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厄運打不垮的信念》評課稿3篇

來源:才華庫 2.69W

《厄運打不垮的信念》評課稿1

這篇課文是蘇教版國標本第9冊第20課,課文記敘了明末清初史學家談遷在困境中前後兩次撰寫明史《國榷》的感人故事,表現了談遷在厄運中堅不可摧、不屈不撓、持之以恆的意志和毅力

《厄運打不垮的信念》評課稿3篇

本課的教學重點是感受談遷在厄運面前所表現出來的堅不可摧、堅忍不拔的意志和毅力,學會正確對待生活的困難和挫折。這是理解這篇課文的中心工作,裔老師所有的教學活動都要圍繞這個重難點展開,各個環節的設定也是為了對這個重難點進行抽絲剝繭,最後讓學生有一個明確地認識,對談遷的精神世界有更深的感悟,對生活中遇到的困難和挫折有一個正確的態度。在上課的過程中,發現裔老師老師的教學有很多亮點。

一、從詞語入手,整體感知

本課教學揭示課題之後,裔老師老師用三組詞語,引導學生理解課題文章中的主要內容。梳理課文的思路,幫助學生理清課文大致思路。這篇課文由“信念”開始,到遭受“厄運”,再到“打不垮”的信念,所以在教學中裔老師採用了循文教學,平鋪直敘,並沒有採取什麼跳躍式或由果溯因式的教學。

二、利用板書,明確層次

其次裔老師由信念入手,問學生談遷的“信念”是什麼?這裡要求學生理解是自幼立志,而且這個“志”伴隨談遷走過了一生,不同於一時之間的想法。這一小節中“為了一點史料,竟帶著乾糧走了一百多里路”,引導學生去比較“一點史料”和“一百多里路”,從而讓學生感悟談遷對歷史的責任感,在通讀朗讀去感受人物。這一小節中還以一個重點句:經過20多年的奮鬥,6次修改,談遷終於在50多歲時完成了一部500多萬字的明朝編年史——《國榷》。讓學生自讀感悟,這幾個數字在這裡表現了什麼,學生可以說一個數字,也可以幾個數字結合起來說。20多年,一萬多個日夜,記載了談遷辛勞的付出;6次修改是為了明史的翔實可信;50多歲說明年老志堅;500多萬字從數量上說明談遷巨大的工作量,真是一本鉅著。最後通板書的總結,讓學生認識談遷堅忍不拔的意志和毅力。

三、營造氛圍,開啟思路

家境貧寒並沒有動搖過談遷要編寫一部翔實可信的明史的信念,就在他大功告成的時候,他的內心不知道有多喜悅,簡直是難於言表。可就在他沉浸的喜悅之中時,他遭受到了怎樣的厄運?讓學生自讀課文找到,接著追問:這樣的厄運對於談遷來說怎樣?對於已是體弱多病的談遷來說又怎樣?他茶飯不思,夜南安寢,到底在“思”什麼?在這個基礎上再讓學生去比較:別人是怎麼看待此時遭受厄運的談遷的?談遷又是怎麼對待這個致命的打擊的?通過比較加深對人物的認識,加深對人物精神世界的認識,學生在讀書的過程中自然會抓住“很快”、“回到”、“從頭撰寫”等詞語體會談遷並沒有被厄運打垮。

“談遷並沒有被厄運打垮,他又是怎麼戰勝厄運,再次編寫《國榷》的?”由這樣一個問題過渡到第3小節的學習。第三小節要讓學生抓住一些關鍵性的詞句進行理解,比如“四處尋訪”、“廣泛蒐集”、“親自”、“終日奔波”等詞語,然學生體會談遷的艱辛。裔老師抓住其中的一句“面對孤燈,他不顧年老體弱,奮筆疾書,他知道生命留給自己的時間已經不多了。”讓學生自讀體會,學生會聯絡詞語“年老體弱”和“奮筆疾書”來感受談遷的精神。緊接著裔老師設定了一組想象聯絡來加深學生對“信念”的理解:夏夜,酷熱難當,孤燈下,談遷。冬夜,寒氣逼人,清冷的孤燈下,談遷。在想象練習的基礎上再追問:是什麼力量在支援著年老體弱的談遷奮筆疾書?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有讀到悟,到想象人物情景,逐步加深了對信念的認識,加深了對談遷打不垮的信念的理解。

《厄運打不垮的信念》評課稿2

這是一篇寫人的文章,是一篇勵志的文章。課文圍繞明末清初史學家談遷兩次在困境中撰寫《國榷》的感人故事,緊扣題目中“厄運”、“信念”這兩組詞,表現了談遷堅不可摧、不屈不撓、持之以恆的意志和毅力。教學中,趙老師緊扣結尾段,通過品讀、感悟、交流、練筆等環節,引導學生體會談遷完成《國榷》的不易,懂得樹立信念的重要。

本節課的亮點有:

一、抓住主線,目標明確

三讀結尾段,以點概面,在具體的語言情境中,體會信念的重要。

在揭示課題後,趙老師讓學生到文中找能給我們啟迪的一段話,引出課文的最後一段“在漫長的人生旅途中,難免有崎嶇和坎坷,但只要有厄運打不垮的信念,希望之光就會驅散絕望之雲。”一讀這段話,指導學生理解“厄運”、“信念”,再到文中找出“厄運”、“信念”分別指的是什麼?從而匯入這節課的教學。

一部浸透了談遷20多年心血的書稿,轉眼間化為烏有。在厄運給談遷帶來的巨大打擊面前,他站起來了嗎,是什麼在支撐著他?是信念。二讀結尾段,體會信念的重要談遷就是靠著這樣的信念,克服種種困難“二寫”國榷。這部《國榷》比原先的那部更加詳實、精彩,是一部不可多得的明史鉅著,談遷也因此名垂青史。名垂青史的只有談遷這個人嗎?還有什麼?三讀結尾段,讓學生表達出內心的感受,通過薰陶、感染,讓學生體會到信念的重要。

二、品讀語言,知道辛苦

談遷完成《國榷》容不容?你從文中哪裡看出來的?,出示課文第一自然段的內容,抓住具體的數字,通過交流讓學生感受到談遷為了完成這部《國榷》,受的苦是一般人無法想象的。他家境貧寒,用文中的一個詞形容就是?家徒四壁,家裡窮的只剩下四面牆壁了,小偷實在沒有什麼可偷的,就把裝有《國榷》的竹箱偷走了。談遷二寫《國榷》容易嗎?他又受了那些苦?在逐層的抽絲剝繭中,抓住關鍵詞句,讓學生通過品讀、感悟,體會信念的重要。

三、注重練筆,昇華主題

1、家境的貧寒沒有動搖談遷完成《國榷》的信念,在歷經艱辛,大功告成之時,他遭受到了怎樣的厄運?這樣的厄運對於談遷來說怎樣?對於已是體弱多病的談遷來說又怎樣?他茶飯不思,夜南安寢,到底在“思”什麼?

2、談遷並沒有被厄運打垮,再寫《國榷》他又做了些什麼?圍繞“終日奔波”,師設計了一組想象說話來加深學生對“信念”的理解:夏夜,酷熱難當,孤燈下,談遷……。冬夜,寒氣逼人,清冷的孤燈下,談遷……。在想象練習的基礎上再追問:是什麼力量在支援著年老體弱的談遷奮筆疾書?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有讀到悟,到想象人物情景,逐步加深了對信念的認識,加深了對談遷打不垮的信念的理解。

不足之處:

教學中教師過於注重完成教學任務,留給學生自主感悟的時間較少,整堂課的教學中“扶”大於“放”。

1、遇到需要解決的問題時,學生還沒有結果,教師的答案就脫口而出。

2、練筆的過程流於形式,安排不合理,解決問題的時間倉促。

《厄運打不垮的.信念》評課稿3

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從這堂課上,不難發現,學生平時就有良好的學習習慣,如默讀、邊讀邊圈畫、回答問題時注重完整性等等。特別是閱讀習慣,教師指明學生展示自學成果時,被叫到的學生在白板上圈畫技巧純熟,對關鍵詞的把握也很精準:20多年、6次修改、50多歲、40多萬字,基本都抓住了重點。這些不是一朝一夕能教會的。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是自主學習和有效學習的基礎。而學習習慣的培養也依賴教師的在平時每節課中的“有意識”。

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鍛鍊學生的想象力。抓住“一百多裡”這一個資訊點,李老師給學生創設了情境:在這一百多裡的路途中,他渴了,就……餓了,就……累了,就……腳上起了泡……他顧不上休息,來到目的地。在講到國榷被盜,李老師同樣引發學生設想談遷的內心。在想象中,學生體驗到了談遷編寫國榷的艱辛與國榷被盜之後的焦心。想象、體悟是重要的語文能力。

在教學中注重學生朗讀能力的發展。在整堂課中,李老師多次抓住重點段落讓學生讀,有的地方是學生自讀,學生自己體會文章,有的地方是教師引讀,通過教師語氣的渲染,加強學生的感悟,而到關鍵的地方還要多次讀、叫多位學生起來讀。學生也在多次的朗讀中隊談遷堅定不移、百折不撓的意志品質更有體會,讀得一次比一次有感情,一次比一次好。

此外,把談遷第二次編寫國榷和第一次作對比,更加深了學生對談遷不屈不撓意志。李老師在上課時融入了極大的激情,以自己的感情帶動學生的感情,使學生更深入地理解了課文。這些都是我在今後的教學工作中要學習的地方。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