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我的長征路我的中國夢徵文

來源:才華庫 1.16W

不到長城非好漢——這是一次傳承中華文化的尋根之旅。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我的長征路我的中國夢徵文,歡迎大家參考!
 

【我的長征路我的中國夢徵文1】

今年是紅軍長征出發80週年。品讀由紅葉詩社編輯、解放軍文藝出版社出版的《長征詩詞選萃》,重溫誕生於雄關漫道的紅色經典,我由衷感到:其中飽含的思想睿智、革命豪情和文化擔當,既有助於深刻理解那場永載史冊的非凡遠征,更能引領後來人接力續寫新的紅色篇章。

不到長城非好漢——這是一次傳承中華文化的尋根之旅。長征之前,不少革命者有過赴日、旅歐或留蘇的異國求學經歷,但卻缺少對祖國這片廣袤土地的深度考察。長征成為一個重要轉折點。林伯渠《初抵吳起鎮》中言:“大好河山耐實踐,不倦鞍馬證心期”即表達了這一情感。

自1934年10月到1936年10月,在實施戰略轉移的漫漫征程中,紅軍長驅6.5萬餘里,完成了人類歷史上前所未有的遠征。中共“五老”之一的謝覺哉《歡迎董老》一詩中對長征經歷的回憶可謂刻骨銘心:“十年前共徵鞭北,橫斷山雲橋陵月。荒裔深入地不毛,雪嶺高躋天距尺”。當紅軍在鐵路、汽車路、獨輪車路、只能用腳走的路、用腳難走的路之間穿行,經過了包括苗、壯、彝、白、藏、回等少數民族在內的兩億多人口的廣大地區,親身經歷了從工業文明、農業文明、遊牧文明直至原始矇昧時代的時空轉換,大多數革命者真正懂得了“由於中國政治經濟發展的不平衡,產生了革命發展的不平衡”,“要把不平衡的狀態變到大體上平衡的狀態,還要經過很長的時間,還要花費很大的氣力”這樣一番道理。

另一方面,長征之路又涵蓋了若干中華文化的標誌地。舜帝南巡零陵、大禹導引岷江、姜太公垂釣渭濱、諸葛亮渡金沙、唐三藏西天取經、石達開遺恨大渡河……這些史實和傳說,人們並不陌生,但精神漫遊和身臨其境,其收穫不可同日而語。“晒經山巔晒經關,玄奘東還曝經篇。羊腸直上通霄漢,銀星綴臂似遊仙。說大聖,笑語歡。晝夜兩越晒經山”——張愛萍《翻晒經山》,生動表現了在新的軍事方針指引下,紅軍將士跳出敵軍包圍圈後,心中洋溢的積極樂觀情緒。聶榮臻《吾非石達開》,更從大渡河畔石達開部全軍覆滅與72年後紅軍勝利過河的古今對比中,揭示了紅軍超邁前賢的驚天神勇。詩中雲:“大渡河流險,吾非石達開。飛兵天際至,歷史不重來!”作為三軍統帥的毛澤東,更從祖國壯麗山河的跋涉征程中、從現代戰爭奇觀的英明塑造中,獲得了救亡民族、重整河山的強大精神動力。可以看到,從毛澤東《念奴嬌·崑崙》之“太平世界,環球同此涼熱”,到其《沁園春·雪》之“江山如此多嬌,引無數英雄競折腰”,談古論今,縱橫捭闔,字字千鈞,句句鏗鏘。令人深切感受到一代偉人對民族前景的無比自信。

安得倚天抽寶劍——這是一次探求馬列真諦的鑄魂之旅。近代中國的仁人志士經過不懈求索,最終選擇了馬克思主義作為救亡民族之經典理論。

伍修權《歷史轉折》中雲“鐵壁合圍難突破,暮色蒼茫別紅都。強渡湘江血如注,三軍今日奔何處?”它描述了紅軍將士在面對軍事失利的慘痛教訓時認識到,照搬照抄洋教條,中國革命就會被徹底葬送。遵義會議之後,毛澤東所堅持的“把馬列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革命具體實踐相結合,走適合中國國情的革命道路”的戰略思想佔據主導地位。因此,朱德《遵義會議》中言:“群龍得首自騰翔,路線精通走一行。左右偏差能糾正,天空無限任飛揚”。此後,紅軍卸下思想包袱,擯棄軍事教條,演繹了四渡赤水、彝海會盟、飛奪瀘定橋等一幕幕威武綺麗的戰爭詩篇。長征歷經驚濤駭浪、一波三折,直至乘風破浪、波瀾壯闊。於是,張宗遜《憶遵義戰役負傷》中言:“澤東路線三軍戴,勝利會師到渭陽。”

而今邁步從頭越——這是一次承啟革命經典的傳薪之旅。任榮《浣溪沙·紀念長征勝利七十週年》中言:“萬里鐵流輝史冊,薪傳踵武戰歌洪。”在長征之前,中外歷史上也曾有過亞歷山大東征、漢武帝反擊匈奴、蒙古軍隊西征、玻利瓦爾解放拉美等軍事遠征。但唯有紅軍的長征孕育出瞭如此之多的詩詞佳作,鑄成了永彪史冊的軍旅文化經典,為革命理想教育提供了絕佳教材。

陳毅《三十五歲生日寄懷》中言:“物到極時終必變,天翻地覆五洲紅。”它記敘了在敵人重兵進攻之時、極為惡劣的自然環境之前,紅軍將士始終對黨的領導和革命理性矢志不渝。蕭華《長征組歌》中有經典詩句——“風雨侵衣骨更硬,野菜充飢志越堅。官兵一致同甘苦,革命理想高於天”,更是對紅軍長征的“煉獄之旅”的真實寫照。

長征是中華民族精神的最高體現。我國自古至今的英雄主義經典,有勾踐“臥薪嚐膽”、岳飛“直搗黃龍”、秋瑾“要將乾坤力挽回”,激勵了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為民族振興奮鬥和犧牲。長征則在民族命運危急的歷史關頭,樹立了曠古未有的`精神豐碑——飛奪瀘定橋、轉戰烏蒙山、突破嘉陵江、血戰獨樹鎮等著名戰役所呈現出一往無前的英雄氣概、戰鬥意志和頑強作風,為之後的全民族抗戰準備了充足精神養料,更為新中國的締造和發展提供了強大精神支撐。正如劉瑞龍《破陣子·紅軍長征五十週年》中言:“圍追堵截成幻夢,鐵流轉戰自英雄,豪氣傲蒼穹。”

在黨的七屆二中全會上,毛澤東以無產階級戰略家的博大襟懷鄭重指出:“奪取全國勝利,這只是萬里長征走完了第一步。”長征從此成為建設人民中國、實現民族復興壯麗征程的精神原點。新中國成立後的60多年崢嶸歲月,黨和廣大人民一道進行了異乎尋常的艱辛探索,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巨大成就,使古老的中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滄桑鉅變。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人們更加自覺地將實現中國夢的偉大進軍視作紅軍長征的歷史接續。因為人們堅信,長征孕育的光榮傳統,就像一支永不熄滅的火炬,激勵一代代民族傳人前赴後繼,取得勝利。長征開啟了接續奮鬥的圓夢征程。正如陳毅的《題〈長征會師圖〉》中言:“長征英雄此聚會,人民歷史開新端。”

【我的長征路我的中國夢徵文2】

長征精神是中國共產黨的一股浩然正氣,這種精神是當年廣大中國工農紅軍指戰員在長征途中所表現的革命精神和優良作風的昇華,具有永恆不變的歷史價值和光照千秋的民族風采,簡單說就是一種“不怕苦、不怕死”的崇高精神,是中華民族百折不撓、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的最高體現,是保證我們革命和建設事業從勝利走向勝利的強大精神力量,是中國共產黨人政治本色的集中體現。

在當代現實社會下,長征精神仍然發揮著無可替代的鼓舞作用。長征精神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強大動力。長征精神是革命先輩留給我們的寶貴精神財富,不斷激勵全國人民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構建和諧社會。我們必須弘揚長征精神,牢牢抓住歷史機遇,正確運用已經積累起來的經驗,努力調動和充分發揮全國各族人民的積極性和創造力,緊緊抓住經濟建設這個中心不動搖,正確處理好發展、改革、穩定的關係,推動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協調發展,使我們的國家成為富強、民主、文明的現代化國家。

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長征需要長征精神。今天,我們進行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長征,與昔日紅軍長征的任務、條件大不相同。然而,要在一個充滿國際經濟競爭和綜合國力較量的國際環境中,在一個地域遼闊、人口眾多、情況複雜、發展任務異常艱鉅的大國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縮短和消除兩三個世紀至少一個多世紀所造成的差距,躋身世界已開發國家之列,其艱難險阻遠甚於當年的長征。因而更需要弘揚為國家為民族為人民的共同理想和共同利益,不畏艱險、不怕犧牲、頑強拼搏進取的艱苦奮鬥精神。

傳承併發揚長征精神,對於青少年的成長成材不可或缺。紀念長征勝利80週年,就是要青年一代永記長征精神,不忘今天幸福生活來之不易。在邁入新世紀的今天,我們的民族又開始了建設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新長征,雖然再沒有雪山和草地,但道路同樣曲折而漫長,我們同樣面臨著歷史和時代的挑戰,面臨著更為長期、更為嚴峻的考驗。要想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巨集偉目標,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的偉大勝利,需要新時代的長征精神,需要以大學生為主體的青年一代奮發有為。傳承併發揚長征精神,培育新的長征精神,對於青少年的成長成材不可或缺。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