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比較,把握規律--《荷花澱》教學片段實錄(教師中心稿) 教案教學設計

來源:才華庫 1.22W

重慶市渝北中學校 劉祖平 段成素

 

【導言】

《荷花澱》描寫荷葉、荷花的文字,很容易讓人聯想到已經學習過的《荷塘月色》中的相關語段。於是,我在課堂上組織學生深入比較,讓學生從中體會一些規律性的東西。

【實錄】

多媒體展示:1、“她們奔著那不知幾畝大小的荷花澱去,那一望無邊擠得密密層層的大荷葉迎著陽光舒展開,就像銅牆鐵壁一樣。粉色荷花箭高高地挺出來,是監視白洋澱的哨兵吧。”(《荷花澱》)2、“葉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層層的葉子中間,零星地點綴著些白花,有嫋娜地開著的,有羞澀地打著朵兒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裡的星星,又如剛出浴的美人。”(《荷塘月色》)

師:這兩個語段有哪些相同點?

生:描寫的都是荷葉、荷花。

師:這是說的描寫物件。還有呢?

生:都用了一些新穎貼切的比喻

師:既然有這麼多相同點,把它們的“崗位”互換一下行不行?為什麼?

生:不行。它們的作用不同。

師:作用有什麼不同?依據呢?

生:《荷塘月色》的語段抒發的是作者淡淡的喜悅。段前“我且受用這無邊的荷香月色好了”就是依據。

師:從語段的描寫本身能找到依據嗎?

生:能。“亭亭的舞女的裙”“一粒粒的明珠”“碧天裡的星星”“剛出浴的美人”都是非常秀美的喻體;而“嫋娜”“羞澀”原本又都是用來描寫女子姿態、神情的詞語。這些描寫很適合表現淡淡的喜悅。

師:《荷花澱》的語段呢?

生:“銅牆鐵壁”和“監視白洋澱的哨兵”都顯得很有力度,充滿了陽剛之氣,適合戰爭題材的小說。

師:能聯絡上下文具體說一說嗎?

生:暗示下文所寫的發生在這裡的一場伏擊戰。

師:還有什麼作用?

生(沉默)

師:我們知道,“花”一般是用來比喻象徵女性的,那麼“荷花箭” 比喻象徵課文中的哪些人?

生:以水生嫂為代表的一群青年婦女。

師:粉妝玉琢般的“荷花箭”都成“監視白洋澱的哨兵”了,作者這麼說,想預示以水生嫂為代表的一群青年婦女會怎樣呢?

生:預示以水生嫂為代表的白洋澱婦女的成長道路--從普通勞動婦女成長為堅定的抗日巾幗英雄。

師:有依據嗎?

生:有。課文的最後一段寫到:“這一年的秋天,她們學會了射擊。冬天,打冰夾魚的時候,她們一個個登在流星一樣的冰船上來回警戒。敵人‘圍剿’那百頃大葦塘的時候,她們配合子弟兵作戰,出入在那蘆葦的海里。”

師:王國維先生說:“一切景皆情語。”寫景是表情達意的需要,目的不同,所寫的景以及寫法往往也就不同,不能為寫景而寫景。還能舉出幾個例子來嗎?

生:為抒發離愁別緒,柳永描寫“楊柳岸曉風殘月”的冷落淒涼之景。

生:為烘托赤壁鏖戰的壯闊場面和周瑜指揮若定的英雄形象,蘇軾寫“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的雄奇壯麗之景。

【後記】

烏申斯基說過:“比較是思維的基礎。”要使學生對課文內容有深入的理解,教師就要善於選取相關的教學資料,把內容或形式上有一定聯絡的讀物加以對比,點燃學生的思維火花,由此及彼、求同求異,拓展延伸、組合積累,從而讓學生牢牢掌握規律性的東西。這與《語文課程標準》嘗試“進行比較研究”的要求也是一致的。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