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相變化評課稿2篇

來源:才華庫 2.2W

月相變化評課稿1

陳老師這節《月相》環節設計清楚,思路清晰,很好的用模擬實驗建構本課的概念,從整個系統角度來思考太陽、地球和月球三者時間和空間上的變化。

1.靈活處理教材

我們從本節課堂上來看,教師沒有被教材所束縛,把課調整為兩部分畫月相和模擬實驗,這樣就把學生的探究空間大大加強了,這也充分體現了我們科學課標中所體現的“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這麼一個教材觀。

2.關注學生前概念

影響學習的最重要的因素是學生已經知道了什麼。學生生活在豐富多彩的科學世界中,在正式學習科學之前,就已形成了一些生活概念或者說經驗。這些概念來源於學生自己的生活經驗和直觀感受,通常以他們的生活常識為主,由於學生受認知規律、思維特點、生活環境等的影響,使得他們難於用科學的眼光看待問題,不能用科學的思維研究問題。因此,這些生活概念有些是正確的,有些則是片面的,甚至是錯誤的。但它們都是學生根據自己的經驗觀察和理解世界得出的結果,是學生理解新事物的基礎。陳老師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生活經驗和感知基礎,在課前讓學生畫月相,並比較大家手中的月相,再根據經驗知道平時月亮的形狀各不相同,從而構建起本課的月相這個概念。接著,陳老師又讓學生針對月相提問題,梳理問題,“月相到底是怎樣變化的呢?”自然過渡到用模擬實驗來觀察月相變化。

3.注重模擬實驗

親身經歷以探究為主的學習活動是學生學習科學的主要途徑。科學的本質是解釋,概念是解釋的表達方式,而解釋則來源於科學探究的全過程。陳老師就為學生提供充分的科學探究機會,讓學生在親歷探究過程中掌握月相在一個月的不同時期有不同的形狀和月相變化是月球圍繞地球公轉過程中形成的,變化是有一定規律的科學概念。

月相變化評課稿2

我們組一致認為陳老師這節《月相變化》環節設計清楚,思路清晰,很好的用模擬實驗解釋本課的概念,從整個系統角度來思考太陽、地球和月球三者時間和空間上的變化。

眾所周知,對科學概念的關注和研究是當代科學教育的一個突出的.特點。學生掌握一個科學概念,實質上就是掌握同類事物的共同特徵,同時也意味著能區分概念的有關特徵與無關特徵、概念的肯定例證與否定例證。

心理學家奧蘇伯爾說過:“影響學習的最重要的因素是學生已經知道了什麼。”學生生活在豐富多彩的科學世界中,在正式學習科學之前,就已形成了一些“概念”(生活概念)或者說經驗。這些概念來源於學生自己的生活經驗和直觀感受,通常以他們的生活常識為主,由於學生受認知規律、思維特點、生活環境等的影響,使得他們難於用科學的眼光看待問題,不能用科學的思維研究問題。

因此,這些生活概念有些是正確的,有些則是片面的,甚至是錯誤的。但它們都是學生根據自己的經驗觀察和理解世界得出的結果,是學生理解新事物的基礎。陳老師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生活經驗和感知基礎,在課前讓學生畫月相,並比較大家手中的月相,再根據經驗知道平時月亮的形狀各不相同,從而構建起本課的“月相”這個概念。接著,陳老師又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經驗把自己手中的月相貼到黑板上,去發現月相的變化是有規律的,自然過渡到用模擬實驗來觀察月相變化。

《科學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親身經歷以探究為主的學習活動是學生學習科學的主要途徑”。中央教育科學研究所鬱波老師在題為《關注科學概念》的報告中指出“科學的本質是解釋,概念是解釋的表達方式,而解釋則來源於科學探究的全過程”。陳老師就為學生提供充分的科學探究機會,讓學生在親歷探究過程中掌握“月相在一個月的不同時期有不同的形狀”和“月相變化是月球圍繞地球公轉過程中形成的,變化是有一定規律的”科學概念。

在這裡,我們組對陳老師在細節指導上有一些小小建議:

1、匯入時,《水調歌頭》中的“月有陰晴圓缺”,老師應該要強調“月亮”和“月球”這兩個概念的不同。朱志光老師還認為可以讓學生去解釋“陰晴圓缺”自然來引出太陽、月球和地球的位置等等。

2、要強調月相的觀察時間應該是農曆時間。可以在最後一個環節,讓學生每天觀察月相時,提出要學生預測今天的月相併觀察。今天是3月14日,農曆2月初七,由此可能會引發學生對時間認識上的矛盾,從而激發學生的興趣和對時間的正確認識。

3、老師在畫月相圖時,應該要關注太陽、地球和月球三者的位置變化。學生的記錄單上,月相圖中間要畫一個表示地球的點或圓,來明確太陽、地球和月球的位置。要講授月相的畫法。

4、在學生探討模擬實驗的時候,要讓學生明確月亮的亮面朝向哪裡,也就是“球”要怎麼拿的問題。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