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級地理農業教案最新範文

來源:才華庫 2.76W

作為一名教職工,常常要寫一份優秀的教案,教案有助於順利而有效地開展教學活動。我們應該怎麼寫教案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八年級地理農業教案最新範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八年級地理農業教案最新範文

教學目標

1、指導學生讀西北地區地形圖,找出西北地區的範圍,並指出本區主要地形組成和主要地形區。

2、運用地圖,讓學生掌握西北地區以乾旱為主的自然特徵,瞭解該區乾旱的表現、形成的原因及變化規律。

3、分析以乾旱為主的自然特徵對農牧業生產和人們生活的影響。

4、理解人們在乾旱環境下,如何因地制宜地利用自然條件。

教學重難點

分析西北地區以乾旱為主的自然特徵及其對農牧業的影響。

教學過程

新課匯入:

一、由位置聯想景觀匯入新課

1、由區域名稱描述大致位置。

2、聯想該區景象:“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黃沙漫漫。

3、設問:是什麼造就西北地區如此獨特的自然景觀呢?這節課我們就從西北的自然環境來尋找一下答案。

新課講授:

二、草原和荒漠

(一)地形與位置

1、多媒體展示西北地區圖,找出主要山脈,指導學生概括西北地區的位置範圍,概括出本區的位置特點(從緯度、海陸、相對位置分析)。

2、歸納:該區大致位於大興安嶺以西,崑崙山—長城—阿爾金山脈以北。本區深居內陸,位於我國北部和西北邊疆,屬於內陸地區。該區面積廣大,包括內蒙古自治區、新疆維吾爾族自治區、甘肅省大部和寧夏北部。

3、多媒體展示中國地勢三級階梯圖、西北地形圖,指導學生認識該區所處階梯及大致海拔,分析西北主要地形及主要地形區。

4、歸納:該區主要位於第二階梯,地形以高原、盆地為主,東部內蒙古高原,西部“三山夾兩盆”。

5、那麼,西北的位置特點(遠、高、阻、廣)對氣候有什麼樣的影響呢?

(二)氣候特點與景觀分佈

1、展示中國年降水量分佈圖並提問:西北地區降水的大致範圍?

2、小結:西北氣候特點——乾旱。

3、完成P73——P74活動。

4、歸納:西北地區自然景觀由東向西變化為:草原——荒漠草原——荒漠

5、提問:那麼造成西北地區自然景觀差異的原因是什麼呢?

6、學生回答:深居內陸,離海洋遠,降水少,越往內陸走降水越少

7、教師小結:對,由於西北地區深居內陸,離海洋遠,水汽難以到達,所以造成西北地區乾旱的自然特徵。

8、轉承:乾旱的氣候對該區的河流產生直接的影響。

(三)河流

1、多媒體展示西北地區景觀圖,讓學生體會幹旱的自然特徵。

2、教師歸納:西北地區氣候屬典型的溫帶大陸性氣候,冬季嚴寒乾燥,夏季高溫,降水較少。乾旱是本區的特點,這裡河流少、短、多內流河,其中塔里木河是最長的內流河。

3、承轉:那麼,乾旱的自然特徵對西北地區的農牧業有什麼影響呢?

三、牧區和灌溉農業區

(一)牧區

1、教師講述:西北地區比較乾旱,水資源貧乏,降水難以滿足農作物生長的需要,只能滿足牧草的生長需要。因此西北地區畜牧業發達,是我國重要的畜牧業基地。

2、讀圖8、5,找出本區的.主要牧區及代表性畜種。

3、讀圖8、5,找出賀蘭山,引導學生分析西北牧區的地區差異、

4、小結:賀蘭山以東,草原草場;以西:高山牧場。

5、教師引導學生閱讀“可移動的房子——蒙古包”,瞭解牧民生活居所的特點,理解乾旱的自然環境對人們生活的影響。

6、設問承轉:在這樣乾旱的環境下,是不是除了發展畜牧業,就沒有種植業了呢?

(二)灌溉農業區

1、教師講述:水是農業發展的基本自然條件,西北地區水源成為發展農業的制約因素,西北地區那些地方可以發展種植業呢?

2、讀圖8.7,找出有水的平原的地區,思考:水源來自哪裡?

3、教師歸納:河水、高山冰雪融水、地下水。

4、讀圖8.8和圖8.9,認識西北的四個主要灌溉農業區:寧夏平原和河套平原可以引黃河水灌溉,農業發達,有“塞上江南”之稱;,甘肅河西走廊和新疆高山山麓的綠洲利用高山冰雪融水、地下水發展農業。

5、承轉:什麼季節冰雪融水最多,當地人民又是怎樣利用的?

6、結合P76—77活動,認識西北地區綠洲農業生產所依賴的水利工程——坎兒井。

7、講述:水渠修建利用山麓的坡度,讓地下水順坡而下;暗渠的修建,可以避免寶貴水資源的大量蒸發;豎井便於人們疏通水渠。坎兒井真是保護灌溉、節約用水、防止蒸發的一種好方式。

8、承轉:雖然水源有限,但西北也有發展農業的有利條件,讀圖8、10、圖8、11,瞭解西北特有光熱條件和農產品特點。

9、 小結:西北地區發展農業的有利與不利條件。

【活動】認識西北地區的景觀變化規律及原因

1、讀圖8.4,將照片與拍攝地連線。

2、分析造成本區景觀變化的原因。

【活動】認識坎兒井與自然環境的關係

1、讀圖8.12,8.13,觀察坎兒井的構造。

2、讀圖8.13,認識坎兒井的構造原理。

3、通過坎兒井,瞭解當地人們對自然環境的利用。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