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泉映月G大調絃樂小樂曲

來源:才華庫 1.93W

課題:《二泉映月》《g大調絃樂小樂曲》

課型:欣賞課

課時:1課時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聆聽《二泉映月》、《g大調絃樂小夜曲》,能夠感受、體驗2首樂曲不同的音樂情緒,並能從音樂要素方面探索其與音樂情緒之間的關係。能在聆聽音樂的過程中,掌握有關絃樂合奏、絃樂四重奏、室內樂、小夜曲、魚咬尾等音樂知識。

過程與方法目標:引導學生感受、體驗、判斷樂曲多種音樂情緒的發展脈絡,並盡力從音樂要素上探索其相關聯絡(魚咬尾、小夜曲、室內樂等)。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能夠對室內樂作品感興趣,並能主動探索與室內樂相關的音樂文化知識。

教學重點和難點:感受、體驗樂曲的音樂情緒

教學手段:多媒體教學光碟

教學前分析:聆聽音樂前,應唱一唱樂曲的主題。如:《二泉映月》的主題樂段;《g大調絃樂小夜曲》的(一)、(二)兩條旋律。這2首樂曲都不是那種單一情緒的音樂作品。因此,要引導學生感受、體驗、判斷樂曲多種音樂情緒的發展脈絡,並盡力從音樂要素上探索其相關聯絡。在聆聽音樂的過程中,引導學生掌握與其相關的音樂知識。如:魚咬尾、小夜曲、室內樂等。儘量培養學生獨立檢索資料、閱讀資料的能力,使學生能夠做到有準備地、積極主動地聆聽音樂。

教學過程:

導課

(師生活動)演唱俄羅斯民歌《夜曲》,感受小夜曲的音樂風格,同時對上節課進行復習。

(老師)什麼叫小夜曲?室內樂?

匯入新課:《二泉映月》

1、《二泉映月》是華彥鈞(阿炳)的代表作之一。原為二胡獨奏曲,經吳祖強改編,使其成為一首絃樂合奏曲。

2、介紹樂曲名字的由來(可以讓學生展示蒐集的資料)

關於《二泉映月》曲名的由來,1979年8月14日《無錫報》上有祝世匡先生的一篇重要回憶文章。現摘錄如下:當年錄音後,楊(蔭瀏)先生問阿炳這支曲子的曲名時,阿炳說:“這支曲子是沒有名字的',信手拉來,久而久之,就成了現在這個樣子。”楊先生又問:“你常在什麼地方拉?”阿炳回答:“我經常在街頭拉,也在惠山亭上拉。”楊先生脫口而出:“那就叫《二泉》吧。”我說:“光名《二泉》,不像個完整的曲名,粵曲裡有《三潭印月》,是不是可以稱它為《二泉印月》呢?”楊先生說:“‘印’字抄襲得不夠好,我們無錫有個映山河,就叫它《二泉映月》吧!”阿炳當即點頭同意。《二泉映月》的曲名就這樣定下來了。這段回憶資料告訴我們:這首樂曲本來是無標題的。它的曲名乃是幾個人即興而定,與樂曲內容本無密切的關聯。因此,我們理解音樂,不能囿於標題的含義,而應從樂曲本身的音樂表現著手。也只有這樣,似乎更恰當、更合乎情理。

3、欣賞全曲:(你認為這首樂曲的音樂情緒是什麼?)學生活動:體驗、感受,共同探索。

4、分析作品

《二泉映月》有個短小的引子:

學生活動:這一句你聽後的感受如何?它好像一聲悽楚的長嘆,用一句古詩來形容,那就是“從頭便是斷腸聲”。在絃樂合奏中,這個句子先由中提琴奏出,繼而由小提琴在高八度處模仿,接著出現一串由低到高的撥奏,從而將人們引入一種淒涼、寂靜、冥思的意境之中。

樂曲的第一樂段是全曲的基礎,由三個樂句組成。其中的第一樂句是:這一句旋律,寧靜而平穩,好像凝神沉思,又好像在低聲傾訴。

牐牭詼樂句圍繞宮音上下回旋。它打破了前面的沉靜,變得昂揚起來,流露出無限的感慨之情:學生活動:視唱樂曲主題:第三樂句多在高音區流動:一樂句中出現了新的節奏因素,旋律也顯得柔中帶剛,情緒更為激動。

在絃樂合奏中,第一樂段的全部主旋律皆由第一小提琴演奏。其它4個聲部與第一小提琴呈復調形態出現。音樂情緒由平靜、深沉轉為激動、昂揚。它深刻地揭示了作者內心的生活感受和頑強自傲的生活意志,同時也流露了作者飽嘗人間辛酸後的痛苦、悲涼、哀傷情緒。ダ智隨後的幾個樂段,以第一樂段為基礎,採用“換頭合尾”的變奏手法寫成。這一系列變奏,把阿炳由沉思而憂傷、由憂傷而悲憤、由悲憤而怒號、由怒號而憧憬的種種複雜感情表達得淋漓盡致。這是經過幾次變奏之後,由於力度、速度、織體等因素的積聚與發展,使音樂情緒推向高潮部分的旋律。它激憤而輝煌,是阿炳的氣質、魄力之表現,是他的倔強、剛毅性格之表現,也是他反抗黑暗勢力並與其堅決鬥爭之表現。因此,聽到這裡,聞者莫不為之深深感動。

復聽全曲

5、介紹音樂家華彥鈞

華彥鈞(1893~1950)民間音樂家。又名阿炳,江蘇無錫人。4歲喪母,自幼從其父學習音樂,21歲患眼疾,35歲雙目失明。早年曾當過道士。由於和民間藝人切磋技藝並用民間音樂改造道教音樂,因而被逐出道觀,成為街頭流浪藝人。抗日戰爭時期,他編唱過《漢奸的下場》等歌曲;抗戰勝利後,編唱過《金圓券滿天飛》等唱詞,揭露並抨擊國民黨的反動統治。他的代表作品有:二胡曲《二泉映月》、《聽鬆》和《寒春風曲》;琵琶曲《大浪淘沙》、《龍船》和《昭君出塞》。

《g大調絃樂小夜曲》第一樂章

1、介紹作品:《g大調絃樂小夜曲》是莫扎特所寫同類體裁的最後一部作品,完成於1787年8月10日。這部作品流傳最廣,也最受歡迎。

2、欣賞樂曲的第一樂章(你對音樂的感受?)

1、樂曲的曲式結構:樂曲的第一樂章用奏鳴曲式寫成。其呈示部的主部主題包括了兩段風格不同的音樂:主部主題的開頭是帶有那不勒斯風格的一段旋律:オフ獠糠忠衾鍾彌鰲⑹艉拖業姆紙夂拖夜鉤尚律,採用問答式的手法作為旋律的基礎,並在此基礎上予以發展,給人以雄壯有力、流暢明快的感受。隨後,呈現了一段柔婉輕盈的旋律。接著的旋律留給人們一種莊重典雅的舞蹈印象。接著,樂曲把人們引向一種熱烈歡快的景象之中。進入了樂曲的副部主題。

2、學生活動:主部主題與副部主題的音樂一樣嗎?欣賞試唱,副部主題與主部主題形成鮮明的對比,帶有濃郁的維也納風格。它優美、抒情、溫柔、靚麗,富於青春的氣息。這段旋律精巧、活潑,輕盈、俏皮、歡快、活潑,給人以十分開朗的感受,樂曲的再現部基本上保持了呈示部的面貌。但在調性上,再現部完全呈現在g大調調性上。整個樂章在絢麗燦爛的色彩中結束。復聽樂曲的第一樂章,

3、(進一步感受樂曲的不同情緒)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