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事要有點波瀾(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設計)

來源:才華庫 2.56W

 △、教學設想:多媒體教學

△、教學課時:兩課時

一、匯入新課

1、一位老太太做壽,她的子孫請來唐伯虎為她題詩。全家大小及親朋好友爭著來看。唐伯虎揮筆寫下:這個婆娘不是人(皆驚),九天仙女下凡塵(喝彩),兒孫個個都是賊(驚怒),偷得蟠桃獻至親(叫好)。短短四句,跌宕生姿,起起伏伏,吊足胃口。

袁枚在《李覺出身傳評語》中說:“文似看山不喜平。若如井田方,有何可觀?惟壑谷幽深,峰巒起伏,乃令遊者賞心悅目。或絕崖飛瀑,動魄驚心,山水既然,文章正爾。”

的確,一池春水,風平浪靜,縱然有人認為有寧靜柔和之美,但“風乍起,吹皺一池春水”,水面的盪漾、荷花的搖曳、游魚的沉浮則會給人更多的聯想和感受。那麼如何讓平靜的水面波瀾起伏,一波三折呢?

2、什麼是寫出事件的波瀾?

寫出事件的波瀾就是寫出事件的曲折變化。

3、為什麼要寫出事件的波瀾?

⑴只有寫出了事件的波瀾才能準確地反映客觀事物。(客觀性)

⑵只有寫出了事件的波瀾才能達到引人入勝的效果。(閱讀心理)

二、教學內容

一)興波瀾,生變化都有哪些方法?

閱讀文章如欣賞名山,其引人入勝處在山之起伏連綿;一言以蔽之,敘述性文章必須做到“尺水興波”――即寫出事情的波瀾才能避免引人入睡,方法主要有製造懸念,運用抑揚,巧設伏筆,設計巧合,鋪陳誤會,著力突轉等。

1、順逆法

伊莉娜的弟弟佛萊特伴著她的丈夫巴布到非洲打獵。不久,她在家裡接獲弟弟的電報:“巴布獵獅身死。--佛萊特。”

伊莉娜悲不自勝,回電給弟弟:“運屍回家。”三星期後,從非洲運來了一個大包裹,裡面是一個獅屍。她又趕緊發了一個電報:“獅收到。弟誤,請寄回巴布屍。”

很快得到了非洲的回電:“無誤,巴布在獅腹內。--佛萊特。”

1)巴布別妻攜弟非洲打獵.(順筆)

巴布不幸身亡。(逆筆)--第一個波瀾

2)伊莉娜要求郵回丈夫屍體。(順筆)

卻得到一個“獅屍”。(逆筆)--第二個波瀾

3)伊莉娜再索夫屍。(順筆)

弟回電;“巴布在獅腹內。”(逆筆)--第三個波瀾

2、情節突轉法

1)《警察與讚美詩》

蘇比在麥迪生廣場那條長凳上坐臥不安。冬天已經近在咫尺了。

其中最舒服的莫過於到某家豪華餐廳好好地大吃一頓,然後聲稱自己身無分丈,沒錢付賬,這樣就可以安安靜靜、不聲不響地被交到警察的手裡。

但是,蘇比的腳剛邁進餐廳的門就被扔了出來。在第六大街的拐角處,一家燈火通明、陳設別緻的大玻璃櫥窗非常引人注意。蘇比撿起一塊鵝孵石往那塊大玻璃窗砸去。但警察甚至根本就沒把蘇比看成一個證人。砸櫥窗的人應該早就溜之大吉了。蘇比心裡十分惱火,但也只能拖著腳步走開了。兩次了,都失算了。

街的對面,有一家不怎麼招眼的餐廳,蘇比走了進去,白吃了一頓,但等來的是兩個侍者乾淨麻利地把蘇比架出來,扔在又涼又硬的人行道上,左耳朵貼在地上。警察只是笑了笑,就沿著街走開了。

一位衣著簡樸但討人喜歡的年輕女人正站在櫥窗前面,蘇比的下一個計劃是裝扮成一個下流、討厭的“小流氓”,而且他的物件文雅嫻靜,又有一位忠於職守的警察近在眼前,這足以使他相信,警察的那可愛的雙手很快就會抓在他的胳膊上,而他也很快就能在那個小島上的安樂窩裡度過這個冬天了。

但那女人像一根常青藤攀附著一棵大橡樹一作依偎著蘇比。蘇比懊喪不已地從警察身邊走過去。看來,他的自由是命中註定的了。

蘇比站在人行道上扯著他那破鑼似的嗓子,像醉鬼一樣胡鬧。他又是跳,又是吼,又是亂罵,用盡了各種辦法來攪得天翻地覆。又沒用,人們當成他是在慶祝什麼。

蘇比看到雪茄煙店裡有一位衣冠楚楚的人正對著冒著火光的打火機點菸。那人在走進商店的時候,將一把綢傘靠在門邊。蘇比跨進了店門,拿起綢傘,急急匆匆地退了出來。點菸的人趕忙追了出來。可結果他人說傘是撿來的。

最後,蘇比來到了一個異常幽靜的拐角處,蘇比停了下來。那兒有一座樣式古老的古雅的教堂,風琴師正在練習星期天的讚美詩。悅耳動人的音樂飄進蘇比的耳朵,深深地吸引了他,使得他一動不動地靠在螺旋形的鐵欄杆上。此時此刻,蘇比敏感的心情同古老的教堂潛移默化地交融在一起,使他的靈魂突然之間發生了奇妙的變化。剎那間,這種嶄新的想法讓他興奮不已。一股強烈而迅速的衝動激勵著他去面對坎坷的人生。他要把自己拉出泥潭,他要征服那已經征服了自己的惡魔。他要在社會上做個有所作為的人。他要--

蘇比突然感到有一隻手按在了他的胳膊上。他猛地扭過頭去,只看見一個警察的那張胖乎乎的臉。“你在這兒幹什麼?”那個警察問道。“什麼都沒幹。”蘇比說。“那跟我來。”警察說。“在島上監禁三個月。”警庭法官第二天早上宣判說。

小結:情節突轉法是指記敘事件時,順著一個方向鋪陳渲染,把讀者的注意力和情感願望吸引到這個方向發展的一種可能性上去,層層推向高潮;達到頂點時,筆鋒陡然一轉,通過另一種結局的突然揭曉,掀起波瀾。

2)《誰燒“阿房宮”》

從前,有位縣督學來到縣立中學視察工作。他一進校門,便見到該校的壁報上寫有杜牧的詩句: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

督學的文學底子很厚,看到杜牧的詩句,油然想起他的《阿房宮賦》,於是順口問起了學生:“你們知道阿房宮是誰燒的?”

學生們一臉惶恐,不住地搖頭:“不是我燒的,不是我燒的!”

看到眼前的窘迫情景,督學啼笑皆非。他立即來到校長室,對校長指責道:“貴校學生國文程度低落,居然說阿房宮不是他燒的。”

校長心平氣和地說:“本校學生一向誠實,既然說不是他燒的,就一定不是他燒的。”

督學非常氣惱,他萬萬沒有想到鼎鼎的校長居然不知道阿房宮是怎麼一回事!他一氣之下,寫了一封呈文,給教育局長,稟明原委。

不久,督學收到局長覆函:“燒掉就算了,再撥經費重建阿房宮。”

督學看後,目瞪口呆。

3)好朋友

約翰在街上碰到他的好朋友麥克,對他說:“我遇到一件很麻煩的事,真不知該怎麼辦?”

“什麼事?我們是好朋友,你有什麼麻煩事就該對我說,也許我能幫你.”

“我正在熱戀中.”

“這是好事,你怎麼會覺得麻煩呢?”麥克不解地問.

“我同時愛上了兩個姑娘,她們一個長得漂亮,但沒錢;另一個長得不漂亮,但很有錢.你看我應該選擇誰?”

“當然是長得漂亮的那個.這年頭,錢算得了什麼?”麥克堅決地回答.

“對!”約翰說,“謝謝你的好主意,再見.”說完轉身就走.

“等一下,約翰.”麥克叫住他,“你能不能把那位有錢的姑娘的住址告訴我?

3、懸念法

通常是精心設定疑竇和矛盾,在文章開頭用超乎尋常的語氣去敘述或交代一種異於常人思維的結果,以引起讀者探其究竟的慾望。武俠小說多是如此。又如泰國作家克立巴莫的微型小說《獨臂村》:一位醫生在森林裡發現一個古怪的村莊--村民皆無右臂。這個奇異的開頭既吸引了醫生又吸引了我們。隨著情節的發展我們才明白:原來村民們曾參加過幾次這裡的選舉,那些政客們來拉選票時,都許願讓普天下的人民共享幸福,而一旦當上議員便對人民的疾苦不聞不問。村民對這些政客深惡痛絕,決定不論誰家生了孩子都要砍掉右臂,“免得他們成人之後去舉手投票,出賣靈魂……”

1) 例:只借一美元

一位富豪走進一家銀行,來到貸款部前,舉止得體地坐下來。

“先生,您有什麼事需要我們服務嗎?”貸款部經理一邊打量著來者,一邊熱情地問道。

“我想借點錢!”富豪回答。

“可以,您想借多少呢?”

“一美元。”

“一美元?只借一美元?”貸款部經理驚詫地看著他。

“是的,我只需要借一美元。可以嗎?”

“當然,只要有擔保,借多少都是可以的。”經理彬彬有禮地說。

“好吧。”那人從皮包裡取出一沓股票、債券放在桌上:“這些票據做擔保可以嗎?”

經理清點之後說:“先生,總共50萬美元,做擔保足夠了。不過……先生,您真的只借一美元嗎?”

“是的。”富豪不動聲色地回答。

經理乾脆地說:“好吧,請辦理手續。年息6%,只要您付出6%的利息,一年後我們便把這50萬美元的股票、債券都還給您。”

“謝謝!”富豪辦完手續後,從容離去。

一直在一旁觀望的銀行行長怎麼也不明白,一個擁有50萬美元的人,怎麼會跑到銀行來借一美元呢?於是,他追了上去,大惑不解地問這位富豪:“對不起,先生,我想問您一個問題。這實在弄不懂,您擁有50萬美元的家當,為什麼還要借一美元呢?”

“好吧,我可以把實情告訴你,我到這裡來辦事,需要一段時間,隨身攜帶這些有價票據很不安全。這曾到過幾家金庫,想租他們的保險箱,但租金都很昂貴。我知道貴行的保安很好,所以就將這些票據以擔保的形式寄存在貴行。況且借款利息很便宜,一年只要支付6美分……”

行長恍然大悟:有頭腦又有金錢的人是幸運的,他們能用頭腦支配金錢;而只有金錢沒有頭腦的人則是不幸的,因為他們的頭腦被金錢所支配。

經商鬥智,善謀者勝。

小結:運用懸念法要注意有“懸”有“釋”。在“結”與“解”之間要恰當運用延宕,讓讀者百般猜測,歷經緊張期待,再解開釦子,但切不可故弄玄虛。

2)尷尬

從一出食堂門,她就感覺有人跟蹤。

模模糊糊搜尋記憶,只記得一瞥中有一個高大消瘦的身影。 

為什麼會是跟著我?她低頭打量自己:淺蘭色的細格棉襯衣、藏青色的西褲、一雙跟快磨平的黑色皮鞋,在一身行頭怎麼看也不像個富家女,劫財之人是不屑於的。那莫非是……

想到前天,室友阿霞還曾炫耀著當街被陌生男孩跟蹤的“光輝事蹟”,當時小文在一旁還打趣道:我們的靜大小姐作為寢室裡唯一的單身貴族,這種豔遇應該發生在她身上才對呢! 

想著,一抹胭紅就印上了面頰。下意識地摸摸自己的臉。我,我沒有阿霞那脈脈含情的雙眼;又沒有小文的一頭烏黑飄逸的長髮……頭髮,一個念頭嗖地劃過腦海:一定要把這一頭泛黃的頭髮好好修剪一下,剪成阿霞那樣清爽的碎髮,不不、還是像小文那樣的一頭直髮……那,我又沒有什麼魅力,為什麼會有人看得上我?低下頭,害羞地急走,腳還故意慢慢的划著地。每一個女孩子都是公主,總會有一位王子來發現。我的……想轉過頭去,把他看個仔細,又怕那一臉的紅霞暴露了心裡的祕密。  

一步、兩步、三步、快到女生公寓樓底,怎麼身後的他沒有反應?莫非是我自作多情?一股悲涼湧上心頭,也許他真的只是同路,是我多心……八步、九步、“哎……!”一聲招呼餘音還未結束,她的頭髮已偏向身後,一個也滿臉通紅的靦腆男孩,正撓著頭傻傻地對著自己。她努力睜大眼睛,驚異又不失純真:“哦?”男孩繼續撓著頭,吞吞吐吐:“這個、這個,飯盒,是……是我的……!”

“啊?!!!”一片空白的腦海裡被強拽出在食堂裡的一點回憶:空手去吃飯的她,隨手又拿起鄰桌的一個飯盒走出去……

遞出飯盒的手,筆直又顫抖,在心裡暗暗下決心:再也不吃食堂的套餐了!

[例文評析]《尷尬》一文開篇便運用了“懸念法”:“感覺有人跟蹤”--誰在跟蹤?為何跟蹤?待作者以此懸念扣人心絃後,並不急於交代結果,而是徐徐道來,開始用“我”的思緒牽引讀者的思路;平和的日常生活的回憶(第四自然段)及徐徐而羞澀的思緒又恰恰緩和了一開始的緊張氣氛,此便是“張弛法”(第五自然段);同時第四自然段“小文”的“打趣”從側面表明“我”是“單身”,有那種對跟蹤人的推測是理所當然的,這便“誤導”了讀者,延宕了事件真相的揭示,給人以更廣闊的想象空間,這便是“虛實法”;第六自然段“我”繼續“說服”自己,“誤導”讀者,一直到“哎……!”這一聲招呼,我們幾乎已經相信了一段“遲到的愛情”將要開始,可一句“這個、這個,飯盒,是……是我的……!”如一招回馬槍,將一直跟著感覺走的我們猛的戳落馬下。這便是欲擒故縱的“抑揚法”。

3)設定懸念時的注意事項:

(1)設定懸念一定要有明確的目的,要在“疑問”和“曲折”中展示人物的性格或事件的意義。

(2)設定懸念必須要以事實為依據,一定要適度、自然,不要脫離生活,不要故弄玄虛,不要有漏洞。

(3)一定要交代造成懸念的前提。沒有必要的前提,故事就不會發生。前提交代清楚了,才會讓讀者信服。

另外,同學們也可以嘗試從章回體小說中學習總結出各種伏筆的構思方法,以便把文章寫得更加波瀾起伏,引人入勝。

4、抑揚法

如攝影師用光線的反差增強影象的立體感,文章是用語言的反差來增強人物形象的立體感,因此抑揚又如“褒貶”、“擒縱”,關鍵是根據文章需要決定孰先孰後。如我們可極盡渲染之能事寫一個人的貪生怕死、背信棄義,使讀者恨之入骨,但隨著情節的發展再把他的苦衷揭示出來,如為了“曲線救國”他才如此忍辱負重等等,那麼一個立體(情感複雜)的人物形象便躍然紙上了。

1)例:(欲抑先揚法)威脅[俄]契訶夫

有一個貴族老爺的馬被盜了。第二天他在所有的報紙上都刊登了這樣一個宣告:“如果不把馬還給我,那末我就要採取我父親在這種情況下采取過的非常措施。”威脅生效了。小偷不知道會產生什麼嚴重後果,不過他想著可能是某種特別可怕的懲罰,很害怕,於是偷偷地把馬送還了?能有這樣的結局,貴族老爺很高興。他向朋友們說,他很幸運,因為不須要步父親的後塵了。

“可是,請問你父親是怎麼做的?”朋友們問他。

“你們想知道我父親是怎麼做的麼?好吧,我告訴你們……有一次他住旅店時,馬被偷走,他就把馬肚帶套在脖子上,揹著馬鞍走回家了。如果小偷不是這樣善良和客氣的話,我發誓,我一定要照父親那種做法去做!”

2)抑揚交錯法:

例:求職始末

大學畢業才兩年的舒平下崗了。

為了生活,舒平不得不四處奔波,終於一家有朋友的公司答應他去應聘。在複試時,他與一位業務經理因意見上的分歧而發生了爭執,他那桀驁的個性使他的言語犀利而偏激,令經理十分尷尬,結果他落榜了。

舒平連遭重創,心灰意冷。想到年邁的父母正巴巴地盼著享兒子的福,想到相戀兩年的女友因自己境況不佳而常鬧分手,想到自己才華橫溢而無處施展,他絕望了,踏上了一條不歸路……

恰到此時,那家公司的朋友找到他,將他從死神身邊拽了回來,同時帶給他一張一聘請書。原來那位經理經過冷靜的思考,認為舒平是個不可多得的人才,決定高薪聘用他。舒平躺在病床上,通過電話與家人分享自己的喜悅。

第三週星期一,舒平早早地來到公司門前,卻見一張通告赫然映入眼簾:“鑑於舒平先生心理承受能力太差,本公司決定予以解聘……”

5、誤會法

(1)作品中的人物迷惑於事物的表面,從而引起矛盾,推動情節的發展,造成悲劇或喜劇性的衝突.(2)可以是一方誤會另一方,也可以是雙方互相誤會;可以是一個誤會,也可以是多個誤會;可以是悲劇性的誤會,也可以是戲劇性的誤會。

1)如槍

車子越往前走,我越覺不對勁。司機始終不懷好意地從後鏡瞅著我。(報紙上幾乎天天有計程車司機在荒郊野外作案,為什麼我還這麼大意?)

果然,車子開不久,我就看到他的右手從方向盤挪開,往下伸,不知在摸什麼東西,大概是扁鑽或刀子吧?窗外是一片漆黑,要動手了吧?我下意識坐直了身子,冷汗開始往外冒。

可什麼事也沒發生.但我看到,他又從後鏡飛快看我一眼,這一眼非常狠毒,這使我再度直冒冷汗,再度後悔自己的莽撞。

我要去的地方終於到了.車一停,我立刻開啟車門衝了下去.鬆了口氣,才想到沒付錢,便走到司機窗下,伸手到旅行袋裡掏錢.突然,車子往前衝,迅速消失在黑暗裡.我最後看到的,是司機無比驚惶的神色。

莫名其妙把車錢再度放入旅行袋,我才看見旅行袋開口突出一節槍管.那時我買給兒子的玩具槍,槍管太長,無法全部塞進旅行袋。

2)地球儀為什麼是歪的

督學到學校視察,見教室裡有個地球儀,就問學生甲:“你說說看,這地球儀為什麼會傾斜23.5度呢?”

學生甲惶恐地答:“不是我弄歪的。”

督學搖搖頭,轉問學生乙。學生乙雙手一攤,說:“您也看見,我是剛剛才進來的。”

督學疑惑地詢問老師,老師抱歉地說:“不能怪他們,這地球儀買回來時就這樣了。”

督學臉色愈來愈難看。這時,校長趕緊解釋:“學校經費有限,這是在地攤上買的。”

通過鋪陳誤會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人物的不學無術。

③鋪陳誤會法:

例:新學期伊始,我們高年級學生去車站迎接新同學。我見一小女生站在一個大箱子旁不知所措,便主動上前幫她提起箱子。不料箱子似乎重逾千斤,我又不好意思放下箱子,只好勉力支撐。

才走了幾步,那女生便對我說:“……”

請續寫:

新學期伊始,我們高年級學生去車站迎接新同學。我見一小女生站在一個大箱子旁不知所措,便主動上前幫她提起箱子。不料箱子似乎重逾千斤,我又不好意思放下箱子,只好勉力支撐。

才走了幾步,那女生便對我說:“背不動就滾吧!”

我一聽此言,登時怒從心頭起,放下箱子,怒視著她。那女生愣了幾秒鐘,才滿臉通紅地指著箱子的底部對我說:“我指的是輪子。”

事情的波瀾因何而起?“誤會”源於人與人之間的錯誤理解。這種錯誤理解使得人物之間的對話、行動、感情等等都朝著意外的方向發展,從而掀起事件的波瀾。應該說,誤會的產生大多是出於偶然,但如果能用偶然的誤會來表現某些必然的事物,往往會有非常好的效果。

6、巧合法:通過人物出乎意料的奇遇或事情的某種巧合,構成曲折的故事來表現主題。如

寒冬裡

寒風凜冽。

一個禿頭的老乞丐在街頭乞討。

人們行色匆匆,老乞丐一個子兒也沒有討到。

飢寒交迫中,他發現一個衣冠楚楚的紳士朝這邊走來.乞丐忙迎上前去,伸出髒兮兮的手,顫巍巍地說:“上帝保佑您,尊敬的先生,行行好,賞幾個錢吧。”

紳士看了看老乞丐,便開始摸自己的衣袋,但一個錢也沒找到--他身上沒帶錢。

可憐巴巴的老乞丐非常失望。

紳士躊躇了一下,摘下自己的帽子,放在乞丐攤開的手上。

老乞丐捧著溫暖的帽子不知所措,呆呆地看著紳士在寒風中漸漸遠去--因為他發現,紳士也是個禿頭。

三、應注意的問題:

1、將事件描寫得繁複曲折,但與突出的中心關係不大,人徒使文字冗長拖沓。

2、情節的構思老套,明眼人一眼就能看出事件的走向,達不到引人入勝的效果。

3、為了敘事曲折而穿鑿附會,破綻百出。

課堂小結:事件本身的波瀾,不能生硬為之。要善於利用事件的曲折性、複雜性,並運用一些興波瀾的方法,巧妙地顯示出事件的波瀾。同學們要把自已的作文寫得波瀾起伏,曲折有致,不可不重視上面所述的興波之法,也不可不汲取優秀文學作品的成功經驗和營養。當然,我們對於文章的曲折生動性的追求,也要以如何有助於達到作品內容的準確性和深刻性為依據,切不可單純為追求情節的曲折而故作驚人之筆。

四、作文。

書68頁寫作練習一、二、四中任選一個。自擬題目寫一篇八百字左右的記敘性的文章。要求:①事件要有波瀾,②情節合情合理。

 

張祖濤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