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科學:吹泡泡

來源:才華庫 7.29K

小班科學:吹泡泡1

活動設計背景

北方的冬天,到處充滿著寒意。儘管北風呼呼地吹著,也擋不住小朋友們對冬天的熱情,堆雪人、打雪仗、拉冰車等等,玩的不亦樂乎。這節課的設計是讓孩子們更深刻的理解“冬季”這個季節。探索“冰”的奧祕。

活動目標

1、知道冰的變化,會用不同的方法感知冰的特徵,有積極探索冰的興趣。

2、培養幼兒對事物的好奇心,樂於大膽探究和實驗。

3、培養探索自然的興趣。

4、在活動中,讓幼兒體驗成功的喜悅。

教學重點、難點

知道冰的變化,會用不同的方法感知冰的特徵,激發幼兒參與活動的興趣。

活動準備

若干乾淨的冰塊、不同形狀的容器、裝飾物品:彩色顏料,毛線繩

活動過程匯入語:

今天老師給小朋友們帶來了一個新朋友,那就是水寶寶。你們知道水寶寶在什麼時候會變成冰寶寶嗎?

1、幼兒瞭解水會結冰,激發幼兒探索的興趣。

2、幼兒自選容器玩冰,探索冰的特徵。

3、做實驗,引導幼兒觀察冰塊的變化。

4、教師與幼兒合作製作冰燈。

5、分組討論,教師總結。

教學反思

本次活動為孩子們提供了足夠的活動空間,孩子們在活動中的積極性都很高。孩子們親眼見證了水結成冰,冰化成水的過程。激發了孩子們的求知慾望。

小班科學:吹泡泡2

活動目標:

1、嘗試用各種不同的材料吹泡泡,發現有洞的材料都容易吹出泡泡。

2、掌握吹泡泡的方法,能用緩慢均勻的力氣吹。

3、喜歡吹泡泡活動,體驗成功吹出泡泡的樂趣。

活動準備:

1、每組一盆泡泡水,一塊毛巾。

2.操作1:瓶蓋,積木(木質,鏤空),吸管,筷子,一次性杯底,猜測驗證表。

3、操作2:夾子,漏勺,雪花片,積木,鈕釦。

活動過程:

(一)匯入。

教師:寶貝們,歡迎來到泡泡王國。

(二)共同探討,個別示範。

教師:泡泡漂不漂亮啊?那你們會吹泡泡嗎?是怎麼吹的?

(三)第一次操作,猜想與驗證。

1、猜測。

教師:泡泡王國的國王呀最喜歡吹泡泡,可是他遇到了一個難題,這裡有一些東西,他分不清哪些可以吹出泡泡,哪些不可以,小朋友你們願意幫助他嗎?你覺得它可以吹出來麼?

2、驗證猜想,提出注意事項。

(四)第二次操作,嘗試用更多不同的生活用品吹泡泡。

1、出示材料,提出要求。

教師:泡泡國王可開心啦,他還請那你們幫個忙,他想知道是不是有洞就能吹出泡泡?泡泡是從哪裡出來的呢?你們願意幫助他嗎?他找了很多有洞的東西,我們來看一看。

2、自主選擇遊戲材料。

3、觀看泡泡秀。

小班科學:吹泡泡3

目標:

1.初步瞭解材料與隔音的關係

2.通過操作,嘗試各種隔音的方法,並大膽說出自己的發現

準備:

1.錄製的噪音

2.隔音的材料:如毛巾、報紙、靠墊、塑料袋、書本等若干

過程:

一.討厭的聲音

1.教師播放錄音機,播放噪音,讓幼兒說說感受。

2.教師再次出示播放噪音,引導幼兒討論怎樣才能聽不到這種討厭的聲音

(關掉,音量變小,拿走錄音機,捂住我們的耳朵)

3.有什麼辦法讓這些聲音變輕?

二.讓聲音變輕

1.教師出示各種材料,(你覺得桌上的哪樣東西能讓聲音變輕,請你到桌子旁邊找一樣東西讓聲音變輕)

2.幼兒嘗試操作,教師適時引導.(這個東西能讓聲音變輕嗎?)

3.交流探討探索的方法和結果

"你使聲音變輕了嗎?你是怎麼做讓聲音變輕的"

"哪些材料能使聲音變輕?"

4.再次嘗試,將不同的材料進行比較

"這些材料都能讓聲音變的一樣輕嗎?比一比哪種材料能讓聲音變的更輕"

小結:東西不一樣,把聲音變輕的效果也不一樣

三.結束

"我們再去找找別的能讓聲音變輕的東西吧!"

小班科學:吹泡泡4

活動目標:

1、利用科學圖畫書,初步瞭解動物嗯嗯的特徵及作用。(重點)

2、能用語言大膽地描述不同的嗯嗯。(難點)

3、培養幼兒對事物的好奇心,樂於大膽探究和實驗。

4、培養幼兒對科學現象進行探索的興趣。

活動準備:

ppt、圖書《是誰嗯嗯在我頭上》、動物圖片以及相應的嗯嗯圖片人手一份。

活動過程:

一、出示圖書,引起幼兒興趣。

"這是誰啊?它頭上有什麼呢?""這是誰的恩恩呢?"

二、集體看圖書,老師講述故事,引導幼兒認識常見動物的嗯嗯。

重點引導幼兒講述幼兒描述嗯嗯的特徵。

三、教師小結:原來小動物們的嗯嗯大小、形狀、顏色都是不一樣的,有的是大大的,有的是小小的、有的是圓圓的、有的是長長的、有的是黃黃的、有的是白白的、有的是黑黑的。

四、幼兒操作:為小動物匹配嗯嗯,鞏固對動物嗯嗯的認識。

1、交代要求

2、幼兒操作

3、請幼兒將自己匹配好的找一位客人老師說一說。

五、活動結束。

教學反思:

引領幼兒再次深入地進行探索,給幼兒留出探索的餘地和延伸的空間。整個活動,給予幼兒較寬鬆的氛圍,教師只是充當了活動中的支持者,鼓勵者,合作者,引導者,用心傾聽幼兒的表述,並及時的梳理與小結。

小班科學:吹泡泡5

活動目標

1、觀察糖在水中的變化過程,並能用自己的語言大膽的說出自己的發現。

2、增強幼兒的好奇心,並願意思考“糖怎麼不見了”的問題。

3、能認真傾聽同伴發言,且能獨立地進行操作活動。

4、提高幼兒思維的敏捷性。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能大膽的說出自己的發現。

難點:思考“糖怎麼不見了”。

活動準備

沒人一個小水杯,一塊糖,湯勺。

活動過程

1、讓幼兒觀察糖溶解的過程,激發幼兒的興趣。

看看你們的座子上都有什麼?如果把糖放到水裡去會怎麼樣?

今天老師請你們試試,仔細看看糖放到水裡會怎麼樣。

幼兒實驗、觀察交流。

2、引導幼兒觀察溶解現象。

你們剛剛看見糖放到水裡怎麼不見了?它到哪去了?他真的沒了嗎?他現在變成了什麼樣子?

幼兒討論交流

3、小結。

今天我們發現了一個有趣的現象:糖放到水裡去就不見了。

4、活動延伸。

你知道還有什麼其他的東西向糖一樣,在水裡會化掉嗎?

教學反思

本次活動對引導幼兒好奇心、獨立思考、表達等習慣是非常有益的。但在教學組織形式上還有待改進,本次活動可以進行分組教學,以此來增強幼兒的競爭意識。

小百科:糖類物質是多羥基(2個或以上)的醛類(Aldehyde)或酮類(Ketone)化合物,在水解後能變成以上兩者之一的有機化合物。

小班科學:吹泡泡6

學習目標

喜歡做實驗, 進一步探索哪些形狀的物體可以滾動。

初步感知輪子的形狀與功能之間的基本關係。

活動準備

《神奇的輪子》幼兒用書或電子書第 10—11 頁。

實驗物品,例如不同形狀的積木、不同大小的圓罐、小塑料圈、瓶蓋、長方形盒子等。

活動過程

形式:集體/小組

1、 出示各種型別汽車的圖片,請幼兒指出輪子在哪裡,並問一問幼兒輪子是什麼形狀的。

2、出示幼兒用書或電子書第 10—11 頁,向幼兒提問:

在日常生活中,你見過三角形或四方形的輪子嗎?

圖中哪一輛車能開動?

3、 幼兒兩人一組,每組有一籃東西,例如不同形狀的積木、不同大小的圓罐、小塑料圈、瓶蓋、長方形盒子等。

4、 幼兒面對面坐在地上,輪流選取籃子裡的東西滾向對方,對方把東西接住並把能滾動的東西放在一起。

5、 活動完成後,請幼兒觀察能滾動的東西,說說它們有什麼相同的地方。(都是圓形的。)

6、 請幼兒在活動室內找出能滾動的東西。

 活動評價

喜歡做實驗和分享發現。

能辨別可以滾動的東西。

小班科學:吹泡泡7

活動目標:

1、引導幼兒認識紅、黃 、藍、綠四種顏色。

2、學習按顏色對物體進行分類。

3、樂意並愉快地參與遊戲活動,能在活動中感受色彩的美。

4、能大膽進行實踐活動,並用完整的語言表達自己的意見

5、積極參與探索活動,萌發求知慾,體驗成功快樂。

活動準備:

1、紅黃藍綠四種顏色的卡片若干,紅黃藍綠四種顏色的盒子。

2、自制PPT。

活動過程:

1、教師匯入

2、放映PPT:各種顏色的圖片。(包括水果,植物,動物)

3、遊戲活動《買車票》。老師解說遊戲規則,小朋友將自己手中的卡片根據顏色放進盒子裡。

4 作業:根據今天學習的顏色,選擇自己最喜歡的顏色畫一幅畫。

教學反思:

引領幼兒再次深入地進行探索,給幼兒留出探索的餘地和延伸的空間。整個活動,給予幼兒較寬鬆的氛圍,教師只是充當了活動中的支持者,鼓勵者,合作者,引導者,用心傾聽幼兒的表述,並及時的梳理與小結。

小班科學:吹泡泡8

活動目標:

1.觀察糖在水中溶解的過程及水在口味上所發生的變化。

2.願意思考並積極探索常見可溶物在水中溶解的'現象。

3.對溶解的現象產生好奇,並願意用語言表達自己的發現。

活動準備:

1.每人1小杯水,1塊方糖。

2.用於攪拌的湯匙。

活動過程:

1. 觀察方糖溶解過程,引起興趣。

教師:桌上有什麼?糖是什麼樣子的?如果把糖放到水裡會怎麼樣?(幼兒大膽猜測)。

先讓幼兒品嚐一下水,明確水是沒有甜味的,然後讓幼兒將方糖放入水中,觀察糖在水中的變化,幼兒自由表達和交流自己的發現。

2.師幼討論方糖溶解的現象。

教師:你們剛才看到方糖放到裡怎麼樣了?

教師:方糖真的沒有了嗎?猜一猜,它到哪裡去了?

教師:水應該是什麼味道的?讓幼兒再次嘗一嘗水的味道。

3.教師聯絡其他溶解現象,拓展幼兒經驗。

教師:除了糖。你還知道什麼東西像糖一樣在水裡會化掉呢?

教師:這些飲料是什麼?拿出各種事先衝好的各種飲料,引導幼兒猜測。

每組幼兒自由選擇一種飲料粉末進行嘗試。

活動延伸:

引導幼兒觀察顆粒狀的飲料,溶化時水的顏色變化狀況。

小班科學:吹泡泡9

活動目標:

1、喜歡和小動物做遊戲,增加對小動物的情感。

2、提高動手操作的能力。

3、知道動物的特徵,瞭解動物的習性。

4、使幼兒對探索動物感興趣。

5、培養幼兒對事物的好奇心,樂於大膽探究和實驗。

活動準備:

張開嘴巴的小動物(熊貓、小貓、小狗、兔子)頭飾,動物的食物(胡蘿蔔、肉骨頭、小竹子、小老鼠)卡片,音樂

活動過程:

興趣匯入:你們喜歡什麼小動物?為什麼?

老師今天給你們帶來了許多小動物,你們來看看它們是誰?

1、依次展示動物的頭飾,提問"它有什麼特徵,它喜歡吃什麼?"

2、請幼兒模仿小狗的叫聲,教師再模仿小狗的叫聲。

提問:你們猜猜這隻小狗怎麼了?

3、提問:看來小動物們都餓了,我們來給它們餵食好不好(請四個幼兒上臺當動物,其他的幼兒拿食物,播放《誰餓了》跟著音樂排隊把食物放進合適的動物的"嘴裡",給董毫無餵食。)

4、今天老師帶來的動物們都吃飽了,你們還知道哪些動物?它們喜歡吃什麼?

結束:

今天小班的小朋友都給小動物餵食了,小動物們可開心了,它們說謝謝小班的小朋友們,小動物是我們的朋友,我們要愛護它們。

教學反思:

在活動中大部分幼兒表現積極,但忽視了能力弱的幼兒的表現,在下次活動中需要個別指導。

小班科學:吹泡泡10

活動目標:

1、通過遊戲,感知紅、黃、藍三種顏色,感受兩種顏色混合在一起的美妙變化。

2、幼兒在活動中體驗創造變色的喜悅。

活動重點:

通過遊戲,感知紅、黃、藍三種顏色,感受兩種顏色混合在一起的美妙變化。

活動難點:

能夠在活動中自由選擇顏色並大膽操作。

活動準備:

音樂搖搖搖、瓶子、瓶蓋若干、紅黃藍三色顏料、宣紙

活動過程:

1、引發興趣:

教師做魔術瓶搖動瓶子,使瓶子裡的水變顏色。幼兒說一說瓶中變出了什麼顏色?

2、幼兒操作變色:

幼兒學做魔術師,跟著音樂節奏搖一搖、變一變。

看一看、說一說,自己的瓶中變出了什麼顏色的小精靈?

引導幼兒按顏色分類。

討論:為什麼瓶子裡的水寶寶會變色?

總結:在我們的產瓶蓋子裡有顏料,不一樣的顏料變出來的顏色不一樣,只要我們搖搖瓶子,瓶中的水就變色了。

3、幼兒操作兩色混合:

拿出準備的瓶蓋子,和小朋友做遊戲,也可以變換瓶蓋變魔術。

(提醒:在搖的之前瓶蓋一定要擰擰緊)

分享交流:又變出了什麼顏色?是哪兩個顏色小精靈在一起?

活動延伸

小班科學:吹泡泡11

活動目標:

1.認識杜鵑花,瞭解杜鵑花的形狀、顏色,知道杜鵑花是在春天開放的。

2.培養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

3.激發幼兒熱愛春天、熱愛家鄉的情感。

經驗準備:

老師在平時帶幼兒到小區裡經觀察過杜鵑花。

物質準備:

PPT。

活動過程:

一、觀看PPT,認識杜鵑花

1.你認識它嗎?

2.那我們來仔細看看杜鵑花是長什麼樣的?你發現了什麼?

3.杜鵑花開得好漂亮哦,你想看看它沒開出來的樣子嗎?我們叫它花

骨朵兒。

(鼓勵幼兒多說。)

二、瞭解杜鵑花的顏色

1.你在哪裡見過杜鵑花?你知道杜鵑花是什麼顏色的嗎?

2.今天老師給你們帶來了你平時沒看見過的杜鵑花,我們一起來欣賞一下吧!

3.杜鵑花還有一個祕密哦!它有些長得矮矮的,有的長得高高的,還有的會住在花盆裡。(觀看課件,大家一起說一說)

三、欣賞天台山杜鵑花,萌發熱愛家鄉的情感

1.在我們國家有很多地方都有杜鵑花,在我們台州也有一個地方的杜鵑花很有名,每天春天杜鵑花開的時候,還會舉辦“杜鵑花”節,那個地方就是——天台,今天老師帶來了很多遊客在天台山拍的杜鵑花的照片,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2.天台山的杜鵑花好看?漂亮嗎?我們的家鄉真美啊!有空小朋友也可以讓爸爸媽媽帶你們到天台去看看美麗的杜鵑花,到時別忘了拍些照片回來,和我們一起分享。

小班科學:吹泡泡12

活動目標

1.熟悉身體主要部位的位置和名稱。

2.知道不同人的身體有不同的特點。

3.學習使用高、矮、胖、瘦等詞語描述人的體態特徵。

活動準備

課件準備:“米婭的身體”圖片;“郊遊合影”圖片;“身體拼一拼”組圖。

紙面教具:《身體拼一拼》。

活動過程

播放圖片引導幼兒認識身體名稱熟悉所在位置

1.播放圖片,引導幼兒認識名稱、知道位置。

2.組織遊戲,引導幼兒熟悉身體主要部位的位置。

引導幼兒知道不同人的身體有不同的特點

——我們都有相同的身體部位,都有頭、有手、有腳……但是我們看上去一樣嗎?(不一樣)

——請你仔細觀察自己和身邊的好朋友,也可以觀察觀察老師,看看大家的身體有什麼不同?是哪裡不同?

出示圖片引導幼兒用詞語描述人的體態特徵

——米婭一家去郊遊時遇見了好朋友一家,這是他們的合影,請你看看大家都有哪些不同呢?

——米婭和好朋友相比,誰更高?誰更矮?/誰更胖?誰更瘦?

出示組圖鼓勵幼兒根據人物的外形選擇服飾

1.出示組圖,分發紙面教具,請幼兒動手操作。

2.操作課件,驗證結果。

小班科學:吹泡泡13

活動目標

1.體驗探索和成功的樂趣。

2.能運用多種感官感知、辨別清水。

3.能把自己的發現大膽地表述出來。

活動準備

1.在日常活動中已感知過清水的特性。

2.每組四隻透明杯子,內裝清水、糖水、白醋、牛奶;一隻盤子內裝若干小勺。

3.彩色玻璃小球或彩色橡皮泥若干。

活動過程

1.辨別哪杯是清水。

——請幼兒猜猜四隻杯子中哪杯裝的是清水。

——幼兒分組實驗,運用多種感官感知、辨別哪杯是清水,看看與自己的猜測是否一致。

2.交流分享。 ——請幼兒說一說,自己是請什麼幫忙才找出清摹

——眼睛看一看:牛奶是白色的。鼻子聞一聞:氣味酸酸的,一定不是清水。嘴巴嘗一嘗:甜甜的是糖水,淡淡的、沒有味道的是清水。

——我們用眼睛看一看、鼻子聞一聞、嘴巴嘗一嘗,就能知道哪杯是清水了。眼睛、鼻子、嘴巴一起合作,本領可真大。 建議1.在辨別哪杯是清水的時候,應注意先讓幼兒實驗、感知,再一起交流、分享結果。

2.根據實際情況,還可以增添鹽水、白酒等多種無色透明的液體供幼兒感知和辨別。

3.若準備牛奶有困難,可用豆漿替代。小班科學教案——猜猜哪杯是清水

小班科學:吹泡泡14

 教學目標:

1、在跟隨水娃娃漫遊的過程中應用10以內數的組成經驗,理解加法意義嘗試運算

2、在幫助水娃娃尋找同伴的遊戲情境中進一步感知水的不同形態,體驗與同伴合作的快樂

 教學準備:

(認知準備)瞭解不同的水環境(江河湖海等),學習過10以內數的組成,認識運算子號(材料準備) PPT、有數字的水娃娃胸卡、水娃娃數字卡片

重點:應用10以內陣列成的經驗 難點: 理解加法意義並運算 教學過程:

一、哪裡會有水娃娃

出示水娃娃形象,提問:水娃娃在哪裡?

小結:由於溫度不同,周圍環境不同,水娃娃的樣子、顏色,甚至味道都不同

二、天上的水娃娃(解決重點)

任務1:2個水娃娃身上的數字合起來是10的,雲朵就會變出可愛的樣子來

幼兒兩兩合作完成任務1

小結:數字大的水娃娃找數字小的水娃娃

三、地下水娃娃(解決難點)

任務2:根據圖片進行列式,做對加法題小溪就能彙集成小河

幼兒必須完成算式並解釋加法中三個數字的意義

小結:在加法算式裡,等號前兩部分的數字相加後得到的總數放在等號後,這個總數也是算式題中最大的那個數字

四、冰塊水娃娃(解決重點)

任務3:3個水娃娃身上的數字加起來是9的就能消掉一層冰

幼兒三個一組完成任務3

小結:三個數字做朋友,先要把三個數字變成兩個數字,而且是變那比較小的兩個數字,最大的那個數字暫時不動

小班科學:吹泡泡15

活動要求:

1、在看一看、踩一踩、玩一玩的過程中增進孩子對腳的認識,發展腳的觸覺功能。

活動準備:

1、用不同材料鋪成的小路(黃沙、鵝卵石、木板、地磚)

2、不同質感材料若干(紙、草坪、海綿、泡沫、黃豆、彈珠、地磚、米)

3、頭飾若干,五角星若干

活動重難點

能用腳感知出不同質感的材料

活動環節:

環節任務

操作要點

1、音遊:滑稽的腳先生

2、猜猜他在哪裡。(師說名稱幼兒快速指出:腳尖、腳跟、腳底、腳背、大腳趾、小腳趾)。

3、小腳有什麼用?(小指令碼領真大)

活動過程:

一、走小路,體驗不同感覺。

1、瞧,今天王老師給你們準備了四條小路,看看是哪四條小路;(黃沙路、鵝卵石路、木板路、地磚路)

2、你們用小腳去走走有什麼感覺?

3、幼兒交流:把你的感覺來告訴大家。

4、小結:木板路走上去感覺硬硬的,有點暖暖的;。,地磚路是冰涼的,很光滑的;黃沙路是麻麻的,腳還會陷下去的,鵝卵石路是不平的,有點疼疼的。

二、幼兒探索感知不同質感的材料。

1、說說有些什麼東西?

2、幼兒自由探索感知,老師指導;

3、小結交流:小腳發現了什麼?

遊戲

幼兒兩兩結隊相互檢查感知不同材料。(找一個朋友,兩人商量好誰先遮起眼睛來猜另一個人來幫他檢查,猜的人全說對了給他一顆五角星,再換過來。)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