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戲八年級上冊語文教案

來源:才華庫 1.56W

作為一位優秀的人民教師,總歸要編寫教案,編寫教案助於積累教學經驗,不斷提高教學質量。那麼應當如何寫教案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社戲八年級上冊語文教案,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社戲八年級上冊語文教案

一、創設情境

童年對許多人來說,都是美好快樂的。在成人後回憶往事,對當時的人和事,更是充滿一種浪漫的理想色彩,是一段永生難忘的體驗。

(2)作者介紹及題解:

魯迅在談到自己青少年時代的生活和思想時曾說:“我母親的母家是農村,使我能夠間或和許多農民相親近。”(《集外集拾遺》)這一種十分可貴的“親近”,對魯迅有著重要而深刻的影響。魯迅雖然出生在城市紹興,但從小就同農民和農村保持密切的聯絡。少年時代的魯迅接觸長媽媽等貧苦善良的農民,受到他們的啟發和教育。特別是魯迅家庭破落以後,他更瞭解農民痛苦的生活,更同情他們悲慘的命運。這些都反映在他的作品中。《社戲》就形象地表現了迅哥兒和農民少年的美好友情,熱情地歌頌了農民孩子高尚、淳樸的品質。

《社戲》的故事情節很簡單,是用第一人稱寫的。課文敘述“我”(即作品中的“迅哥兒”)與外婆家的農民孩子在看戲前後的一些有意思的事。魯迅把這些事寫得十分生動有趣,使人讀後印象深刻,難以忘懷。

在魯迅寫作《社戲》的那個年代,一般作家不大願意去描寫農民;有的人即使寫了農民,也是瞧不起農民,甚至歪曲農民。魯迅能寫出象《社戲》這樣歌頌農民高尚品質的作品,是很了不起的。

(3)正音

(歸)省:xǐng行輩:háng憚:dàn絮叨:xùdāo怠(慢):dài攛掇:cuānduō鳧(水):fú潺潺:chán (歌)吹:chūi蘊藻:yùnzǎo (家)眷:juàn漂渺:piāomiǎo糾葛:jiūgé

(4)補充註釋。

(1)社戲:社、原指土地神或土地廟。在紹興,“社”是相當於“村莊”的區域名稱;社戲就是社裡每年在一定的時間所演的戲。(2)日裡:白天。(3)神棚:供神名牌位的涼棚,演社戲時,搭在戲臺正對面,意思是請這些神看戲。(4)白篷船:船篷沒有加油漆的船,舊時紹興人民一般都使用這種船。(5)烏篷船:在白篷上用桐油抹黑,課文中指財主鄉紳使用的船。

二、誦讀積累,整體感知。

(一)範讀課文(或聽磁帶錄音):

l.畫記自己難以讀準、難以理解的字詞。

2.用圈點勾畫法標出自己最欣賞的詞、句、段。

3.瞭解課文內容,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學生自由誦讀課文,理清文章結構。

(教師可適當提示:本文的線索是什麼?根據線索劃分課文部分。)本文的線索是到趙莊看戲。

(1)看戲前(1—3段)——(2)看戲中(4—30段)——(3)看戲後(3l一49段)

三、合作探究,平橋“樂”事。

1、“我”是在什麼時令隨母歸省小住平橋村的?

討論明確:“本來是凡有出嫁的女兒,倘自己還未當家,夏間便大抵回到母家去消夏”,這是還未當家的已嫁女兒的一般情況;“那時我的祖母雖然還康健,但母親也已分擔了些家務”,母親的情況不同於上述的已嫁女兒,“所以夏期便不能多日的歸省了,只得在掃墓完畢之後,抽空去住幾天”。清明掃墓完畢之後的天數,可能多,也可能少,“我”隨母歸省小住平橋村,當在春末夏初的時令,所以能夠看到“春賽”、社戲,吃到羅漢豆。

2、平橋村是怎樣一個村莊?“我”在平橋村得到了什麼樣的優待?表明了村民的什麼特點?(村中居民熱情好客,民風淳樸的小村莊)

討論明確:平橋村近海臨河,“住戶不滿三十家,都種田,打魚”,是一個勞動人民住居的環境優美的小村莊。“在小村裡一家的客,幾乎也就是公共的”,村民們因為“我”的到來,特地“許可”自己的孩子“減少工作”,“伴我來遊戲”,熱情好客,十分優待“我”這個小客人。而且他們不拘禮教,“我們”偶爾吵鬧起來,打了輩份很高、應該稱之為“太公”的小朋友,也沒有人想到這是“犯上”,民風淳樸。

3、“我”在平橋村有哪些樂事?

討論明確:“我們”每天大都掘蚯蚓,穿釣鉤,“伏在河沿上去釣蝦”,“不半天便可以釣到一大碗。這蝦照例是歸我吃的”。“照例”,表明釣得的蝦總歸“我”吃,已成定例,小朋友們也都熱情好客,十分優待“我”這個小客人。“我”看著在清澈的河水中,呆子似的蝦“用了自己的兩個鉗捧著釣尖送到嘴裡去”,被釣上來,自然樂趣甚濃;吃著自己和小朋友一起釣來的蝦,更會甜在心裡。 “我們”還常一同去放牛。黃牛水牛都“敢於欺侮我,因此我也總不敢走近身,只好遠遠地跟著,站著”;小朋友們便不再原諒“我”會讀詩經,“全都嘲笑起來了”。這嘲笑是善意的,實際是鼓勵“我”大膽些,勇敢些。“我”怕牛,還因此而被嘲笑,卻還跟著去放牛,哪怕去了也只是“遠遠地跟著,站著”,是多麼願意和這些小朋友在一起,在這放牛被嘲當中,更表現出彼此的親密。“我”跟著小朋友放牛,也自有一種很濃的樂趣。

4、本篇題為“社戲”,重在敘寫去看戲,寫這些在平橋村的一般樂事又有什麼樣的作用?(多方表現樂趣,鋪墊趙莊看戲。樂趣極濃,戲應更有趣吸引讀者看下去)

討論明確:寫這些小住平橋村的一般樂事,既多方面地表現出那段生活的樂趣,使作品內容豐富,具有生活實感;更由於這裡寫了釣蝦、放牛這兩件樂事,第二部分開頭的“至於我在那裡的第一盼望的,卻在到趙莊去看戲”,就與之構成遞進兼有轉折的關係。釣蝦、放牛已是樂趣甚濃,“第一盼望”的“看戲”自更樂趣無窮。這樣,就為寫最大樂事――看戲作了鋪墊,吸引讀者讀下去。

(這一部分寫“我”隨母親歸省在平橋村的生活,意在突出人物活動的環境,同時簡寫一些“趣事”,為下文詳寫“看戲”中的趣事作鋪墊。)

四、總結儲存,體驗拓展。

1、總結儲存:這樣一個偏僻的小村莊,卻是“我”的“樂土”。那是因為:

(1)“我”可以免讀“秩秩斯干幽幽南山”一類難懂的書,可以自由歡樂地生活。

(2)這裡有許多年齡相仿的小朋友陪著“我”玩,彼此平等,沒有封建禮教的約束。

(3)每天可以釣蝦,放牛,生活豐富多彩,並充滿了友愛和情趣。

2、體驗拓展:

(1)朗讀課文第一部分,在體味中說說自己的童年趣事。

(2)預習第二部分,初步體會夏夜航船去看戲途中的景物描寫和表現作用。

第二課時

一、再述樂事,匯入看戲。

(生活樂事的敘述將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使學生對看戲部分產生濃厚的探究慾望。)

二、默讀看戲,梳理過程。

(一)默讀第二部分看社戲的全過程。並思考:圍繞社戲主要寫了哪幾件事?並據此劃分好這部分的層次。

討論明確:一層(4—9段):看社戲前的波折;二層(10—13段):去看社戲途中的見聞感受,三層(14—21段):在趙莊看社戲;四層(22—30段):看社戲後深夜歸航。

三、合作探究,互動釋疑。

(讓學生在合作學習中感受語文美,在探究中發現語文的思想美,在誦讀中體驗語文的情感美。)

1、看戲之前遇到了什麼波折,後來是如何解決的?為什麼這樣寫?

討論明確:看社戲前確實遇到了一些波折,如一時叫不到船,母親不準“我”和別人一同去,又怕外祖母擔心等,還恰如其分地渲染了“我”的掃興。然而,這些“困難”又逐一地被小夥伴們解決了:首先解決了船的問題,接著又擺三條理由:一是船大;二是“我”不亂跑;三是大家又懂水性。並且還用寫包票的話作了保證,讓外祖母放心,實現了“我”去看社戲的願望。這樣敘寫既突出了雙喜等小夥伴的友愛、聰慧的品德,同時也顯得文筆曲折,文意跌巖。

2、文中為什麼說笛聲宛轉悠揚,使“我”“沉靜”,然而又“自失”起來呢?

討論明確:“自失”是指“我”聽得出神,忘了自己。這是因為被美麗的夜景陶醉而出神的緣故。

3、“我”在航船去看戲途中產生過什麼誤認?寫這些具有什麼樣的表現力量?

討論明確:“我”在航船去看戲途中曾產生過兩點誤認:一是把途中的“松柏林”誤認為趙莊,一是誤把“漁火”誤認為戲臺上的燈火。心急才產生了誤認,寫這兩點誤認,既構成了情節的曲折,又進一步表現出“我”急欲去到趙莊,看到演戲的心情(板書:誤認心急生誤兩誤曲折更現心急)。

4、“我”在望到戲臺時的心情怎樣?

討論明確:“我”望到“莊外臨河空地上的一座戲臺,模糊在遠處的月夜中,和空間幾乎分不出界限”,那縹緲月夜空間的戲臺,使“我”疑心是“畫上見過的仙境”,深被吸引,無限歡喜,更全神貫注地一直望到“臺上顯出人物來,紅紅綠綠的動”。無限歡喜、興奮之情。

5、在作者筆下,“我”所急切要看到的戲好看嗎?為什麼?

討論明確:不好看。

①想看鐵頭老生翻跟頭,但那老生卻沒翻。②想看到“蛇精”和“跳老虎”,但等了許久都不見出來。③最怕看“老旦”,然而“老旦終於出了臺”,並不停地唱著。

還可以從哪些地方看出戲不好看?

文中孩子們“喃喃的罵”,“不住的吁氣”,“打起呵欠”等,這些孩子的神態描寫,也從側面表現了戲不好看。

6、既然戲不好看,大家也就一致贊成回去了。課文中月夜歸航這一部分寫得也非常精采。但為什麼沒有寫沿途所見的景物呢?

討論明確:因為前面第11節已著重寫了兩岸景物,所以這節略了這部分內容。

7、夜深了,人乏船慢,興致將盡,在小說將要結束之際,偷豆一事又把情節推向了高潮。為什麼說“偷”?“偷”誰的豆?

討論明確:孩子們認為揹著大人摘豆吃是不應該的,所以直言不諱地說“偷”。可是他們不是竊取別人的東西來肥私,有趣的是把自己家最好的勞動果實奉獻給夥伴享用;“偷我們的罷,我們的大得多呢。”這些話足以表現出這群農家孩子熱情好客,淳樸善良,天真活潑。

8、由此,我們想—想,小夥伴們這樣熱衷於來看戲的真實的原因是什麼?

討論明確:(1)對少年兒童來說,對未知事物或新鮮事物的追求與探索遠比得到它更有吸引力;(2)小夥伴們更在乎的是在看戲途中彼此可以無拘無束,自由自在地玩耍。所謂“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小夥伴們真正感興趣的不在社戲,而在看戲前後的那種氣氛、感覺。

四、品讀賞析,景物描寫。

1、去趙莊看戲的途中,課文從哪幾個方面來描寫夏夜行船的美景的?

討論歸納:

嗅覺:(清香、水氣)

視覺:(淡黑的起伏的群山,踴躍的鐵的獸脊似的)

聽覺:(似乎聽到了歌吹)

想象:(……幾點火,料想便是戲臺)

2、這樣描寫看戲途中的情景,起著什麼樣的作用?表現了“我”什麼樣的心情?

討論歸納:作者藉助“我”,一路上領略了江南水鄉的夜景。這段描寫,從感覺入手,描繪了豆麥、水草的清香、淡黑起伏的連山、皎潔的月光、閃亮的漁火、宛轉悠揚的笛聲、孩子們的歡笑聲,寫得有聲有色有味,然而更有情。寫連山,以動寫靜;寫笛聲,以聲傳情;寫漁火,由遠及近。這樣寫,既給人一種詩情畫意之感,又將社戲在仙境般的景緻中呈給讀者。同時也表現了我急欲看到社戲的急切心情。

3、明確下列幾個問題:

(1)“朦朧”在句子裡作什麼詞用?

“朦朧”原來是形容詞,現在作動詞。(下文中“模糊”也是這種用法。)

(2)為什麼說連山像鐵的獸脊似的踴躍向船尾跑去?

這樣寫既形象真切,又突出了船行的快。

4、至於“深夜歸航”的描寫又怎樣呢?為什麼說“航船”像條“大白魚”呢?

要求同學與上面的寫景比較,討論明確:

從趙莊回平橋村途中的描寫以仙境再擬社戲,“回望戲臺在燈火光中,卻又如初來未到時候一般,又漂渺得像一座仙山樓閣,滿被紅霞罩著了。”另外,還寫得帶有童話色彩,如“那航船,就像一條大白魚揹著一群孩子在浪花裡躥”,烘托出了孩子們看社戲安全歸來的愉快場景。

(讓學生在品讀賞析中體會自然之美和語言之美,領會小說景物描寫的特色,培養學生的審美意識和審美能力。)

五、總結儲存,歸納特色。

1、總結儲存:這是一段優美清麗的自然環境描寫,它寫出了農村夜景的清新,寫出了行船之快,也很好地烘托了“我”急於看到社戲的迫切心情,情與景有機的交融在一起。

2、學生在討論交流的基礎上歸納特色:

抓住景物特徵進行描寫,充分調動多種感覺器官,運用多種修辭方法,融情於景,才能描繪出一幅幅優美的圖畫。具體地說:

1、景物描寫多側面。《社戲》在描繪農村自然景物時,分別從色彩、聲音、視覺、聽覺、嗅覺各個側面著筆,恰如多重奏管絃曲,給人以十分豐富的感覺,景物的立體感由此產生。

2、景物描寫多層次。這裡所說的層次,主要指景物的空間位置,《社戲》中能清晰地顯示出遠景、中景、近景三個層次。

六、片斷仿寫,體驗拓展。

1、找出描寫山、戲臺、航船的比喻句,並加以進一步體會體會。

2、按照課文中景物描寫的方法,仿寫一段自己所熟悉的景緻。

《社戲》賞析

魯迅先生的社戲,我看到一種天真爛漫的東西,作者通過對童趣事的回憶讚美農民的善良與高尚.

因為書上寫得大多都是反映農村景物的,因此讀起來就顯得特別親切,一幅美麗的“農村夜景圖”彷彿映入我的眼簾:藍藍的天空、圓圓的明月、石板型的小橋、小巧玲瓏的划船。“我”和一群活潑可愛的農村孩子來到河邊,他們下船、點篙。飛一般的在月下航行,沿途的夜景真美呀!“豆麥散發出草香味,河邊的小草、朦朧的月色、淡黑的群山、依稀的趙莊、婉轉悠揚的笛聲,還有點點漁火等等。這些本來是農村中很普通的景色,也是我們農村孩子很熟悉的,但經過魯迅的一番藝術加工,看上去簡直變成了人人嚮往的神仙美景了。從這裡也可以看出魯迅對農村的懷戀,對他小時候在外婆家的眷戀之情。同時更激起了我和農村孩子對自己家鄉的熱愛。

在魯迅筆下,一些普通的農家孩子,都是那麼可愛,純樸,他們的思想又是那麼高尚無私,真切體現當時農村孩子的'風貌。在這些孩子中我更喜歡雙喜和七斤,他們勇敢無私,熱情活潑,熱愛勞動。雙喜更是個講義氣的人。七斤也常和小魯迅玩抓蟋蟀的遊戲,他們從不計較,和睦相處,成為了真正的好朋友。

我反覆地讀者這篇我最喜歡的小說《社戲》,彷彿感到整篇作品中的每一個詞都傾注著魯迅對農村孩子深深的愛,我真切地感受到農村孩子也是很幸福的。

《社戲》全文原有前後兩個部分,課文節選自後一部分,描寫作者幼時一段看社戲的往事,表現對童年美好生活的回憶和留戀的心情。

童年對許多人來說,是快樂美好的,是一段難忘的體驗。在成人後回憶往事時,對當時的人和事,更是懷著一種浪漫的情感。本文作者塑造了一群淳樸可愛的農村孩子的形象,如雙喜、阿發、桂生等。這些小夥伴聰明活潑、膽大心細、熱情友愛。“我”看不成戲,“他們都嘆息而且表同情”;開船時“年幼的都陪我坐在艙中,較大的聚在船尾”以防萬一;看戲時桂生殷勤地為“我”買豆漿舀水;回家的路上阿發以“我們的大得多”為由,建議去“偷”自家的豆。這些都是他們純真童心的突出表現。

雙喜是小夥伴中“最聰明的”,好像小夥伴的小領袖一般,他的性格也表現得最為突出:他心細如髮,聰明伶俐,當“我”看不成戲,“急得要哭”時,雙喜馬上能想出“好主意”,並且能舉出讓“外祖母和母親也相信”的理由;鐵頭老生夜晚不翻筋斗,“我”很失望,雙喜又用“誰肯顯本領給白地看”來安慰“我”,表現了大哥哥般的親切體貼;他能拿主意,當老旦唱個沒完沒了,大家都已經厭倦但又不好說回去的時候,又是他提議回家;回程時大家偷阿發家的豆,雙喜後又勸止大家“再多偷,倘給阿發的娘知道是要哭罵的”,說明他善於為他人著想。魯迅一直深切關注兒童的成長,在《狂人日記》中呼喊“救救孩子”,在對故鄉極度失望的《故鄉》中,他也是從少年閏土身上看到了故鄉之美好,由兒童身上重新看到了希望。對於後代,魯迅作為長輩的心願是“自己揹著因襲的重擔,肩住了黑暗的閘門,放他們到寬闊光明的地方去;此後幸福的度日,合理的做人”。(《墳·我們現在怎樣做父親》)小說《社戲》中所展現的,也恰是兒童理想的成長環境。從散文集《朝花夕拾》不僅可看到作者對往事的深情追念,依依惜別,還可看到活潑好動,充滿稚氣、朝氣的早年魯迅。《阿長與〈山海經〉》一篇中他提到自己小時愛看那種有圖的《山海經》,對一切感到好奇,《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一篇不僅寫了百草園裡的可愛、好玩景象,還記敘了和小同窗們在三味書屋折梅花、尋蟬蛻,描小說繡像,從中可見作者一貫堅持的追求自然,不願受束縛之心。《社戲》實也是這種思想的體現。

本文的景物描寫極具特色。作者採用寫意筆法,從色彩、氣味和聲響等方面,描繪了月夜行船、船頭看戲、午夜歸航這幾個畫面,情景交融,充滿水鄉特色。色彩如豆麥的“碧綠”,遠山的“淡黑”,月光的“皎潔”,漁火、燈光的“紅”,航船的“白”;氣味如豆麥和水草的“清香”等;聲響如船行的“潺潺”聲,孩子們的笑聲,橫笛的“宛轉,悠揚”,諸方面寫得簡潔乾淨,生動傳神。作者還運用各種比喻、擬人等手法,如表現船行之快,用遠山來陪襯,“淡黑的起伏的連山,彷彿是踴躍的鐵的獸脊似的,都遠遠地向船尾跑去了”;直接描寫船,“那航船,就像一條大白魚揹著一群孩子在浪花裡躥”,化靜為動,增強了景物描寫的效果。

本文並不想一般地談論文章結尾的寫作技巧。“人生經驗通感”也不是隻靠結末一句才發揮自己的威力。它可以在行文中無處不在,滲透全文。但魯迅還能在讀者即將要放下書本時,使他們欲罷不能。手中的書本放下了,心裡的人生經歷的書本卻又翻開了。我們不得不欽服魯迅是善於把握這種“人生經驗通感”的聖手!

《社戲》學案練習

【基礎檢測】

1、給下列加點的字加拼音。

(1)歸省( ) (2)行輩( ) (3)攛掇( )

(4)鳧水( ) (5)蘊藻( ) (6)潺潺( )

2、根據拼音填漢字。

(1)_______(jué)蚯蚓(2)_____(xù)叨(3)欺_____(wǔ) (4)____(dài)慢

【綜合檢測】

下面語段中有三處表達錯誤,請找出並改正。

①建立文明城市不僅能夠提升市民精神生活的品位,而且可以進一步完善城市基礎設施。②在省級文明城市建立活動中,全市人民參與程度的高低和建立力度的大小是成功的關鍵。③我們要樹立“淮安是我家,文明靠大家”的觀念,以高度的責任感、積極的主人翁姿態參與到投身建立活動中去。④我們要共同維護淮安文明形象,形成助人為樂、扶貧幫困、和諧友善的社會風尚。

修改①:

修改②:

修改③:

【課內閱讀】

雙喜和六一公公是文中眾多人物形象中較為突出的兩個人,哪一個是詳寫的?他們兩人都對“我”母親打過“包票”,對小說中的這兩個情節你是怎樣理解的?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