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級的地理教案

來源:才華庫 2.54W

作為一位無私奉獻的人民教師,總歸要編寫教案,編寫教案有利於我們準確把握教材的重點與難點,進而選擇恰當的教學方法。怎樣寫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九年級的地理教案,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九年級的地理教案

九年級的地理教案1

案例設定目的

(1)重視世界上地理問題突出地區和國家出發,從引導學生關注世界上的熱點問題和熱點地區出發,選擇了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半個多世紀裡,世界上衝突、戰爭最頻繁的熱點地區;(2)圍繞西亞之所以成為熱點地區的原因,重要的地理位置、豐富的石油資源、匱乏的水資源及宗教文化差異問題逐一鋪陳展開,並採取揉和的方法,將本區的氣候特徵、經濟發展、居民特徵和國家風俗習慣等內容連帶寫出;培養學生的地理思維能力,重點在於進一步培養學生的地理讀圖能力以及總結規律、原因分析、資訊判斷等項能力的培養;培養學生可持續發展的資源觀,以及人地協調的觀念。

教學要求

知識目標:

1。讀圖說明西亞地區的範圍、位置;分析本區地理位置的重要性。。掌握西亞地理位置的重要性:二洋三洲五海之地,東西方交通要道;絲綢之路。

2。明確西亞有豐富的石油資源及西亞石油在世界上的重要地位;

3。通過讀河流圖及氣候圖,分析本區水資源狀況,並討論由此可能產生的地區爭端和衝突。

4。通過閱讀材料及圖片,使學生了解西亞地區的文化差異和宗教矛盾。

能力目標:

根據收集到的圖片、新聞等一些資料,對中東地區有所瞭解;通過圖片、地圖瞭解三洲五海之地;將收集到的有關中東的地理資訊,通過比較、概括等思維過程,形成一些地理概念。

情感目標:

引導學生關注世界上地理問題突出的熱點地區和熱點問題,樹立可持續發展的資料觀及人地協調觀念;明確在各國、各民族關係中,應強調對話而非對抗,呼籲世界和平。

教學重點:

西亞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和豐富的石油資源。

教學難點:

西亞重要的石油運輸線;

教學過程:

課題匯入:

播放錄影。教師課前蒐集有關錄影,如第一部分“千年爭端,今日焦點”。看錄影時,要求學生記錄並思考:(1)西亞的地理概念是什麼?(2)西亞地區的千年爭端因何而起?(3)西亞成為今日焦點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一、三洲五海之地

教師提問:西亞地理位置具有什麼特點,使其成為東西方勢力爭奪的熱點?討論並回答。向學生闡明“西亞”概念和名稱起源。

引導學生指圖說出“三洲五海之地”的含義和具體位置,並指出本區還有哪些重要的海域和咽喉要道。教師應特別指出“裡海”與其它四海的不同,並強調“海洋”與“湖泊”以及“內流湖”在概念上的差別。

提問:讀圖說出“土耳其海峽”與“蘇伊士運河”在地理位置上具有什麼樣的重要性?

(1)同為兩大洲界線;(2)土耳其與埃及因此成為地跨兩大洲的國家;(3)歐洲通往印度洋沿岸和太平洋沿岸國家的海上道路因蘇伊士運河而大大縮短,方便了西方國家向東方的殖民擴張和資源掠奪。如課時允許,還可對蘇伊士運河的歷史和與埃及經濟的關係作補充介紹。

二、豐富的石油資源

提問:提到西亞就不能不提到石油,而為什麼說西亞是世界石油寶庫呢?建議引導學生通過閱讀教材,從地圖和“活動”課文入手,從空間(分佈)和數量(儲量、產量、出口量)兩方面探求結論。

教學中要注意不同形式地圖的作用,如通過讀西亞石油分佈圖,可使學生明確西亞石油主要分佈在波斯灣及其沿岸地區。可對照世界政區圖,由學生說出主要的產油國。

教師應由此引導學生關注人類發展與資源環境的相互關係,也可由此初步探討單一經濟帶來的負面影響。在學習的過程中,初步形成知識綜合思維的意識和能力,並滲透能力和價值觀念的培養目標。

可引導學生結合本區地形、氣候圖,分組討論以下問題:

這些石油國在發現石油前,經濟以何為主?(乾旱缺水,高原山地為主──灌溉農業及牧業──經濟落後貧困)

(2)石油枯竭後,他們的經濟出路又在哪裡?(發散討論)

三、石油輸出路線:

1、西亞——地中海和紅海沿岸——西毆和北美。

2、波斯灣——霍爾木茲海峽——印度流洋——馬六甲海峽——日本。

3、波斯灣——霍爾木茲海峽——印度流洋——紅海——蘇伊士運河——地中海——直布羅陀海峽——大西洋——西毆和北美。

四、匱乏的水資源

1、從本區氣候特徵入手,引導學生說出為什麼在西亞地區,水資源比石油資源更寶貴?進而討論水資源匱乏會對本區的生產生活造成什麼影響?

2、引導學生分析本區水資源分佈特徵(分佈不均,多國共用),進而分析“為什麼說西亞一直在為水而戰?”

3、引導學生思考:如果不依靠戰爭,西亞各國有沒有更好的辦法來解決水資源匱乏的問題?(建議以沙烏地阿拉伯的海水淡化工程和以色列的節水農業為例,加深學生對良性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協調人地關係的認識;還可以舉從鄰近的土耳其等富水國家輸水的例子。)

五、文化差異

1、建議以錄影、圖片資料等直觀素材介紹三大宗教文化的差異性。

2、讓學生收集有關阿拉伯文化和風俗習慣的資料,在課上相互交流。

3、通過錄影,活動──巴勒斯坦問題”,開展以下討論:

(1)談談你對阿以衝突的認識?(或為什麼說阿以衝突是西亞問題的核心?)

(2)你認為世界各國發生矛盾時,應以什麼樣的態度來解決才是最明智的?

教學反思

本節課緊緊圍繞長期的熱點地區和三洲五海之地這兩個問題展開。西亞這裡是世界爭端的焦點,認識這裡的自然地理特徵,瞭解當地的人文文化,學習石油資源,對資源的可持續發展有著十分重要是意義。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可以使學生學習起來事半功倍。這是地理教學過程中不容忽視的一個重要問題,它將對學生終身學習地理乃至其他知識產生深遠的影響。“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學習了《西亞》這節內容,我們從中獲得了哪些知識?這些知識對我們有用嗎?從西亞經濟的發展中學習可以借鑑的經驗,就是對我們有用的知識。而這樣的知識是極富有生命力的。

九年級的地理教案2

教學目標

通過閱讀海陸分佈圖和海陸面積的比較示示意圖,使學生了解全球海陸分佈,記住海陸面積。

通過閱讀教材配備的各種地圖特別是“大陸、半島、島嶼示意圖”,學會運用地圖判別大洲、大陸、半島、島嶼及大洋、海和海峽,並能在世界地圖上說明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稱、位置、輪廓和分佈特徵。

通過認識地球表面的海陸變遷,瞭解大陸漂移————板塊運動學說的發展過程和基本觀點,培養學生的科學興趣、科學方法、科學探究精神以及辨證唯物主義的思想觀點。

通過挖掘教材中開放性的可供討論的話題,組織討論,鼓勵學生大膽發表自己的觀點,培養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和求異思維。

教學建議

關於“七大洲和四大洋”的教材分析

本節是從地球和地圖知識引入世界的陸地和海洋的。因為有了地球知識的和圖知識,教材配備了14張各種型別圖,設計了多個從圖中直接讀取地理資訊的環節。

本節主要講述三部分內容:世界的海陸概況,七大洲和四大洋,以及大陸漂移和板塊運動。其中,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稱和分佈,是本節的重點內容。

“大洲和大洋”部分,是對海陸分佈內容的具體化。課本用了“七大洲”、“四大洋”兩個標題,出現的地理概念和地名比較多,大多數是學生在國小已經學過的,或在日常生活中已經瞭解的,如大陸和大洲、海和洋概念,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稱等,可作為學生的已有知識。但從讀圖的意義上,如何使學生在圖中能直接概括描述“大陸、半島、島嶼和海洋、海峽的特點,是新的教學任務。

七大洲、四大洋的位置和分佈上,有以下幾個環節,1.七大洲、四大洋的相對位置,即哪個大洲面臨哪些大洋?哪個大洋被那些大洲包圍。2.大洲之間的關係,相連的大洲(大陸)、大洲間的分界(山脈、河流、運河、海峽)3.各大洲的輪廓、面積和分佈的對比。

關於“七大洲、四大洋”的教法建議

對於七大洲三和四大洋部分,以讀圖為主:

第一步:讀圖講解:讀“大陸、島嶼、半島示意圖”,讓學生在國中地圖冊上的“世界地形圖”中找出例項加以區別。

第二步:讀“東、西半球圖”,和“亞洲、歐洲、非洲的分界線圖”掌握大洲的名稱,位置和三條洲際分界線。

第三步:讀圖比較:讀“七大洲面積比較圖”,讓學生說出哪個洲的面積?哪個洲的面積最小?並按面積大小的順序說出七大洲的名稱。(可按以下順口溜記憶:“亞非北南美,南極歐大洋”)。

第四步:讀“東、西半球圖”。讀圖講解:找出四大洋的名稱和位置。讀圖比較:比較四大洋的面積大小。指圖講解:在圖上結合具體的洋、海、海峽,列表講清它們的概念,並讓學生在地圖冊上找出例項加以區別。

關於“世界海陸分佈”的教材分析

“世界海陸分佈”這一段主要講述了以下兩個內容:1、海陸面積的比例,即三分陸地,七分海洋(或陸地佔29%,海洋佔71%);2、海陸分佈的大勢,即陸地集中分佈在北半球,海洋大多分佈在南半球。這裡應補充說明一點,無論是在北半球還是在南半球,都是海洋麵積大於陸地面積。

關於“世界海陸分佈”的教法建議

本節教材配有14張分佈圖、示意圖、比較圖。在教學中,應儘量使用地圖、圖表,增強直觀性,便於學生記憶和掌握。由於圖較多,設計問題不但要具體、明確,問題的難度要由淺到深,也要注意系統性、層次性。

對於世界海陸分佈:設計了三個環節,1.觀察比較:對照“世界海陸分佈圖”和“世界海陸面積比較圖”,看看地球表面是陸地面積大,還是海洋麵積大?海陸分佈呈什麼形勢?2.組織討論:是“地球還是水球?這是一個開放性的討論,教師應鼓勵學生大膽發表自己的觀點。3.讀圖對比:在“南、北半球海陸分佈圖”上,看看陸地主要集中在哪個半球?海洋大多分佈在哪個半球?圖中北極地區和南極地區分別是海洋還是陸地?

關於選學部分內容的教材分析

第三部分為選學主要介紹了大陸漂移和板塊運動。這一內容安排在這兒,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一方面緊接上面七大洲、四大洋的分佈,說明了七大洲、四大洋這一海陸輪廊的形成原因;另一方面為第三節講述地形變化、海陸變遷、地震和火山等知識打下基礎。有關板塊運動的內容比較抽象和概括,是教學上的一個難點。為此課文首先介紹了魏格納提出的大陸漂移假說,為講述板塊運動作了鋪墊。

教材安排了一段的閱讀材料,介紹了魏格納提出大陸漂移學說的故事。魏格納原先德國的一為位年輕的氣象學家。傳說他從世界地圖上發現大西洋兩岸輪廓相似而得到啟示,轉向對大陸漂移的研究,並且堅持不懈,直至為此而獻出生命。這段閱讀材料蘊涵豐富的非智力因素,它可以培養學生髮現問題、鑽研問題的主動學習精神和為探索真理而百折不撓、勇於獻身的精神,還可使學生受到地殼“活動論”這一辯證唯物主義思想的教育。

關於選學部分的教法建議

大陸漂移和板塊運動(選學)的內容,以學生活動為主,通過讀故事,談讀後感,找證據,用魏格納不畏艱難,不怕失敗的精神,來學習他的學說,發揮學生學習的主體作用,培養了他們對科學的興趣和科學研究的方法。

讀圖訓練方面,可引導學生讀三幅不同地質時期的海陸分佈圖,說出兩億年來南北美洲、非洲大洋洲、南極洲的位置有了些什麼變化?讀圖講解:讀“六大板塊示意圖”,講解板塊學說的主要內容。引導學生讀書:為什麼海陸分佈不是固定不變的,從板塊學說的角度做出解釋:

(1)地球表層分成六大板塊;

(2)板塊都處在不斷地運動之中;

(3)板塊交界地帶多火山、地震。

關於“大洲和大洋”的教學設計示例

〈教學重點〉

1。利用地圖說明全球海陸分佈特點,記住海洋麵積比例。

2。運用地圖判別大洲、大陸、半島、島嶼及大樣、海和海峽。

3。在世界地圖上說明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稱、位置、海廓和分佈特徵。大洲、四大洋的名稱和分佈。

4。通過大陸漂移和板塊運動學說的發展過程,對形式進行科學史的教育科學興趣和探究精神的培養。

〈教學手段〉計算機課件、教材中的各種地圖、示意圖。

〈教學過程〉:

(引課)地球是我們生活的家園,早已廣被接受,但宇航員加加林在太空看到的地球卻是一個蔚藍色的美麗的星球。他說:“我們給地球起錯了名字,它應叫做水球。”那麼到底應該叫地球還是水球?先不要早下定論,還是看看地球的基本面貌以及海陸的分佈。

(板書)第三章世界的陸地和海洋

大洲和大洋海陸分佈

(學生活動)。觀察比較,對照“世界海陸分佈圖”和“世界海陸面積比較圖”

(總結板書)三分陸地,七分海洋

組織討論:你認為是地球還是水球?兩種說法是在什麼背景下產生的?(宇航員在太空看到地球是蔚藍色的美麗星球,覺的地球更象水球。而人們生活在陸地上,過去以為海洋是陸地的邊緣,甚至認為自己居住的地方就是陸地的中心,並未認識到海洋比陸地大。因此,起名地球。這反映了人們的認識的不斷髮展)

(讀圖對比)在“南、北半球海陸分佈圖”上,看看陸地主要集中在哪個半球?海洋大多分佈在哪個半球?圖中北極地區和南極地區分別是海洋還是陸地?

總結:陸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海洋大多分佈在南半球。北極地區幾乎是一片海洋,南極地區即是一塊陸地,無論是在北半球還是在南半球,都是海洋麵積大於陸地面積。

提問:我們仔細觀察世界海陸分佈圖,就會發現地球表面的海洋是連成一片的,陸地呢?和海洋一樣也是連續的嗎?

不是。陸地被海洋分割成許多塊,有的是大陸、有的是島嶼、半島。

你能把他們區分出來嗎?

(學生活動)讀圖講解:讀“大陸、島嶼、半島示意圖”並讓學生在國中地圖冊上的“世界地形圖”中找出例項加以區別。

(學生活動)讀“東、西半球圖”和“亞洲、歐洲、非洲的分界線圖”

看看地球上共分為哪幾個大洲?並牢記七大洲的名稱。並回答:

哪幾個大洲主要分佈在東半球?哪幾個大洲主要分佈在西半球?(歐洲、亞洲、非洲、大洋洲主要分佈在東半球;北美洲、南美洲主要分佈在西半球。)

赤道橫穿哪幾個洲的大陸?哪幾個大洲的全部或大部分分佈在北半球?哪幾個大洲的全部或大部分分佈在南半球?(赤道橫穿南美洲、非洲的大陸;歐洲、北美洲全部在北半球,非洲、亞洲大部分在北半球;南極洲全部在南半球,南美洲、大洋洲大部分在南半球。)

(3)掌握下面幾條洲際分界線

亞、歐分界線——烏拉爾山脈、烏拉爾河和大高加索山脈

亞、非分界線——蘇伊士運河

南、北美分界線——巴拿馬運河

(學生活動)讀圖比較:讀“七大洲面積比較圖”

讓學生說出哪個洲的面積?哪個洲的面積最小?並按面積大小的順序說出七大洲的名稱。(可按以下順口溜記憶:“亞非北南美,南極歐大洋”)。

(總結板書)七大洲:亞非北南美,南極歐大洋”

我們總結了陸地有七大洲,各洲的大小、輪廓都是不同的。那麼浩瀚的海洋呢?

它被大陸分割了四大洋,下面通過讀圖瞭解它們的基本情況。

(學生活動)讀圖講解“東、西半球圖”讀圖比較“四大洋麵積比較圖”

看看地球上的海洋被大陸分割成哪幾個彼此相通的大洋,

找出四大洋的名稱和位置。

比較四大洋的面積大小。

(3)指圖講解:在圖上結合具體的洋、海、海峽,講清它們的概念,並讓學生在地圖冊上找出例項加以區別。(洋,海洋的中心部;海,是洋的一部分,位於大洋邊緣,面積較小,一般靠近大陸;海峽,溝通兩個海洋之間的狹窄水道)

(總結板書)四大洋:大洋、海、海峽

我們已瞭解了世界的海陸分佈,即七大洲、四大洋的位置和輪廓和大小。那麼這裡有一個問題,地球表面的海陸輪廓是怎樣形成的?七大洲、四大洋自古就是這樣分佈的嗎?先講一個故事。

(學生活動)讀一讀“地圖上得到的啟示”。

魏格納從地圖上得到啟示,然後,堅忍不拔的追求,形成科學假說,讀後,你們有什麼感想?

(科學既需要大膽的想象,又要小心求證,更重要的是要有不怕困難、不怕失敗的決心和毅力)現在,我們用這種精神來探索一下這個科學假說。

(板書)大陸漂移和板塊運動(選學)

(組織討論)任何學說都要有依據,請你看書,列舉出大陸漂移學說的證據?

總結證據:(1)各相鄰大陸的邊緣大致吻合;(2)各相鄰大陸,特別是大西洋兩岸的古生物化石、地層構造相吻合,說明在地質時期,非洲大陸和南美洲大陸曾是緊密相連的整體;(3)現在測量證實,海陸分佈至今尚在極其緩慢地變化著)

(學生活動)讀圖回答:地質時期的三幅海陸分佈圖。

說出兩億年來南北美洲、非洲、大洋洲、南極洲的位置有了些什麼變化?(南北美洲向西漂移,非洲向北漂移,大洋洲向東北漂移,南極洲向南漂移。)

總結:海陸分佈不是固定不變的

(學生活動)讀圖講解:讀“六大板塊示意圖”,講解板塊學說的主要內容。

(1)地球表層分成六大板塊;

(2)板塊都處在不斷地運動之中;

(3)板塊交界地帶多火山、地震。

(總結板書)1大板塊2板塊交界處,地殼活躍,多火山、地震。

(總結)通過本節學習,我們認識了地球表面的海陸分佈;對地表的海陸輪廓的形成即大陸漂移和板塊運動也有了一定的瞭解。為我們進一步認識地表的差異,即各種各樣的`地表形態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設計思想〉根據本節教材對知識、能力、情感態度價值觀念三個方面的要求,本節課設計了三個主要教學環節:第一個環節,在第一章地球知識和地二章地圖知識的基礎上,本章教材的特點是配備大量的圖,海陸分佈的狀況以及七大洲、四大洋的位置和輪廓,都是通過讀圖獲得的。如何使學生在圖中能直接概括描述、分析比較、進而獨立說明,擺脫背誦定義文字的記憶概念的學法。是本節重要的任務。要讀圖較多,難度並不大,教師要特別注意,提問要具體、明確,避免重複、羅嗦。把能由學生完成的儘量讓他們來做,變成學生活動。

第二個環節,充分挖掘教材中,開放性的可供討論的話題,組織討論,鼓勵學生大膽發表自己的觀點。“地球還是水球”,“難道僅僅是巧合嗎?”都為學生提供了寬闊的探索空間,增強了求知的慾望。第三個環節,有關大陸漂移和板塊運動的教學,充分利用魏格納提出大陸漂移假說的故事,挖掘其中豐富的教育因素,通過讓學生讀後談感想,引導他們象魏格納一樣對科學抱有好奇心的進行探索,設計了為大陸漂移學說“找證據”的活動,發揮學生學習的主體作用,培養了他們對科學的興趣和探究精神,在探索的過程中,又受到了辨證唯物主義思想的教育,這一環節的學習內容由學生自己完成。

九年級的地理教案3

教學目標:

1、培養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及學科參與意識,使學生獲得對其終身發展有用的地理思維能力及學習方法,拓寬學習空間;

2、使學生掌握閱讀和使用地圖的基本技能,培養學生讀圖觀察問題、解決問題及運用其他手段獲取地理資訊的能力;

3、以自學為主瞭解歐洲西部位置、地形、氣候概況及對人類活動的影響,引導學生正確理解人類活動與地理環境的關係,樹立正確的人生觀。

重點和難點:

重點:

歐洲西部的位置、地形及氣候概況。

教學難點:

利用地圖說明其位置、地形、氣候特點及它們的相互關係和對人類活動的影響。

教學準備:

1、多媒體輔助教學;

2、為學生自學設計的課堂練習(一)、(二)。

課時安排:3課時

教學過程:

師生活動教學提示與建議

第一課時:

匯入: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科技的進步。世界上越來越多的國家已經對外敞開了國門。我們周圍也出現了很多出國留學、打工或旅遊的人。不管他們以何種目的的出國,他們一般會選擇什麼樣的國家呢?(學生總結回答:經濟比較發達的國家)

師:世界上有一個已開發國家集中的地區。你們知道在哪兒嗎?

生:歐洲西部。

引導學生,切入主題

師:關於歐洲西部,你們都知道些什麼?

師、生活動

(學生根據已有的知識經驗,各抒己見,回答老師所問。有的學生談到歐洲西部的旅遊景點;有的學生談到歐洲西部的經濟:歐元、歐盟等;還有的學生談到了當今的熱點問題:瘋牛病、口蹄疫、炭疽熱等)

師:這麼好的地方,同學們想不想去看一看?

生:想!(學生異口同聲,熱情高漲)

師:要想去歐洲西部,首先我們要確定它的——?

生:地理位置。

師:對了,我們要先知道它在世界中的位置。那麼出門旅行,尤其行程較遠的時候,我們要隨身攜帶一些衣物,這就需要提前瞭解歐洲西部的——?

生:氣候狀況。

師:很好。只有先知其冷暖,才可以有備無患。除此之外我們還需要了解歐洲西部有哪些獨

特的自然景觀;要觀賞這些景觀需要到哪些國家去;這些獨特的自然景觀為什麼會出現在這些地方。這就需要了解歐洲西部的——?

生:地形、地貌概況以及河湖狀況。

學生自主學習體驗成功

板書:

一、已開發國家集中的地區

特徵:國家眾多、人口稠密、經濟發達

師:歐洲西部是當今世界一體化程度的區域,巨大的經濟和政治利益是推動歐洲各國求同存異,走向聯合的動力。

介紹歐盟:

板書:

二、歐盟

(1)簡介(十五個成員國)

讀圖找出歐盟的主要成員國及其首都

根據圖8.14描述歐盟的作用及其人們日常生活的影響

討論:為什麼要成立歐盟?歐盟給本區的人民帶來了那些利益?

―――示意圖從哪5個方面說明了歐盟的作用。

(2)作用、影響、意義

好,我們下一堂課繼續來學習西歐的其他知識。

第二課時:

師:螢幕上面是我們急需解決的有關“歐洲西部”位置、地形、氣候等方面的問題。(根據課件顯示內容,分組討論答題。配樂,教師巡視答疑。培養學生的讀圖觀察能力。充分發揮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感受學習的樂趣)時間到,音樂停。

師:(評價)同學們真棒!大家馬上就可以進入“歐洲西部”開始你們的異域之旅了。在此之前請隨老師進入“氣候”圖中,觀察山脈走向的變化及暖溼氣流的深人情況。(教師進行動畫演示,學生注意觀察,直觀感知地形對氣候的影響及地理因素間的相互關係)

提問:假如阿爾卑斯山脈走向發生變化、斯堪的納維亞山脈消失,歐洲西部的氣候會有變化嗎?

生:阿爾卑斯山脈變為南北走向,來自大西洋的暖溼氣流就不能長驅直人,歐洲西部大範圍也不再是溫帶海洋性氣候而應是溫帶大陸性氣候;斯堪的納維亞山脈消失,有利於海洋氣流的深入,使整個島嶼顯示溫帶海洋性氣候。(給出問題,學生帶著問題盡情“遊覽”)

師:現在請大家試著點選本圖的右下角,看看會有什麼驚喜帶給大家!(學生點選進入,螢幕上出現了五彩斑斕的彩色世界,隨著可愛的小天使飛來飛去,“恭喜你,你成功了”幾個大字由遠而近的出現在畫面中。幫助學生體驗成功的快樂,使學生獲得自信)

師:點選“你成功了”進入到“國家與旅遊”。點選各國首都可欣賞優美風景,點選其他按鈕,可對歐洲西部有更多瞭解。請大家帶著問題暢遊歐洲西部。

(學生在優美的樂曲中欣賞美景,進一步瞭解本區,同時思考問題)

佈置任務,提出建議

師:問題有的可在欣賞時完成,也有的需要同學們課下查詢資料,共同研究探討完成。下一節課請你們做老師,談淡你們的研究結果。

第三課時:(練習和學生講述為主)

師:你們知道嗎?在網咖除了聊天、玩遊戲之外還可以登陸相應的網站查閱地理資訊,想知道哪個國家、哪個大洲都可以。相信那時你會大開眼界,真正感受到“不看不知道,世界真奇妙”!

課堂練習:

位置、地形和氣候姓名__________

點選“歐洲西部”進入,看圖思考並回答下列問題。(提示:滑鼠箭頭變成“手”形,可點選進入)

一、位置(whereisit?)

1、在世界中的位置:歐洲西部位於_______(a南半球、b北半球)。位於(a東半球、b西半球)。請說出判斷理由。

2、海陸位置:歐洲西部西臨_________洋,北臨__________洋,南隔________海與非洲相望,東南隔土耳其海峽與___________洲相望。

3、緯度位置:大致在__________至________之間。圖中位於“冰島”北部的虛線是(a北迴歸線、b北極圈)。

推斷:a。歐洲西部三面臨海,氣候受________(a海洋、b陸地)影響較大。大部分為_____(a陸地性、b海洋性)氣候。

b。歐洲西部大部分位於五帶中的__________帶,只有一小部分屬於________帶。

二、地形(whatisit?)

1、觀察歐洲西部大陸輪廓的特點_______(a比較平直、b曲折破碎)。因此多島嶼、半島和海灣,你能在圖上找出它們嗎?

推斷:多優良_________,海運發達。

2、歐洲西部的地形以________和________為主。平原多分佈在西部、中部的沿海地區,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山脈主要有北部的_______________、中部的__________________。中部地區的山脈大致呈__________走向。

推斷:這種地形分佈特點有利於海洋____________深入大陸內部,終年溫和多雨,形成典型的___________氣候。隨著離海越來越遠,降水逐漸減少,冬冷夏熱,氣候逐漸過渡為____________氣候。

3、根據本區地形和氣候的特點,把本區“河湖”特徵與形成條件連線起來。

(1)河湖水量充沛,河網密集a。受冰川影響

(2)斯堪的納維亞半島和阿爾卑斯山脈b。大陸輪廓曲折,又受山嶺限制兩側多湖泊

(3)無長河c中歐西歐多平原,降水較多

推斷:這些平原、山地、半島上多冰川地形、湖泊、峽灣,成為當地豐富的旅遊資源,使得本區___________業發達。

二:氣候、農業和工業

歡迎大家進人“歐洲西部”開始你們的浪漫之旅,在走一走瞧一瞧時別忘了動動你腦。請大家在欣賞之餘思考以下幾個問題。可以相互討論、研究。

1、歐洲人酷愛乳產品和牛羊肉,他們的這種飲食結構與哪些地理因素有關?

2、歐洲西部的南部地中海沿岸以什麼氣候為主?這種氣候對當地的農業產生哪些影響?

3、假如阿爾卑斯山脈走向發生變化、斯堪的納維亞lu脈消失,歐洲西部的氣候會有變化嗎?

4、農業生產高度機械化有什麼好處?有沒有弊端?

5、歐洲西部成為世界上工業發達的地區之一,它的工業有何特點?為什麼如此發達?

6、你們還知道本區有哪些區域性國際組織?你能簡要介紹它們嗎?

7、試說說本區有哪些的旅遊勝地,需要到哪些國家去參觀?

8、本地區是世界上已開發國家集中的地區,你能列舉一、兩個國家說明原因嗎?

板書設計:

一、已開發國家集中的地區

特徵:國家眾多、人口稠密、經濟發達

二、歐盟

(3)簡介(十五個成員國)

(4)作用、影響、意義

三、以製造業為主的工業

(1)工業部門和產品

製造業比重高,採礦業比重小,尖端工業佔優勢

(2)工業區分佈

多而密集,呈十字形分佈

四、傳統畜牧業

1、地理位置因素

2、地形因素———平原為主

3、氣候因素

五、繁榮的旅遊業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