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講優秀教案

來源:才華庫 5.12K

《記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講》作者梁實秋是從一個學生的角度,描寫了梁任公老師的演講,分享了《記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講》教案給大家!

記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講優秀教案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整體把握全文,引導學生學習敘事中表現人物的方法。

2、能力目標:理清文章從整體到區域性的寫作思路以及通過敘事表現人物的手法,透過具體描寫分析人物形象;培養學生品悟、分析文章的能力和良好有效的閱讀方法習慣,訓練邊閱讀邊標註旁批的好習慣;

3 、情感目標:體會作者對梁任公先生含蓄的敬仰之情,理解任公先生憂國憂民、關心大事的精神品質和獨特的人格魅力。

教學重點分析體會作者怎樣通過敘事來表現人物性情的。

教學難點分析體會作者怎樣通過敘事來表現人物性情的。

教學方法講讀法、問答法

預習要求查詢生字詞,認真閱讀文章,找出文章當中給同學們留下深刻印象的精彩片段,並仿照研討與練習第一題做好旁註。

教學過程

1、匯入

相信同學對於梁啟超在歷史上的成就肯定有一定的瞭解,所以老師補充他在學術上的成就。創辦中國近代第一本新文學雜誌《新小說》。第一個使用“神話”一詞的中國學者。第一個提出建立中國圖書館學。倡導文體改良的“詩界革命”和“小說界革命”。著作涉及政治、經濟、哲學、歷史、語言學、宗教及文化藝術等,總約千萬餘字,合編為《飲冰室文集》。

作者簡介。作品:《雅舍小品》《莎士比亞全集》《遠東英漢大辭典》

風格:風趣幽默樸實雋永。同學們可以在課後的閱讀來進一步體會。蘇振元曾這樣評價:他記述人物很有特點,善於擷取一、二或幾個印象鮮明的片段來刻畫人物。現在我們來找出這些片段,並且進一步分析糧食去是如何通過這些片段來刻畫梁啟超這一人物的!

2、文字解讀

請同學迅速瀏覽文章,疏通文章當中的精彩段落,待會兒請同學起來回答。結合同學的答案,歸納出六個片段。分別包括梁啟超的演講稿、第一次亮相、他的開場白、以及演講過程的朗誦、背誦、表演三個片段。

接下來,我們一起來重點品讀這六個片段。

片段之一:

關於演講稿這一通過物件來寫的方法同學們比較容易理解,我在這就不多介紹了!要提醒同學們的是學習做旁註。可以結合課後練習題第一道。做旁註是一道基本功。所謂“不動筆墨不成書”,接下來的解讀,邊閱讀邊標註旁批。

片段之二:

至於,第一次亮相,也就是第三段,是對任公肖像的描寫,請同學齊聲朗讀出場時的形象。通過分析“短小精悍”“光芒四射”,可以看到,雖然寫相貌一般,但我們看到了內在精神的不一般,這就是什麼的寫法?(抑揚)

片段之三:

進入第四段,引導學生朗讀開場白“啟超沒有什麼學問,可以也有一點咯”,這種開場白經常聽到嗎?(不)除了感受到他的幽默,我們還可以感受到他的爽直。梁實秋除了寫了開場白,還寫了什麼呢?(動作)哪些動作呢?(“掃”“翻”“點”三個動作)提煉出正是通過語言和動作描寫的結合準確地寫出了氣度非凡的學者風範。

片段之四:

進入朗讀的片段,首先老師給同學們介紹下《箜篌引》以便理解。《箜篌引》出自《漢樂府詩》記述了一個悲慘壯烈的故事:朝鮮水兵在水兵撐船巡邏時,見一個白髮狂夫提壺渡江,被水沖走,他的妻子勸阻不及,悲痛欲絕,哭泣到:勸你不要渡河,你還是要渡河,這下落入水中,你讓我怎麼辦?她取出箜篌反覆吟唱,一曲終了,她也投河隨夫而去。

我們再來看這首詩,你認為詩中出現了幾個人物?(兩個。一個是硬要渡河的人,一個是勸他不要渡河的人。)他渡河了嗎?(渡了)結果如何?(死了)你如何評價這個人的行為?(自作自受,活該!)(執著)

老師比較傾向後一種解釋。王國維曾評價:“這十六字構成中國詩壇最悲壯悽慘的一幕,是用血寫成的”,任公先生講這首詩時這般感慨,這樣一種“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執著,一種直面死亡的勇氣從中我們可以看出樑對白髮狂夫寄予了怎樣的感情?(敬佩)勸他不要渡河,他偏要渡河,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雖然事情的'發展會以生命為代價,但仍有不屈者勇敢前行.

從表面看來這是反映一個至情至性的愛情悲劇故事,但隱含了任公先生的政治傾向與立場。他就如那位白髮狂夫般堅持自我理想,在明知不可為的情況下仍執意為之,即使失去生命也在所不惜,頗有“飛蛾撲火”亦絕不後悔的氣概。反映了任公先生即使經受了維新變法失敗的慘痛打擊後仍不畏懼退縮,堅持鬥爭(隨後策劃了雲南起義等)的堅毅意志。梁實秋和梁啟超都是經歷了歷史滄桑的人,對歷史有刻骨銘心的體驗。黃沙彌漫,黃流滾滾,如此蒼茫的景象讓人想起了當時滄海橫流的中國現狀,梁啟超作為政治風雲人物站在風雲變換的浪尖口,可是他卻壯志難酬,作者怎能不哀?他想起《箜篌引》,我們知道箜篌引中的那個白髮狂夫很執著,梁啟超不也是個執著的人嗎?他在末世即臨時力挽狂瀾,為改變中國的面貌勇敢前行! 任公先生所以選擇這首詩作為例子,其實正是在執著地反映自己內心的堅持與理想,這也是他的講解為何能夠如此精彩感人,教人20年後仍記憶猶新的原因了。

請同學們默讀第5、6自然段,想想任公先生的朗誦效果如何?你通過什麼而得出結論?明確:有情節、起承轉合、背景、人物、情感,活畫出一出悲劇

——文采出眾、表達到位、技巧純熟(正面描寫)

作者聽後20餘年渡河時仍能觸景生情,回憶當年事

——演講內容、效果深入人心,照應首段末句(側面描寫)

片段之五:

朗讀第7自然段,想想任公先生背誦出色體現在哪裡?觀眾有什麼明顯的反應?

明確:出色——能夠脫稿演講,博聞強記

(博聞:隨時引證許多作品;強記:成本大套地背誦下去)

觀眾反應:他記不起來,觀眾屏息以待;他記起來時,觀眾跟著他欣喜。

(他的背誦十分牽動人心,讓觀眾的情感完全跟隨他而起伏)

這是樑講課的背誦方式,由《箜篌引》過渡到成本大套地背誦,足見先生的淵博學識、博聞強識。同時作者通過動作描寫,“記不起下文,他便用手敲打他的禿頭”,形象而風趣,彷彿樑先生就在眼前,動作很滑稽,讓人忍俊不禁。而“他敲頭的時候,我們屏息以待,他記起來的時候,我們跟著他歡喜”更是從側面寫出了樑的演講已經深深地感染了聽眾,寫出了他的自由灑脫,酣暢淋漓。

這就告訴我們,寫好一個人,除了語言肖像描寫外,還可以有哪些描寫使人物更生動?

明確:動作描寫和側面描寫

片段之六:

同學們,接著看下一個片段。作者又為什麼說“先生的演講,到緊張處,便成為表演”?

明確: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掩面、頓足、狂笑、太息(感情相當投入,語言動作並重,就如同忘我的表演)

先生的講演,到緊張處,便成為表演,他真是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有時掩面,有時頓足,有時狂笑,有時太息。手舞足蹈,時悲時喜,表現了他的自由灑脫、酣暢淋漓的特點,可見先生是一位感情豐沛、率真而又投入的學者,絲毫沒有“大家”的做作與雕琢。這也是樑的獨特之處。

作者為了反映梁任公忘情的表演,列舉了哪些事例?

明確:孔尚任《桃花扇》——痛苦流涕、不能自已

杜甫《聞官軍收河南河北》——涕泗交流中張口大笑

他講到《桃花扇》時為什麼竟痛哭流涕而不能自已?

《桃花扇》是通過明末復社文人侯方域與秦淮名妓李香君的愛情故事來反映南明一代興亡的歷史劇,作者“借離合之情,寫興亡之感”抒發了對末世既臨無可挽回的嘆息,他就是想通過一對情侶的悲歡離合回答明朝三百年基業毀於何人敗於何事,從而引起人們對歷史事件的思考。梁啟超在這次演講中已至暮年。然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在演講的時候,他心中的豪情會觸景而生,世事變遷,往事如夢,自己雖然沒有“血染桃花扇”,但心底的革命潛流決不會蕩然無存。請看大螢幕,課文中引用的是佐良玉哭崇禎帝的那一段,左良玉哭崇禎帝關梁啟超什麼事哦?他在哭誰?對,光緒帝,戊戌變法的失敗使梁啟超依靠光緒皇帝推動變法的希望化為幻影,他孜孜不倦追求的改良目標落空了,他怎麼能不悲痛呢?他悲的是自己曾經追隨的皇帝,悲的是國家的衰亡,他的悲在於他的一腔愛國情懷!”

他講到杜甫“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時,為什麼又於涕泗之中張口大笑?

杜甫和梁啟超都是熱心腸的人,杜甫52歲寫這首詩的時候,延續7年多的安史之亂終於結束了,作者喜聞薊北光復,喜極而涕,手舞足蹈,驚喜欲狂,而梁啟超處在風雨如晦的世紀之初,又何嘗不希望光復中華,民族富強、國泰民安呢?當他讀到劍外忽傳收薊北時,張口大笑是因為他在感受“劍外忽傳收中華啊”喜悅啊!一個人的情緒完全跟隨國家的命運而起伏不定,因國家的悲而悲,因國家的喜而喜,這正是憂國憂民的體現。

那麼,作者對任公先生的看法又是怎樣的呢?能否用本文的一句話概括。

明確:有學問,有文采,有熱心腸的學者(點明任公先生作為學者所體現出的風采,同時也很好地表達了作者對任公先生的崇敬之情)

綜上,我們可以看到梁實秋選取了能夠體現“有學問,有文采、有熱心腸的學者”的片段。前面的三個片段是做鋪墊;而後面三個比較直接記述。梁實秋就是將以上的六個片段串聯在一起,為我們活畫出了梁啟超這一形象,如同一串“冰糖葫蘆”。這種“冰糖葫蘆式”的寫法,以片段寫人,並在片段中運用多種寫法(如抑揚、正側面描寫、語言、動作等等),正是梁實秋為我們活畫人物的重要方式,也是本文的精髓所在。

3、佈置作業:

相信通過本文的分析,同學們對梁啟超有了進一步的認識,“言為心聲”寫一個片段,題目為“任公,我想對你說......”。

請同學結合研討與練習第三題,在歸納總結閱讀體會的同時,寫一個老師上課的片段,題目為《記***老師的一次上課》。

 反思:

梁實秋的這篇散文,是一篇記事寫人的佳作,也可說是一位大家在回憶、紀念一位大家。自然教學既要品文,也要品人。拿到課題後,我沒有急於動筆,在不借助任何參考資料的情況下,再次獨立閱讀文字,記下自己的真切感受和個人體驗,然後再由文字延伸開去,閱讀有關梁啟超的評傳,梁實秋回憶自己老師梁啟超的其他篇章……隨著閱讀的深入,有關梁任公先生的海量資訊撲面而來。但賽課有時限,哪些內容是我備課時應該讀的?哪些內容又是自己讀完後應該吸納的?學會取捨是這次教學成敗的關鍵因素之一。

大量閱讀後,我必須對自己的閱讀體驗和閱讀積累做出取捨。斟酌再三,我認為學生在自讀時沒有看到的地方、看不懂的地方,就是我必須要教的難點;本文與其他篇章相比的特質處,就是我要完成的教學重點。基於上面的分析,我把教學目標確定為三個方面:①圈點評註,體會精彩的人物描寫,感受一代國學大師的氣度、風範。②合作探究,領悟梁任公先生的一腔愛國情懷。③感染薰陶,秉承中國知識分子的愛國精神。其中目標①是本文的特色處,毫無疑問是教學重點;同時學生對包蘊於文字背後的樑先生的一腔愛國熱情,容易被忽視,理解起來難度就較大,目標②理應要確定為教學重點;而目標③則可以在教學過程中潛移默化地完成,結束時再齊誦先生的《少年中國說》來強化。這樣取捨後教學思路清析,課堂板塊化,教學過程流暢。

實際教學時,我注意根據學生的狀況不斷作出調整。就公開課而言,沉悶無生氣的課堂,必然導致教學面貌的難看,教學效果可想而知。考慮上課學校的生源狀況,我為“圈點評註”這個環節給出了範例,從實際效果看受到了很好的效果。進入課堂後,舉目四顧,女同學佔了班級的大多數,我又及時更改了開場白和導語;教學過程中我儘量讓語言更有抒情性,內容更加文學化,切近女同學的欣賞興趣;因為所教班級是32中的普通班,所以在難度上也適當降低了,特別是不在問題設定上為難他們,例如在講到側面寫時,原來設定的問題是:“課文中有些句子並不是在描寫梁任公先生,不如把他們刪去,你同意嗎?”這樣的激發容易誤導學生,陷阱的設定也不利於教學的順暢進行;後改為:“大家看看這些劃線的句子,沒有有描寫梁任公先生?可以把它們刪去嗎?”既沒有繞彎子,又啟發了思考。

由於備課和教學時,較準確地確定了內容,備課與課堂教學始終以學生為中心,雖然是普通班,女生又佔了大多數,但教學中師生互動貫穿始終,以學生的接受狀況和程度,來決定教學的流程,上述教學任務得到了比較好的達成了。

回思整節課教學也留下了諸多遺憾,筆而記之,留存為今後的明鑑。

由於考慮到時間因素(32中一節課只有40分鐘,當然自己也應該在教學內容的取捨上更科學些),教學難點感覺還沒有充分講透徹,——“公無渡河”的“公”字所指沒有展開,屈原、林覺民的好素材準備了,卻沒來得及提到,不無遺憾!

另外一個遺憾是,板書設計沒有隨著教學展開及時跟進,有時等到下一個環節開始了,才發現前一個環節要板書的內容卻遺漏了。這節課漏寫的板書有“正面描寫繪神采、側面描寫襯影響、細節白描畫神韻”,都是總結人物描寫手法和及其作用的板書。在我自己,精心設計的板書沒有展現出來,彷彿衣錦而不能還鄉。也期盼我校的教學樓投入使用,多媒體教學實現能常態化,讓自己在多媒體的講臺上操作自如,顧此而不致於失彼。

最後我要誠摯地感謝這次教學大賽,它讓我真真切切地湧起了讀書的渴望,這種渴望只有在大學時才那麼強烈的存在過。從學校選拔出來,暑假開始我就圍繞課本開始了我的讀書生活,先後讀了巴金《隨想錄》、豐子愷《緣緣堂隨筆》、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把整個心靈獻給孩子》等。讀書提升了的思想,甚至改變了我的生活,心態不再那麼繁蕪浮躁,每晚枕書而眠,恬淡安然。對一個語文教師老師來說,深厚的學養是職業的根基;語文教師如果年復一年日復一日,用一本教材一本參考書來應付教書,那樣的生活是無趣的也是乏味的,用教學參考書代替了自己的思考,也是可悲的,——奴在身者,其人可憐;奴在心者,其人可鄙。讓讀書成為自己的生活常態和持續熱望,將是這次大賽給予我的最大收穫!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