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桓晉文之事(教師中心稿) 教案教學設計

來源:才華庫 3.17W

18.齊桓晉文之事

《孟子》

 作者  湘子

教學目標

1.瞭解孟子“保民而王”的仁政思想及“制民之產”的具體措施;

2.理清文章思路,瞭解具體內容;

3 學習孟子的論辯技巧;

 4.文言實詞、虛詞及重點語言現象和句式特點;

重點難點

1.孟子的實行仁政王道的政治主張及在文中的體現;

2.孟子的論辯技巧;

教學時數      三課時                                       教學過程

一、 簡介作者                                                                     1.簡介作者                                                                            孟子繼承了孔子的哲學、政治思想,並有所發展。他主張人性本善,認為凡人皆可為堯舜,每個國君皆可成聖王,在此理論基礎上他建立了仁政的思想體系,並提出了仁政的規劃。他宣傳仁義,抨擊暴君暴政,提出了一系列比較完整的儒家政治思想。他提出“民為貴,君為輕,社稷次之”的民本思想。孟子有平治天下的抱負,也有有所不為的操守,他提出“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這成為封建時代士大夫進退的準則。孟子渴望統治者任用他以施展抱負,他每到一個國家見到國君,都反覆講仁政的好處。當他認為這個國君無意用他時,他決不趨炎附勢遷就權貴,而是悵然離開。對國君他採取傲然視之的態度,歌頌“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

2.背景資料:

在先秦時代,“王道”和“霸道”是一對相對的概念。

王道是儒家提出的以仁義治天下的政治主張。

霸道指君主憑藉武力、刑法、權勢等進行統治。

戰國時期兩大政治體系:

王  道 霸  道

1. 以仁義行“仁政” 以武力、刑法、權勢行“霸道”

2.  “王天下” “霸天下”

3. 以德服人 以力服人

孟子繼承了孔子的仁學思想,發展為一套施仁政行王道的政治主張。但當時的社會主流是崇尚霸道。凡是行法家主張,講求耕戰,富國強兵,便取得勝利。而孟子的仁政王道學說,在當時卻行不通。司馬遷《史記孟子荀卿列傳》說:“當世之時,秦用商君(商鞅),富國強兵。楚、魏用吳起,戰勝弱敵。齊宣王用孫子、田忌之徒,而諸侯東面朝齊。天下方務於合縱連橫,以攻伐為賢;而孟軻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

戰國諸侯,都想用“霸道”來實現自己的擴張慾望。孟子出於“民本”的出發點,奔走各國,號召諸侯施行“王道”。今天來學習他是怎樣說服齊宣王的。

二、 整體把握結構思路

1. 欣賞朗誦錄音,思考

孟子勸說齊王如何治國,其根本主張是什麼?是怎樣一步步地說服齊王的?

--“保民而王”。

2. 理清結構思路

文章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開頭至“王請度之”),提出“保民而王”的主張,批評齊宣王未實行王道,不是不能,而是不為。

第二部分(“抑王興甲兵,危士臣”至“孰能御之”),從反面論述“霸道”的危害,敦促齊宣王徹底改弦易轍,放棄霸道,實行王道。

第三部分(“王曰:‘吾,不能進於是矣。’”到篇末),闡述施行王道的具體措施。

三、 逐段研讀,理解內容,欣賞辯論技巧

第一部分  提出“保民而王”的主張,批評齊宣王未實行王道,不是不能,而是不為。

可分三層:

第一層(從開頭到“則王乎”),提出並明確話題,以問“霸道”開始,轉入說“王道”。

齊宣王一見孟子,就迫不及待地問齊桓晉文稱霸的事,正說明他有稱霸的企圖。

齊桓公、晉文公是春秋五霸中的二霸。前者九合諸侯,一匡天下;後者曾定亂扶周,破楚救宋,都是當時的霸主。因為他們的行事不是靠仁政,而是憑武力,因此被儒家稱為“霸道”。問齊桓、晉文之事,等於問霸道之事,這對於崇尚王道的孟子來說,無異於劈頭一瓢冷水。而孟子以“臣未之聞也”一句,輕輕把話題岔開,轉而談論王道。 

*辯論技巧: 掌握對方心理,進而因勢利導。

孟子能掌握齊宣王問霸政的目的只是想統一天下,故立即引導他討論可達到統一天下的方法--行王道(仁政),促使宣王有興趣與孟子繼續談下去。

“保民而王”,國家富強正合於宣王之意,故他便有更大興趣討論王道,保民之道了。

第二層(從“曰:‘德何如,則可以王矣’”到“是以君子遠庖廚也”),提出“保民而王”的中心論點,肯定齊宣王能夠保民而王。

在孟子看來,王天下的關鍵在於行仁政,所以孟子首先提出“保民而王”的政治主張。

然後再緊緊抓住齊宣王的“不忍”大做文章。在這裡,孟子抓住了齊宣王“以羊易牛”的事例加以闡發。老百姓看到“以羊易牛”,以小易大,認為王是愛財;孟子則不同,他肯定王有“不忍之心”,只是沒有把為仁之事繼續擴充套件下去。

這說明齊宣王已經有了“保民”的基本條件,具備施行王道的基礎。同時也為下文論說宣王沒有實行“王道”,“是不為”而“非不能”埋下了伏筆。

 *辯論技巧:把握對方的漏洞,而又主動排解。

孟子主動提出難題(百姓對宣王的誤解)責難宣王,使他內心自我矛盾,後卻又主動為他辯解。目的是:

(1)使宣王不得不佩服他。

(2)為宣王開脫百姓對他的誤解,討悅他的歡心,更有興趣與他討論下去。

第三層(從“王說”到“王請度之”),剖析齊宣王的仁心未及於民,未成王道,不是“不能”, 而是“不為”。

首先,孟子以一組巧妙的比喻,正面引出“王之不王,不為也,非不能也”的結論。

其次以“挾太山以超北海”和“為長者折枝”這組對照性比喻,進一步闡明“不為”和“不能”的區別。

最後順其理勢,引經據典,加以正面曉喻。說明王道並不難,最基本的就是“推恩”,“推恩足以保四海”,為齊宣王指明瞭努力的方向。

孟子突設兩個比喻,反問宣王“舉百鈞之而不舉一羽,察秋毫而不見輿薪”是否可能。

孟子用這兩個比喻說明齊宣王能夠對牛大施憐憫之心,卻對老百姓毫無恩德,這隻能說明他不肯施恩於百姓。也就是說,齊宣王之所以不能“保民而王”,是“不為”,而不是“不能”。

齊宣王就問及“不為”與“不能”有何分別。

孟子又用“挾泰山以超北海”和“為長者折枝”兩個比喻,進一步說明“不為”和“不能”的區別:

“不挾泰山以超北海”─不能(難事)

“不為長者折枝”─不為(易事)

--恩及百姓如為長者折枝般容易

明確指出齊宣王之“不王”,是“折枝之類也”。為長者折一根樹枝,這是多麼輕而易舉的事!

接著,孟子重申恩及百姓結果:

恩及百姓à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à

(推恩、行仁政) 1. 天下可運於掌,可保四海

2. 刑于寡妻,至於兄弟,以御於家邦。

不恩及百姓à 不推恩,行霸政à 無以保妻子

最後,勉勵宣王實行王道。--應效法古之人(非齊桓、晉文霸主);請仔細權衡推恩不推恩。

*辯論技巧:

1.用比喻手法向宣王發問明顯淺顯問題:以不舉一羽、不見輿薪、不為長者折枝比喻“不為”,以不能挾太山以超北海比喻“不能”等,目的是請君入甕,引出對“仁政”的議論,說明齊宣王不行仁政非不能而是不為。

2. 正反對比: 以“挾太山”與“為長者折枝”對比闡述“不為”與“不能”的不同;“推恩”與“不推恩”及其結果的對比,讓齊宣王深知問題的嚴重性;

3. 排比句式:3個“……為不用……”構成排比,增強語勢;

第二部分(“抑王興甲兵,危士臣”至“孰能御之”),從反面論述“霸道”的危害,敦促齊宣王徹底改弦易轍,放棄霸道,實行王道。

齊宣王不能實行王道,而一心要實行“霸道”。孟子先以“興甲兵”幾句,不直說霸道,卻列舉了霸道的種種害處,使齊宣王不得不說出“吾何快於是”,從而引導他說出“大欲”。“笑而不言”四字,寫出宣王欲霸天下而又躲躲閃閃,不那麼理直氣壯的神態,極盡傳神之妙。

孟子明知齊宣王的“大欲”仍是霸業,卻故意以口腹聲色之娛來揣度,形成文章的頓挫,然後道破其“大欲”乃是以力爭霸天下,點明齊宣王的“大欲”後,旋即以“緣木求魚”這個生動的比喻,徹底打碎了他的幻想,猶如當頭棒喝,使文勢如懸崖墜石,有千鈞之力。

宣王不禁驚言:有這麼嚴重嗎?孟子再步步進逼,以鄒與楚戰為喻,說明齊若與天下對抗,強弱不均之勢顯而易見,從而匯出小不敵大、寡不敵眾、弱不敵強的結論,以使齊宣王徹底放棄“霸道”。霸道的危害既已講清,孟子再正面鋪寫行仁政王道的威力,就不能不令齊宣王怦然心動了。 

*辯論技巧:

1.鋪陳排比,迂迴包圍迫使齊王說出“吾不為是也”,直言道出齊王“蒞中國而撫四夷”的“大欲”; 

2.比喻手法:“緣木求魚”比喻“霸道”不可行; 

3.類比說理:以鄒與楚戰說明霸道不可得天下。

第三部分(“王曰:‘吾,不能進於是矣。’”到篇末),闡述施行王道的具體措施。

經過對王霸利弊的說明,齊宣王表示願意就教,孟子這才水到渠成地拿出了他的仁政主張:

(1)“制民之產”--發展農業;

(2)“謹庠序之教”--重視教化。

使百姓有恆產,足以飽身養家,然後再對他們施以禮義道德的教育。這一王道仁政模式,以排比句對稱說出,說王道制度,極言其利。只要做到這一點,老百姓歸附,猶如萬條江河歸大海,形成“孰能御之”之勢。

全篇最後以一幅王道樂土的美好畫卷作結,激發起齊王行王道的信心與雄心。

*辯論技巧:

以兩組排比句對比說出古之明君與今之昏君在生產和教化兩方面的不同做法,進而又以排比句展示“王道樂土”的美好圖景,且又一一對應,整齊嚴密。

四、 總結全篇思路和寫作特點

本文是孟子的代表作品之一,頗能反映孟子散文結構嚴謹、中心突出、論點明確、說理充分、感情激越、氣勢磅礴這些基本特色。本文是對話體議論文,孟子要在與齊宣王的對話中,使他接受自己的政治主張,他就必須揣摸對方的心理,誘使對方順著自己的思路來談話。因此本文在寫作上比較曲折委婉,層層深入,而且說理既邏輯嚴密,又注意形象生動。

1.小結結構思路和辯論技巧:

 

2.小結寫作特點:

①論辯善設機巧,跌宕起伏

論述問題先從側面、遠處、外圍入手,逐漸引向主旨,形成了迂迴曲折、波瀾起伏的論辯風格。本文意在宣揚王道,卻不直言王道,而以齊宣王問齊桓晉文之事發端。這個開頭既避免了平鋪直敘,使文章產生了頓挫之感,又使文章形成駁辯的局面,引出孟子的一段立場鮮明的談話。孟子的答語既表明了對霸道的態度,又機智委婉地把談話引向王道。但下文又不正面談王道,而以“以羊易牛”的事例肯定齊宣王有不忍之心,具備行王道的基本條件,藉此開啟話題,鼓起齊宣王行王道、施仁政的信心和興趣。接著又宕開一筆,先言“百姓皆以王為愛”,再為齊宣王辯解,使談話的氣氛趨向緩和,進入談話情境。再以“牛羊何擇焉”,詞鋒一轉,為百姓辯解。齊宣王只好無可奈何地自我解嘲。然後孟子好言安慰,以免使齊宣王失去對王道的興趣。於是齊宣王贊孟子善察人心,悉心向孟子請教。這一段又打又拉,忽起忽落。百姓的揣度,宣王的辯解,孟子的分說,交錯間雜,曲折起伏,頗有意趣,最終把齊王對齊桓晉文之事的注意轉到對仁的注意上。孟子仍不直說自己的仁政學說,而是以一系列比喻,說明齊宣王不行仁政非不能而是不為。要使齊王真正傾心王道,必須根除他心中以霸道得天下的大欲。對此,孟子明知齊宣王的大欲是什麼,卻故意不直說,欲擒故縱,先說五種不足,才引出大欲。然後以緣木求魚和鄒與楚戰,說明齊王之大欲的行不通和危害。至此,水到渠成,氣勢充沛地引出了自己的正面觀點。

②說理取譬設喻,生動形象

孟子散文長於譬喻,本篇也是如此。如,“力足以舉百鈞,而不足以舉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見輿薪”“挾太山以超北海”“為長者折枝”“緣木求魚”“鄒人與楚人戰”等等,非常生動而又言簡意賅地說明了道理。孟子這些比喻,並非實際存在的事物,而是憑空造說,帶有寓言性和誇張性,卻並不給人虛假之感,而是更顯道理之真,情事之實。

③行文鋪張揚厲,邏輯嚴密

本文鋪張揚厲,縱橫恣肆,各段之間又聯絡緊密,一氣呵成。本文不僅波瀾起伏,氣勢磅礴,而且邏輯上十分嚴密,一環扣一環,表面上散漫無紀,實則始終圍繞“保民而王”這一中心論點,層次清晰地步步深入,由齊宣王的不忍之心推出他有行王道的基礎,進而論述不行王道是不為,而非不能。不為王道是因其心存霸欲,所以又力論霸道的不可行及其危害。至此,孟子才展開仁政藍圖,令齊王心動目眩,迫切希望實行王道,於是孟子又向齊宣王說出了實行王道的具體措施。全文如滔滔江河,水到渠成,順理成章。

此外,本文還在許多方面表現了孟子的論辯藝術和語言技巧。如以“以羊易牛”這種齊宣王親身經歷的事情說服齊宣王,不僅有故事性,使文章更生動形象,而且也更有說服力,更易被齊宣王所接受。再如文中句式不斷變化,大量運用排比句式,而且單句和排比句交錯使用,既有引經據典之句,更多明白淺顯之語,使全文筆勢靈活,文詞富贍。

五、 拓展閱讀,交流討論

本文和《寡人之於國也》都談到“仁政”。到圖書館或上網蒐集有關資料,然後與同學交流,說說你對孟子“仁政”思想的理解和看法。

六、 課堂練習:                                                                    1、翻譯下列語句,並揣摩句中加點詞語的含義。                                    (1).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卸:抵禦)

--安撫百姓實行王道,沒有誰能阻擋得了。

(2).我非愛其財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謂我愛也。(易:換。宜:應該、應當。)

--我並不是吝惜錢財才拿羊去換它(牛),而老百姓說我吝嗇是應該的。

(3).無傷也,是乃仁術也,見牛未見羊也。(乃:是。)

--沒有關係,這正是仁愛之道,(只是您只)見到牛而沒有見到羊。

(4).輿薪之不見,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見保,為不用恩焉。(第一個“見”:看見。第二個“見”:被。)

--一車木柴看不見,是因為不願用視力;百姓不被愛護,是因為不願廣施恩澤。

(5).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運於掌。(及:推及、推廣到。)

--尊奉自己的長輩,推廣開去也尊奉人家的長輩;愛撫自家的幼童,推廣開去也愛撫人家的幼童。那麼,治理天下便可以像把一件小東西放在手掌上轉動那麼容易了。

(6).以若所為,求若所欲,猶緣木而求魚也。(緣:攀登、爬。)

--憑您現在的所作所為,去追求您所想得到的東西,簡直像是爬到樹上去捉魚一樣。

2、 文言特殊句式小結

(1).賓語前置:牛何之?

未之有也

(2).狀語後置:易之以羊

             何以異於鄒敵楚哉

(3).主語後置:宜乎百姓之為我愛也

             若是其甚與

3、根據課文內容對對聯:

棄霸道,行王道,保民而王;察人心,得眾心,為政以仁。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