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江號子》導學 教案教學設計

來源:才華庫 2.82W

整體感知

這首詩源於作者遊歷長江的感受,藉助於對江上號子的動人的刻寫,表達了對英雄般的船伕及其蘊涵的生命活力的敬仰之情。在詩中,號子和船伕兩種形象融為一體,共同塑就了一尊強悍而悲壯的生命雕像。

全詩共二十行,沒有分節,但大致可以分為三個部分:前面九行為第一部分,寫如生命浪潮般的川江號子;隨後的七行為第二部分,寫搏鬥在急流上的船伕;最後四行為第三部分,作者發出了幾許無奈的感慨。詩的原稿的末尾本來還有幾句:“歌聲遠去了,∕我從沉痛中甦醒,∕那新時代誕生的巨鳥,∕我心愛的鑽探機,正在山上和江上∕用深沉的歌聲∕回答你的呼籲”,作者後來把它們刪去了,用省略號留給讀者不盡的想象和餘味。

此詩的首行,就以“碎裂人心”將川江號子的撼人魂魄的音色展現了出來;隨後兩行中的“萬丈斷崖”和“飛箭般的船”,交代號子的“源地”,凸顯了號子的陡峭與迅疾。接下來的三行指明瞭號子的去向--“從懸巖到懸巖,∕從漩渦到漩渦”,它們在結構上與前三行相同,寫到號子的“回聲”的“震盪”,裡面滲透著悲音,“懸巖”和“漩渦”進一步烘托了號子的曠遠與激越。接著的三行,先用“吆喝”“長嘯”使號子具體化,然後用一個比喻“有如生命最凶猛的浪潮”,十分形象(“浪潮”和後面的“流來,流來”,恰好與江、號子同時取得了聯絡)地將號子與生命勾聯起來。

這一部分從不同側面刻寫了川江號子的氣勢,及其帶給詩人的聽覺上的震撼。“你”的使用,創設了詩人與船伕之間的對話關係,末了以“向我流來,流來”,將號子的巨集大音流引向了“我”。接下來的第二部分,便自然地轉入了“我”的視角。

第二部分連續用四個“我看見”,將“攝像鏡頭”直接轉向號子的發出者--船伕。先是“巨大的木船”映入眼簾,接著目光移向船上的“槳”,最後聚焦於槳邊的人。詩人用兩個比喻“眼中的閃電”、“額上的雨點”,來形容木船的急速行駛。很快,“雨點”的意象轉化成船伕們“千年的血淚”,詩人的感受也隨之升騰:那些“終身搏鬥在急流上的英雄”,“寧做瀝血歌唱的鳥,∕不做沉默無聲的魚”,傳達了船伕們充滿悲慨的心聲。

詩的最後四行(即第三部分),忽然插入“但是幾千年來”一句,其中“但是”既表示轉折,又承續前面三行的意緒;隨後的一個設問句“有誰……”,進一步渲染了川江號子的孤寂與悲慨。

問題探究

一、這首詩是怎樣表現“川江號子”的?

“川江號子”是較為常見的題材,容易寫成一種應景的詠物詩。這首詩著眼於作者的內心感受,用力刻畫號子和船伕帶來的心靈震動。詩中主要有兩類意象,一類是聽覺意象,如“呼號”“回聲”“吆喝”“長嘯”,用來描寫號子;一類是視覺意象,如“懸巖”“漩渦”“木船”“槳”“雲”“樹”“野廟”等,一部分用來直接描寫船伕,一部分用來側面烘托號子。在閱讀過程中,這兩類意象會交匯在一起,給人以視聽的雙重震撼。還有些意象也屬於視覺意象,如“閃電”“雨點”“血淚”,但是虛寫,因為包含了比喻和想象的成分。

二、如何理解這首詩在當時的特殊處境?

如果聯絡這首詩的寫作年代就會發現,在當時充斥粉飾、虛誇、歌舞昇平的作品的詩壇上,它是一個危險的“異類”,連同詩人一起受到了無情的批判。可參考後面“有關資料”,領會這首詩的遭遇賦予詩的另一層悲壯的情調。詩中“寧做瀝血歌唱的鳥,∕不做沉默無聲的魚”,既是船伕們悲慨心聲的傳達,又是詩人放聲歌唱的渴望的袒露;“但是幾千年來∕有誰來傾聽你的呼聲”,在渲染千年舟子的亙古孤寂同時,也一定程度上暗含著詩人內心的痛苦。

語言品味

這首詩採用了自由詩體,句式十分靈活,也沒有嚴格的押韻,但讀來給人一種強烈的節奏感。這主要是因為詩人遣詞造句的獨具匠心。

一、人稱的巧妙變換。此詩中先用“你”指稱船伕,在詩人與船伕之間建立了一種對話關係,這裡雖然沒有直接描寫船伕,只聞其聲、未見其人,但川江號子的聲浪已洶湧而來;然後,經由“向我流來,流來”的過渡,詩中又用“我”轉入對船伕的視覺感受,在此詩人充當了旁觀者的角色,號子退為背景;最後,再次運用“你”,回到與船伕的對話,凸顯了船伕及號子的孤寂與悲慨。

二、語詞的復沓與對仗。如開頭三行中的兩個“來自……”,接著三行中的兩個“從……”,以及後面連續四個“我看見……”,都以語詞的復沓造成了某種語氣急切的效果;而“一陣吆喝,一聲長嘯”,“眼中的閃電,額上的雨點”,“寧做瀝血歌唱的鳥,∕不做沉默無聲的魚”,則藉助於對仗形成了鏗鏘的節奏。加上“上”“蕩”、“嘯”“潮”、“電”“點”的不規則押韻,使得這首詩的旋律感十分明顯。這種旋律,是與川江號子的氣勢是一致的。要引導學生通過朗誦細細品味。

有關資料

一、作者簡介

蔡其矯,1918年生於福建晉江園阪。1930年入培元中學,在學校壁報《激流》上首次發表文章;1935年轉到上海暨南大學附中,參與“地下救國會”。1938年11月,入延安魯迅文學院文學系,次年10月前往晉察冀邊區的“華北聯合大學”,之後任文學系教員,講授“作家與作品研究”課,受普希金和雨果作品的影響開始寫詩。1942年因閱讀惠特曼《草葉集》而受影響,寫成《肉搏》,為成名詩作。1948年秋被調到平山東黃泥中央社會部培訓班,1949年4月隨中央進入北京。1951年起在中央文學研究所任教員,1955年冬到海軍東海艦隊的舟山基地和廈門基地的觀通站、海岸炮和炮艇上考察並寫作。1956年,由作家出版社出版第一部詩集《回聲集》,同年秋至次年春跟隨南海艦隊從廈門到廣東旅行,遠至西沙群島。1957年11月,由上海新文藝出版社出版專寫東海和黃海的詩集《濤聲集》,不久去武漢長江規劃辦公室掛職政治部宣傳部長,在考察漢江、長江途中寫成《霧中漢水》《川江號子》等詩。1958年1月出版詩集《回聲續集》。同年被錯劃為“右派”,於年底回福州,在省文聯當專業作家。1979年出版《司空圖〈詩品〉今譯》,次年起陸續出版詩集《祈求》《雙虹》《生活的歌》《福建集》《醉石》《傾訴》等。

二、詩人蔡其矯(公木)

三、關於蔡其矯1950年代的詩(洪子誠、劉登翰,程光煒)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