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科探教案及教學反思《玩電珠》

來源:才華庫 8.5K

作為一位優秀的人民教師,時常需要用到教案,編寫教案有利於我們弄通教材內容,進而選擇科學、恰當的教學方法。怎樣寫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大班科探教案及教學反思《玩電珠》,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大班科探教案及教學反思《玩電珠》

活動目標:

1、通過實驗比較,知道生活中常見的導電材料。初步瞭解電池數量與電珠發亮程度的關係。

2、知道實驗驗證的重要性以及培養與同伴合作的意識。

3、培養幼兒對事物的好奇心,樂於大膽探究和實驗。

4、激發幼兒對科學活動的`興趣。

活動準備:

乾電池、電珠、鐵絲、鋼絲、鋁線、橡皮管、塑料管、紙棒、手電筒、記錄紙、筆。

活動過程:

一、出示手電筒,引導幼兒探究手電筒發光的基本原理。

目的:通過手電筒的發亮現象,讓幼兒初步知道導電材料有什麼作用,激發幼兒的探索興趣。通過教師的實驗示範,讓幼兒知道電珠發亮實驗是如何操作的。

(1)問題討論:手電筒怎麼會發光?

(2)教師演示電珠發光的實驗,引出導電材料這一名詞。

二、實驗:尋找能通電的導線目的:讓幼兒通過電珠發光實驗的結果比較,找出一些常見的導電材料。初步感知在常態下金屬材料不是都能導電的現象。

出示生活中一些常見的材料,激發幼兒探究哪些是導電材料的興趣。

幼兒進行尋找導電材料的實驗實驗結果分享與交流實驗結果總結:金屬是可以導電的。

進一步驗證實驗結果:金屬材料是否都可以導電?

三、電池數量與電珠發亮程度的系列實驗目的:通過實驗設計與驗證,讓幼兒更深刻地知道了電珠發亮與電池的關係,更讓幼兒進一步感受到了實驗驗證對實驗結論的重要性。

(1)引導幼兒觀察"相比較一節電池,兩節電池能使電珠更亮"的現象。

(2)驗證第一次結論:電池越多,電珠越亮。

驗證第二次結論:每節電池必須正負極相連擺放,電池越多,電珠越亮。

問題討論:為什麼電池連線得那麼多,電珠卻不亮了?

(引導幼兒感受燒壞的電珠的溫度,引出安全用電的知識。)

教學反思

科學活動是幼兒園教學活動的內容之一,對於幼兒來說,既好奇有樂於參加因此他們在活動中表現出仔細觀察,認真思考,大膽操作的特點,同時作為參與到活動中的指導教師來說,既要及時給與指導又要幫助他們在活動中學習解決問題的方法。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