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科學捉泥鰍教案

來源:才華庫 1.78W

作為一位不辭辛勞的人民教師,常常要根據教學需要編寫教案,教案是教學活動的總的組織綱領和行動方案。優秀的教案都具備一些什麼特點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大班科學捉泥鰍教案,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大班科學捉泥鰍教案

大班科學捉泥鰍教案1

活動目標:

1、嘗試用不同的材質手套捉泥鰍,感知粗糙材料能防滑的現象。

2、敢於親近泥鰍,體驗捉泥鰍的快樂。

活動準備:

1、大地毯、泥鰍、盆、毛巾;塑膠手套、毛線手套;圖文字卡(粗糙、光滑)

2、童謠歌曲《捉泥鰍》、PPT

活動過程:

一、看看說說——大膽表達對泥鰍特性的瞭解

T:(出示PPT)春天來了,冬眠的小動物們都醒來了。最近在我們的自然角多了一個朋友,看看是誰?

提問:你瞭解泥鰍嗎?你知道關於它的祕密嗎?

小結:泥鰍是一種魚,它身體細細長長的,身上有著一層滑溜溜的保護層——黏液。

二、捉泥鰍——在操作、比賽中發現捉泥鰍的方便與材料的關係

(一)第一次空手捉泥鰍

T:你們說泥鰍的黏液可以保護它不被抓住,真的嗎?那你們想不想試試捉一捉泥鰍?(提醒幼兒捲起袖子)

1、請個別幼兒嘗試捉泥鰍,問:你捉起來覺得怎麼樣?

2、請全體幼兒一起試試捉泥鰍,體驗泥鰍的光滑,不易捉住。

(二)第二次戴手套捉泥鰍:

T:泥鰍渾身都是光滑的,要抓住還真費勁!所以,今天我給你們帶來兩樣祕密武器——兩種手套,試一試,看看能不能來幫你們更容易捉泥鰍。

1、幼兒戴手套捉,要求:戴一隻,用戴手套的手去抓。兩種手套都試一試,比比哪一種手套更容易捉。

2、交流討論:戴哪種手套容易捉?為什麼?(豐富詞:粗糙、光滑)

小結:用光滑的手套很難捉住光滑的泥鰍,而用粗糙的手套更容易捉住光滑的泥鰍,原來粗糙的東西能——防滑。

(三)第三次捉泥鰍比賽

T:大家都覺得粗糙的綠手套捉泥鰍方便,那我們來一次捉泥鰍比賽,看看它是不是真的像你們剛才試的那樣有防滑本領!

聽清比賽要求:3人一組合作,2人抓,1人數。看哪隊合作得好!給你們30秒時間,聽到“叮”時間到,停止捉泥鰍。比比哪一隊捉得多,數得最清楚。

2、交流:說說你們隊一共捉到了多少泥鰍?為什麼捉得多?

小結:看來除了有合適的防滑手套,還得有好的技巧和好的合作才能有更大的成功。

三、生活中的防滑——初步瞭解生活中的防滑措施和防滑用品

T:今天捉泥鰍讓我們發現了粗糙的手套更容易捉泥鰍,所以,粗糙的材料能防滑。其實生活中還有許多需要防滑的地方,看看——

1、(PPT照片出示)雨天,我們的大廳很溼滑,怎麼辦?

結冰的地面很容易讓人摔倒,怎麼防滑?

2、在我們生活中還有哪些地方要防滑?有哪些東西能防滑呢?

(PPT出現鞋子、浴室防滑墊)

延伸:在生活中還有很多需要防滑的地方和防滑的好辦法,我們回去後再去找一找,記錄下來好不好?

大班科學捉泥鰍教案2

設計意圖

我班的自然角里飼養著幾條泥鰍,前段時間.孩子們在給泥鰍換水時不小心把泥鰍掉在了地上.幾個孩子們手忙腳亂地抓了起來,呀,真滑啊!真不好抓。太滑了。抓不住。孩子們在自由地交流自己的發現。我知道孩子們對泥鰍不容易抓的現象產生了興趣,於是,自然生成了――《泥鰍》這一科學活動。

活動目標

1.感知並瞭解泥鰍的主要特徵。體驗抓泥鰍的樂趣。

2.在探究活動中發現粗糙材料易抓泥鰍的現象,激發幼兒探索身邊科學現象的興趣。

活動準備

1.幼兒已初步瞭解了魚類知識。

2.泥鰍、盆、棉手套和塑料手套等。

3.介紹泥鰍主要特徵及黏液作用的相關錄影。

活動過程

1、觀察感受泥鰍,瞭解泥鰍的外形特徵。

師:請小朋友仔細看看泥鰍是什麼樣的。有沒有特別的地方或有趣的事情,待會兒把你的發現告訴大家。(為便於幼兒觀察,事先在幾個大臉盆中放若干泥鰍和水)

幼兒觀察後自由講述自己的發現。

幼:眼睛小小的。

幼:嘴邊有鬍鬚。

幼:背上有鰭,尾巴上也有,遊起來很靈活。

師:是呀.這一點和誰一樣啊?

幼:和魚一樣。

師:是的。因為它也是魚家族中的一員啊。你們有沒有發現泥鰍有趣的事情呢?

幼:它身上很滑。

幼:它滑溜溜的。老從我手裡滑走。

幼:它身上很粘。

師:這些滑滑的、粘粘的是什麼呀?

幼:叫黏液。

師:這些黏液對泥鰍有什麼好處?

幼:能幫它逃走。

幼:因為很滑。別人不容易抓住。

師:除了幫它很快逃脫,黏液還會有什麼好處呢,你們猜一猜?(幼兒可能回答不上來),好吧,老師請你們看一段錄影。看了就知道了。

看錄影.梳理有關泥鰍的知識。

師:剛才我們說的,錄影中都說到了。現在你們知道了吧,泥鰍的黏液還有什麼作用呀?

幼:能幫它的面板呼吸。

幼:能幫它在泥地裡很快地行走。

師:黏液對泥鰍的好處真不少啊。

2、嘗試體驗、比較發現粗糙材料易捉泥鰍的現象。

幼兒徒手嘗試捉泥鰍後集體交流。

師:剛才小朋友說泥鰍身上滑滑的,不好捉。現在你們去試一試,是不是真的很難捉。

師:你捉到泥鰍了嗎?你怎麼捉的?

幼:我捉了很長時間才捉到兩條。

幼:真不好捉啊,我先用一隻手沒捉到,後來用兩隻手才捉到的。

師:泥鰍在你手裡是怎樣的?

幼:我剛把泥鰍捉到,它就馬上從我手裡滑走了。

幼:它在我手裡時拼命扭動,要從我手裡逃走。

師:泥鰍這麼難捉,是什麼在幫它的忙啊?

幼:是黏液在幫忙。

師:哦,有了黏液,泥鰍真不容易捉啊。剛才我還看見幾個小朋友用老師給你們擦手毛巾在捉掉在地上的泥鰍呢,這個辦法也挺好。老師也準備了一些材料,請你們用這些材料試試捉泥鰍。

出示材料,交待要求:每一樣都試一試、抓一抓,看看有什麼有趣的事。

幼兒嘗試、比較、發現不同。

評析

我根據大班幼兒的年齡特點,立足於泥鰍主要特徵的觀察和感知,在活動一開始,就讓幼兒自由觀察泥鰍的外形特徵,瞭解外形特徵與其生活環境的密切關係。在這個環節中,我讓幼兒帶著泥鰍長得什麼樣?它有什麼有趣的地方?等問題進行探究,活動中始終讓幼兒處於一個寬鬆、和諧、自由的觀察氛圍,不要求幼兒獲得完整知識,只要是幼兒有自己的觀察與發現就行了。在觀察感知的基礎上,再讓幼兒將自己的發現與同伴、老師交流,讓幼兒在活動中主動地建構相關知識,而教師此時只是一位積極的引導者、支持者與合作者。在幼兒描述自己的發現時,我們針對黏液這一難點展開分析、設疑,讓幼兒自己發現、猜想,而後在操作實踐和觀看錄影中得到答案。

孩子們對活生生的泥鰍不易抓是抱有濃厚探究興趣的,我始終從幼兒的興趣出發,在活動中以抓為主線,在抓的過程中發現泥鰍因為黏液的幫忙而容易逃脫的現象。在此基礎上,材料的出現使探究活動又上升了一個層次。在這個過程中,我重在讓幼兒比較粗糙材料與光滑材料捉泥鰍的不同現象,只有試捕捉泥鰍的過程,提供適時的幫助,引導幼兒互相交流分享自己的發現,共同探究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現象,有助於幼兒重新思考自己的探究過程和發現。

大班科學捉泥鰍教案3

目的要求:

1、 通過“捉泥鰍”的科學探究活動,讓學生認識到“物體表面光滑的摩擦力小,表面粗糙的摩擦力大”的科學知識。

2、 在實踐活動中體會到我們可以“學習”泥鰍的本領來減小摩擦力。還可以用類似於捉泥鰍的辦法來增大摩擦力。

3、 使學生知道泥鰍身體表面的“粘液”具有減小摩擦力的作用。——是有效地保護自己,二是便於在泥土中行走;同時還具有吸取氧氣的作用。

4、 培養學生的實驗能力,觀察能力,邏輯思維能力以及認真細緻的科學態度。

教學準備:

1、 泥鰍若干條。

2、 玻璃缸兩隻、小網兜。

3、 南瓜葉或其它表面粗糙的植物葉子、青菜葉、棉手套、簿膜手套、棉布、滌淪布、幹泥沙、食油、鏽軸承、牛油、衛生紙、玻璃球、筷子、膠布、工具盒等。

4、 記錄紙。

教學過程:

一、匯入:

1、 同學們我們今天做—個有趣的活動——捉泥鰍,有同學捉過泥鰍嗎?捉起來容易嗎?

2、 請人家看實驗記錄紙思考:什麼原因使泥鰍不容易被徒手捉起?用什麼方法才能夠更容易捉起泥鰍?

在記錄紙上寫上你的想法。

3、 通過討論得出應該用東西包起來捉。請每組同學合作,試一試能用多少種方法捉起泥鰍,哪一種方法更好,為什麼?在實驗中你發現了什麼?把你們組的探究結果寫在記錄紙上。

二、全班同學分組實驗,教師行間巡視指導。

三、分組彙報實驗情況。(教師用實物展臺演示各組的實驗報告

四、師生共同分析總結:

實驗過程中哪一種方法捉起來最容易,為什麼?通過討論最後得出結論:

泥鰍身體表面分泌出一種粘液,使得泥鰍身體表面非常光滑,我們就很難捉住它。事實上這種沾液減少了泥鰍身體表面的摩擦力,使它很容易從我們的手中逃脫。在分析過程中,教者應故意將“棉手套、簿膜手套”,“南瓜葉、青菜葉”,“棉布、滌綸布”對應起來比較,讓學生認識到用“光滑”的物體“難捉”,用“粗糙”的物體“易捉”,從而讓學生體會到“光滑摩擦力小,粗糙摩擦力大”的基本規律。教學過程中教師還要引導學生髮現當厚、千的物體吸收掉泥鰍身體表面的沾液後捉起來更容易。

教師板書:光滑難捉粗糙易捉

請大家思考:採用什麼方法捉泥鰍比較好呢?

應該考慮在什麼情況下而定,實驗室裡、農田裡、在家裡各應該採用什麼方法。(讓學生學會具體情況具體分析)

五、將剛才的探究成果用於生活實踐。

l、請大家一起討論一個問題:物體表面是光滑一些好呢?舉—些生活中的例子來說明。

2、做兩個小實驗,鞏固所學知識。

(1) 請人家拿出材料盒中的橡皮塞的玻璃管,將玻璃管穿到橡皮塞中間的洞裡去。每組試一下,好穿嗎?你們能不能想一個好的辦法使得穿起來比較容易一些?操作說明:每組二個打好洞的橡皮塞子和一根事先準備好的玻璃管,要使玻璃管較容易

地穿進去在玻璃管上塗點油就行了。

(2) 比一比哪一個組夾起的球最多。操作說明:每組一瓶小玻璃球,要求從瓶裡用老師指定的筷子把小球夾到碗裡,比一比在一分鐘內哪一個組夾得多。每個小組先討論一下用什麼方法夾?然後老師宣佈開始並進行計時。(可以用老師發給的實驗材料對工具略加改進,但不能幅度過大)

總結全課。

同學們我們今天研究了“捉泥鰍”,通過研究我們知道了泥鰍身體表面粘液的作用,我們人類可以用一些粗糙的物體來捉泥鰍。通過這次活動我們得到啟發.在日常生活中可以想出一些辦法來使物體表面變得光滑或者粗糙一些,以達到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的某些要求。希望大家在今後的生活或學習過程中注意觀察、發現,靈活運用我們今天學到的知識來解決實際生活中所碰到的問題。

大班科學捉泥鰍教案4

活動目標

1.瞭解泥鰍外形特點及與生活環境的關係,對自然生物感興趣。

2.願意用各種材料進行操作,感受光滑與摩擦。

3.敢捉、玩泥鰍,體驗快樂。

4.培養幼兒對事物的好奇心,樂於大膽探究和實驗。

5.願意大膽嘗試,並與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活動準備

1.在班級的自然角中飼養泥鰍,開展事先的觀察活動。

2.關於泥鰍黏液知識介紹的視訊。

3.泥鰍若干,養在幾個大盆中。

4.捉玩泥鰍的工具與材料:煤灰、沙子、抹布、手套等。

活動過程

一、徒手玩泥鰍,感知泥鰍的外形特徵

1.第一次玩泥鰍:

教師引出活動主題:讓我們一起去和泥鰍玩玩,看看會有什麼有趣的事情發生。

(1)幼兒自由捉玩泥鰍,教師巡迴參與及指導。

重點:教師引導部分膽小、怕髒的幼兒逐漸敢於觸碰和捉玩泥鰍,並鼓勵幼兒間用語言交流、描述玩泥鰍的感受。

(2)玩泥鰍後,師生共同分享趣事。重點突出:幼兒自我感受泥鰍的特性,學習相應的詞句,如滑溜溜、很黏、調皮地逃來逃去、不停地滑落等。

2.第二次玩泥鰍:

(1)教師提出探索重點:試試怎樣才能用手捉住泥鰍,不讓它滑落。

(2)幼兒自由嘗試,教師鼓勵幼兒大膽探索捉泥鰍的方法,並及時請成功者介紹並及時請成功者介紹並展示徒手捉住泥鰍的方法,如捏緊、貼臉盆壁移動、兩手捉等。

(3)教師再次提出捉玩泥鰍時的觀察重點:泥鰍這麼調皮,它身上有什麼祕密讓我們難以捉住它?大家來找一找。

集中反饋觀察資訊,請有相關知識的幼兒進行介紹,並結合看知識光碟進一步瞭解黏液的形態及作用。

(本節重點:讓幼兒在看、玩、捉的過程中瞭解泥鰍不易捉住的原因,如泥鰍的.體型細長、身上的黏液溼滑等,並能用形象化的語言進行描述,為下一環節嘗試用各種材料增加摩擦力捉住泥鰍打下鋪墊。)

二、使用材料捉泥鰍,感知光滑與摩擦

1.幼兒敘述經驗:生活中,大人們是怎樣捉住泥鰍的。

2.出示各種材料(沙子、煤灰、抹布等),教師介紹,幼兒指認。

3.幼兒分散自由試用材料,教師巡迴瞭解資訊。

4.交流梳理:說說用了哪種材料或工具,怎樣使用這些 工具捉住泥鰍的,為什麼能捉住。(讓成功者演示)

5.比較所使用的材料及捉的方法,瞭解摩擦力的現象。(使用材料,增加了摩擦,就比較容易捉住泥鰍。)

6.借鑑別人的方法,再自由使用材料捉捉、玩玩,教師巡迴觀察指導。

(本節重點:讓幼兒在使用各種材料與工具時,感覺到手感不像先前那樣光滑,似乎變得粗糙,這就是增加了摩擦力。意在通過運用材料捉泥鰍.感知生活中無處不在的摩擦力以及摩擦力給人帶來的便利。)

三、戴手套捉泥鰍比賽

1.教師出示勞動手套,幼兒說說為什麼要戴手套捉。

2.幼兒戴手套自由捉玩泥鰍,教師巡迴,鼓勵幼兒捉得又快又多。

3.請幾名幼兒進行戴手套捉泥鰍比賽,最後比比誰多誰少,並找找原因:大家都戴一樣的手套,為什麼捉的數量又不一樣呢?(鼓勵幼兒在捉泥鰍時要膽大心細,眼捷手快。)

(本節重點:戴相同的手套提泥鰍,但捉住的數量卻不一樣,由此引導幼兒思考,除了使用增加摩擦力的材料,還有其他很多因素影響捉泥鰍的效果,比如膽量、運氣、靈敏度等。知道解決生活中的問題,除了運用合適的工具與材料,還要依靠自己的膽量、睿智等。)

四、活動結束

讓幼兒說說泥鰍是屬於哪一類動物.這類動物有哪些相同的特點。(幼兒經驗反饋,教師不作評述。)

(本節重點:讓幼兒憑藉對泥鰍的認識,自由說說泥鰍的類別。教師重在瞭解幼兒對動物歸類的原有經驗,為下次繼續認識泥鰍,並與其他相類似動物進行比較、歸類打下鋪墊。)

活動反思

通過研究我們知道了泥鰍身體表面粘液的作用,我們人類可以用一些粗糙的物體來捉泥鰍。通過這次活動我們得到啟發.在日常生活中可以想出一些辦法來使物體表面變得光滑或者粗糙一些,以達到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的某些要求。希望大家在今後的生活或學習過程中注意觀察、發現,靈活運用我們今天學到的知識來解決實際生活中所碰到的問題。

大班科學捉泥鰍教案5

設計意圖:

泥鰍是我們身邊常見的動物之一,也是幼兒園的自然角中經常投放的,孩子們常常喜歡站在旁邊看泥鰍,但卻不敢給泥鰍換水,換水的時候泥鰍跑出來了,有的女孩子嚇得尖叫,不敢靠近,更不敢捉泥鰍。根據孩子們喜歡觀察又害怕泥鰍的特點,我設計了科學活動《捉泥鰍》,消除幼兒對動物的恐懼心理,鼓勵幼兒大膽勇敢地與動物交往。

活動目標:

1、在探究活動中發現粗糙材料及有兜的材料易抓泥鰍的現象。

2、認識泥鰍的外形特徵,初步瞭解其生活習性。

3、消除對動物的恐懼心理,能大膽勇敢地與動物交往。

4、在活動中,引導幼兒仔細觀察發現現象,並能以實證研究科學現象。

5、充分體驗“科學就在身邊”,產生在生活中發現、探索和交流的興趣。

活動準備:

1、泥鰍每組五到六條,

2、操作材料每組一份(包括:毛巾、網兜、食品夾、一次性手套、保鮮袋、筷子),

3、實物投影儀,塑料筐、記錄表格

活動過程:

一、出示泥鰍,激發幼兒捉泥鰍的興趣。

1、師:今天,黃老師帶來了一群動物朋友,猜猜,是誰?

小結:這是一群調皮可愛的小泥鰍。

2、教師和個別幼兒嘗試捉泥鰍,讓孩子感知泥鰍不可怕,從而激發幼兒捉泥鰍的興趣和勇氣。

3、請幼兒結合自己的經驗,說說用什麼方法能捉住泥鰍。(教師肯定孩子的想法。)

二、介紹材料,幼兒第一次探索:使用什麼材料能將泥鰍捉住。

1、師:剛才,小朋友說了很多的方法,使用許多的材料能將泥鰍捉住,黃老師也準備了一些工具有……(逐一介紹材料),請你用這些材料來試一試,玩一玩,用什麼材料可以把泥鰍捉起來。請你把捉到的泥鰍放到綠色的框子裡。

2、幼兒操作。(放背景音樂《捉泥鰍》)

3、互相交流捉泥鰍的經驗。

師:你捉到泥鰍了嗎?你用什麼方法把泥鰍捉起來的?

出示“捉泥鰍紀錄表”,集體記錄能夠捉起泥鰍的工具。

看著記錄表集體說說操作結果。

4、教師小結:

毛巾等材料表面比較粗糙,碰到滑滑的泥鰍,能增加摩擦力,這樣泥鰍很容易捉起來;

而網兜、保險袋他們都有一個兜,能將泥鰍兜住,所以也能捉起泥鰍。

三、幼兒第二次探索:用什麼材料捉泥鰍最快最方便。

1、設疑:用哪種方法捉泥鰍最快最方便?(幼兒自由猜測)

2、幼兒第二次操作(放背景音樂捉泥鰍),教師鼓勵幼兒每一種工具都玩一玩,比一比到底哪一種最快最方便。

3、幼兒交流操作經驗。

師:剛才,你們把每一種工具都試過了嗎?到底哪一種最快最方便呢?

4、捉泥鰍比賽。

根據幼兒的回答 ,每一種材料選一個代表進行比賽,其他幼兒當評委,使用哪一種材料的幼兒第一個捉起,哪種材料就最快。

5、教師小結:通過比賽,我們可以看到,用毛巾來捉泥鰍是最快最方便的,而用網兜也很方便,因此,賣魚的地方都用網兜來捉。

四、簡單認識泥鰍。

1、瞭解泥鰍身上有粘液,及作用。

師:小朋友,剛才我們玩了捉泥鰍,你們高興嗎?泥鰍為什麼會那麼難捉?(身上有粘液)泥鰍身上滑滑的粘液有什麼用呢?(減少摩擦、保護自己)

2、認識泥鰍身上其它的寶貝及他們的作用。(採用實物投影儀)

頭上有眼睛、腮(呼吸)

身上有花紋、鰭

3、簡單瞭解泥鰍的生活習性。

泥鰍喜歡生活在什麼地方?

五、設疑,結束活動。

師:今天我們玩了捉泥鰍,還認識了我們的泥鰍朋友,我們把泥鰍放到自然角里飼養,看一看他們喜歡吃什麼。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