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城 教案教學設計

來源:才華庫 1.92W

教學目的:1.學會”窺一斑而見全豹”,通過對長篇節選的本文的學習,瞭解湘西的人性美及<邊城>的藝術特色 

邊城 教案教學設計

        2.培養健康向上的感情 

教學方法:點撥 

教學時數:一課時 

教學步驟:.匯入:人類的真愛有什麼?(親情 愛情 友情.親情又包括父子母子情 祖孫情  手足情等) 

一,總體感知:1。本文表現的是什麼感情?(愛情和親情中的祖孫情  手足情.) 

2.具體怎樣表現的? 

祖孫情:爺爺:疼愛孫女:勸其莫坐熱石頭,怕她生板瘡; 

關心孫女:述說故事,解其孤獨 

                     教育其做人”不許哭,要紮實一點,結實一點” 

                     關心其婚事,親到城裡去探 

為她唱歌,幫其傳情 

翠翠依戀爺爺: “到門外高崖上去喊叫她的祖父要他回家裡來”“祖父不理會”她“很覺得悲傷”“我要你” 

                    爺爺來慢了就哭 

                    “爺爺,我一定不走” 

    孝敬爺爺:為爺爺“安排晚飯在燈光下跑來跑去” 

                    不敢生爺爺的氣 

愛情:儺送愛翠翠:拒絕團總女兒的碾坊,站在高崖上為她唱了半夜的歌 

翠翠愛儺送:在他又軟又纏綿的歌聲中做有趣的夢,“像跟了這聲音各處飛” 

            獨守渡船痴心地等待離去的情人歸來 

手足情:大老(兄):喜歡翠翠卻離開家鄉成全弟弟的愛情 

        儺送(弟):為手足情而暫時捨棄愛情 

二.重點研討: 

1。“各人應得的一分哀樂”一語中“哀”作何解,“樂”作何解? 

“樂”在各人都是自覺自願真心實意地為對方付出 

“哀”在爺爺愛孫卻不能陪她到老; 

翠翠愛爺爺卻不能長與其廝守; 

大老愛翠翠卻只能孤獨地離開,闖灘而死; 

儺送愛翠翠卻痛失仁兄,愛情與手足情不能兩全 

翠翠愛儺送卻只能在希望渺茫中孤獨地苦等 

2.他們之間的感情表現了什麼?(人類心靈的明淨,人性的純美) 

3.“為人類的‘愛’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說明”說明了什麼? 

   ------“愛”是純潔的無私的,不計得失,不求回報,甘心付出,甘願犧牲。它是人間最美好的感情。 

4.如此美好的感情,如此純美的人性發生於什麼環境下? 

---------風光秀麗、民風淳樸的湘西。 

4.文中具體是怎樣表現的? 

 黃昏時:白塔  桃花色的薄雲  杜鵑叫個不停  溫柔美麗平靜 

 深夜時:一匹大螢火蟲尾上閃著藍光  月光如銀子,無處不可照及 草叢中蟲聲繁密如落雨 

       一隻草鶯“落落落落噓”囀著它的喉嚨,又好象明白這是半夜不應當那麼吵鬧,便仍然閉著那小小眼兒安睡   歌聲又軟又纏綿   月光極其柔和,溪面浮著一層薄薄白霧 

三.分析鑑賞人物語言有什麼特點? 

  翠翠的語言:24--25頁“讓爺爺滿城打鑼去叫我,點了燈籠火把去找我” 

            27頁:“我像跟了這聲音各處飛,飛到對溪懸崖半腰,摘了一大把虎耳草” 

            30頁:“鳳灘、茨灘不為凶,下面還有繞雞籠;繞雞籠也容易下,青浪灘浪如屋。” 

爺爺的語言:26頁:“不許哭,做一個大人,不管有什麼事都不許哭。要硬扎一點,結實一點,才配活到這塊土地上” 

                 “後來的事情當然長得很,最重要的事情,就是這種歌唱出了你。” 

                 “大老,你這個人,又走車路又走馬路,是怎樣一個狡猾東西“ 

“‘炒菜要人吃,唱歌要人聽’可是人家為你唱,是要你懂他歌裡的意思” 

“一定是個最快樂的人作的,因為他分給人的也是許多快樂;可又像個最不快樂的人作的,因為他同時也引起人不快樂” 

大老的語言:28頁:“你把寶貝孫女兒送給了會唱歌的竹雀吧。” “你要竹雀做孫女婿,竹雀在那裡啊” 

  ------說話像吟詩作歌,富有哲理性和湘西苗族地方色彩,“每一句都‘鼓立’飽滿,充滿水分,酸甜合度,像一籃新摘的煙臺瑪瑙櫻桃。” 

四.課外拓展 

研討:1。作者沈從文為什麼能把邊城湘西普通人的生活寫得如此美好? 

“山頭夕陽極感動我,水底各色圓石也極感動我,我心中似乎毫無什麼渣滓,透明燭明,對河水,對夕陽,對拉船人同船,皆那麼愛著,十分溫暖地愛著/------我看到小小漁船,載了它的黑色鸕鶿向下流緩緩劃去,看到石灘上拉船人的姿勢,我皆異常感動且異常愛他們。-----這時節我軟弱得很,因為我愛了世界,愛了人類。”( 家書) 

2.既然本文作者充滿“愛”寫了人間的愛和真情,為何不以愛或與真情有關的詞語作題目,而以“邊城”為題? 

-------沈從文是湖南鳳凰縣苗族人,生於湘西長於湘西,21歲時抱著對新的人生和新的世界的熱烈追求與嚮往才來到北京,然而迎接他的是帝國主義、封建軍閥和官僚們共同統治下的黑暗天地,他每日每時目睹的是一群自私、懦弱、虛偽、卑鄙卻又冠冕堂皇、假冒斯文的靈魂。“五四”運動創造的精神使他愈來愈堅信:目前這個黑暗社會舊有的一切實在不能也不應繼續存在下去了。我們這個老大的國家要脫離目前的苦難,惟有重造有形的社會和無形的觀念。因此,重造國家、重造民族品德成了沈從文最熱切、最堅決的追求。為此,他一面以憤怒、顫慄的感情,選擇男女關係為解剖的切入點,對都市上流社會庸俗小氣自私市儈的眾生相進行了細緻入微地描畫,另一方面他又把探尋的目光轉而投向他早年生活過的每那個“充滿原始神祕的恐怖,交織著野蠻與優美、 浪漫與嚴肅的”湘西社會,憑著他對故鄉下層人民懷有的那份“無可言說的溫愛”之請,用熱情、迷醉的歌喉對那裡的風物唱出了一曲又一曲心靈的戀歌,而了《邊城》正是其中最優美動聽的一支。 

  “邊城”是大城市的對立面,這是“中國另外一個地方另外一種事情”。《邊城》所寫的那種生活確實存在過,但到《邊城》寫作時(1933---1934)已經幾乎不復存在。他在《長河。題記》中說:“去鄉已十八年,一入辰河流域,什麼都不同了。表面上看來,事事物物自然都有了極大進步,試仔細注意注意,便見出在變化中的墮落趨勢。最明顯的事,即農村社會所保有的那點正直樸素人情美,幾乎快要消失無餘,代替而來的卻是近二十年實際社會培養成功的一種惟惟利的人生觀。” 

由此,不難看出,他創作《邊城》的用意在於要跟兩種現實進行對照:一種是用“邊城”人的淳樸、善良、正直、熱情跟都市上流社會的虛偽、懦弱、自私、勢利、男盜女娼相對照;二是把湘西社會的“過去”與“當前”相對照,即把過去的“人情美”與今天的“惟惟利的人生觀”相對照。在這兩種對照中,使人們能夠“從一個鄉下人的作品中,發現一種燃燒的感情,對於人類智慧與美麗的傾心,健康誠實的讚頌,以及對於愚蠢自私極端憎惡的感情”。 

《邊城》是一個懷舊的作品,一種帶著痛惜情緒的懷舊,它既是現實主義的,又是浪漫主義的,生活是真實的,又是理想化的。它“精緻,結實,勻稱,形體雖小而不纖巧,是我的理想的建築。這廟裡供奉的是‘人性’。我要表現的本是一種‘人生的形式’,一種‘優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從文小說習作選。代序》) 

他主張:好的作品除了使人獲得“真美感覺之外,還有一種引人‘向善’的力量。” 

五.佈置作業:利用可以利用的條件瞭解沈從文及其創作,閱讀《邊城》。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