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文《寡人之於國也》的教案

來源:才華庫 1.29W

一、教學目標

課文《寡人之於國也》的教案

(一)知識與能力

1.把握文中重點句子的意義。

2.學習巧用比喻說理釋疑的方法,體會孟子散文雄辯的說理藝術

(二)過程與方法

誦讀、理解、分析、評價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初步瞭解孟子“仁政”的具體內容,

2、領悟我國政治文明的淵源流長,

3、初步養成經世濟民的政治胸襟。

二、教學重點

1.學習巧用比喻說理釋疑的方法,體會孟子散文雄辯的說理藝術。

2、初步瞭解孟子“仁政”的具體內容,

三、教學難點

1.對孟子“仁政”內容的理解。

四、教學準備

多媒體音訊、PowerPoint課件

五、教學過程

(一)匯入:材料一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後止,或五十步而後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 問題:這是孟子講給樑惠文的一則故事,這則故事蘊含什麼道理?孟子為什麼要為梁惠王講這則故事?今天我們來學習孟子的《寡人之於國也》,讓我們藉助文字穿越時空,聆聽兩千年前這位大思想家經世濟民的夢想。

(二)研讀文字

1、結合材料二,自由朗讀課文,注意字音:

材料二

王好(hào)戰 棄甲曳(yè)兵而走 谷不可勝(shēng)食也

數罟(cùgǔ)不入洿(wū)池

養生喪(sāng)死無憾(喪:為動用法。《陳涉世家》:“等死,死國可乎”)

雞豚(tún)狗彘(zhì)之畜(xù)

然而不王(wàng)者 塗有餓莩(piǎo)

2、齊聲朗讀課文,訂正讀錯的句子

3、結合註釋、材料三理解文章大意,找出不理解的句子及詞語

4、教師點撥難於理解的句子

梁惠王曰:寡人之於國也,盡心焉耳矣。 請以戰喻。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檢,塗有餓莩而不知發

5、學生質疑,教師解答

6、再讀課文,把握文章內容

本文記述了孟子於梁惠王的一次談話。梁惠王認為自己採用“移民移粟”的救災措施在為政方面是已經盡心了,而自己的國家卻“民不加多”,感到非常疑惑。孟子為他講了“五十步笑百步”的故事,解答了他的疑惑,並且闡述了自己的治國之策,宣講了“民本、仁政”思想。

(三)問題探究

1、孟子為什麼要以講故事的方式來回答梁惠王“民不加多”的疑惑?結合材料四思考該問題

明確: 他沒有直接回答“民不加多”的'問題,而是用梁惠王熟悉的事例來設喻,化抽象為形象,化概念為具體,從而生動、有趣、有力地陳說事理,辯論是非,富有雄辯性、鼓動性和邏輯性。

孟子想充分利用梁惠王想爭奪人力的心理來宣傳他的“仁政”思想。 他通過設喻——設下了圈套,誘使對方在不知不覺中說出“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孟子趁機說出:“王如知此,則無望民之多於鄰國也。”回答了“民不加多”的原因。梁惠王認為自己對待百姓的政策比鄰國好,但孟子卻指出,梁惠王的政策雖好,但與鄰國相比,不過是“五十步笑百步”,本質上都是相同的。也就是孟子用“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說明梁惠王比別的國君好不了多少。 文章就很自然地過渡到“使民加多”的根本措施上,這也就是孟子“仁政”思想的具體內容。

3、他“仁政”思想的實施需要經歷“王道之始”“王道之成”兩個階段,孟子認為“王道之始”要採取哪些措施?將會產生怎樣的效果?“王道之成”還需要採取哪些措施?將會產生怎樣的效果?

明確:不違農時 數罟不入洿池 斧斤以時入山林

谷與魚鱉不可勝食,材木不可勝用,是使民養生喪死無憾也。養生喪死無憾,王道之始也。”

“五畝之宅,樹之以桑 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 百畝之田,勿奪其時

謹癢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飢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6、有人評論:“讀孟子文,令人感到氣勢磅礴,感情激越,銳不可當”。請你總結一下,本文是如何體現這種文氣的?

明確:準確運用比喻、排比、對偶手法。本文“五十步笑百步”明白曉暢,喻意深刻。排偶句式的運用,可突出思想,深化感情,增強氣勢

(四)總結全文,拓展探究

1、本文彰顯了孟子的“仁政”思想,體現了他的治國夢想,它使你聯想起孟子的哪些名言?

2、孟子的治國夢想在當時能實現嗎?在後世的治國者中有所傳承嗎?我們能從中得到什麼啟示呢?

(五)佈置作業

1、將本文的文言常識按實詞、虛詞、通假字、句式特點分類整理好。

2、課後背誦全文。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