蝶戀花晏殊的教案

來源:才華庫 2.11W

《蝶戀花·檻菊愁煙蘭泣露》是宋代詞人晏殊作品。此詞寫深秋懷人,是宋詞名篇之一,也是晏殊代表作之一。下面是小編整理的蝶戀花晏殊教案,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蝶戀花晏殊的教案

【教學目的】

1。熟悉北宋詞人晏殊;

2。掌握晏殊詞風格特點。

【教學重難點】

1。這首詞表達思想感情;

2。比較二晏詞風格不同之處。

教學課時】2課時

【教學過程】

一、引言

有這樣一位詞人,他擅長小令,多表現詩酒生活和悠閒情致,語言婉麗。他《浣溪沙》有“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寓意》有“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風。”(原詩:“一曲新詞酒一杯,去年天氣舊亭臺,夕陽西下幾時回?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小園香徑獨徘徊”;“油壁香車不再逢,峽雲無跡任西東。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風。幾日寂寥傷酒後,一番蕭瑟禁菸中。魚書欲寄何由達,水遠山長處處同。”)傳誦頗廣。知道這位詞人是誰嗎?對,他就是晏殊。今天,我們來學習他另一首頗負盛名詞作――《蝶戀花》。

二、作者簡介

晏殊(991—1055) 北宋詞人。字同叔,撫州臨川(今南昌進賢)人。《宋史》記載“七歲能屬文,景德初,張知白安撫江南,以神童薦之”七歲能文,十四歲以神童召試,賜同進士出身,命為祕書省正字。慶曆中官至右諫議大夫、集賢殿大學士、同中書門下同平章事兼樞密使、禮部刑部尚書、觀文殿大學士知永興軍、兵部尚書,封臨淄公,官居宰相位。第二年罷相,被貶為工部尚書,接著又出任穎州(今安徽阜陽)、陳州(今河南淮陽)、許州(今河南許昌)等地地方長官,後升任兵部尚書。六十四歲病逝,宋仁宗親臨喪事,死後贈司空兼侍中,卒諡號元獻,世稱晏元獻。晏殊歷任要職,更兼提拔後進,如范仲淹、韓琦、歐陽修等,皆出其門。他一生富貴優遊,所作多吟成於舞榭歌臺、花前月下,為當時詞壇耆宿。他以詞著於文壇,尤擅小令,風格閒婉,理致深蘊,音律諧適,詞語含蓄宛麗,亦工詩善文,現存不多,大都以典雅華麗見長。原有集,已散佚,僅存《珠玉詞》及清人所輯《晏元獻遺文》。又編有類書《類要》,今存殘本。

三、原文、註釋及譯文

檻(欄)菊愁煙蘭泣露,羅幕輕寒,燕子雙飛去。明月不諳離恨(別)苦,斜光到曉穿朱戶。

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欲寄彩箋兼尺素,山長水闊知何處。

註釋:檻:jiàn欄杆。羅幕:絲羅帷幕,富貴人家所用。朱戶:猶言朱門,指大戶人家。尺素:書信代稱。古人寫信用素絹,通常長約一尺,故稱尺素,語出《古詩》“客從遠方來,遺我雙鯉魚。呼兒烹鯉魚,中有尺素書”。

譯文

清晨欄杆外菊花籠罩著一層愁慘煙霧,蘭花沾露似乎是飲泣淚珠,羅幕之間透露著縷縷輕寒,燕子雙飛而去。皎潔月亮不明白離別之苦,斜斜銀輝直到破曉都穿入紅紅門戶。 昨夜西風慘烈,凋零了綠樹,我獨自登上高樓,望盡了天涯路。想給我心上人寄封信,可是高山連綿,碧水無盡,又不知道我心上人在何處。

四、賞析

此詞寫閨內相思離別之情。經疏澹筆墨、溫婉格調、謹嚴章法,傳達出作者暮秋懷人之情。上片運用移情於景手法,選取眼前景物,注入主人公感情,點出離恨;下片承離恨而來,通過高樓獨望把主人公望眼欲穿神態生動地表現出來。

婉約派詞人許多傷離懷遠之作中,這是一首頗負盛名詞。它不僅具有情致深婉共同特點,而且具有一般婉約詞少見寥闊高遠特色。它不離婉約詞,卻又某些方面超越了婉約詞。 婉約派四大旗幟之一,四旗中號“別恨”。其他三人分別是李清照、柳永、李煜。晏殊與其子晏幾道合稱“大小晏”,均為婉約詞派名家。 上片由苑中景物起筆。“檻菊愁煙蘭泣露”,開篇即推出這一亦真亦幻幽極悽絕特寫鏡頭,正為寫照抒情主人公悲涼、迷離而又孤寂心態。寫秋曉庭圃中景物。菊花籠罩著一層輕煙薄霧,看上去似乎脈脈含愁;蘭花上沾有露珠,看起來又象默默飲泣。蘭和菊本就含有某種象喻色彩(象喻品格幽潔),這裡用“愁煙”、“泣露”將它們人格化,將主觀感情移於客觀景物,透露女主人公自己哀愁。“愁”、“泣”二字,刻畫痕跡較顯,與大晏詞珠圓玉潤語言風格有所不同,但借外物抒寫心情、渲染氣氛、塑造主人公形象方面自有其作用。

“羅暮輕寒”二句將筆觸由苑中折回室內。寫新秋清晨,羅幕之間盪漾著一縷輕寒,燕子雙雙穿過簾幕飛走了。“輕寒”,即是作者身之所感,也是作者心之所感。“燕子又飛去”,不僅是帶有鮮明季節特徵景物,而且,燕之“雙飛”更襯出人之“孤棲”。這兩種現象之間本不一定存聯絡,但充滿哀愁、對節候特別敏感主人公眼中,那燕子似乎是因為不耐羅幕輕寒而飛去。這裡,與其說是寫燕子感覺,不如說是寫簾幕中人感受,而且不只是生理上感到初秋輕寒,

而且心理上也盪漾著因孤孑悽悽而引起寒意。燕雙飛,更反托出人孤獨。這兩句純寫客觀物象,表情非常微婉含蓄。不難想象,當作者目送時而繞樑呢喃、時而穿簾追逐雙燕相隨而去之際,該懷著怎樣一份孑然獨立悵惘。 轉為強烈。明月本是無知自然物,它不瞭解離恨之苦,而只顧光照朱戶,原很自然;既如此,似乎不應怨恨它,但卻偏要怨。這種彷彿是無理埋怨,卻有力地表現了女主人公離恨煎熬中對月徹夜無眠情景和外界事物所引起悵觸。“明月不諳”二句引來明月作進一步烘托與映時” 孟郊《古怨別》:“別後唯所思, 天涯共明月”。張泌《寄人》便徑直讚歎明月多情:“多情月已圓而人未圓,作者對那皓潔月光羨極生妒、略致微詞,複雜內蘊。

過片承上“到曉”,折回寫今晨登高望遠。“獨上”應上“離恨”,反照“雙飛”,而“望盡天涯”正從一夜無眠生出,脈理細密。“西風凋碧樹”,不僅是登樓即目所見,而且包含有昨夜通宵不寐臥聽西風落葉回憶。碧樹因一夜西風而盡凋,足見西風之勁厲肅殺,“凋”字正傳出這一自然界顯著變化給予主人公強烈感受。“昨夜西風”句,使固有慘澹、悽迷氣氛又增添了幾分蕭瑟、幾分凜冽?西風方烈,碧樹盡凋;木猶如此,人何以堪——由此馳騁想象,作者亦當是朱顏盡改。而從結構上看,碧樹盡凋,野外才能變得格外空曠,作者也才能騁目遠眺。這樣,“凋碧樹”又是對下文“望盡天涯路”一種必要鋪墊。 景既蕭索,人又孤獨,幾乎言盡情況下,作者又出人意料地展現出一片無限廣遠寥廓惘,但這所向空闊、毫無窒礙境界卻又給主人公一種精神上滿足,使其從狹小簾幕庭院憂傷愁悶轉向對廣遠境界騁望,這是從“望盡”一詞中可以體味出來。這三句儘管包含望而不見傷離意緒,但感情是悲壯,沒有纖柔頹靡氣息;語言也洗淨鉛華,純用白描。這三句是此詞中流傳千古佳句。“獨上西樓”,正面點出“獨”字,與上片“雙飛”遙相照應,是章法謹嚴又一例項。“望頸,既表明其眺望之遠,也見出其凝眸之久,從時空兩方面拓展了詞境。但“望盡天涯路”,不見天涯人。既然如此,那就只有寄書寄意了。

這裡指題詩詩箋;尺素,指書信。“彩箋”與“尺素”都是指代書信。二詞重疊使用,一則是表示寄書意願之熱切,二則表示欲書內容之繁富。兩句一縱一收,將主人公音書寄遠強烈願望與音

書無寄可悲現實對照起來寫,更加突出了“滿目山河空念遠”悲慨,詞也就這渺茫無著落悵惘中結束。 則更增加曳不盡情致。 “山長水闊知何處”,以無可奈何悵問作結,給人情也悠悠、恨也悠悠之感。作者另詞有句:“當時輕別意中人,山長水遠知何處?”(《踏莎行》)另詩亦有句:“魚書欲寄何由達,山遠水長處處同。”(《無題》)措辭相近,而不及此二句意味深長。 愁、蘭泣、幕寒、燕飛、樹凋、西風、路遠、山長、水闊,這一切景物都充滿了悽楚、冷漠、荒遠氣氛,從而很好地表達了離愁別恨主題。從詞章法結構來講,以時間變化為經線,以空間轉移為緯線,層次井然,步步深入。 是他深婉含蓄、“風流蘊藉”(王灼《碧雞漫志》)詞風一首代表作。

事業大學問者”,必須經過三種境界中“第一境”。(按:這是用來作比喻,說對於大事業大學問,須有百折不撓精神,才能有所成就。)

《人間詞話》雲:“詩蒹葭一篇最得風入深致,晏同叔之‘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意頗近之,但一灑落,二悲壯耳。又曰:‘我瞻四方,蹙蹙靡所聘’。詩人之憂生也。‘昨夜西風??’似之”。又曰“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昨夜西風??’此一境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銷得人憔悴’(柳永),此二境也。‘眾裡尋她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辛棄疾),此第三境也。此等語皆非大詞人不能道。”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