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國論》教案8 教案教學設計

來源:才華庫 1.39W

六國論 

教學目的:

⒈借古喻今的寫法

⒉對比論證的寫法

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課

二、解題

簡介作者和寫作背景

三、整體感知

⒈自由朗讀,質疑解難

⒉思考:六國破滅的原因是什麼?作者是從哪兩個方面闡釋的?

明確:                      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

      六國破滅,弊在賂秦〈

不賂者以賂者喪,蓋失強援,不能獨完

四、分析第一部分

⒈齊讀

⒉結合註釋翻譯本段

⒊討論:作者是怎樣提出中心論點的?這種方式有何好處?

明確:開門見山;提挈下文,總貫全篇。

五、分析第二部分

㈠第二段分析

⒈自讀,翻譯

⒉本段是從哪個方面論證六國破滅原因的?作者是怎樣論證的?

明確: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具體論證如下:

秦:攻取所得――受賂所得 

                             ﹥固不在戰矣

      諸侯:賂秦所亡――戰敗而亡

態度:祖父創業之難――子孫割地之易              ﹥至於顛覆

 對比﹤                                                      理固宜然

        處境:一夕安寢――秦兵又致

矛盾:土地有限――秦國無饜

﹥故不戰而強弱勝負已判矣

               結果:奉之彌繁――侵之愈急

     引證:  “以地事秦…火不滅”(形象生動)

                                ∣

↓ 

  以土地換和平―→日削月割,以趨於亡

⒊小結

本段就賂秦的國家(韓魏楚)滅亡的原因進行論述,有理有據,確鑿有力的論證了中心論點。

㈡第三段分析

⒈齊讀,藉助註釋翻譯

⒉本段是從哪個方面論證六國破滅原因的?作者是怎樣論證的?

明確:                               正面:齊燕趙

不賂者以賂者喪,蓋失強援,不能獨完〈

                                     反面:假設六國採取正確措施

⒊齊燕趙為什麼滅亡?作者對這三國滅亡的感情有什麼差異?

明確: 

諸侯國 直接原因 根本原因 感情色彩

齊國 與應嬴而不助五國 智力孤危

戰敗而亡 鄙夷

燕國 以荊卿為計 惋惜

趙國 牧以讒誅

⒋小結

本段就不賂秦的國家(齊燕趙)滅亡的原因進行論述,說明“不賂者”的滅亡也是“賂”的結果,把“賂者”的失敗和“不賂者”的失敗聯絡起來,正反結合,從而全面深入的論證中心論點。

六、分析第三部分

㈠第四段分析

①自由朗讀,翻譯

②第四段的哪句話概括了六國破滅的歷史教訓?是針對誰而言的?

明確:a、“為國者無使為積威之所劫哉。” (反面假設)

     b、一語雙關,似乎批評六國的“為國者”,其實告誡北宋的“為國者”“無使為積威之所劫”。

     ②第四段在全文中起什麼作用?

 明確:承上啟下,由上文的評析歷史,轉入下文的諷諫當朝統治者。

㈡第五段分析

   ①第四段已經總結了六國破滅的歷史教訓,那第五段是否多餘?為什麼?

明確:

借古諷今:“從六國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國下矣”

――“老泉論六國賂秦,其實借論宋賂契丹之事,而卒以此亡,可謂深謀先見之識矣。”(明何仲默)

――“末影宋事,尤妙。”(明陶望齡)

――“老泉論六國之弊在賂秦,蓋藉以規宋也。故言激切而淋漓。”

(清儲欣)

――“借六國賂秦而滅,以暗刺宋事,其言痛切悲憤,可謂深謀先見之智。”(清朱川許)  

②本段或明或暗作了多方面的對比,請找出來。

明確:

a、    六國――秦【爵位(諸侯)、實力(強弱)】

b、   北宋――契丹、西夏 

c、    北宋――六國

d、   契丹、西夏――秦  

通過這四組對比,諷諫北宋統治者勿重蹈覆轍,要奮起禦侮,積極謀求“不賂而勝之”之道

⒋小結

這是本文的結論部分,總結歷史教訓,諷諫北宋當局,語意深切,發人深省。

三、全文總結

本文以借古諷今的手法,用了引證、例證、對比、假設等論證方法,採用提問、假設、感嘆等形式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充分論證了六國破亡的原因,勸諫北宋統治者吸取歷史教訓,以六國為借鑑,對遼、西夏的侵犯奮起反抗,文章選材得當,典型,論證嚴密,是宋代散文不可多得的精品。

本教案轉載自蘇教版高中語文教學網:http//: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