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窮人》評課稿

來源:才華庫 1.3W

課如其人。人的個性與修養有殊,帶給課堂的風采也截然不同。擅長煽情者,課堂常有講演的味道;優於組織者,教室似乎是“運動場”,各個專案次第展開,令人目不暇接。夫子型教師循循善誘,才子型教師汪洋恣肆,母親型教師溫柔體貼,硬漢型教師自然是叱吒風雲,充滿陽剛之氣……課堂個性各有氣象,它是成就個人課堂教學風格的基礎,自然難能可貴。但重要的是必須服從於課堂共性,即課堂主流價值追求:學生的學習和發展。如果說,課堂個性是“0”,它必須與課堂主流價值這個“1”相連線,才能成為一種有意義的質量。

張祖慶是一位頗具鮮明課堂個性的人,然而更為可貴的是他能把課堂個性融入在“學生學習和發展”這個“共性”之中,也就因此而令人耳目一新,其發人深思之處,很有讓人“一唱三嘆”的功力。

一、“求本”,讓學生嘗試進入“自主解讀”之境

張祖慶老師的課堂個性之一是他頗善於與學生交往言說,在達意的正確中不失風趣;在傳情的樸實中不失靈動。其實,教師善於與學生交往,是課堂教學之“本”。“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在《窮人》一課中,我們看到了他的立“本”生“道”之路徑,延伸在一個新的區域,即如何讓學生去嘗試“自主解讀”。造成語文課堂“高耗低效”原因很多,但根本的一點在於以教師的解讀,代替了學生的解讀,因此帶來了講析過度,消解了學生的學習過程。張祖慶引導學生自主解讀,除特別令人矚目的“師生換位互動”外,更多地體現在他的“選點”功夫上,從而為學生進入自主解讀開路。如課文中有一個最短,也最不顯眼的句子“睡覺還早”,教師竟選為讓學生進入“自主解讀”的點。我們從學生的自解討論中,確實能證明這個“點”,幾乎可以涵蓋文章的全部意蘊。學生從這四個字上解讀了窮人物質生活的種種貧苦,甚至也可以進而深入到窮人精神生活的種種“富有”:勤快的勞動、對漁夫歸家的等待、對鄰居西蒙的關愛……這都是在“睡覺還早”時間段裡桑娜的忙碌和焦慮。“課標”明確指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不應以模式化的解讀來代替學生的體驗和思考”。這就要求我們如何將以往教師精緻預設的解讀呈現給學生,轉化為教師引導學生去自主解讀,讓學習過程真實發生在學生身上。顯然,張祖慶的這一探索是很有“改課”意義的。

二、“尚實”,放手讓學生“運用語言文字”之道

聽祖慶的課,總會感到他比較注重學生的學習實效。這在語文課堂太多追求唯美的藝術主義和扮靚的形式主義之當下,是十分難得的。當然,他的這一課堂個性比較符合“語文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這一對課程性質的新詮釋。因此我們也就不難看到他在《窮人》一課中學生對語言文字聽說讀寫思的大量運用。特別是他抓住了學生不容易看到在西蒙身上的窮人之善良,甚至不把西蒙列入“課文寫了哪些窮人”這一解讀的“死角”,作了語言文字運用練習的開發。在學生討論之後,祖慶老師讓大家補寫:“西蒙臉色蒼白,神情黯然,望望身邊躺著的兩個孩子,內心充滿著不捨、擔憂與矛盾。他沉思著……”這一“補寫”的設計十分精到,它既源於學生解讀不足的客觀需求,又有力地攪動了學生的情感波瀾,促進了對課文意蘊的理解和感受,使情意宣洩和語言運用融為一體,達到了不吐不快的境地,從而讓“運用”自然地進入了佳境。

三、“開放”,立足於文字而又超越文字之上

相當注重教學資源的開發是張祖慶另一個鮮明的課堂個性。他的視野比較開放當源於他的閱讀面比較開闊。特別應該強調的一點是他的“開放”,不是資訊雜陳的泛化,而總能立足於解讀文字的心有靈犀。在《窮人》這一課的教學中,這無疑也是一個值得關注的亮點。如從“預熱”談話中的“莫言”說到“紅高粱”、“張藝謀”,目的是為了突出“改編”,恰恰又是課文背景不可或缺的。托爾斯泰的《窮人》是根據雨果的一首詩《可憐的人們》改寫而來。這一切又串聯著課末的討論“托爾斯泰的改編,從題目到內容,比《可憐的人們》好在哪裡?”……看若信馬由韁,實是緊緊扣住了“文字”而又不囿於文字。在適度超越文字中,既豐富了學生的.文學知識,又開拓了學生的閱讀視野,演化了對課文主旨“窮人不窮”的認識,從而把教師課堂個性與學生的學習發展這一主流共性價值,緊密地結合起來。

四、“創新”,大膽探索於“師生換位互動”之中

喜歡不斷地推陳出新、而不滿足於一味地因循守舊,可以說是張祖慶最鮮明的課堂個性了。他的課頗見新意迭出,如有人不能接受,他還會據理力爭,甚至到近於“固執”的地步。這也會圈內人所熟知。當然,這不是不虛心。能有獨立思考的精神,表真情、說實話,是應有的學術品格。瞭解他的人都知道,其實他並不自大,而樂於虛心求教。在《窮人》一課的教學中他的“新招”是大膽探索“師生換位互動”的教學方式,即讓學生當老師在講臺上組織學生讀書討論,而老師當學生坐在座位上質疑引導。從而培養學生自主解讀課文的能力,收到了很好的效果。這讓我們聯想到中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的“小先生制”,和新“課標”創導的“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方式的改變。顯然,這些都向我們提出了勇於打破常規,提高學生的學習自信力的要求。張祖慶的“師生換位教學”法的推出,無疑很有解放學生思想的強大穿透力,會十分有益於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自信力。

另一方面,“師生換位教學”也是國外“夥伴教學法”在新時期的一種創造性運作。小夥伴之間由於年齡相仿,認知水平相似和言語波段相同,具有重要的互動溝通價值。在當下“讓學於生”的教改大潮中,這一“師生換位互動”是十分有助於推進學習,讓學習真實而有效地發生在學生身上。當然“師生換位”不是什麼地方都換,在張祖慶的課堂裡,他只是選在有利於課堂討論的節骨眼上的某一步驟,才用了“師生換位教學”。即當讀解到“課文沒有出現一個‘窮’字,可作者又是從哪些方面寫出了窮人的‘窮’呢?這不僅是文字重點、難點、基點、特點的一個紐結點,而且也是孩子樂於探求、饒有興味的話題。在“師生換位互動”中張老師當了“學生”,其實依然在發揮著引領者的作用,只是現在是以學生的身份參與。通過討論質疑、談感悟、談體會,老師可能比站在講臺上說更有意義,更有情趣,也更具有課堂對話的功能。

蔡元培先生曾經說過:“知教育者,與其守成法,毋寧尚自然;與其求劃一,毋寧展個性。”張祖慶老師不僵守成法、意在創新的個性特徵,總是緊密連線著“學生學習發展”這一課堂的主流價值共性,而使他的課堂具有了以生為本、以學為重,常教常新,與時俱進的特點。

“為者常成,行者常至”,此言善矣!由此觀之,《窮人》一課的教學還應精益求精,尤其要在“點”的精選上下功夫。如是否可以只選擇兩個點,一是“睡覺還早”,一是西蒙臨死前的內心開掘,讓學生去充分發揮“點”的“覆蓋面”和“穿透力”。有的“點”,學生可以自己讀懂的,“點”到為止,這樣教師可以講得更少些,學生可以學得更多些,更開放些。當然,這只是管窺之見,聊資討論而已。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