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點自己的心理誤區採訪稿

來源:才華庫 1.63W

李:王老師,祝賀你們班被評為“文明班級”。一看到你在網上寫的班級故事“七彩之路”,我就被吸引住了。“七彩之路”裡不僅記下了你和學生取得的成績,也留下了工作中的遺憾和教訓。這些故事是班級學生成長的記錄,也是你個人專業成長的見證。

盤點自己的心理誤區採訪稿

王:我帶這個班已經一年了。回首這一年,既有收穫和快樂,也有欠缺和遺憾。儘管期末綜合評比我班評上了“文明班級”,可我總覺得有不盡如人意之處。我在想,這一學年來,我和學生共同定下的目標,在哪些方面還有紕漏?哪些地方還存在問題?

李:在我看來,你們班已經很不錯了,你還能清醒地剖析自己工作的不足,難能可貴。

王:表面上看,這是學生的問題,但實際上是班主任的工作沒有做透做實,沒有把這個班帶成一個理想的班集體,這是我這一學年中最大的遺憾!這幾天,我都在對自己進行分析,結果發現了不少心理誤區。

李:哦?你覺得你有哪些心理誤區呢?

王:面對學生常犯的錯誤,我的感慨和埋怨多於換位思考。當學生犯錯時,我的第一反應就是:這麼低階甚至荒唐的錯誤都還在犯,簡直不可理喻,這樣的學生教起來真是沒有意思。於是我對他們往往施以懲罰和怒斥。發洩了自己的憤怒,但教育效果卻不好。

李:“換位思考”就是多站在學生的角度想一想。我們常常說,要把學生當成“人”,但這裡的“人”,並不是成人,而是孩子。既然是孩子,就必然不成熟甚至很幼稚,如果拿成人的標準去要求孩子,必然覺得“這麼低階甚至荒唐的錯誤都還在犯,簡直不可理喻”。

王:我們班的小軍學習不好,上自習課時喜歡在教室裡亂跑,或者大聲和其他同學說話。班幹部干涉時,他總是找很多理由來搪塞。我常抱怨:“家長都不管他,那我也懶得管了。”在我們成人看來,自覺遵守課堂紀律是很一般的要求,為什麼學生就做不到呢?我反思之後才意識到:我僅僅是在用自己的認知標準來衡量與判斷學生的行為表現,事實上,我們自己不犯的錯誤,不一定學生就不會犯。

李:其實,小軍在自習課時管不住自己,不一定是他不想遵守課堂紀律。他的學習基礎很差,讓他和大家一樣自主學習時,他面臨的困難就更大,這時他想離開座位找同學尋求幫助,是可以理解的。

王:是的,有時上自習課前,他主動向我申請:“老師,我來管自習課的紀律吧。”其實也是想找個正當理由讓自己在自習課上既可以走動,又不違紀,也為大家做一點事情。可我常常這樣回覆他:“管好你自己都不錯了,還要你去管別人!”現在回想起來,我沒有理解和巧用他的這種心理來幫助他克服毛病,反而怒斥他的散漫。後來知道我這種心理誤區叫做“錯位性判斷”。如果我們站在學生的角度與立場去換位思考,分析他犯錯的原因,體會他犯錯的心情和誘因,在理解的基礎上,幫助他分析自己的問題,引導他認識自己的錯誤,這樣的教育方式就更加合理有效。

李:我經常說,一個優秀的老師,一刻也不要忘記自己曾經是個孩子。我的意思就是說,教師要在某種意義上具備兒童的思維和情感,這樣做的目的當然不是遷就和縱容,而是更好地理解孩子,並在理解的基礎上進行有效的引導和教育。

王:另外,有時在對待問題學生犯錯時,我會有這樣的心態:只要聽到某個學生又犯錯被記名字了,我就會情緒性地放大他的問題,有時提出過激的懲罰措施,由著個人意氣批評他們,而沒有按照班規來加以處理。

李:這也是我以前犯過的錯誤。這種情緒性放大的處理方式,會讓犯錯誤的學生受到不公平的待遇,會使學生對老師產生牴觸情緒,從而影響師生關係的'和諧,達不到教育糾錯的效果。

王:有一次,我外出開會回到學校,班幹部向我反映:“今天升旗儀式時,又是某某等人講話被年級組老師批評。”我的火騰地一下就竄出來,立刻大聲怒斥:“你們給我站起來!怎麼又是你們!把我們班的臉都丟盡了!現在你們面對教室裡面的國旗,肅立20分鐘。”當時是中午就餐時間,我還氣沖沖地說:“站完之後,如果師傅把午餐收走了,就省一頓不吃了。”那天,我情緒性地加重處罰,還讓他們沒有按時吃到午飯,完全是因為自己的衝動。

李:我理解你當時的心情,但你的確有些過分了。

王:是呀,事後我也很自責,特別是弄清原由後。那天確實有極個別不太自覺的學生在小聲講話,其他幾個學生髮現了,都著急地去勸阻,班幹部發現了,也參與進去,這樣班級就被點名批評了。現在再來看學生們的做法,其實初衷都是好的,都是在為班集體著想,可是他們遇到問題處理的方式不妥,導致了不該有的後果,而我沒有了解真實情

況,便大加處罰影響了大家的感情。

李:其實,在學生犯錯時,如果教師能有效控制自己的情緒,心平氣和地去處理事情,效果肯定會大不一樣。可以讓學生先說明情況或寫自我認識,讓他們進行反思。待情況調查清楚,雙方的情緒都得到緩解後,再理智地進行批評教育,這樣的教育就會更加合理有效。

王:我還有一個心理誤區,就是有時在評價學生時,喜歡作結論式的評判,這對學生的負面影響是相當大的。班裡有個小磊同學,問題多得很,從國小就開始抽菸,學習上他是年級後幾名,作業每天都不完成,上課睡覺,下課串班看熱鬧。我對他也可謂苦口婆心、絞盡腦汁,可教育效果不甚明顯。反思原因,我覺得自己最失策的地方就是對他有過多的否定式語言:“你太不守信用,辜負大家對你的希望,我們對你太失望了”,“你太讓老師失望了,我跟你說了那麼多,你就記不住嗎?我也不想再跟你講什麼了”。——使用這種定性式的否定語言,我本來是想表達老師對他的擔憂和焦慮,可是,卻給了他一個這樣的暗示:你在老師和大家心目中就是這個樣子了,我們對你都很失望了!其實在老師給出這樣的評語時,就是在打擊和挫傷學生的自尊心、自信心和上進心。

李: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類似的話,就是要相信孩子,包括相信那些看起來似乎不可救藥的孩子,因為即使這樣的孩子,他們的心靈深處也燃燒著想做好人的願望。我曾經看過這樣的文章,名叫《如何才能毀掉你的孩子》,其中有這樣幾句話:“讓孩子覺得自己什麼都不行,沒人賞識他。例如學習不行,長相不行,交際不行,幹家務不行,馬虎,粗心,讓家人為他受累……總之,他沒有行的地方。”這種挫傷,甚至可以毀掉他們的一生。

王:的確如此。所以我想,在今後的教育中,作為老師,我們在批評學生時,不要首先輕率地給他一個消極的定性式結論,而應該幫助他分析原因,耐心地給以引導和鼓勵,多用鼓勵、肯定的激勵式語言,讓學生找到進步的信心和動力,使他們更有效地克服自己的缺點,獲得成長和進步的樂趣。

李:我過去也有一個心理誤區,就是總覺得自己反覆強調的事情,學生就應該牢牢記住,不應該一而再、再而三地犯錯。希望學生一次性地改掉錯誤,這是老師良好的心願,但事實並非如此,希望學生一次性根除自己的錯誤,這本身就是老師的一個心理誤區。

王:是的,我也經常犯這樣的錯誤。現在想起來,教育本身就是長期的、反覆的,學生是在犯錯、認錯、知錯、改錯、再犯錯、再反覆中逐漸成長起來的,教育需要我們的耐心和等待。我曾讀過一篇文章,文章的題目記不清了,但這幾句話我印象非常深:“我們只有在教育中更細心、更耐心,才能取得更讓人滿意的教育效果。在教育中觀察,在觀察中鼓勵,在鼓勵中提醒,在提醒中反覆,在反覆中成型。”

李:今天和你聊了班主任的心理誤區,我覺得非常有意義。我們在教育學生的同時,其實每天也都在進行自我教育。每個人都是在反覆犯錯中成長的,包括我們教育者本身,也是在不斷總結、反思、否定、認識和提高自己的過程中,逐漸積累起智慧的、人性的、合理的、科學的、民主的教育方式,使自己的教育手段成為一種藝術。

王:做了這樣的心理盤點,我的心情舒展了許多。我和孩子們共同走過的“七彩之路”令我們不斷成長進步。

李:我相信,你們的七彩之路一定會越走越精彩!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