匠精神的首要條件便是塌下心來。面前有很多條路時,或許有的路看起來是捷徑,有的路看起來又長又艱難,但你又怎麼會知道這兩條路有著相同的終點呢?我始終認為沒有努力是沒有結果的,沒有任何彎路是不用走的。孟劍鋒為了找到最合適的方法,嘗試了幾十種材料,推翻一套又一套的方案。如果沒有那些看似無用的.嘗試又怎麼會得到被外國賓客們爭先稱讚的成果。工匠們塌下心,不急求成,只為做出最優質的產品的精神大概是我們這個社會中所有人都需要學習的。

說到工匠,我們總會覺得“踏實”、“放下”,因為他們可以不被社會中整體的浮躁氛圍所帶動,為這社會帶來一抹清涼。

【篇五:工匠精神】

早先在國民經濟那個還是自給自足的年代,是不乏工匠的,木匠、銅匠、鐵匠等等很多很多,但隨著經濟的發展,它們逐漸被機械化裝置取代,進而演變成現今心浮氣躁、行屍走肉般只追求即時利益的社會現象。年初國務院李總理在參加一個關於煤炭產能過剩座談會提出高鐵飛機都能製造出,為什麼連85年發明的圓珠筆珠都要進口?又是為什麼壽命超過200年的企業均分佈日本、德國、荷蘭,而我國卻少得可憐?

工匠精神—四個簡單的字卻被總理在2016經濟嚴峻情況下大力支援,並鼓勵企業塑造這種精神,成功轉型,進而走的更長遠。

我怯怯在百度上搜出“工匠精神”,心想在這個迅速發展的資訊時代,是否與效率相矛盾?工匠對自己產品的每個零件每一道工序都精心打磨、選配,本著對質量精益求精,逼近完美,將產品融入自己靈魂,精益求精、耐心、專注、專業、忘我,如此打造的產品是獨特的,是深入人心的交流,是精神碰擊後的融合,是靈魂完美的展現,如此又怎不會譽滿天下,長久生存。

現今煤炭前景一片迷茫,若身為員工的我們用認真、創新、極致,替代“行屍走肉”“應付工作”“差不多的精神";若身為企業家的你們用創新、執著、忘我去替代勢力、金錢、虛榮,若我們都腳踏實地,發展工匠精神,將產品融入靈魂,用心交涉,用靈魂交流,那麼我們不需效仿日式管理,不需焦躁迷茫,定能做到“百年泉興,百億泉興”。

【篇六:工匠與商人】

現代社會,每每提到買汽車,買手機,買手錶,中國人總會侃侃而談:手機要買老美的蘋果,汽車還是德國人制造的保險,手錶要小日本的用期較長久……那麼國貨呢?為什麼國人口中大談特談的沒有一件國貨呢?

哦,因為我們國家的工匠都成為了商人。從洋務運動時期,李鴻章等官員大力發展民族工業,精心製作,誠信品質,坦然而有力的名言:“我有一船之力即抵洋人一船之力。”那時即使中體西用的思想有種種弊端,但我國學習西方器具,製造本國工業品的誠意卻是令人感動的!在那些動盪的時代,我國出現瞭如鄧稼先般無數愛國工匠,為國家工業捐軀。他們對零件,對一個小數點的執著充分體現了一個工匠認真負責的態度及敬業精神。

反觀現代,化身為商人的工匠們不知廉恥的賺黑心錢,小到毫無技術便敢沿街擺攤修手機貼膜,大到為了賺錢將客人一點小問題的用品說得天花亂墜,乾脆騙人家花大價錢修復……

僅僅是因為逐利之心造就了一批披著工匠外衣的商人麼?當然不。現代人對待工業品的態度也是造就這一情況的致命緣由。老人們常言以前人的東西壞了去修而現代人的東西壞了卻會扔掉。然而正是這看似平常的舉動使中國工業久久停滯不前。時代在進步,科技日新月異,於是人們習慣了舊的不去新的不來,尤其中國人更從自身便追求品牌,追求新興。人們對工匠勞動成果不再尊重,甚至淡去民族危機時的愛國之心去支援外國貨,於是工匠們也只好只掙一時利益,化身商人。

中國商人已太多太多,工匠卻如脫髮般日漸稀少。我真心希望首先國家可以倡導人們支援國貨,扶持工匠;其次國人把目光放長遠,為我國工匠開闢一條道路;最後也是最重要的,工匠們要認清身份,擔起責任與義務,真正造福人民,敬業務本!

別等N年以後,提起中國只空有一個文明古國的外號,實則一群黑心商家的無工匠國度!

【篇七:有一種生活態度叫工匠精神】

當某樣東西慢慢遠離生活視線的時候,人們猛然回頭才驚覺它的重要性,並一呼百應保留要傳承要發揚,例如文化遺產,又如工匠精神,今天不說前者,我們來談談工匠精神。

工匠,見文推義,顯而易見它誕生於農業社會,大概在人類甫一出現的時候已經伴隨而生,因為基於生存需要。《詩經·小雅·伐木》第一章有“伐木丁丁,鳥鳴嚶嚶”,你看,西周的這時候就有一位工匠,他的專職工作是伐木,就是砍樹,在幽靜深茂的森林裡專心伐木,這就是基本的工匠精神:專心、細緻、耐心、單一,還有一點耐得住寂寞的況味。

這個工匠精神延伸開來可謂在各行各業:陶冶、編織、工玉、雕琢、冶煉……沒有機器作業的時代,人工勞作成為工匠形成的必要條件。縱觀種種工匠,他們深埋在歲月的塵埃裡,卑微而辛勤,為日復一日的生存,忍耐著單一冗長而辛苦的勞作,他們也從來不會意識到自己在推動著歷史的前進,在為後人製造著價值連城的藝術寶物,也正因為這種不為名利的卑微在默默形成一種民族的堅韌精神。

而今天,我們可上天、可下海、可日行萬里,機器勞作代替了大部分人工勞作,工匠在慢慢消失,變成了部分機器不能加入的手工行業才有的工種,手工行業又多與藝術領域相關,物以稀為貴,於是工匠上升到了藝術家的高度。

重拾工匠精神,就是不要以快為目的,繼而專注於品質,專注於生活的體驗,所以手工研磨咖啡、手工麵條、手工戒指、手工木器等等慢生活藝術品位的標誌才被大家所推崇,才有了木心詩歌《從前慢》裡寫的“從前的日色變得慢,車,馬,郵件都慢,一生只夠愛一個人。”被交口稱許。

其實無論何時,工匠精神都值得學習,它是一種面對茫茫生涯的堅韌不拔,是生命力源源不斷的根基。

【篇八:工匠精神】

最近,網際網路上出現了一個熱詞——“工匠精神”,其實是國務院總理作政府工作報告提到的,總理鼓勵企業開展個性化定製、柔性化生產,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工匠精神”首次出現在政府工作報告中,而成為了今年全國“兩會”的熱詞。

“工匠精神”,百度百科中解釋:是指工匠對自己的產品精雕細琢,精益求精的精神理念。工匠們喜歡不斷雕琢自己的產品,不斷改善自己的工藝,享受著產品在雙手中昇華的過程。工匠們對細節有很高要求,追求完美和極致,對精品有著執著的堅持和追求,把品質從99%提高到99、99%,其利雖微,卻長久造福於世。說白了,“工匠精神”其實就是一種一絲不苟的責任,一種愛崗敬業的態度,一種精益求精的執著,“工匠精神”也是一種“傻子”精神,一種“不達目的絕不罷休”的堅韌。

作為一個人口大國、生產大國,我們任何一個年代都必須具備“工匠精神”,這樣,我們很多的工業產品才不至於需要進口,才能讓“中國製造”滲透到人類生存的每一個角落,每一個細節。說出來大家也許不會相信,至今中國圓珠筆中的“圓珠”都需要進口。1895年圓珠筆就已經被髮明出來了,高鐵、大飛機我們都能造得出,圓珠筆芯竟然還不能生產!其實不難理解,我們國人幹任何事都講究賺錢,誰會願意花費九牛二虎之力來做這麼一個微不足道的小玩意!其實,中國很多精密機床、精密儀器都依賴進口。近年來出現了“橋塌塌”、“樓歪歪”事件,恐怕也是因為國人的浮躁,這種浮躁表現在一味追求GDP增長,或只顧眼前利益,或偷工減料,或以次充好,卻忽略產品的質量。

其實,中國曆來不缺“工匠精神”,像趙州橋、京杭大運河、故宮這麼聞名於世的建造物,也不缺“工匠”,像魯班、樑思成等。在我們生活中也不乏“工匠精神”。記得我小的時候,家裡來了木匠、篾匠做生活、生產工具,那時手工做出來的木椅子裡,沒有一顆釘,都是用的榫,且堅固耐用。篾制用品沒有一點毛刺,不用擔心手被篾刺戳破。匠師閒暇之餘,為了逗我玩,還做出一些栩栩如生、巧奪天工的小物件給我,讓我驚訝他那雙粗糙的手居然能“變”出如此精美的物品來。

“工匠精神”本來只是一個行業、一家企業、一種職業應該樹立的標杆、應該遵循的準則,可如今,一個國家全民呼籲“工匠精神”,可見,這種精神已經匱乏到了何種程度!當今一些企業與個人心浮氣躁,追求“短平快”帶來的即時利益,而忽略產品的品質靈魂。事實上,不僅企業發揚了“工匠精神”才能成為行業的領頭軍,全社會都需要“工匠精神”。願我們人人都熱愛自己的本職工作,讓這種熱愛勝過對金錢的喜愛,把自己所做的事做好做細做精,讓“工匠精神”撐起“中國製造”的脊樑。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