筍芽兒評課稿

來源:才華庫 3.39W

筍芽兒評課稿1

新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教學要重視閱讀感受和體驗,突出學生閱讀行為的自主性,重在感受體驗,整體把握,而不只是純理性的,甚至機械的分析。語文是人文性很強的學科,大多數的文章都包含著濃厚的感情色彩。如果我們在閱讀中不去引導學生體驗這種感情,沒有受到感情的薰陶、感染,學生就不可能對文章描寫的景物、人物形象等留下深刻的印象,更不會表現這些內容的語言文字留下深刻印象。

在教學《筍芽兒》一課時,何老師結合新課程標準,在閱讀教學上作了一些新的嘗試,改變過去重認知輕情感、重理性輕感性、重分析輕綜合的傾向,使學生更好地體會文章的感情。《筍芽兒》是一篇童話,寫了筍芽兒在春天裡破土而出成長為一株強壯的竹子,告訴孩子只有從小敢於經風雨、見世面,鍛鍊自己,才能健康成長。內容淺顯易懂,語句優美。文中出現幾次筍芽兒跟竹媽媽的對話,表達了她從害怕到堅強的態度,是對學生進行有感情訓練的好題材。

這堂課改變了過去很流行的一種“談話法”的教學,教師設先預設好結論,千方百計引導學生猜測,我們該用何種語氣來朗讀課文,強行灌輸、消極接受,不注重學生的情感體驗。何老師依據《新課程標準》中指出的“閱讀是學生個性話的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整堂課上,何老師特別強調閱讀者的個性體驗。在對話訓練中,何老師讓學生讀讀自己喜歡的角色,讀出自己的感受。正因為學生有了興趣,才會有自己的想法和感受,才能獲得情感體驗,感受語言的美,能說出自己的體驗。如在朗讀中很好地理解了“撒嬌”、“嘮叨”、“沉不住氣”等詞的意思,朗讀訓練較紮實。

整堂課很好地落實了“三維目標”。知識和能力:結合單元訓練重點,初步掌握有感情朗讀課文的方法。在與學生的對話中理解了課文內容,體會作者的感情,並能通過重點句子的朗讀表現出來。過程和方法:通過四人小組合作,選擇自己喜歡的角色讀一讀,課堂氣氛活躍,學生躍躍欲試,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地位。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在朗讀中體會了筍芽兒從害怕到堅強的態度變化,懂得了只有經風雨,見世面,勇於鍛鍊,才能健康成長。

當然,在朗讀訓練方面,還有些問題值得我思考:

學生善於模仿,但朗讀的層次性不夠明顯,體會不深刻。如在朗讀筍芽兒鑽出地面這段話時,感情變化不明顯。筍芽兒的心情、小草弟弟說話時的語氣沒有很好的區分。

筍芽兒評課稿2

語文課程應致力於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重視學生的閱讀能力、情感體驗的培養。《筍芽兒》是一篇擬人體童話散文,講的是春回大地,萬物復甦,筍芽兒以頑強的意志,由竹筍生長為強壯的竹子的經過。作者通過這個故事,啟迪學生要趁大好時光,好好學習,勇於進取。為了完成本課的教學目標,在教學過程中,李老師注重了以下五個方面,並達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重視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的主體地位

預習是本單元的重要訓練專案,在本課教學中,李老師組織學生預習,通過“預習建議”對學生進行學法指導,在預習過程中,學生帶著問題自讀課文,一種強烈的求知慾驅使他們認真讀書,積極思維;在聽課的時候,積極思考自己的答案是否正確,教師和同學將對自己的解答如何評價,一股強烈的好勝心又促使他們認真聽課。整個學習過程,學生都處於亢奮狀態,主動參與到閱讀過程中。

二、重視識字、寫字教學

大綱明確指出,識字、寫字教學是低年級教學的重點,而本節課要求認識的生字有16個,要求會寫的也有12個,面對如此多的'生字,李老師在課堂上採取了集中和分散結合,分類識字的方法。

首先李老師在書寫課題時藉助圖片讓學生認識了竹筍,並且通過看圖片知道“筍”與竹子有關,所以“筍”字上面是“竹字頭”,並指導書空。通過圖片來識字學生對生字的印象比較深刻。其次,在解讀文字時發現本課的生字大部分是表示動作的,於是把表示動作的詞語歸類在一起,如:扭動、撒嬌、彈奏、愛撫、揉了揉、伸了伸,通過領讀、開火車讀等方式讓學生讀準字音,在讀準字音的基礎上,又抓住低年級孩子好表演的特點,讓孩子一邊讀詞語一邊做動作,這樣學生在興趣中既認識了這些字也理解了這些詞語的意思。最後,讓學生積累了一些生活中常見的擬聲詞,如羊叫咩咩咩,貓叫喵喵喵等等,學生們興趣盎然。並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來記住“轟”字。通過各種方式讓學生認識了這些生字並加強了對生字的理解和運用。

另外,在學生對生字準確記憶的基礎上,如何指導把字寫“正確、端正、整潔”,乃至美觀,也是低年級閱讀教學中識字教學的一項重要內容。課堂上,李老師指導了“呼喚”這兩個字,先讓學生觀察這兩個字的共同點,發現都是左右結構,左窄右寬,左短右長,書寫時應該左邊讓著右邊;再觀察這兩個字的關鍵筆畫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在每位學生對“呼喚”這兩個字做到心中有數的時候老師再範寫,最後進行比較評價,指導學生把字寫得勻稱、美觀。

三、重視學生的獨特感受和體驗

“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字、編者之間對話的過程。”在教師、學生和文字、編者四者中,學生無疑是閱讀的主體。教師的分析代替不了學生的閱讀實踐。教師不能把自己對閱讀材料的感悟理解強加給學生,而是要讓學生自己去閱讀感悟。

教學中,李老師抓住課文中的關鍵詞、中心句、重點段,激發學生的情感。教學中我結合語境,引導學生理解了“撒嬌”、“終於”等詞的意思,又讓學生找出課文中描寫春天的句子:“桃花笑紅了臉,柳樹搖著綠色的長辮子,小燕子嘰嘰喳喳地叫著……”體會春天的美麗。接著緊扣“春雨姑娘愛撫著她,滋潤著她。太陽公公照射著她,溫暖著她。”理解筍芽兒是愛的溫泉中成長,在反覆地朗讀中,明白幼小的筍芽兒在大家的關心幫助下不斷努力,奮發進取,終於成長為健壯的竹子,體會她對春光的嚮往和奮發向上的精神。

低年級學生的注意力集中的時間短,抽象思維弱,形象思維佔優勢的特點。為此,運用形象、直觀的教學手段。用手來當筍芽兒的身體,體會扭動著身子,一個勁地向上鑽;“揉揉眼睛”“伸伸懶腰”“撒嬌地說”……李老師把這種“動作”與“配文”結合,在朗讀活動中,適當點撥“相機誘導”,有真情實感,做到了自然逼真。

四、重視學生想象能力的培養

《語文課程標準》總目標中指出:在發展語言能力的同時,發展思維能力,激發想象力和創造力。由此可以看出,培養學生想象能力是閱讀教學中一個重要的內容。

教學中,李老師引導學生依據重點詞句所表現出來的意境進行擴充套件性想象,如我引導學生聽完音訊檔案,想象雷公公怎樣呼喚著筍芽的?這樣學生既可以深刻地理解課文的內容,變不具體為具體,變無聲為有聲,讓形象更鮮明,特點更突出,又可以激發學生的想象興趣。

李老師善於引導學生走進文字,又走出文字,並超越文字,幫助學生找準想象創造的切入口, “筍芽兒終於成功了,它會對幫助過它的朋友們說些什麼呢?又會對媽媽說些什麼呢?”“筍芽兒還看到了哪些春天的美景?”這些富於靈性的誘導,使學生心中想象的漣漪盪漾開去,思維的觸角自由延伸,語言潛能得到開發,認知儲備得到啟用,情感世界得到滋養;使課堂高潮迭起。他們一個個浮想聯翩,妙語連珠,無不令人擊節歎賞。在這裡,很好地體現了語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

五、重視學法滲透,提高表達能力

在學生熟讀課文後,李老師讓他們想象筍芽兒鑽出泥土後,還看到了春天的哪些美景?引導學生在說話時,試著運用擬人句,告訴學生它會使自己的語言更形象、生動、有感染力。學生興致很濃,有的說“小草探出了頭。”有的說:“蝴蝶在花間跳起了舞。”有的說:“小溪丁丁冬冬地唱著歌。”有的說:“小草大口大口地喝著春雨”……這樣,將學過的知識有效地運用到說話中,豐富了語言,更重要的是鍛鍊了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

總之,整堂課通過讀、說、寫真正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本節課力求落實新課程標準的理念,著力於培養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