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體詩八首 教案教學設計

來源:才華庫 7.8K

第二課時 

近體詩八首 教案教學設計

一、檢查作業及背誦情況

二、欣賞品味

1.《山居秋螟》

王維詩中有畫,試以“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兩句為例,說說他畫了怎樣的意境。

明確:這兩句寫得很有技巧,而用筆不露痕跡,使人不覺其巧。詩人先寫“竹喧”“蓮動”,因為浣女隱在竹林之中,漁舟被蓮葉遮蔽,起初未見,等到聽到竹林喧聲,看到蓮葉紛披,才發現浣女、蓮舟。這樣寫更富有真情實感,更富有詩意。

(解說:體會意境,要在瞭解文意的基礎上進行。瞭解文意是分析的過程,偏重於理智;體會詩味則是綜合的過程,偏重於感情,二者不可偏廢。)

2.《越中覽古》

試析對比手法在詩中的作用。

詩人給我們展示了兩幅畫面:一幅是戰士們個個脫下戰袍,換上了“錦衣”,向國人炫耀他們的戰功;另一幅是宮女們個個打扮成花一般的美人兒,在宮殿裡恣情歡樂。這表明越王勾踐已經把昔日的屈辱和苦難忘得一乾二淨,而完全陶醉在勝利的喜悅之中。這樣做的結果必然使勝利化為烏有--“只今惟有鷓鴣飛”,就是證明。如此強烈的對比是很能發人深思的。

詩篇將昔日的繁盛和今日的淒涼,通過具體的景物,作了鮮明的對比,使讀者感受特別深切,對照極為強烈,前面寫得愈著力,後面轉得也就愈有力。

為了充分地表達主題思想,前三句一氣直下,直到第四句才突然轉到反面,就顯得格外有力量、有神采。這種寫法,不是筆力雄健的詩人,是難以揮灑自如的。

(解說:要抓住詩體的藝術特點來教。)

3.《登高》

重點計論情景交融的特點。(略)

(解說:詩擅長於抒情,是抒情的最高藝術。懂得了詩歌的字面意思,不一定就懂得這首詩。欣賞詩歌是一種審美活動,必須滲透感情內容。因此,要把握詩篇的題旨,就要引導學生按詩體的特點讀詩。)

三、課堂訓練

簡析李白的另一首懷古詩《蘇臺覽古》,分析兩者比較手法運用的異同。

此兩詩都是覽古之作,主題相同,題材近似,但越中一首,重在明寫昔日之繁華,以四分之三的篇幅竭力渲染,而以結句寫今日之荒涼抹殺之,轉出主題。蘇臺一首則著重寫今日之荒涼,以暗示昔之繁華,以今古常新的自然景物來襯托變幻無常的人事,見出今昔盛衰之感,所以其表現手段又各自不同。從這裡也可以看出詩人變化多端的藝術技巧。

(解說:能充分調動學生的自學積極性,拓展了知識,又深入理解了同一表達手法運用不同而產生的不同作用。)

四、課堂總結

我們學習的這幾首詩,千百年來,傳誦不絕。對這些文學珍品,課後只要反覆細讀,還會吸收更多的藝術營養。涵泳於其優美的文句之中,還會有新的感受。)

五、佈置作業

試寫一首絕句,題目自擬,可以不管平仄,但讀來要有一點詩意。

(解說:大學聯考堅持考詩歌鑑賞,只教給學生分析的方法是不行的,還要指導學生動手寫詩歌。)

(設計者:魏華中)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