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雪評課稿

來源:才華庫 1.71W

江雪評課稿1

評議要點摘錄:

王老師執教的《江雪》是唐代詩人柳宗元的一首五言山水詩,描述了一幅冰天雪地寒江,沒有行人、飛鳥,只有一位老翁獨處孤舟,默然垂釣。這是一幅江鄉雪景圖。山山是雪,路路皆白。飛鳥絕跡,人蹤湮沒。遐景蒼茫,邇景孤冷。意境幽僻,情調悽寂。漁翁形象,精雕細琢,清晰明朗,完整突出。

1、教學程式清晰。從初讀課文整體感知到區域性講讀加深理解,最後到總結課文整體研讀。這種教學結構符合語文閱讀教學的規律,具有科學性,在教學過程中能收到好的效果。

2、王老師充分地利用“圖資源”,從圖入手感知詩意,注重寫字指導。

3、王老師在指導朗讀上,要求多度感悟,讀中想象,讀中追問,讀中感悟,確實有其獨到之處。如初讀古詩,要求讀準字音,讀出節奏,這是最淺層次的朗讀;然後強調要讀出節奏,進一步加深讀的要求;接著要求讀出畫面,讀中想象,這是高層次的朗讀。在利用學生對全詩有了一定的理解後,要求學生敘述古詩描繪的畫面,然後問:看著這幅畫面,你產生了什麼感覺,學生說:孤獨、淒涼、平靜、寂靜等。帶著這樣的感覺去讀,讀中悟情,朗讀的層次更高了。

4、然後在“走近詩人”這一環節,通過了解詩人的背景,體會詩人的處境與情感,再去讀詩,學生已能與詩人產生共鳴,這是朗讀的最高境界,讀者與詩人已融在一起。

江雪評課稿2

古詩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它字數雖少,卻語言凝練,意境高遠。在學習古詩時,讓老師們感到為難的是,古詩中內容的時空跨度很大,學生的年齡與閱歷又制約著他們與詩人之間溝通。《江雪》描繪出了一幅肅穆感人的南國江鄉雪景圖。黃老師由舊知匯入,引領學生走進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境界。雖然黃老師整個教學依然按照:“揭題—詩情—釋義—悟情—吟詩—拓展”這樣的模式展開,但黃老師對詩句首字“千萬孤獨”的解讀與引導讓我眼前一亮。時空不可跨越,閱歷不可複製,但情感是相通的。

黃老師抓住了“千萬孤獨”,設定語言情境結合“圖資源”引導學生讀詩。黃老師對情感引導的處理非常到位,學生帶著激情走入課堂,黃老師在學生讀的時候還不時給與鼓勵,鼓勵學生讀出是的詩境來,這是一種不談體會的一種深入學生心靈的體會。

感情激發的正濃時,一段畫外音“漁翁背後的故事”一步步地將學生的情感與詩人的情感拉近,再拉近,直至作者的'那種“集國憂,家禍,困苦於一身”,學生由教師的語境,江雪圖,故事引領著,感同身受。

我想黃老師的課讓我明白了:真正的教學,是教而無痕,找對了學生與詩作的契合點—情感,教學將事半功倍,受益一生的是學生。

江雪評課稿3

今天有幸跟徐老師學習了一節《江雪》,下面我就在談老師歸納總結出的古詩教學的六步模式的基礎上,對照徐老師的教學實施情況做一個粗淺的評價。

一、激情匯入,解題釋疑

徐老師由“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匯入,讓學生仔細看圖,說說由圖聯想到的古詩,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引起了他們的學習慾望,學生饒有興致地背《山行》、《望廬山瀑布》、《春曉》、《詠柳》、《小兒垂釣》,面對同一幅圖,不同的學生背出了不同的詩,在思維火花的不斷碰撞中活躍了課堂的氣氛,既溫故了學過的古詩文,又自然地匯入寫景詩《江雪》,可謂一舉多得。

二、初讀感知,讀出詩味

古詩教學最根本的策略是“讀”,徐老師也是緊扣讀展開第二步的教學,從讀準字音到讀好停頓、讀出節奏、讀出韻律,層層推進,環環相扣,步步紮實。

1.字正腔圓,讀準讀通

針對班級的實際情況,徐老師重點指導在理解“徑”字意思的基礎上讀準“徑”的讀音,反覆糾正,不厭其煩,幾輪練讀之後學生都能把詩讀正確、讀通順了。

2.有板有眼,讀出節奏

徐老師指導學生讀出韻律,不是生硬地讓學生抽象地朗讀,而是在一位學生深情朗讀後巧妙地評價:“他不僅讀得正確,而且讀得有感情,你們所說的有感情就是停頓有致,抑揚頓挫,讀出了韻律美。”抽象的朗讀技巧在學生的頭腦中就形成了具體的可操作的模仿朗讀,真正把朗讀節奏、朗讀韻律落到實處,可見充分利用評價語可以使得教學更優化,更高效。

三、啟發想象,讀悟詩意

1.徐老師由詩中有畫貫穿始終,因為理解字意又是想象畫面的基礎,所以徐老師引導學生質疑的同時,讓他們通過互助的形式正確地理解字詞的意思,體現了教師是主導,學生是主體的課堂教學理念。

2.想象詩中畫面時,徐老師巧妙地降低了難度,調動了更多學生的積極性。她並沒有直接問:“你的眼前出現了一幅怎樣的畫面?”而是引導學生說說“如果讓你來畫,你會畫什麼”,由此看來,教學設計的精巧能讓學生都動起來,暢所欲言,再加上徐老師深厚的簡筆畫的繪畫功底給課堂更增色不少。

俗話說,老師的放要能收的回來,當發現學生的回答較散時,徐老師一句巧妙的引導“遠處還應該畫什麼”,使學生對畫面的方位感、層次感有了更清晰的認識,所以後來學生練說詩意時都能按順序說清楚了。

3.僅僅停留在想象畫面還不夠,徐老師引用明代文學家顧璘對《江雪》的評價引領學生抓住詩中的關鍵字詞體會古人的用字凝練,體會詩的絕妙之處,把詩的意境挖得更深,比如:詩題是江雪,可詩中無一“雪“字,卻能使人感受雪之大、雪之厚、雪之寒。在此基礎上,徐老師趁勢引導學生讀出詩帶給我們的這種感受,使學生也融入詩的意境之中了。

四、知人論世,明理悟情

1.詩中有畫,詩中更有情。徐老師的教學由理解古詩轉到了感悟詩人柳宗元的寫作背景,以及寫作心境。通過交流資料,反覆讀詩,詩人想要表達的孤獨、悲憤的情感就顯而易見了。

2.“孤獨”、“悲憤”是消極的情感,徐老師在學生理解詩人淺層次心境的基礎上,話鋒一轉:“面對惡劣的環境,柳宗元有沒有屈服?你是從哪個字型會到的?”學生很容易就領悟到“獨”字背後詩人的頑強不屈,詩人積極的情感躍然紙上。

五、熟讀成誦,吟出詩韻

徐老師在以上教學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入情入境地誦讀,把自己當做詩人,吟出詩意,吟出詩境,吟出詩情。

六、拓展連結,溫故知新

徐老師補充了一首題材相似的古詩《題秋江獨釣圖》,通過引導學生對比兩首詩的異同,使學生理解了詩意,豐實了語言積累,鞏固了學法的遷移。

總體來說,徐老師的教學基於模式,又高於模式,是值得我們學習的教學範本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