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的那邊》教案設計

來源:才華庫 2.3W

作為一位兢兢業業的人民教師,常常要寫一份優秀的教案,教案有助於順利而有效地開展教學活動。我們應該怎麼寫教案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在山的那邊》教案設計,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在山的那邊》教案設計

《在山的那邊》教案設計1

創意說明:這篇教學設計的著力點在於語言積累。這篇課文有許多美詞、美句,這些語言材料必須讀背識記,將是學生以後語言運用的借鑑和模式。

教學步驟:

一、理讀

1.學生自由讀課文,找出表現盲孩子心情變化的句子。

2.理清本文情節發展的步驟。

盲孩子很寂寞——“影子”的陪伴給盲孩子帶來快樂,帶來溫暖——影子、螢火蟲、太陽、月亮的愛使盲孩子得到光明。

二、研讀

引導學生多角度地理解文章主題。

三、積累

1.積累疊詞

靜靜 輕輕 潺潺 沉沉 陣陣 幽幽 緩緩 常常 久久 漸漸(等)

2.積累雅詞

嬉戲 寧靜 茫然 霹靂 曠野 泥濘 照耀 紅潤 幽藍(等)

3.積累近義詞

永遠-永久 寧靜-寂靜 新奇-驚奇 快樂-高興(等)

4.積累美句

·從此,影子常常牽著盲孩子的手,帶著他去牧場聽牛兒哞哞地叫,羊兒咩咩地叫,還攀上山坡去採摘野花野果,走過小木橋去聽潺潺的流水聲。

·這時候,從附近的叢林裡飛來一隻螢火蟲,飄飄忽忽地,閃著幽幽的光。它朝著盲孩子飛來,在他的眼前緩緩地飛著。

·他們走過泥濘的曠野,踏上小路,走向家中。

《在山的那邊》教案設計2

教學目的:

知識與能力目標:

1、積累掌握“痴想、隱祕、鐵青……”等詞語;

2、逐步掌握閱讀詩歌的技巧,不斷提高閱讀能力;

過程與方法目標:

3、通過閱讀和思考,領悟“海”與“山”的含義;

4、通過討論,明白關鍵句及優美句的含義與運用;

情感與價值目標:

5、培養學生戰勝困難,勇於追尋理想的精神。

教學重點:

閱讀,從讀中領悟作者的思想感情,提高閱讀能力。

教學難點:

討論,討論的方法與過程都是作為第一節課的重點難點。

教學方法:

閱讀法、討論法。

教學課時: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匯入

夢想是什麼?夢想就是隔著山的景象。那麼,在山的那邊是什麼呢?今天,我們就一同走近王家新的《在山的那邊》這首詩,去感悟夢想與追夢。

二、新授

(一)夯實基礎

1、字詞過關

默讀課文,給“讀一讀,寫一寫”注音,並選一個詞造句。

痴(chī)想 隱(yǐn)祕 鐵(tiě)青 凝(níng)成

誘惑(huò) 喧(xuān)騰 一瞬(shun)間

(抽生念讀,集體訂正並齊讀,抽生2—3人念讀造的句。)

2、知人論世

每讀一篇文章,每學一篇課文,我們都應該瞭解這篇文章的作者以及寫作背景,這既是學習的需要,也是對作者的尊重。那我們來了解一下 王家新,1957年生於湖北均縣。1978年入武漢大學中文系讀書。1982年畢業,分配到湖北鄖陽師專任教。1985年借調到北京《詩刊》社從事編輯工作,1990年離開。1992年去英國。1994年歸國,在北京教育學院中文系從事教學工作。出版的詩集有《紀念》(1985年)、《遊動懸崖》(1997)等。

(不要求學生識記,只作宣讀了解,而且讓學生明確,只要知道王家新是一位當代作家即可,不必強行去記簡歷,今後的類似亦是如此。)

作者又是怎樣看他的這一首詩的呢?請同學們翻到書第5頁,我們一齊讀一讀。

(二)研讀文字

1、範讀課文(可以是聽錄音)

2、自行練讀(可個人斟酌朗讀,也可小組內相互聽讀)

3、抽生閱讀

4、研討問題(小組討論,並根據情況各小組分攤小題,提高效率,不必面面俱到)

①為什麼說是“隱祕的想望”?

②為什麼說“山那邊的山啊,鐵青著臉”?

③“給我的幻想打了一個零分”這一句是什麼意思?

④“一顆從小飄來的種子”比喻什麼?為什麼說是“飄來的”?

⑤“因為我聽到海依然在遠方為我喧騰/──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來/一次次漫溼了我枯乾的心靈……”這些詩句是什麼意思呢?

⑥“在一瞬間照亮你的眼睛”蘊含著怎樣的意味和感情?

明確:

①小時候想望山那邊的海,爬山是為了望見大海,這個想望並沒有告訴他人,所以說“隱祕”。

②這是擬人手法。“我”爬上山頂,滿以為能夠看見大海了,望見的卻依然是山,非常失望、沮喪,所以望見那邊的山,看起來就像“鐵青著臉”。山色是青的,只因為“我”的心情不好,好像山也鐵青著臉在那裡怪我痴心妄想,笑我幼稚可笑。

③“我”原以為一座山的那邊就是大海,現在明白這是幻想,所謂“零分”就是說幻想全然落空。

④比喻一個信念,媽媽給我的信念,──山那邊是海。媽媽是由我的痴想、疑問而說起這話的,這話也並非確指理想,所以說是飄來的。

⑤詩人確信遠方有海──理想是可以實現的,日日夜夜理想在心中激盪,鼓舞著“我”不懈地奮鬥,就像聽到大海依然在遠方為我喧騰。“枯乾的心靈”,比喻對理想的渴望。海潮“漫溼了我枯乾的心靈”,就是說,理想滋潤著心靈,使心靈不再枯乾,變得充實而有活力。

⑥先要想為什麼“照亮”,可以想見這“全新的世界”是光輝燦爛的。再想照亮前後的心情,能體會到那一種驚喜,理想境界的實現使人興奮、驚喜。

5、回顧課文,齊讀。

(三)鞏固練習

1、同學們,通過剛才的閱讀和討論,現在我想大家都知道“山”不只是那座山了,“海”也不只是那片海了吧!那麼,詩中的“海”與“山”,蘊含著什麼意思?

(抽生回答,且為中下生。)

明確:海,是理想境界;山,是重重艱難險阻。全詩表達了這樣的思想感情:要達到理想境界,是要歷盡千辛萬苦的。惟有不怕困難,百折不撓,才能實現人生理想。(由老師引申完成的中心思想)

2、作業本作業,練習習題二。(答案見《教師教學用書》)

3、拔高作業,以《我終於見到了大海》為題寫一段話。100字左右。

三、小結

同學們,相信你們心目中也有一片海,但卻也隔著一座座山,只要我們鼓起勇氣,翻過那一座座山,一定會見到那一片海的。相信自己,勇往直前!

《在山的那邊》教案設計3

學習目標:

1、要求學生藉助工具書和註釋,初步感知詩歌內容;通過反覆誦讀,達到熟讀成誦;

2、體會作者“為理想而奮鬥”的思想情懷;理解作者所創設的詩歌意境,把握本詩主旨;

3、深入詩歌意境,涵詠體會“山”和“海”的不同含義,體會詩歌蘊含的人生哲理。

能力目標:

引導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談出自己對於詩歌內容的理解與認識,提升自己的思想認識,正確把握詩歌的思想內涵。

教育目標:

培養學生學習詩歌的正確方法,激發學生為實現自己的理想而不懈追求奮鬥的情懷。

學習方法:朗讀、背誦;自主、合作、探究

教學用具:投影儀、錄音機

學習設定:

課文感知:《在山的那邊》是詩人在二十多年前寫的一首詩,這首詩抒寫了童年的嚮往和困惑,成年的感悟和信念,啟示人們要實現遠大的理想,必須百折不撓,堅持奮鬥,要一次次地戰勝失望,不停地翻過無數座山。有感情地朗讀詩歌,感悟詩中的思想感情,品味歌富有表現力的語言。

課前準備:組織學生認真預習《在山的那邊》詩歌內容;查字典解決“讀一讀、寫一寫”和註釋中的問題,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讓學生寫“在生活中遇到困難自己是怎樣處理的”練筆,準備上課時在班裡交流。

課前二分鐘:講述成語故事《明修棧道 暗渡陳倉》

課文匯入:學生朗讀文章《會飛的蒲公英》,匯入新課:同學們,在剛剛讀過的文章中,母親從小就為我埋下了一顆小小的種子,那是一顆怎樣的種子?(蒲公英的種子——希望的種子)在今天我們即將學習的詩歌當中,“我”的母親也為埋下了一顆希望的種子,下面,就讓我們一同來學習這首詩歌《在山的那邊》,讓我們來看一下,這顆種子是怎樣生根,發芽,結果的。

(匯入二:同學們,當你進入中學,跨入人生道路一個新的起點時,你一定對未來充滿了新的憧憬和嚮往。追求美好的人生,是我們每個人在成長道路中共同的目標。《在山的那邊》這一課的作者王家新以自己的情感體驗給我們非常有益的啟示。《在山的那邊》是詩人王家新在二十多年前寫的一首詩。在詩裡,他述說了童年時代美好而朦朧的“夢”——對大海的熱烈嚮往,長大後依然不停地追尋它。二十多年後的今天,詩人雖然已無數次見過童年時所向往的海,但是心目中的那個“海”依然遙不可及。那麼,他心目中的“海”是什麼呢?讓我們來品讀這首詩歌,從中尋求答案)

②出示學習目標並板書課題

③教師檢查預習(學生交流、鞏固)

朗讀課文:《在山的那邊》是一首詩歌,詩歌是一種特殊的藝術。在詩中,詩人要用形象而精練的語言來表達他反覆體會的情感。我們要理解詩人的情感,就要有感情地朗讀,體悟“海”與“山’’的象徵意義,領會它們所蘊含的意味。學生先自由朗讀,再聽老師朗讀,在進行讀詩的指導。

整體感知:

朗讀全文,感悟詩中的思想感情。詩歌,除了字面上的意思外,往往還有深層含義,探究一下,詩中的“海”與“山”蘊含著什麼意思?作者“爬山”有何象徵意義?

(“海”指的是理想的境界;“群山”指的是重重困難;“爬山”比喻艱苦奮鬥。詩歌主旨:奔向理想的人生征途是漫長的,但是,只要不折不撓地堅持奮鬥,理想境界終將會實現。)

問題探究:

1、 為什麼說是“隱祕的想望”?

2、 為什麼說“山那邊的山啊,鐵青著臉”?

3、 “給我的幻想打了一個零分”這一句是什麼意思?

4、 “一顆從小飄來的種子”比喻什麼?為什麼說是“飄來的”?

5、 “因為我聽到海依然在遠方為我喧騰/——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來/一次次漫溼了我枯乾的心靈……”這些詩句是什麼意思?

6、 “在一瞬間照亮你的眼睛”蘊含著怎樣的意味和感情?

體會感知:

聯絡上下文,品味下面詩句中加點的詞語

1、 我常伏在視窗痴想

(這個詞在這裡是什麼意思?)

2、 山那邊的山啊,鐵青著臉

(這是寫山的顏色嗎?)

教學方式:

教師配樂朗讀,學生帶著問題聽讀,然後討論回答、相互評論、補充(可由教師鼓勵學生探究問題,答案不必求統一,讓學生在聽讀討論後對詩歌有初步的瞭解)。在學生(過渡)對詩歌有了大概瞭解,還要品讀詩歌形象而精練的語句,好的詩句總有畫龍點睛處,認真進行品讀。

a.自由朗讀詩歌第二節,思考作者是怎樣看到全新的世界,實現人生理想的?

b.找出你認為最形象、精練的語句,反覆品讀,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學生自由朗讀後,可四人小組討論,共同探究以上問題。

②朗讀指導

教師講授朗讀知識:重音(重讀、輕讀)、語速、停頓。

教師指導朗讀,把朗讀和品味結合起來,通過反覆品讀,更好地領悟詩歌所蘊含的意味,更好地體會詩人的感情。 學生可在教師指導朗讀的基礎上齊讀、分讀。

佈置作業:

①背誦自己喜歡的詩句,豐富語言。

②課後練習:讀一讀,寫一寫

課後記:朗讀技巧的指導是本課教學的重點,以讀代講是本課最大的成功之處。

《在山的那邊》教案設計4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⑴ 理解、積累“痴想、隱祕、誘惑、喧騰”等詞語。

⑵ 初步瞭解詩歌常識。反覆朗讀,理解詩歌蘊含的哲理。

2、能力目標:

⑴ 領會詩中“山”與“海”的藝術形象蘊含的意味,培養欣賞詩歌的能力。

⑵ 品味詩歌語言,感悟詩中的思想感情。

⑶ 理解詩歌的基礎上展開豐富的想像。

3、德育目標:

感悟詩歌表達的信念和哲理,學習詩人對人生的思考所得到的啟迪。

【教學重點】

1、理解詩中藝術形象蘊含的意味和感情。

2、體會詩中蘊含的深刻哲理。

【教學難點】

1、鑑賞詩歌寄寓哲理的形象美。

2、體會詩歌語言凝練,意味雋永的特色。

【教學方法】

1、誦讀法:

詩人取象於群山和大海,表達一種信念、一個哲理,意象壯闊,詩意跌宕。通過反覆誦讀,理解詩歌的思想感情和凝練形象的語言。

2、聯想想像法:

用於對詩中意象含義的把握。詩中“山”與“海”對應,形成強有力的衝突,波瀾迭起,顯現出情感的起落。關於“山”與“海”,特別是“無數座山”的象徵意義的理解,要調動生活經驗,啟用思維,以求深層探究。

3、討論點撥法:

用於對詩歌意蘊的分析。

【教具準備】

多媒體CAI課件、錄音機及示範朗讀磁帶、投影儀。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從誦讀與把握總體形象入手,感悟詩歌的思想感情。品味詩歌語言,探究關鍵詞語蘊含的意義。

〖教學步驟〗

一、導語設計

同學們,當一個山區孩子面對無言的群山時,最美麗的夢便是對山那邊的世界的憧憬,讓大海秀美的面容和自由奔放的豪情照亮眼睛和生命,便成了生活中不倦的追求。今天我們走進王家新的詩歌《在山的那邊》,傾聽有關山和海的訴說。

二、資料助讀

投影詩歌文體常識簡介:

詩歌,文學的一類,與小說、散文、戲劇並列的一種文學樣式。它高度集中地反映社會生活,飽含著作者強烈的思想感情,富於想像,語言凝練而形象,具有節奏韻律,一般分行排列。可以歌詠、朗誦。

三、誦讀感知

1、學生默讀全詩,勾畫出詩歌的生字詞並疏解:

投影:

給下列加粗字注音,然後解釋詞義:

凝成( )__________________

誘惑( )__________________

一瞬間( )_________________

隱祕( )__________________

喧騰( )__________________

痴想( )__________________

教師明確,學生識記:

⑴ 凝成(níng):由氣體變成液體或由液體變成固體。

⑵ 誘惑(huò):文中作吸引、招引。

⑶ 一瞬間(shùn):一眨眼之間。

⑷ 隱祕(mì):隱蔽,不外露。

⑸ 喧騰(xuān):形容聲音雜亂,像開了鍋似的。

⑹ 痴想(chī):發呆地想。

2、教師範讀,學生體會誦讀中的語氣、停頓和情感表達。

3、學生練習朗讀,要求語音準確、停頓恰當,能初步讀出語氣。

4、聽讀課文錄音,學生跟讀,想像詩歌中具有審美意義的藝術形象,整體感知詩歌內容和思想感情。

請學生說出對詩歌意旨的理解。

學生的回答可能涉及到:如對詩歌中“山”與“海”兩個鮮明意象的感知;對追尋大海中遭遇挫折但又富有堅韌、樂觀的體會;對詩歌中“山”與“海”寄寓深層含義,是理想與挫折的象徵等。

引導學生揣摩:詩中的“山”與“海”蘊含著什麼意思?

學生回答,教師點撥、明確:

詩中說:“在山的那邊,是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來/一次次漫溼了我枯乾的心靈”。這“海”,“是一個全新的世界/在一瞬間照亮你的眼睛”。“海”的深層含義是指理想的境界。“山”在詩中,是阻礙詩人通向他無比嚮往的“大海”的一個屏障,是一種阻礙他夢想實現的現實存在。這“山”不是一座山,而是無數座山。爬山比喻艱苦奮鬥,群山比喻重重艱難險阻。

詩人取象於群山和大海,表達的是一種人生感悟和堅定信念:奔向理想的人生征途是漫長的,但是,只要百折不撓地堅持奮鬥,理想境界終將實現。

5、學生齊讀,體味凝練而形象的詩歌語言。

四、研討釋疑,探究詩意

1、學生研讀詩歌,提出理解中的疑難詩句,小組合作探究:

學生提出的疑難詩句可能有:

⑴ “隱祕的想望”指什麼?為什麼說“隱祕”?

⑵ 怎樣理解“山那邊的山啊,鐵青著臉”?

⑶ “我常伏在視窗痴想”中“痴想”在這裡是什麼意思?

⑷ “給我的幻想打了一個零分”是什麼意思?

⑸ “一顆從小飄來的種子”指什麼?為什麼說是“飄來的”?

⑹ “因為我聽到海依然在遠方為我喧騰/──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來/一次次漫溼了我枯乾的心靈……”這些詩句是什麼意思?

教師啟發、點撥,學生歸結:

⑴ 王家新創作談中說:“詩的開頭兩句,正是我‘小時候’的真實寫照。我想,幾乎在每個人的童年和少年時期都有一些‘隱祕的想望’,而詩中的這種對‘山那邊’的遙望和幻想,構成了我小時候特有的祕密──在今天看來,它還隱祕地影響到我的一生。”作者小時候想望山那邊的海,爬山是為了望見大海,這個願望並沒有告訴他人,所以說“隱祕”。

⑵ “鐵青著臉”是擬人手法。是“我”心情沮喪時的主觀感覺。“我”爬上山頂,滿以為能夠看見大海了,望見的卻依然是山,非常失望、沮喪,所以望見那邊的山,看起來就像是“鐵青著臉”。山色是青的,只因為“我”的心情不好,好像山也鐵青著臉在那裡怪我痴心妄想,笑我幼稚可笑。

⑶ “痴想”原意是發呆地想,這裡的意思是,總是神往於大山外面的世界,達到了痴迷的程度。說明“我”從小就不願困居於狹小的天地,而追求新的天地。

⑷ “我”原以為一座山的那邊就是大海,現在明白這是幻想,所謂“零分”就是說幻想全然落空。

⑸ “一顆從小飄來的種子”比喻一個信念,媽媽給我的信念,──山那邊是海。媽媽是由我的痴想、疑問而說起這話的,這話並非確指理想,所以說是飄來的。

⑹ 詩人確信遠方有海──理想是可以實現的,日日夜夜理想在心中激盪,鼓舞著“我”不懈地奮鬥,就像聽到大海依然在遠方為我喧騰。“枯乾的心靈”比喻對理想的渴望。海潮“漫溼了我枯乾的心靈”,就是說,理想滋潤著心靈,使心靈不再枯乾,變得充實而有活力。

2、教師提問,指名學生回答,如有不完善的地方,鼓勵學生補充:

⑴ “在山的那邊,是海”,對這個“山”字,“我”小時候理解的和今天的理解有什麼不同?

⑵ 詩人領悟媽媽所說的“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不是自然界的海,那麼,什麼是“信念凝成的海”?詩中有沒有回答這個問題?

⑶ 讀第一部分,你覺得小時候的“我”是一個怎樣的孩子?

⑷ 結尾表達的信念,如果用議論語言該怎樣表達?“在一瞬間照亮你的眼睛”蘊含著怎樣的意味和感情?

⑸ 有人說,這首詩在藝術上波瀾迭出,緊扣人心,結合閱讀體驗說說你的理解。

學生回答以上問題,教師明確:

⑴ 小時候理解的山是指具體的、可見的、實實在在的山,是自然界的`山。今天,隨著閱歷的增長和體驗的增加,“山”既可以指一座山,也可以指無數座山,是重重困難,道道難關。

⑵ “我”雖然多次失望,但在爬上一座座山頂之後,又堅持不懈地鼓起信心向前走去,海在遠方召喚著我,鼓舞著我。詩人相信,不停地翻越,一次次地戰勝失望,就會看到一個全新的世界──海。而達到這個目標,依靠的正是信念,百折不撓地堅持奮鬥,理想境界終將實現,“海”終將展現在你的眼前。從這個意義上講,“海”就是“信念凝成的海”。

⑶ “而我偏偏又是一個耽於幻想、對外面的世界充滿了強烈的好奇心的少年”(《王家新創作談》)

⑷ 由“照亮”,可以想見這“全新的世界”是光輝燦爛的。照亮前後的心情是驚喜,理想境界的實現讓人興奮、驚喜。

⑸ 詩人富有堅韌的信念,但語調並不總是高亢的。他沒有迴避生活的真實,在詩歌第一部分,他以一個孩子的語調寫出,“給我的幻想打了一個零分”,從負面描寫的挫折感,反過來從感官和情緒上增進了“山/海”對立的真實性,使詩歌得以在一種強有力的衝突中,飽滿地完成了最後的“海”與“山”的逆轉。同時,這種情感的起落,也使全詩獲得了一種恰當的節奏。

3、學生表情朗讀全詩。

4、語言運用:

仿照示例擴寫句子。

例:海在喧騰→海在遠方為我喧騰→我聽到海依然在遠方為我喧騰。

樹在點頭→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課堂小結

詩人在這首詩中所要告訴人們的是自己的人生感悟與堅定信念,即奔向理想的人生征途是漫長的。但是,只要百折不撓地堅持奮鬥,理想境界終將實現。這種告訴,是藉助於“山”和“海”兩個具有審美意義和價值的形象來進行的。“山”,一個實際生活的境界,是要掙脫和超越的物件;“海”,一個想像性的世界,是追求和實現的目標。“山那邊是海”把詩人的哲理感悟轉化成了具體而又實在的人生不斷追求的過程。所以寄寓哲理的形象美是這首詩歌的鮮亮的特色。

《在山的那邊》教案設計5

【學習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背誦這首詩歌,體會其形象化的語言。

2、聯絡生活實際及個人經歷,理解詩歌的主旨。

3、樹立遠大理想,併為之奮鬥。

【教學重點】

1、朗讀訓練。

2、理解詩歌的主旨。

3、賞析詩歌的語言。

【課前準備】

1、蒐集有關為理想而奮鬥的名人名言及其優秀事蹟。

2、預習課文,就自己疑難和感興趣的問題,準備發言材料。

3、教師準備錄音磁帶。

第一課時

〖學習目標〗

1、反覆朗讀這首詩歌。

2、把握詩歌的結構。

3、理解詩歌的主旨。

〖教學設計〗

一、課文匯入

同學們,在第一單元裡,我們研討過現代詩《在山的那邊》。詩人在詩歌中寫道:在山的那邊是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同學們,這裡的海指的是什麼呢?是指理想的境界。那麼,什麼是理想的境界呢?人生為什麼要有理想?我們應當樹立什麼樣的理想?如何才能實現自己的理想?著名詩人流沙河的哲理詩《理想》,同樣會在一瞬間照亮你的眼睛。

二、整體感知

1、範讀:

最好由教師範讀或放錄音磁帶,學生聽讀、欣賞。教師不必提任何要求,讓學生自行調動情緒,糾正音準,品味語氣、語調,把握韻律、節奏。

2、正音、正字、釋詞。

3、默讀。

感知課文內容:

⑴ 這首詩歌的主旨是什麼?

⑵ 詩歌是從哪些方面表現主旨的?

⑶ 試著分析詩歌的結構。

4、集體朗讀,合作探究:

小組討論上述問題,教師巡迴指導。

5、課堂發言:

小組代表發言,解決上述問題,逐漸明確詩歌主旨及結構。

板書:

歷史意義(2、3)

理想的意義(1) 人格意義(4、5、6、7) 鼓勵人們樹立遠大理想,

併為之奮鬥(12)

人生意義(8、9、10、11)

三、研討與賞析(上)

1、精讀:

逐段(1~7節)理解研討,深入思索,反覆咀嚼、領悟詩歌深刻的含義和精妙的比喻。

2、課堂討論:

研討詩歌的思想內容及形象化語言:

第1節,在語言表達上有什麼特點?它對於表現思想內容有什麼作用?這一節在全詩中起什麼作用?

有關提示:採用比喻、頂針和修辭方法。作用是使語言形象、生動,在形式上環環相扣,在內容上步步推進。這一節總說理想是前進的方向;在全詩中起到統領的作用。

第2節,表達了什麼意思?能試著舉例說明嗎?

教師應啟發學生舉例證明。

第3節,這一節是從什麼角度談理想的?談談珍珠鏈和脊樑骨的比喻作用。

有關提示:不同歷史時期的不同理想,連綴在一起,正像珍珠鏈一樣,推動著歷史的前進。理想也如同脊樑骨,是推動歷史前進的精神支柱和動力。

第4節,在內容上是怎樣安排層次的?第三、四句有什麼深刻含義?

第5節,揣摩各句的意思,理解樹立遠大理想的重大意義。

提示:A、理想使人積極樂觀。B、理想使人鬥志頑強。C、理想使人永遠年青。D、理想使人充滿活力。

第6節,怎樣理解獲得與犧牲?你對詩歌所說的理想是否有了更深刻的認識?

第7節,副產品的本體是什麼?有理想的人為什麼也會酸辛?

有關提示:崇高的理想追求的是社會進步、人類幸福等,決不是個人榮譽。理想的實現可能給會個人帶來榮譽,但這正像副產品不是主要的。在這裡作者告訴我們,應當正確對待榮譽。

解決了以上問題,對所學的內容就基本掌握了。教師可根據需求,對以上問題作出增刪取捨,但不可將結論和盤托出,也不能只採用簡單的問答形式,要特別注重討論分析過程。應當由教師點撥、引導,讓同學自主發現,提出問題,合作探究,分析、解決問題。對獨到的發現和見解應予重視。8~12節教學研討,也應如此。

四、作業

1、抄寫並識記字詞。

2、背誦這首詩歌。

3、完成研討與練習二(準備課堂交流)。

4、預習剩餘部分內容。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

1、檢查作業。

2、繼續研討與賞析。

3、語言運用。

〖教學設計〗

一、檢查作業

1、識記字詞。

2、朗讀、背誦。

二、研討與賞析(二)

課堂討論(8~12節)詩歌的思想內容及語形象化語言。

第8節,你能從現實生活或個人體驗中找出例項,說明理想使忠厚者常遭不幸;理想使不幸者絕處逢生的含義嗎?什麼是大寫的人?

教師引導學生舉出例項,加深對課文的理解,認識理想的人生意義。

第9節,這一節與上一節有什麼關係?第三、四句的句式有什麼特點?作用是什麼?作者列舉罪人和浪子的例子有什麼典型意義?

提示:並列關係,都是寫理想對人生的意義。上一節是從正面寫,這一節是從反面寫。第三、四句是兩個倒裝句,分別強調給罪人新生和喚浪子回頭。典型意義是連罪人和浪子都因為有理想而改變了自己,何況是一般人呢。

第10、11節,這兩節詩歌在結構上是什麼關係?在內容上有什麼不同?可否將蛻字改換成變字?為什麼?

提示:層進關係。第10節從被動方面寫理想被曲解、玷汙和糟蹋,應該怎麼辦。第11節寫有些人因主動放棄理想而產生的後果。不能換,蛻是由好向壞轉化,而變可變好也可變壞。

第12節,這一節的主要內容是什麼?它在全詩中的作用是什麼?第一、二句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三、閱讀體驗

組織學生對照課文,聯絡自己,談談應怎樣樹立遠大理想,併為之努力奮鬥。

教師應讓學生自由論談,教師給予必要的點撥,使學生確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四、語言運用

1、語言運用並交流(仿照第一詩節,寫幾句話)

教師示例:

愛心是風,捲來濃密的雲;

愛心是雲,化作及時的雨;

愛心是雨,滋潤久旱的樹;

愛心是樹,為你撐起綠陰。

這個練習難度比較大,教師應幫助學生分析這段文字的結構特點,鼓勵學生大但嘗試,並多給予賞識性評價。

2、修辭訓練:

這首詩運用了大量的比喻,貼切而又生動,使抽象的事理形象化。教師應指導學生深入體會,學習掌握,提高想像思維的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訓練方法,可由教師或同學指明一些事物,讓大家打比方,進行修辭訓練,看誰表達得形象生動。

五、教師小結

同學們,我們朗讀、研討和賞析了這首詩歌,掌握了詩歌的基本結構,理解了詩歌的主要內容,體會了詩歌的形象化語言,並深入地談了學習體會。理想猶如航標燈,它指引著我們的人生之旅。願大家從小樹立崇高的理想,併為實現自己的理想而努力奮鬥。我想,一個有理想的人,一定是一個精神生活很充實的人,也一定是一個很高尚的人。

六、作業

1、完成研討與練習一。

2、將思想交流整理成300字的隨筆。

【課後記】

調動學生直接經驗與間接經驗,引導探究詩句的含義,否則,學生缺乏認識,難以理解課文。

《在山的那邊》教案設計6

每個人在童年時代,對生活都有美好而奇妙的夢想,對未來都有熱烈的企盼與遐思。那麼,生活在大山深處的孩子,他們又在想些什麼呢?他們的想法又會給我們帶來什麼啟示呢?現在我們就一起來學習詩歌《在山的那邊》和山裡的孩子一起,去探尋山外那美好的世界。

一、簡介作者

王家新,1957年生於湖北均縣。1978年考入武漢大學中文系,1982年畢業後分配到湖北鄖陽師專任教。1985年調到北京《詩刊》社從事編輯工作。1992年去英國,1994年歸國,在北京教育學院中文系從事教學工作。出版的詩集有《紀念》、《遊動懸崖》等。

二、整體感知課文,掃除文字障礙,理清文章思路

1、字:

痴想(chī) 凝成(níng) 喧騰(xuān) 誘惑(yòu huò) 瞬間(shùn) 隱祕(mì)

2、辨析形似字:

誘(yòu) 喧(xuān) 幻(huàn) 繡(xiù) 渲(xuàn) 幼(yòu)

3、解釋下列詞語:

痴想:不能實現的痴心的想法。

誘惑:①使用手段,使人認識模糊而做壞事。

②吸引、招引。文中指山在吸引著我。

喧騰:喧鬧沸騰。文中指大海的洶湧澎湃。

4、辨析近義詞

〖痴想 幻想〗

相同點:這兩個詞都可作名詞或動詞,都指非現實的想法。

不同點:痴想著重在痴心,一方面說明這種想法實現的可能性不大,另一方面表現一種痴痴的情態。幻想著重點在以理想或願望為依據,其想法通過努力實現的可能性較小。

5、文章的結構:

全詩自然分成兩個部分:

第一部分:從童年的一次生活經歷說起。

第一層:寫自己神往山那邊的新天地,媽媽的指點喚起我的想望。

第二層:寫自己以為一座山的那邊就是海,爬過了山,望見的仍是山,於是大失所望。

第三層:寫自己童年時的疑惑:既然山的那邊沒有海,那麼海在哪裡呢?

第二部分:提示了詩歌的象徵意義。

第一層:承接第一部分結尾的疑問寫詩人長大後終於領悟了媽媽所說的海是信念凝成的理想之海。

第二層:作者以山和海為喻,形象地寫出了自己怎樣憑著堅定的信念,越過一座座人生之山,朝著理想的海奮進,從而表達了這樣一個哲理:理想的實現是要歷盡千辛萬苦的,但只要百折不撓地堅持奮鬥,理想總會成為現實。

6、文章的主旨:

這首詩表達了一種信念,蘊含了一個哲理。詩人以群山和大海為意象,用大海比喻理想,用群山比喻困難重重,用爬山比喻艱苦奮鬥,從而告訴人們,奔向理想的人生征途是漫長的,但是,只要百折不撓地堅持奮鬥,理想境界終將實現。不要企盼一蹴而就,不要因為多次奮鬥不能達到目的就灰心喪氣。

三、本詩的寫作背景

本詩寫於20多年前,那時的王家新還是一名剛從邊遠山區來到大學校園的學生。童年時對山的獨特體驗使作者對外面的世界充滿了強烈的好奇心,對於山那邊的遙望和幻想,構成了他小時候特有的生命體驗,而且還潛在地影響到他的一生。但是,僅僅如此還不足以構成一首詩。海的出現,恰好與山形成了對應,顯現出一種詩的結構。山,一個實際生活的世界,封閉、灰暗、壓抑;海,一個想像的世界,開闊、光亮、自由。全詩表達了惟有不怕困難,百折不撓,才能實現人生理想的感情。

四、課文研讀

《在山的那邊》是一首敘事詩,詩中運用聯想、想像和象徵的筆法,通過敘述、描寫和心理獨白,敘述了一個在山區長大的孩子對山外世界的無限嚮往,渴望知道山那邊是什麼,更期望自己親眼見到山那邊的風景。並由此上升到人們對希望的追求和嚮往。這個夢一直支撐他走了一段很長的人生之路。可是,要實現這個夢需要一個過程,這個過程就是在不停地追求中長大,從而走向成熟。在這個過程中,媽媽的話給了我無限的希望,無限的慰藉;海的濤聲又給了我無限的誘惑,使得我夢想看到海,在我幼小的心中用信念凝成的海。那是童年埋下的希望的種子,那是我在成長道路上一次又一次鼓起的信心和力量。當我不停地翻山越嶺,戰勝無數的失敗之後,我終於登上了這樣一座山頂,那就是我的夢的極致,便會有海的出現,那便是一個全新的世界,照亮你的眼睛,照徹你的心靈。

五、有關問題探究

1、詩中象徵手法的運用:

這首詩運用了象徵手法,詩人取象於群山和大海,大海象徵著理想的境界;群山象徵著實現理想途中的重重困難;用爬山象徵艱苦奮鬥。全詩意象壯闊,意蘊豐富,詩人自己的人生感悟就融匯在這些形象的描繪與刻畫之中,給人以深刻的啟迪。

2、為什麼說是隱祕的想望?

小時候想望山那邊的海,爬山是為了望見大海,這個想望並沒有告訴他人,所以說這是隱祕的。

3、為什麼說山那邊的山啊,鐵青著臉?

這是擬人手法。我爬上山頂,滿以為能夠看見大海了,望見的卻依然是山,非常失望、沮喪,所以望見那邊的山,看起來就像鐵青著臉。另外,山色是青的,只因為我的心情不好,好象山也鐵青著臉在那裡怪我痴心妄想,笑我幼稚可笑。

4、給我的幻想打了一個零分這一句是什麼意思?

我原以為一座山的那邊就是大海,現在明白這是幻想,所謂零分就是說幻想全然落空。

5、一顆從小飄來的種子比喻什麼?為什麼說是飄來的?

比喻一個信念,媽媽給我的信念──山那邊是海。媽媽是由我的痴想,疑問而說起這話的,這話也並非確指理想,所以說是飄來的。並且,童年的認識畢竟是膚淺的,所以說是飄來的。只有我不懈努力,這種信念才會在我的心中紮根。

6、一次次漫溼了我枯乾的心靈中枯乾是什麼意思?這句話如何理解?

枯乾形容對理想的渴望。這句話是說理想滋潤著心靈,使心靈不再枯乾,變得充實而有活力。

7、結尾處的在一瞬間照亮你的眼睛這句話蘊含著怎樣的意味和感情?

這句話蘊含著一種驚喜。同時理想境界的實現又使人興奮、喜悅。

《在山的那邊》教案設計7

學習目標:

1、要求學生藉助工具書和註釋,初步感知詩歌內容;通過反覆誦讀,達到熟讀成誦;

2、體會作者“為理想而奮鬥”的思想情懷;理解作者所創設的詩歌意境,把握本詩主旨;

3、深入詩歌意境,涵詠體會“山”和“海”的不同含義,體會詩歌蘊含的人生哲理。

課文感知:

《在山的那邊》是詩人在二十多年前寫的一首詩,這首詩抒寫了童年的嚮往和困惑,成年的感悟和信念,啟示人們要實現遠大的理想,必須百折不撓,堅持奮鬥,要一次次地戰勝失望,不停地翻過無數座山。有感情地朗讀詩歌,感悟詩中的思想感情,品味歌富有表現力的語言。

課文匯入:

教師檢查預習(學生交流、鞏固)

朗讀課文:

《在山的那邊》是一首詩歌,詩歌是一種特殊的藝術。在詩中,詩人要用形象而精練的語言來表達他反覆體會的情感。我們要理解詩人的情感,就要有感情地朗讀,體悟“海”與“山’’的象徵意義,領會它們所蘊含的意味。學生先自由朗讀,再聽老師朗讀,在進行讀詩的指導。

整體感知:

朗讀全文,感悟詩中的思想感情。詩歌,除了字面上的意思外,往往還有深層含義,探究一下,詩中的“海”與“山”蘊含著什麼意思?作者“爬山”有何象徵意義?

(“海”指的是理想的境界;“群山”指的是重重困難;“爬山”比喻艱苦奮鬥。詩歌主旨:奔向理想的人生征途是漫長的,但是,只要不折不撓地堅持奮鬥,理想境界終將會實現。)

自主學習

1、為什麼說是“隱祕的想望”?

2 、為什麼說“山那邊的山啊,鐵青著臉”?

3、“給我的幻想打了一個零分”這一句是什麼意思?

4、“一顆從小飄來的種子”比喻什麼?為什麼說是“飄來的”?

合作探究

1、“因為我聽到海依然在遠方為我喧騰/——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來/一次次漫溼了我枯乾的心靈……”這些詩句是什麼意思?

2、“在一瞬間照亮你的眼睛”蘊含著怎樣的意味和感情?

3、我常伏在視窗痴想(這個詞在這裡是什麼意思?)

4、山那邊的山啊,鐵青著臉(這是寫山的顏色嗎?)

佈置作業:

1、背誦自己喜歡的詩句,豐富語言。

2、課後練習:讀一讀,寫一寫

課後記:朗讀技巧的指導是本課教學的重點,以讀代講是本課最大的成功之處。

《在山的那邊》教案設計8

一、教學目標及重難點

1.朗讀全詩,感悟詩中的思想感情。

2.抓住探究的關鍵,理解詩中重點詞句的含義。

學習重點:1、在朗讀訓練中品味揣摩語言。

2、“山”、“海”的象徵意義。

難點:詩歌的主旨的明確。

二、教學設想

1.這首詩的重難點在於“山”與“海”所蘊涵的象徵意義,教師應根據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利用多媒體來引導學生探究學習。

2.詩是用來朗讀的,教師應在範讀的基礎上,引導學生使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

3.給學生定位於“語文學習的主人”,創設良好的自主合作學習情境,引導和組織探究性閱讀和創造性閱讀。

4.本課教學擬一課時。

三、教學過程

1.導語:童年時代,誰都有過美好而朦朧的“夢”。有一個山區的孩子,童年時他幻想自己會見到大海,長大以後依然不停地追尋它,那他的幻想實現了嗎?他真的是在尋找“大海”嗎?今天就讓我們《在山的那邊》去追尋答案吧!

說明:教師通過生動有效的匯入,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培養學生學習的興趣,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同時也體現了營造教室中的積極探究的心理氛圍。

2.教師範讀。(可以配樂朗讀,音樂為鋼琴曲《命運》。有條件的可以配合一些多媒體圖片;也可讓學生談談對自然中的“海”與“山”的認識)

說明:作為平原農村的學生,絕大部分對海與山的形象認識來源於電視、圖畫等媒體而身臨其境者甚少。教師可以藉助媒體的功能(或自己的生活經驗)引導學生感受“海”與“山”,有利於學生對詩的理解。

3.學生自讀,教師巡迴指導。

4、找學生個讀。(可以一人一節)

說明:“書讀百遍,其意自見”,通過教師範讀,學生自讀,教師指導朗讀旨在通過“讀”讓學生對這首詩有一個初步的感受,為理解全詩作鋪墊。

5.詩的語言,除字面的含義外,往往還有深層的含義,請探究一下詩中的“海”與“山”蘊涵著什麼意思?說說你是怎樣得出來的?

明確:探究“山”所蘊涵的意思,要聯想到爬山是怎樣吃力,還要考慮到山是一座座山,無數座山。那就很容易聯想到人生中的重重困難;而“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是一個全新的世界”,由此學生就會聯想到人生中美好理想追求。可見,要達到理想境界,是要歷盡千心萬苦的;惟有不怕困難,百折不撓,才能實現人生理想。

說明:教師為學生創設了問題情景,在朗讀的基礎上學生整體感知這首詩的主旨,為學生合作探究指明瞭方向。

6.學生齊讀,然後自己找詩中不理解的語句,提出問題,小組討論後,全班交流,教師給予補充。

說明:教師為學生提供合作探究交流的空間和時間。學生在相互交流的過程中互相彌補,使每個學生都會獲得成功的體驗。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引導學生結合這首詩的主旨提問,使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在良好的自主合作學習的情境中,學生更能創造性的探究和解決問題。

7.請找出一句詩作為你的座右銘,你會覺得哪句好一些,說說為什麼?

明確:這道題是開放題 ,教師應放開手腳,只要學生答的合乎道理就可以。

說明:“學以致用永遠是語文的最終目的”。教師應依從“人文”的觀點,引導學建立科學的人生觀和世界觀,通過座右銘的選則使學生對將來如何面對困難有更深的認識。

8.你能用你的文筆(或畫筆)描繪出攀上山頂看到的“海”的景象嗎?

說明:教師應引導學生實現課內課外相貫通,語文和生活相聯絡的思想。有條件的學校可以讓學生畫出自己對“海”景象的認識,美術學科與語文學科有機的結合,體現了學科間融合,實現課程資源的多元化。

9.小結:通過對全詩的朗讀評析,我們感悟到詩作者在“山”面前的那種執著與信念,因為他的心中始終有“海”——一個全新的世界,但願我們也會為我們心中的“海”而去不懈的跋涉,不懈的追求。

說明:教師結合對文章的感受和體驗,注意培養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

10.作業:用上“讀一讀 寫一寫”上的所有詞語寫一段話或寫一首詩,表現自己不畏困難,戰勝挫折的信念。

說明:教師在安排作業是應考慮到作業的挑戰性和開放性,讓學生可以按照自己的理解方式去思考和想象可能的情況,在思考的過程中,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創新品質就會得到培養。

四、板書設計

在山的那邊

物象 山 海

意象 困難 理想

堅定的信念、不懈的追求讓我們走向成功

佈置作業

1、語言訓練:讀一讀,寫一寫詞語三遍,有注音的分兩行完成(至少選三個造一段話)。

2、熟讀課文,背誦自己喜歡的語句。

3、對不理解的語句質疑,在文中作好標註。

《在山的那邊》教案設計9

課文研討

一、整體把握

詩中所說的“海”是什麼呢?詩人說,“是用信念凝成的海”,“是一個全新的世界”。這就是說,“海”指的是理想的境界。

山那邊是海,這“山”不是一座山,而是無數座山。爬上一座山是非常吃力的,爬無數座山,那就更要歷盡艱險。這就是說,理想的實現是要歷盡千辛萬苦的。

一方面因為渴望早日實現理想,一方面因為對實現理想的艱鉅性估計不足,以為爬上一座山就能看見大海,就能達到理想境界,可事實並非如此,就不免失望、沮喪。

“小時候,我常伏在視窗痴想/──山那邊是什麼呢?”神往山那邊的新天地,是童年的遐想。“媽媽給我說過:海/哦,山那邊是海嗎?”這就是說,媽媽指點了理想,喚起了我的想望,然而童年的認識畢竟是膚淺的,以為一座山的那邊就是海,一旦望不見海,望見的依然是山,於是大失所望。

長大了,詩人領悟了,媽媽所說的海,是信念凝成的海,海很遙遠,但是並非虛無縹緲。理想和信念,使人不畏長途跋涉,“一次次鼓起信心向前走去”。

詩人把自己的人生感悟,把自己的堅定信念,告訴人們,奔向理想的人生征途是漫長的,但是,只要百折不撓地堅持奮鬥,理想境界終將實現。

這首詩表達了一種信念,表達了一個哲理。詩人取象於群山和大海,用大海比喻理想,用群山比喻重重困難,用爬山比喻艱苦奮鬥,意象壯闊,意蘊豐富。一個“山”字,既可以指一座山,也可以指無數座山,由一個意境翻出一個新的意境,詩意在跌宕中推進,感情也波瀾起伏,給人以深刻的啟迪。

二、問題研究

1、為什麼說是“隱祕的想望”?

小時候想望山那邊的海,爬山是為了望見大海,這個想望並沒有告訴他人,所以說“隱祕”。

2、為什麼說“山那邊的山啊,鐵青著臉”?

這是擬人手法。“我”爬上山頂,滿以為能夠看見大海了,望見的卻依然是山,非常失望、沮喪,所以望見那邊的山,看起來就像“鐵青著臉”。山色是青的,只因為“我”的心情不好,好像山也鐵青著臉在那裡怪我痴心妄想,笑我幼稚可笑。

3、“給我的幻想打了一個零分”這一句是什麼意思?

“我”原以為一座山的那邊就是大海,現在明白這是幻想,所謂“零分”就是說幻想全然落空。

4、“一顆從小飄來的種子”比喻什麼?為什麼說是“飄來的”?

比喻一個信念,媽媽給我的信念,──山那邊是海。媽媽是由我的痴想、疑問而說起這話的,這話也並非確指理想,所以說是飄來的。

5、“因為我聽到海依然在遠方為我喧騰/──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來/一次次漫溼了我枯乾的心靈……”這些詩句是什麼意思呢?

詩人確信遠方有海──理想是可以實現的,日日夜夜理想在心中激盪,鼓舞著“我”不懈地奮鬥,就像聽到大海依然在遠方為我喧騰。“枯乾的心靈”,比喻對理想的渴望。海潮“漫溼了我枯乾的心靈”,就是說,理想滋潤著心靈,使心靈不再枯乾,變得充實而有活力。

6、“在一瞬間照亮你的眼睛”蘊含著怎樣的意味和感情?

先要想為什麼“照亮”,可以想見這“全新的世界”是光輝燦爛的。再想照亮前後的心情,能體會到那一種驚喜,理想境界的實現使人興奮、驚喜。

練習說明

一朗讀全詩,感悟詩中的思想感情,詩歌除字面上的意思外,往往還有深層含義,探究一下,詩中的“海”與“山”,蘊含著什麼意思?

本題從朗讀與把握總體形象入手,感悟這首詩的思想感情。由此可以體會詩歌的形象性,懂得欣賞詩歌要領會藝術形象所蘊含的意味。

探究“山”所蘊含的意思,要聯想到爬山是怎樣吃力,還要考慮到山是一座座山,無數座山。

海,是理想境界;山,是重重艱難險阻。全詩表達了這樣的思想感情:要達到理想境界,是要歷盡千辛萬苦的。惟有不怕困難,百折不撓,才能實現人生理想。

二聯絡上下文,品味下邊詩句中加下劃線的詞語(括號裡的問題可做參考)。

1、我常伏在視窗痴想

(這個詞在這裡是什麼意思?)

2、山那邊的山啊,鐵青著臉

(這是寫山的顏色嗎?)

3、當我爬上那一座座誘惑著我的山頂

(“山頂”的誘惑力在哪裡?)

4、一次次漫溼了我枯乾的心靈

(“枯乾”在這裡是什麼意思?)

本題根據詩歌語言凝練的特點,引導學生探究關鍵詞語所蘊含的意義。這種品味,有一定難度,但是品味得好,又很有興味,能增強對語言文字的理解能力,提高欣賞詩歌和其他文學作品的能力,教師應視情況幫助學生探究。

1、“痴想”原意是發呆地想,這裡的意思是,總是神往於大山外面的世界,達到了痴迷的程度。說明“我”從小就不願困居於狹小的天地,追求新的天地。

2、“鐵青著臉”,是“我”心情沮喪時的主觀感覺。本希望看見大海,結果望見的依然是山,大失所望,沮喪極了,好像山在那裡責備我痴心妄想,臉色鐵青。

3、因為總以為爬上山頂就可以望見大海,所以每座山頂都是那樣富有誘惑力。

4、“枯乾”形容對理想的渴望。

三以“我終於見到了大海”為題寫一段話。提示:這個大海既可以是自然的,也可以是生活的;既可以是甜美的,也可以是苦澀的;既可以是寧靜的,也可以是狂暴的;既可以是開朗的,也可以是陰鬱的……

本題是結合課文的練筆。“提示”表明“大海”不一定象徵理想,這樣就拓寬了思路。最容易寫的還是第一次到海濱旅遊,可以寫對大海的嚮往,到海濱終於見到大海的心情,寫大海無比壯闊的美,等等。

教學建議

一、加強朗讀訓練。

探究前宜安排朗讀,以瞭解學生的朗讀能力、感知能力。探究過程中宜安排片段朗讀,作為探究的重要手段。探究後宜安排朗讀,提高表情朗讀的水平。

二、抓住探究的關鍵。

關鍵是“海”與“山”的象徵意義,特別是“無數座山”的象徵意義。要調動學生的生活經驗,理解“無數座山”的象徵意義。人們對實現理想境界的長期性和艱鉅性,起初往往估計不足,一旦達不到預期目的,就大為失望。這種情況還可能反覆多次。隨著認識不斷深化,才能對長期性和艱苦性有比較充分的認識。詩人告誡人們,不要企望一蹴而就,不要因為多次奮鬥不能達到目的就灰心喪氣。探究到這層精義,就會喜歡這首詩,覺得最後一節詩簡直是人生格言。

三、開創研究性學習新風。

本課是七~九年級階段語文學習的第一課,貫徹“課程標準”精神要有個好的開頭。要讓學生自己研究,合作學習,教師要引而不發,路讓學生自己走,教師起引路、扶助、鼓勵作用,一開頭養成好習慣,開創研究性學習的局面,今後就比較好辦。

四、重視“讀一讀,寫一寫”。

“讀一讀,寫一寫”,是識字和寫字,讀音要準確,寫字要規範,還要練習書法。“讀一讀,寫一寫”,又是語言材料的積累,可以不斷豐富語言。詞語只有爛熟於心,才能在自己的口頭語言與書面語言中運用自如。孤零零一個詞,不容易記,用法也吃不準,最好識記所在的短語短句,例如,“海在喧騰”就容易記,容易用;不斷擴充套件,不斷變化,可以生成各種句子。如“海在遠方喧騰”“海在遠方為我喧騰”“海依然在遠方為我喧騰”“我聽到海依然在遠方為我喧騰”,重視“讀一讀,寫一寫”,才能練好語言基本功。以後各單元都是如此。

五、教學設計。

指導思想

1、閱讀文學作品,要培養感受、理想、欣賞和評價的綜合能力,要使學生能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初步領悟作品的精妙之處,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啟示。

2、重視朗讀訓練。

3、從第一課開始,著力開創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給學生定位於“語文學習的主人”,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引導和組織探究性閱讀和創造性閱讀。

課時安排

1、看導語,默讀課文。

2、讀一讀,寫一寫。

3、朗讀。

《在山的那邊》教案設計10

教學目標:瞭解詩歌常識

教學重點:學習象徵手法

教學難點:理解象徵手法

教具:ppt

教學步驟:

一、導語

從教師小時候的憧憬說起,說說對“山的那邊”“路的盡頭”的嚮往。

點名學生說說自己小時候的遐想。

二、理解詩歌

1、朗讀

(1)自由朗讀

(2)點名朗讀

學生相互評析,說說優點和缺點,教師指出朗讀需注意的地方:吐字清晰、流利;有節奏、輕重;有感情。

(3)教師範讀第一節,同學邊聽邊劃分句子節奏。

(4)同學劃出第二節節奏(根據語意和語感)。

(5)集體朗讀

教師指出優缺點。

2、理解內容

(提問)說說每節大意。

(明確)第一節:我發現山那邊並不是海。

第二節:我追尋海,並相信一定會看到海。

三、深入理解課文內容

教師明確:詩歌一般都有深層意蘊。這些意蘊是通過意象表現出來本詩的意象是“山”和“海”。

分組討論 :“山”和“海”的意蘊。

(明確)“山”指困難;“海”指理想。

(提問)本文的主旨是什麼?

(明確)人從小就要樹立遠大的理想,併為了理想而不斷奮鬥,克服重重困難,最終理想一定會實現。

四、擴充套件 理解冰心《繁星》的意蘊

五、品味詩歌語言

教師明確 :詩歌語言要求凝鍊,形象生動,根據這個要求完成練習二

試著在文中找出類似的詞語、句子,說說好在哪裡。

六、練筆

以“童年夢想”為話題,寫一首詩。

教學反思:

本課著重朗讀,層層深入理解詩歌,很好地訓練了學生讀詩寫詩的能力。

《在山的那邊》教案設計11

創意說明:這是一篇美麗的童話,有詩一般的境界。在朗讀時可把“課文變形”了讀,即把一般的文句“變”為詩行來閱讀。這種變形將美的語言顯示得更美,激發學生的朗讀興趣,讓學生感受課文中的語言美。

教學步驟:

一、分角色讀課文

二、複述故事情節

三、別出心裁讀課文

1.教師:作者說,他是帶著寫詩的激情,帶著寫詩的語感,來創作這篇抒情童話的。這篇童話的語言是優美的、簡潔的、凝練的,像詩一樣;具有較強的表現力,講究含蓄、講究節奏等等。

下面我們把這篇童話的有些段落“變形”了讀,即把文中一般的文句“變”為詩行來閱讀,同學們來感受一下是什麼效果。如:

·他是一個盲孩子。在他的世界裡,沒有光亮,沒有色彩。他是一個永遠生活在黑夜裡的孩子。

·變為:他是一個盲孩子/在他的世界裡/沒有光亮/沒有色彩/他是一個/永遠生活在/黑夜裡的孩子

·他們走過泥濘的曠野,踏上小路,走向家中。

變為:他們走過泥濘的曠野/踏上小路/走向家中

2.討論:文句這樣“變形”後,你讀起來的感覺有何不同?

《在山的那邊》教案設計12

課題

《在山的那邊》

總課時

2

第2課時

教學目標

1、品味重點詞語的深層含義,領會詩人所闡述的人生哲理。

2、加強朗讀訓練。

3、樹立理想,並培養為實現理想而不懈奮鬥的精神。

教學重點、難點

1、對於“痴想”、“隱祕”“飄”“枯乾的心靈”重點詞或短語的理解。

2、對學生探究問題的方法和精神進行培養。

教學準備

教學過程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一、匯入:

同學們,通過上節課的學習,我們初步瞭解到詩人為實現理想而不懈奮鬥的思想感情。那麼,詩人的這種感情是怎樣表達的呢?這節課我們細細品味詩人非常凝練而又有豐富內涵的語言,來進一步感受是人的情懷。

二、新課研討。

1、請學生朗讀詩歌。

要求:注意詩的節奏、重音,品味詩句感情。

2、請學生找出喜歡的並認為含義深刻的詩句細細品味,不理解的詞語或句子也畫下來和小組的同學一起討論。

教師巡視並參與部分小組的討論。

“小時候,我常伏在視窗痴想”

這句詩表現了孩子怎樣的情態啊?把“痴想”換個詞試試?

為什麼其他的詞無法表現?

“山那邊的山啊,鐵青著臉,給我的幻想打了一個零分!”

“鐵青”是寫山的顏色嗎?如果不是,那又是表現什麼?

這句寫的是詩人自己嗎?你怎麼看出他的心情?

詩的語言特點:用形象的語言來表達詩人主觀的感受。正如杜甫的詩句“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你能讀出這種感情麼?

“一顆從小飄來的種子,卻在我的心中紮下了深根”飄來的東西是很輕的,怎麼會下深根?

(理想的樹立也需要日積月累,像滴水穿石那樣才能讓他紮下深根。 )

“一次又一次”,強調了“我”失望次數多;“又一次次”,強調了“我”的努力,不灰心;“一座座”,說明“我”遇到的困難非常多。

為什麼說“枯乾的心靈”?

朗讀這句是一定要充滿對理想的渴望,請你讀試試。

“你終會攀上這樣一座山頂/而在這座山的那邊,就是海呀/是一個全新的世界/在一瞬間照亮你的眼睛……”

三、重讀課文,領會感悟。

開始同學們朗讀,自己覺得不夠理想,現在我們已經深入理解了詩的內涵,再把全詩朗讀一遍,相信大家一定大有進步!

四、佈置作業。

1、根據“山”與“海”在文中的含義,結合自己的生活經歷,以“我終於見到了大海”為題寫一段話(也可以寫自然的海)。

2、熟練朗讀課文,挑選自己最喜歡的詩句背誦。

齊聲朗讀。

通過節奏、重音等品味詩句的韻味。

學生自學討論。

思考某句詩之所以吸引自己的理由。

和小組的同學交換意見,如有自己不懂的詩句,也可以和同學討論。

“痴想”意思是發呆得想。這裡的意思是,總是神往大山外面的世界,達到痴迷的程度,說明“我”從小就不願困居於狹小的天地,追求新的天地。

這句詩非常形象,“我”本希望看見大海,結果好不容易爬上了山頂,望見的依然是山,“我”真是大失所望,沮喪極了。

寫大山好像人生氣時那樣“鐵青著臉”,詩人將大山擬人化,表面是寫山的顏色,實際是寫自己的心情難過,這樣寫既形象又生動。

學生有感情朗讀前後共五句詩。

“種子”比喻媽媽給“我”的信念,然而童年的認識畢竟是膚淺的,所以說是飄來的。後來“我”不懈努力,這種信念就在“我”心中紮下深根。

說明要實現理想必須經歷失敗,“我”對理想的非常渴望。只有理想能滋潤“我”的心靈,使“我”的心靈不再枯乾,而變得充實而有活力。

生有感情朗讀,全班齊讀。

在深入理解了詩的內涵的基礎上,全班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知識銜接

訓練學生獨立思考問題的能力,與同學合作解決問題的能力。

把課文分析和朗讀訓練結合起來。

板書設計

課後記

《在山的那邊》教案設計13

一. 教學目標 :

1. 朗讀詩歌,品味詩歌語句的深層含義;

2. 聯絡自己的生活體驗,感悟人生的哲理。

二. 教學重點:

在朗讀訓練中品味揣摩語言。

三. 教學難點 :

對山與海的理解

四. 教學過程 :

投影大山的畫面。找一位同學口頭描述怎樣才能看到海景。

現在我們和山裡的孩子一起探尋山外那美好的世界。請開啟課本(板書課題:在山的那邊)

1. 用讀一讀,寫一寫中的詞語連成一段話。

2. 抽同學朗讀課文。

1. 教師朗讀課文(同學們一定比我讀得好)

2. 配上音樂有感情的齊讀。

3. 默讀詩歌,思考問題:

第一節:我的童年;我的向望和困惑

第二節:我長大後;拼搏和奮鬥。

1. 請你把喜歡的並認為含義深刻的詩句找出來,細細品味。(自讀課文)

2. 老師引導,學生思考

(1) 對這些困難估計不足會怎麼樣?

(2) 在生活中,做任何事情都想一舉成功,一旦失敗怎麼辦?從中得到什麼啟示?

學生回答:

不能達不到目的就灰心喪氣,因奔向理想的人生的征途是漫長的,跌倒後要能爬起來,只要堅持就能成功。

(3) 用響亮的聲調和喜悅的心情讀最後幾句,是的在一瞬間照亮你的眼睛此句有人生哲理,當願望實現了,就高興萬分,你有成功的經歷嗎?

齊讀並試背有哲理的語句。

五. 體驗與反思(四人小組討論後發言)

《在山的那邊》教案設計14

學習目標:

1. 多重朗讀,理解詩意,領悟詩理,品嚐詩味。

2. 能仿寫諸如“理想是石,敲出星星之火”之類的句式。

3. 能切合實際談談自己的理想,並如何去去實現理想。

教學設想:

主要是培養學生對詩歌的興趣,以朗讀為主,從中悟得詩理,對其中的深奧含義不必作死摳式理解,允許學生見仁見智。

教學過程:

一.匯入

《在山的那邊》中裡說:“在山的那邊,是海”,海就是孩子心中的美好理想。誰能說出關於理想的名言。

二.自由朗讀一遍

給生詞注音,如綴連、洗濯、寂寥、玷汙、詛咒(全班齊讀,要求響亮、有力量。

三.讓學生邊讀邊理解詩意

不能理解的提出來,先讓學生自己嘗試可能的疑問可參看教參上有關分析。

四.提問

你最喜歡哪一句詩,說說你的感受。

五.讓學生說出自己的真實想法。

六.再讀全詩,要求有情感。

七.作業:仿寫

例句:理想是石,敲出星星之火;理想是燈,照亮夜行的路。

友誼是 , ;友誼是 , ;

《在山的那邊》教案設計15

創意說明:《盲孩子和他的影子》是一篇寫得很美的課文——語言美、意境美。這篇教學設計的視點放在一個“美”字上,用“美”來結構全文的教學過程——讀美文,品美點,背美句,以達到對學生進行美感薰陶,對學生進行語言積累教學的目的。

教學步驟

匯入:美文需要美讀。今天我們從“美”的角度來學習課文《盲孩子和他的影子》,用探求的眼光來發現課文中的美。

第一個教學板塊:讀美文。

1.學生聽配樂課文朗讀。

2.學生自由朗讀課文。

3.下面請同學們從“美詞、美句、美段”的角度,自由選擇內容朗讀。

第二個教學板塊:品味美點。

第一層次的活動:

1.請同學們說一說你認為需要掌握的課文中的美詞:(略)

2.請同學們說一說你喜歡的課文中的美句:

·在他的世界裡,沒有光亮,沒有色彩。

·從此,影子常常牽著盲孩子的手,帶著他去牧場聽牛兒哞哞地叫,羊兒咩咩地叫,還攀上山坡去採摘野花野果,走過小木橋去聽潺潺的流水聲。

3.請同學們推選課文中的美段:(略)

教師略作點撥:(略)

第二層次的活動:

1.請同學們品味課文中的美點,每人自選內容,只要言之成理,各個角度的內容都可以說。

2.同學們準備,同學們活動,老師的評點穿插其中。

·美在疊詞的運用。不僅形象感強,描寫情態逼真,還可以舒緩語氣。如“輕輕”“咩咩”“哞哞”“潺潺”“陣陣”“飄飄忽忽”“幽幽”“緩緩”等。

·美在短句的運用。好讀,不拗口。如“風停了,雨停了,天晴了”。

·美在按句排列。活潑、跳躍,像小溪流水,自然流暢,適合孩子閱讀。如:“他是一個盲孩子。”“在他的世界裡,沒有光亮,沒有色彩。”“他是一個永遠生活在黑夜裡的孩子。”

·美在句意含蓄,有象徵意義。如:“我從陽光裡來,也從月光裡來,還從燈光裡來。”“光明是我的母親。是她讓我來到你身邊陪伴著你的。”“他倆說,我們都是光明的孩子。”

·美在節奏感強。如“話音剛落,一聲霹靂炸響,風夾著雨,雨帶著風來了。”“他們走過泥濘的曠野,踏上小路,走向家中。”

·美在畫面、意境。盲孩子熱愛生活,渴望光明,情調輕鬆歡快,情境多姿多彩,如“牛兒哞哞地叫,羊兒咩咩地叫”“採摘野花野果”“聽潺潺的流水聲”,螢火蟲“幽藍”“翠綠”的光,“太陽”“月亮”“彎彎的彩虹”“各色的花朵”“綠草”“露珠”等。這一切織成了一種絢麗的境界,吸引、感染著讀者,使讀者獲得美的薰陶……

第三個教學板塊:背美句。

1.學生在書上用筆勾畫出美句。

2.進行背誦美句比賽。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