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二語文教案

來源:才華庫 9.42K

作為一無名無私奉獻的教育工作者,總不可避免地需要編寫教案,教案是備課向課堂教學轉化的關節點。那麼教案應該怎麼寫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人教版高二語文教案,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人教版高二語文教案

人教版高二語文教案1

(一)知識與能力:

1、瞭解《滕王閣序》的寫作背景。

2、瞭解《滕王閣序》之所以成為千古名篇的原因。

3、欣賞《滕王閣序》的景美。

4、培養學生欣賞古代散文的能力。

5、訓練學生能將名句改寫成優美片段散文的能力。

(二)、過程與方法:

1、解決重點突破難點的方法:討論研究法、形象描述法、利用網路篩選資訊法、總結歸納法

2、研究創新的方法:形象描述法、改寫法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是學生體味山川美景,欣賞千古名句,感受音韻美感,領受美的薰陶。

2、培養學生熱愛生活,樂觀豁達的情懷

教學方法:

1、討論研究法、形象描述法、網路資訊篩選法、總結歸納法、改寫法

2、利用多媒體網路資訊科技與課程整合

教材處理:

《滕王閣序》是一篇記述盛會的序文。是初唐文學家王勃一揮而成的千古名篇。王勃在探望父親途中,到達洪州,正好趕上洪州都督閻某重修滕王閣成,宴請賓客,閻都督聽說王勃之才,因此邀請王勃參加。作者用生動的文筆,由地理風貌到自然、人文景觀,再到宴會,層層鋪敘,突現了滕王閣的壯麗,描繪出歡飲娛樂的場景;並且即景生情,抒發了他的抱負和懷才不遇的憤懣之情。在表現技巧上,文章的詞藻極為豐富華美,其中不乏精闢之句,受到時人和後人的讚賞。文章多用典故,簡練含蓄。結構也很緊湊,前後互相呼應,脈絡十分清楚。

《滕王閣序》能成為千古傳頌的文章,自然有它的獨到之處,原因很多,但是短短的一學時的課堂教學設計不可能面面俱到的分析,因此確立本課時教學重點教學難點為:

1、欣賞《滕王閣序》的景美。

2、欣賞千古名句,體味名句之美。

人教版高二語文教案2

一、教學目標

1、理清思路,熟讀成誦,瞭解詩歌的主旨、寓意。

2、學習作品描寫蜀道雄奇險峻的手法,用心感受詩歌的意境美和聲韻美。

3、品味其飄逸豪放、流轉自然的語言,體會其詩作的藝術風格;

二、教學重、難點

1、理清思路,熟讀成誦,瞭解詩歌的主旨、寓意。

2、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對本詩進行賞析,學習作品描寫蜀道雄奇險峻的手法。(難點)

三、教學方法:

朗讀法、串講法、賞析法。

四、2課時

五、教學過程

匯入:在我國的歷,曾經出現過一位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被人們尊稱為詩仙。

李白初到長安,賀知章往訪,看到了李白寫的《蜀道難》,他看完了之後,大嘆一聲:李白不是人,你是仙人被貶謫到人世上了啊,所以李白被我們尊稱為詩仙,那麼這首給李白帶詩仙美譽的《蜀道難》究竟是什麼樣子的呢?我們今天一起來學習一下。

1、作者及背景介紹。

李白(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盛唐時期的詩人。少年時代在四川度過,25歲,出三峽,泛洞庭,東遊吳越,北上太原,有大濟蒼生之志。唐玄宗天寶九年(742年),李白奉召進京,他本想此行能夠施展才華,有所作為,但理想很快破滅了,皇帝的不重用,權臣的排擠,加之個人的傲岸不羈,一年多便被賜金放還,因而思想上便由入世轉為出世,於是放浪形骸,寄情山水,詩酒逍遙,最後客死安徽當塗。他留下許多膾炙人口的詩作,《蜀道難》《行路難》《夢遊天姥吟留別》《靜夜思》《早發白帝城》等最能代表其藝術特色。他兼善各體詩歌,尤以古詩為精,是唐代浪漫主義詩歌的代表作家。

②課題簡析。

《蜀道難》是樂府《相和歌辭瑟調曲》舊題。《樂府解題》雲:《蜀道難》備言銅梁、玉壘(均為蜀山名)之阻。本篇根據這一詩題傳統的內容,以雄健奔放的筆調,運用誇張形容的手法,描繪了由秦入蜀道路上驚險而奇麗的山川,既寫了蜀道的艱難,又寫了人生旅程的艱難。全詩氣勢磅礴,風格豪放,表現了詩人傑出的藝術才能和豐富的想象力,充分體現了李白浪漫主義的創作特點。

2、教師範讀這首詩,學生在聽讀的過程中把握詩中比較生僻的讀音和本詩的句讀

噫籲嚱(yixūxi)魚鳧(fú)秦塞(sai)縈繞(yíng)

石棧(zhàn)猿猱(náo)參(shēn)崢嶸(zhēngróng)

撫膺(yīng)巉巖(chán)飛湍(tuan)諮嗟(zījiē)

喧豗(huī)砯崖(png)崔嵬(wéi)吮血(shǔn)

2、在教師範讀學生聽讀的基礎,有學生齊聲朗讀本詩,教師檢查學生在朗讀過程中讀音和句讀,在學生有失誤的地方予以糾正。在學生朗讀的基礎,教師對本詩中比較重要的字詞予以解釋,疏通文意。

噫籲:感嘆詞,蜀地方言。

開國何茫然:茫然,渺遠貌。意謂遠古事蹟,茫昧難詳。

爾來四萬八千歲:爾,那,指開國之初。

不與秦塞通人煙:塞,山川險要的地方。通人煙,相互往來。

可以橫絕峨眉巔:橫絕,橫著飛過去。巔,頂峰。

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回,迂迴、繞道。高標,可以做一方標誌的峰。

下有衝波逆折之回川:逆折,迴旋、倒流。

黃鶴之飛尚不得過:鶴通鵠。

捫參歷井仰脅息:捫,摸。參、井,皆星宿名。脅息,屏住呼吸。

以手撫膺坐長嘆:膺,胸口。

使人聞此凋朱顏:凋,使動用法,使凋謝,這裡指憔悴。朱顏,紅顏。

連峰去天不盈尺:去,距、離。盈,滿、足。

砅崖轉石萬壑雷:砅,水衝擊石壁發出的聲響。這裡作動詞,衝擊。

所守或匪親:或,倘若。匪,同非。狼與豺,比喻叛逆的人。

側身西望長諮嗟:諮嗟,嘆息。

3、①在教師串講重要字詞,學生已經能夠疏通文意的基礎上,從總體上把握文章結構。

開篇:主旨句一見

一嘆高蜀道來歷

難行蜀道高峻

二嘆險景物悽清以何時還起

可畏山水險惡主旨句二見

三嘆戰禍之烈劍閣險要

申戒殺人慘景以早還家結

結尾:主旨句三見

②在總體把握文章的過程中,以把握文章結構為線索,鑑賞本詩。

(1)、詩人怎樣來表現蜀道的雄奇險峻?

明確:神話傳說:五丁開山、六龍回日寫出歷的不可逾越之險阻。

虛寫映襯:黃鶴不得飛渡、猿猱愁於攀緣映襯人行走難上加難。

摹寫神情、動作:手捫星辰、呼吸緊張、撫胸長嘆、步履艱難、神情惶悚——困危之狀如在眼前。

借景抒情:古木荒涼、鳥聲悲悽(悲鳥號古木,子規啼夜月)——使人聞聲失色,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寂蒼涼的環境氛圍,有力地烘托了蜀道之難。

運用誇張:連峰去天不盈尺、枯鬆倒掛倚絕壁誇飾山峰之高,絕壁之險,渲染驚險的氣氛。

李白正是這樣以變化莫測的筆法,淋漓盡致地刻畫了蜀道之難,藝術地展現了古老蜀道逶迤、崢嶸、高峻、崎嶇的面貌,描繪出了一幅色彩絢麗的山水畫卷。

4、在學生已經能夠掌握全詩結構和對文章有一定賞析的基礎上,探討文章的藝術風格。

本詩用了大量散文人的詩句,字數從鹼言,四言,五言,七言,直到十一言,參差錯落,長短不齊,形成極長奔放的語言風格,詩的用韻,也突破了一韻到底的程式,後面描寫蜀中的險要環境,一連三換,韻腳,極盡變化之能事。

詩人創造性地繼承了古代民歌中常見的復沓形式(又稱反覆),主旨句凡三見:開頭、中間、結尾各出現一次。這並非簡單的.重複,因為它每出現一次都給讀者帶來新的啟示,由此自然形成了以主旨句貫穿始終、內容層層深入的格局,使人產生一嘆之不足而至於再,再嘆之不足而至於三的感受。

變幻莫測,充滿浪漫主義氣息

青泥何盤盤,百步九折縈巖巒。這是詩人設想自己沿著盤山道攀登青泥嶺的情形。

捫參歷井仰脅息,以手撫膺坐長嘆。這是寫登上頂峰以後的情形。這很像一組搖鏡頭,而有趣的是後一幅:詩人從星星中間穿過,有時還好奇地觸控它們,看看是個什麼樣子。這是何等奇特的想像!

但見悲鳥號古木,雄飛雌從繞林間。又聞子規啼夜月,愁空山。這是詩人設想遊者在途中所見到的景物。畫面是悽清的:鳥鳴,使山林顯得更加幽靜,像原始森林一樣荒寂無人。跟此前的畫面相比,色調是變了,也表現了蜀道景物的多樣,但氣氛是逼人的,使人感到孤寂得可怕。

連峰去天不盈尺,枯鬆倒掛倚絕壁。飛湍瀑流爭喧虺,砯崖轉石萬壑雷。這是一幅極其驚險的畫面,與上文著重寫蜀道之高不同。連峰絕壁,砯崖轉石,都會危及遊人的生命,使人望而生畏,聞而心驚,故下文雲其險也如此。

如此多的畫面此隱彼現,其境界之闊大,自不待言;且無論寫山之高,水之急,河山之改觀,林木之荒寂,連峰絕壁之險,皆有逼人之勢,其氣象之巨集偉,確非他人之可及。再從總體來看,其變化之速,愈變愈奇,又往往出人意料,使人目不暇接。

5、在學生已經深入理解全詩的基礎上,再次誦讀全詩。

六、作業:背誦全詩

人教版高二語文教案3

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分析文章結構,理出作者觀點。

2、結合練習,品味佳句,培養學生的鑑賞能力。

3、通過品味佳句獨立見解的能力。

教學重點:

培養求真求是“咬文嚼字”的精神。

教學難點:

借鑑的分析方法,培養求異創新的思維方式,並運用到寫作中去。

教學裝置:

多媒體課件

教學時數:

二課時

第一課時:

A、匯入

下面兩個句子中,哪個更符合林黛玉的形象特徵?說明理由。

兩彎似蹙非蹙的罥煙眉,一雙似喜非喜的含情目。

兩彎似蹙非蹙的罥煙眉,一雙似泣非泣的含露目。

明確:學生也許會有不同的想法和見解,只要自圓其說即可,教師應該給以相應的鼓勵。

總結:師提出自己的觀點——比較認同第二種描寫。

理由:1、含露者,是說黛玉的兩眼常似溼潤,就好象仙露明珠,就象文中後面的“淚光點點,嬌喘微微”用意相同。

2、從林黛玉一生的悲劇來看,她的前生是一棵絳株草,來到人世間就是為了償還眼淚的,可以說她就是水做的,而“泣”和“露”正是對她悲劇人生的準確表述。

3、“蹙”是皺眉的意思,皺眉應該是身體不適或者心裡不痛快的時候的一種表情,也正合了後面的描寫。而似喜非喜,林妹妹的喜從何呢?

對於《紅樓夢》這部鉅著來說,這20個字只不過是滄海一粟,但是隻要我們仔細斟酌就會發現,這短短的幾個字卻可以把林妹妹的一生都概括在內了。如果說魯迅作品的每一頁都擠滿了研究者的腦袋,那麼《紅樓夢》中的每個字每個標點符號都浸透著紅學家的心血,可見咬文嚼字的重要,下面我們就看看朱光潛先生是怎樣咬文嚼字的呢?

B、介紹作者

1、找同學介紹作者。

2、補充總結:朱光潛先生是我國美學的開拓者和奠基人。他精通英語,法語,德語,在晚年80歲的時候還自學了俄語,並且一生翻譯了很多的著作。在治學方面,朱先生走的是研究和翻譯的路子,信奉“三此”主義,即此身,此時,此地。(解釋三此,給學生以啟發。)

研習課文

一、讓學生查閱工具書,解釋咬文嚼字的意思。

總結:

《現代漢語詞典》中有三個解釋:

A、過分地斟酌字句(多指死摳字眼而不領會精神實質)。

B、形容賣弄才學

C、形容強詞奪理或狡辯。

二、原來的意義是貶義的,朱先生在文中卻反其道而行之,大膽的提出了新的觀點,讓學生在預習的基礎上,快速瀏覽課文,找出答案。

總結:(1)在文學,無論閱讀或寫作,必須要有一字不肯放鬆的謹嚴。

(2)咬文嚼字,表面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實際上就是調整思想和情感。

三、朱先生是怎樣咬文嚼字的呢?1—5段中,作者都舉了哪些例子證明自己的觀點,用簡潔的語言概括一下。

郭老改字院(1)、郭沫若改字——文字與感情有關

若虛改“李廣射虎”(2)、王若虛改《史記》——文字與情感有關

韓愈“推敲”(3)、韓愈改詩——文字與意境有關

四、找朗讀好的同學讀第一段。

找出郭沫若改臺詞的例子:

“你是沒有骨氣的文人”“你這沒有骨氣的文人”

“你有革命家的風度”“你這革命家的風度”

1、“你是個沒有骨氣的文人”改為“你這個沒有骨氣的文人”好在何處?(讓同學們在下面大聲的讀這兩句,體會不同)

總結:

“你是什麼”只是單純的敘述語,沒有任何感情色彩,“你這什麼”便是堅決的判斷,增強了語氣。所以是什麼發生了改變?情感才隨之而變。引導:句式。

2、對郭先生援例把“你有革命家的風度”,改為“你這革命家的風度”,作者是怎樣評價?

總結:

(1)“你這”式語法大半表示深惡痛絕,在讚美時並不適宜。

(2)“是”在邏輯上是聯接詞,相當於等號;“有”的性質全不同。

3、朱先生想告訴我怎樣的道理?

明確:語言表達和思想感情有密切的關係,不同的語言形式表達不同的思想感情。所以無論閱讀或寫作,必須要咬文嚼字,必須有一字不肯放鬆的精神。

五、找同學讀第3段。

1、翻譯《史記》李廣射虎一段,和改動以後的兩段。

明確:原文——見到草中有大石,誤以為是虎就射它,射中了石頭,箭頭進入石中,走近一看,原來是石頭。就又再射大石,最終也未能再射入石中了。

2、改動前後有什麼變化?

明確:原文屬於細節描寫,比較生動;改動以後,優點是變得簡潔,缺點是沒有了細節描寫,只是簡單的敘述,缺乏生動的感覺。《史記》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記述了從黃帝到漢武帝三千年的歷史,其中對人物的刻畫和描寫更是開“史家之絕唱”,比如學過的《鴻門宴》對樊噲的描寫,怒髮衝冠,非常形象,彷彿就在我們的面前。古人有“用墨如潑”和“惜墨如金”兩種用筆方法,所以什麼時候惜,什麼時候潑,大家在寫作的時候一定要自信斟酌。

六、找同學讀第5段。(重點分析)

1、朱先生是怎樣“推敲”的?

僧推月下門

自掩自推真自在,人言冷寂我獨閒

僧敲月下門

隨緣剝啄驚宿鳥,月下來僧擾夢清

如果這首詩的作者不是賈島而是你,你覺得哪個字更好?

明確:學生可以說推,敲,也可以說其他的字,只要自圓其說即可。

這段文字的中心論點是什麼?

明確:在文字上推敲,骨子裡實在是在思想感情上的推敲。

寫作過程中文字的斟酌,只要符合想要表達的情感就可,這種選擇沒有隻有更適合。

小結:以上作者從句式、字數、字眼三個角度闡述了咬文嚼字的重要,總的來說他是想告訴我們什麼呢?

總結:語言要和思想情感的表達結合起來,在寫作的時候一定要注意。

思考題:下面兩種意境,你比較喜歡哪一種?

輕風拂細柳,淡月失梅花。

————蘇小妹

輕風舞細柳,淡月隱梅花。

—————蘇軾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