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鴻門宴》教案3篇

來源:才華庫 6.27K

作為一名教學工作者,往往需要進行教案編寫工作,藉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學質量,收到預期的教學效果。教案要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鴻門宴》教案3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精選《鴻門宴》教案3篇

《鴻門宴》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1.瞭解作者對項羽悲劇性格的揭示,體會人物的性格特點在其政治、軍事生涯眾所起的重要作用。

2.歸納總結因、如、舉、謝、意五個多義詞的義項;瞭解此也(耳)何以兩個句式的特點,並比較與現代漢語的不同。

3.背誦課文第三、四段。

教學重點

1.分析項羽這個主要的人物形象。

2.背誦故事的高潮三、四段。教學難點理解因、如、舉、謝、意等五個多義詞義項,掌握兩個句式。教具準備投影儀、投影膠片、錄音機、教學磁帶。

課時安排

4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引導學生了解秦末楚漢相爭的歷史背景。放錄音,範讀課文,以求準確認讀。熟讀課文,理解文意。

[教學步驟]

一、導語請學生欣賞兩首詩投影

(一)垓下歌項羽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學生默讀理解。提示:拔山,形容力大無比,甚至能把高山拔起來。蓋世,氣勢高昂,可以壓倒世上的一切。逝,賓士。這首楚刺體的詩歌大意是:自命不凡的天子不想承認眼前的現實,他認為這種局面是時不利兮騅不逝造成的,並非他的過錯。而失敗的關鍵是在歷次戰鬥中一往無前的烏騅今天競不肯率先衝出重圍。他認為烏騅暗示著一切;過去的榮耀、現在的困境和未來的毀滅。最後,他走投無路,只有對勇敢跟隨在身邊的虞姬哭訴:我可怎麼安排你呀?投影

(二)大風歌劉邦大風起兮雲飛揚,

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學生默讀理解;提示:這首歌是劉邦打敗項羽,統一天下後在平定鯨布叛亂回京(長安)途中,轉道故鄉沛縣時所作。流露出他得天下、歸故里得沾沾自喜之情和對今後國防的憂心。第一句指包括劉邦在內的群雄在各地紛紛起義,而最終只有他劉邦威望遠揚天下。同為交戰雙方,為何勝敗迥異呢?《鴻門宴》可以讓我們窺一斑而知全貌。

二、作者簡介選一學生回憶國中所學《史記》中的篇目,簡介司馬遷及《史記》,突出有關常識。可參考課後知識卡片司馬遷與《史記》。

三、背景簡介投影

(三)一幅陳涉起義的教學圖片一幅楚漢相爭的教學圖片教師講解:秦末,天下苦秦久矣,公元前209年陳勝吳廣起義,劉邦、項羽也起兵江東。項梁擁立老楚懷王之孫為楚懷王,召集諸將結成反秦聯盟,命主力軍劉、項分南北兩部,合力西擊秦軍,並約定先入關中者王之。劉邦率先入關破咸陽,退駐霸上。後項羽率軍西來屯軍新豐鴻門,揚言同劉邦交戰。公元前206年12月,在新豐鴻門舉行宴會,課文以項羽是否發動進攻、劉邦是否安然逃席為主要矛盾展開。

四、放錄音,使學生準確認讀。學生聽錄音一遍。教師強調一些字的讀音。投影

(四)本文的異讀字有:破音異讀:沛公欲王關中(wàng)道芷欲間行(jiàn)通假異讀:距關,毋內諸侯(同拒納)

要項伯(通邀)令將軍與臣有郤(通隙)願項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通背)

旦日不可不蚤自來謝項王(通早)

五、學生自由朗讀課文,藉助註釋及熟知的文言知識理解文意

六、佈置作業1.掌握本課的生字、異讀字。2.反覆誦讀全文,熟悉文意。3.完成思考和練習一、二。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由學生分組討論交流完成對項羽這個人物形象的分析,說明領袖人物性格事業成敗的影響。理清情節發展脈絡,熟讀一、二、段,背誦三、四段。

[教學步驟]

一、全班齊讀課文,抽查正音情況。

二、分組討論主要人物項羽。提問:項羽的性格特點如何,依據是什麼?明確:沽名釣譽,缺乏政治遠見;曹無傷告密,立即決定進攻;項伯遊說,便放棄進攻。剛愎自用:謀士范增獻計,先納計後食言。宴會上范增舉玦,項王不應。胸無城府,有不忍之心;脫口出賣曹無傷,經劉邦一番貌似心誠的話語吹捧,便放棄進攻,對武士樊噲的態度更是如此。寡謀輕信,輕敵自大;對項伯不辨親疏,對范增置若罔聞。答案不惟一,有理有據即可。提問:項羽的性格特徵是如何體現出來的?作者是如何刻畫這一人物形象的?學生討論。教師點撥:作者善於在矛盾衝突中刻畫人物形象。文章在項羽是否發動進攻,劉邦是否安然逃席的矛盾中展開情節。對比烘托也是刻畫人物的主要手段。文章對劉邦的刻畫,突出其善於用人(與項羽約為婚姻,對張良言聽計從)、能言善變、狡詐多端、當機立斷(誅殺曹無傷)的性格特徵,這些都是為突出主要人物項羽服務的。

三、鴻門宴上劉、項性格的較量,不過是楚漢相爭的縮影,要充分認識項羽的性格,不妨選以下三個片段:

投影(一)秦始皇遊會稽,渡浙江、樑與籍俱觀。籍曰:彼可取而代也。樑掩其口,曰:毋妄言,族矣!樑以此奇籍。高祖常徭咸陽,縱觀秦皇帝,喟然太息曰:嗟乎!大丈夫當如此也!解說:項羽直率粗獷與劉邦胸有成府判若分明。

投影(二)秦末,懷王與諸將約,先入定關中者王之。當是時,秦兵強,常乘勝逐北。諸將莫利先入關。獨項羽怨秦破項梁軍,奮,願與沛公西入關。懷王諸老將皆曰:項羽為人剽悍猾賊。項羽嘗攻襄城,襄城無遣類,皆坑之,諸所過無不殘滅。今誠得長者往,毋侵暴,宜可下。今項羽剽悍,不可遣。獨沛公素寬大長者,可遣。卒不許項羽,而遣沛公西略地。解說:在滅秦戰爭中,劉邦大軍幾乎兵不血刃,秦軍即聞風瓦解。反觀項羽卻一路苦戰,在刀光劍影、腥風血雨之中來到咸陽時,已是姍姍來遲。

投影(三)項羽已定東海來,西,與漢俱臨廣武而軍,相守數月。當此時,彭越數反樑地,絕楚糧食,項王患之。為高俎,置太公其上,告漢王曰:今不急下,吾烹太公。漢王曰:吾與項羽俱北面受命懷王,約為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則幸分我一杯羹。解說:性格急噪與老奸巨猾對比鮮明。四、性格特徵對領導人物的成敗起決定性的作用。試結合課文分析,作者司馬遷在客觀冷靜的敘述中寄寓了什麼樣的情感,讚歎、惋惜,抑或兼而有之?學生討論。

投影(四)夫秦失其政,陳涉首難,豪傑蜂起,相與並急,不可勝數。然羽非有尺寸,乘勢起隴畝之中,三年,遂將五諸侯滅秦,分襲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號為霸王,位雖不終,近古以來未嘗有也。自矜功伐,奮其斯智而不師古,謂霸王之業,欲以力征經營天下,五年卒亡其國,身死東城,尚不覺悟而不自責,過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豈不謬哉!解說:作者是把項羽當作悲劇英雄來寫的,他一方面號稱西楚霸王,另一方面由於自矜功伐而致烏江自刎的悲劇。既有讚歎,又有惋惜。

五、選六個學生分角色朗讀課文,其中選兩個朗讀基礎好的學生擔任主要角色項羽、劉邦,其他四個學生分別擔任范增、項伯、張良、樊噲,由擔任項伯的學生讀敘述文字。教師略作指導:本文故事性強,人物形象豐滿,朗讀應注意突出人物語言的個性化及情節發展的張弛有效。正如我們上面對人物形象的分析一樣,項羽一聽到劉邦欲王關中的訊息,立刻大怒,應讀出其怒不可遏的情狀來;第二天劉邦赴宴一段謙詞卑禮的請罪,他又顯得洋洋自得,失口將曹無傷告密一事和盤托出。應讀得得意忘形。劉邦,赴鴻門假意屈從,言辭中用透出謙卑、偽飾。另外,老謀深算、正直不阿的范增,老練透闢的張良,豪壯威嚴的樊噲,都應在朗讀中使其栩栩如生,讓人物自己開口說話,如在眼前。至於情節,在矛盾的展開中,時鬆時緊,應學會動用朗讀渲染氣氛,使聽者身臨其境。放錄音第一、三段,讓學生細細品味朗讀的魅力。

六、著重閱讀三、四段,把握人物出場順序,分節記憶人物言行,背誦,理清背誦思路。三起三落,情節張弛有效,波瀾起伏。

學生自由朗讀背誦。

七、佈置作業1.背誦課文三、四段2.結合課文學習,談談你對項羽這一英雄人物的看法。寫一篇隨筆。

[例文]

性格的祭奠(節選)

項羽在滅秦戰爭中徹底表現出來的肆意恣睢、剛愎自用、凶狠殘暴的性格為他日後的失敗寫了伏筆,其實此性格項羽早已有之。從殺宋義始至破秦,他一路在勝利的歡呼聲中走了過來,這無疑滋長了他的這種性格,使之惡性發展起來而成為他精神世界的主要方面。他一出現就是個戰無不勝攻無不克的英雄形象,鉅鹿之戰的輝煌勝利更使得他完全喪失了自己的判斷能力,他開始把自己看作神了。能支撐起他這一精神世界的惟一支柱就是贏得勝利。每一次勝利,固然使他的精神支援更堅強一些,然而,這勝利更大地加重了精神世界的自重。如此,他將一輪輪戰鬥下去,周而復始,項羽陷入了他為自己製造的一個怪圈,無法自拔,卻又不願自拔。項羽心底要維繫永不敗神話的慾望,構成了他對戰爭的一種幾乎是本能的崇敬,並進一步鑄就了他的性格。由此也就不難回答項羽把那一份份殘酷的祭奠獻給了什麼,他自身的矛盾又來自何方。在項羽心理怪圈的一來二去之中,中國人口已從戰前的一千萬驟減至五百萬。天下人對項羽心態的無法認同使得時代終於作出了拋棄項羽的選擇。項羽不好計策與外交是真誠的,他夢想用他所崇尚的武力去解決一切問題,可是現實無情地打破了他的夢想,他只有嘆息著,用死亡來反抗這現實,為自己性格的篇章寫下了最後的一筆,也為自己一生執著的性格獻上最後的也是最虔誠的祭奠。赳赳武夫的內心是多情的,儘管表現這多情的卻是無情。性格的祭奠是悲壯的,因為它的代價是生命、執著和無奈。

第三課時

[教學要點]檢查背誦。設計探究性閱讀訓練,培養學生的思維品質。分類歸納文言知識,如實詞活用、一詞多義、古今異義、句式、名句,一一落到實處。

[教學步驟]

一、教師示範背誦,或選學生輪流背誦三四段

二、探究性閱讀訓練思考:鴻門宴的故事發生時,項羽為諸侯上將軍,劉邦因起兵於沛,人稱沛公,都還沒有稱王。但課文中卻都超前稱了王。清代學者樑玉繩在《史記志疑》中批評說:高帝此時尚未為王,且前後俱稱沛公,何忽於張良三稱大王耶?又說:羽時亦為王,故沛公稱羽將軍,以其為諸侯上將軍也。《史記》乃預書為王,此下項伯曰:項王,范增、項莊曰君王,張良、樊噲曰項王,大王,沛公曰項王凡書王者二十幾,似失史體,你對樑玉繩的批評是如何認識的?學生討論後明確:超前稱王,並非失誤,自有其因。如張良對劉邦三次直呼大王,前兩次只有他與劉邦在場,後一次只添了幾個自己人,稱大王正表露出他們君臣同心協力,決心與項羽抗衡,戰而勝之的雄心壯志。再如項伯、范增、項莊都是項羽的屬下,他們稱項羽為項王或君王顯然出於自恃強大,不可一世,稱王稱霸,理所當然的心理狀態。而張良、樊噲都是劉邦的部下,由於力量懸殊,出於表面上的曲意奉承,自然也稱項羽為王。劉邦畢竟身分不同,用語不宜過分阿諛,所以在項伯、項羽面前,先後六次稱項羽為將軍,只有最後一次與張良談話時,稱項羽為項王。一方面他明知項羽稱王時早晚的事,另一方面,是在自己部下面前,無失身分之虞。看來,司馬遷在使用稱謂時,是經過仔細斟酌的,既符合當時兩軍對壘的實力狀況何劉邦一方的鬥爭策略,又符合人物的心態,決不是任意安排的。

三、小結《鴻門宴》是《史記》中極其精彩的一篇,史聖司馬遷對文中這位失敗了的英雄傾注了深厚的感情,使其具有巨大和久遠的魅力。項羽用性格的筆寫下了只屬於他自己的人生篇章,無論是暴戾、輝煌還是悲壯,無論是抗鼎拔山的人傑,還是自刎烏江的鬼雄。

四、分類歸納文言知識

1.請找出文中所有的詞類活用現象。

資料顯示(投影或多媒體)例句活用型別釋義

1.吾得兄事之名詞作狀語像對待兄長一樣

2.項伯乃夜馳之公軍同上連夜

3.常以身翼蔽沛公同上像翅膀一樣4.籍吏民,封府庫名詞用作動詞登記在冊5.沛公軍霸上同上駐紮

6.沛公欲王關中同上統治

7.範曾數目項王同上用眼示意

8.道芷陽間行同上取道

9.刑人如恐不勝同上處罰

10.先破秦入咸陽者王之名詞使動用法使之為王

11.項伯殺人,臣活之動詞使動用法使活

12.沛公旦日從百餘騎來見項王同上使跟從,率領

13.素善留侯張良形容詞用作動詞交好

14.拔劍撞而破之形容詞用作動詞擊碎、擊破

15.此其志不在小形容詞用作動詞小事

2.判斷下列加線的詞語的詞義,並區分與現代漢語的不同。

①沛公奉卮酒為壽,約為婚姻明確:古義:婚姻,古義兒女親家,女方之父為婚,男方之父為姻。今義:結婚的事,因結婚而產生的夫妻關係。

②備他盜之出入與非常也明確:非常,古義:意外的變故。今義:副詞,很。

③今人有大功而擊之明確:古義:現在別人(指沛公)今義:現在的人,與古人相對。

④而聽細說明確:古義:小人的讒言。今義:詳細說來。

3.瞭解此也(耳)何以兩個句式。

①此成危急存亡之秋也明確:判斷句,這就是啊。

②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明確:疑問句,賓語前置句,憑什麼呢?

③人為刀俎,我為魚肉,何辭為?明確:反問句式,為語氣詞,呢,表意呢?

4.名句積累明確:項莊舞劍,意在沛公人為刀俎,我為魚肉大行不顧細謹,大禮不辭小讓秋毫不敢有所近秋毫無犯勞苦而功高如此勞苦功高

5.課後思考和練習第三題中有5個實詞,歸納其一詞多義,力求在動態的語境中辨析詞義。

資料顯示(投影或多媒體)①因例句出處釋義公等碌碌,所謂因人成事者也《毛遂自薦》依靠、憑藉我欲因之夢吳越,一夜飛渡鏡湖月《夢遊天姥吟留別》順著、根據不如因而厚遇之《廉頗藺相如列傳》乘機後因伐木,始見此山《夢溪筆談·雁蕩山》因為、由於因合納鬥盆《促織》於是、就陳陳相因成語沿襲留待作遺施,於今無會因《孔雀東南飛》原因、理由

②如例句出處釋義聞妻言,如被冰雪《促織》如同、像天時不如地利《得道多助》比、及如揚州,過瓜州揚子橋《〈指南錄〉後序》到、往、去萬事如意成語順、隨如其離違,宜別圖之《赤壁之戰》如果、假如殺人如不能舉,刑人如恐不勝《過秦論》好象方六七十如五六十《子路、曾侍坐》或、或者如其禮樂,以俟君子同上至於空空如也成語形容詞詞尾的樣子

③意例句出處釋義簾內擲一紙出,即道人意中事《促織》意圖、意願其詩以養父母,收族為意《傷仲永》意思賓客意少舒,稍稍正坐《口技》意態、神情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動也《〈指南錄〉後序》意料已而楚相亡璧,門下意張儀《史記·張儀列傳》懷疑、猜疑④舉例句出處釋義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靜夜思》舉起、抬起舉其一不計其十,究竟舊不圖其新《屈原》提出、舉出舉兵伐徐,逐滅之《韓非子·五蠧》發起、發動戌卒叫,函谷舉《阿房宮賦》攻下、佔領舉賢任能成語推薦有儒生柳意者,應舉下第《柳毅傳》科舉考試殺人如不能舉《過秦論》全、盡舉世無雙成語全部、整個

⑤謝例句出處釋義秦王恐其破璧,乃辭謝《廉頗藺相如列傳》道歉阿母謝媒人女子先有誓《孔雀東南飛》推辭、謝絕往昔初陽歲,謝家來貴門《孔雀東南飛》辭別嘗有所薦,其人來謝《漢書·張安世傳》感謝多謝後世人,戒之慎勿忘《孔雀東南飛》告訴、勸告乃花既謝,亦可無罪於主人矣《芙蕖》凋落、衰亡

《鴻門宴》教案 篇2

【教學要點】

檢查背誦。分類歸納文言知識,如實詞活用、一詞多義、古今異義、句式、名句,一一落到實處。

【教學步驟】

1、背誦第三、四段。

2、分類歸納文言知識

1)詞類活用

例句活用型別釋義

1、吾得兄事之名詞作狀語像對待兄長一樣2、項伯乃夜馳之公軍同上連夜

3、常以身翼蔽沛公同上像翅膀一樣4、籍吏民,封府庫名詞用作動詞登記在冊

5、沛公軍霸上同上駐紮6、沛公欲王關中同上統治

7、範曾數目項王同上用眼示意8、道芷陽間行同上取道

9、刑人如恐不勝同上處罰10、先破秦入咸陽者王之名詞使動用法使之為王

11、項伯殺人,臣活之動詞使動用法使……活

12、沛公旦日從百餘騎來見項王同上使……跟從,率領

13、素善留侯張良形容詞用作動詞交好14、拔劍撞而破之形容詞用作動詞擊碎、擊破

15、此其志不在小形容詞用作動詞小事

2)古今詞

沛公奉卮酒為壽,約為婚姻

明確:古義:婚姻,古義兒女親家,女方之父為婚,男方之父為姻。今義:結婚的事,因結婚而產生的夫妻關係。

備他盜之出入與非常也明確:非常,古義:意外的變故。今義:副詞,很。

今人有大功而擊之明確:古義:現在別人(指沛公)今義:現在的人,與古人相對。

而聽細說明確:古義:小人的讒言。今義:詳細說來。

3)句式(瞭解“此……也(耳)”“何以……”兩個句式)

此成危急存亡之秋也明確:判斷句,這就是……啊。

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明確:疑問句,賓語前置句,憑什麼……呢?

人為刀俎,我為魚肉,何辭為?明確:反問句式,“為”語氣詞,呢,表意“……呢?”

4)名句積累

明確:項莊舞劍,意在沛公人為刀俎,我為魚肉

大行不顧細謹,大禮不辭小讓秋毫不敢有所近——秋毫無犯

勞苦而功高如此——勞苦功高

5)一詞多義

例句出處釋義

a、公等碌碌,所謂因人成事者也《毛遂自薦》依靠、憑藉

b、我欲因之夢吳越,一夜飛渡鏡湖月《夢遊天姥吟留別》順著、根據

c、不如因而厚遇之《廉頗藺相如列傳》乘機

d、後因伐木,始見此山《夢溪筆談雁蕩山》因為、由於

e、因合納鬥盆《促織》於是、就

f、陳陳相因成語沿襲

h留待作遺施,於今無會因《孔雀東南飛》原因、理由

例句出處釋義

聞妻言,如被冰雪《促織》如同、像

天時不如地利《得道多助》比、及

如揚州,過瓜州揚子橋《〈指南錄〉後序》到、往、去

萬事如意成語順、隨

如其離違,宜別圖之《赤壁之戰》如果、假如

殺人如不能舉,刑人如恐不勝《過秦論》好象

方六七十如五六十《子路、曾……侍坐》或、或者

如其禮樂,以俟君子同上至於

空空如也成語形容詞詞尾……的樣子

例句出處釋義

簾內擲一紙出,即道人意中事《促織》意圖、意願

其詩以養父母,收族為意《傷仲永》意思

賓客意少舒,稍稍正坐《口技》意態、神情

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動也《〈指南錄〉後序》意料

已而楚相亡璧,門下意張儀《史記張儀列傳》懷疑、猜疑

例句出處釋義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靜夜思》舉起、抬起

舉其一不計其十,究竟舊不圖其新《屈原》提出、舉出

舉兵伐徐,逐滅之《韓非子五蠧》發起、發動

戌卒叫,函谷舉《阿房宮賦》攻下、佔領

舉賢任能成語推薦

有儒生柳意者,應舉下第《柳毅傳》科舉考試

殺人如不能舉《過秦論》全、盡

舉世無雙成語全部、整個

例句出處釋義

秦王恐其破璧,乃辭謝《廉頗藺相如列傳》道歉

阿母謝媒人“女子先有誓…”《孔雀東南飛》推辭、謝絕

往昔初陽歲,謝家來貴門《孔雀東南飛》辭別

嘗有所薦,其人來謝《漢書張安世傳》感謝

多謝後世人,戒之慎勿忘《孔雀東南飛》告訴、勸告

乃花既謝,亦可無罪於主人矣《芙蕖》凋落、衰亡

拓展:後人評價項羽的詩歌:

題烏江亭杜牧

勝敗兵家事不期,包羞忍恥是男兒。江東子弟多才俊,捲土重來未可知。

烏江亭王安石

百戰疲勞壯士哀,中原一改勢難回。江東子弟今雖在,肯與君王捲土來。

詠項羽李清照

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明確:

杜牧:男兒應當能屈能伸,不輕言失敗。應從“包羞忍恥”“捲土重來”分析入手。

王安石:軍民離心,敗勢難回。由“壯士哀“勢難回”“肯與君王捲土來”分析入手。

李清照:氣勢豪壯,令人敬仰。結合李清照身世簡要點撥。

3、課堂小結

《鴻門宴》是《史記》中極其精彩的一篇,“史聖”司馬遷對文中這位失敗了的英雄傾注了深厚的感情,使其具有巨大和久遠的魅力。項羽用性格的筆寫下了只屬於他自己的人生篇章,無論是暴戾、輝煌還是悲壯,無論是抗鼎拔山的人傑,還是自刎烏江的鬼雄。

練習設定

1)結合《鴻門宴》的學習,聯絡古今人物對項羽的理解,將自已對這一人物的認識寫一篇人物評論,600字以上。

2)完成《優化設計》練習中“鞏固與創新”部分。

《鴻門宴》教案 篇3

【教學目標】

1、掌握《史記》一書的體例、別名、作者。

2、掌握本課出現的詞類活用、一詞多義、通假字、古今異義字、特殊句式等。

3、掌握翻譯文言句子的一些方法,能準確概括文章的故事情節。

4、瞭解作者運用個性化的語言和行動描寫的方法刻畫人物的特點。

【教學重點】

1、學習古漢語的常用詞語和特殊句式。

2、正確分析認識項羽、劉邦兩個集團各個人物的性格特點。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激趣匯入

互動設計2:

據司馬遷《史記?項羽本紀》記載:公元210年,秦始皇遊會稽,項羽和他的叔父項梁一同去看熱鬧。項羽看到秦始皇被人前呼後擁,威風凜凜的樣子,便對項梁說:“彼可取而代之也。”

無獨有偶,《史記?高祖本紀》記載:秦始皇南巡,儀仗萬千威風凜凜。劉邦道:大丈夫生當如此。結果呢?

一邊,星漢寥落,夜色深沉。荒原上老樹枯藤,烏啼淒厲。帥帳中傾國佳人翩然起舞。清鋒灼灼寒光森森,揮不去數不盡的纏綿與悲愴。縱橫天下的霸王蒼涼吟唱著《垓下歌》

而另一邊,平定黥布叛亂回京時,過沛縣,漢天子面對故人沾沾自喜地高唱著《大風歌》

大風起兮雲飛揚,

威加海內兮歸故鄉。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此為衣錦榮歸的慨嘆

力拔山兮氣蓋世,

時不利兮騅不逝,

騅不逝兮可奈何,

虞兮虞兮奈若何?

此為英雄末路的悲歌

(學生朗讀並理解這兩首詩)

提示:這首歌是劉邦打敗項羽,統一天下後在平定鯨布叛亂回京(長安)途中,轉道故鄉沛縣時所作。流露出他得天下、歸故里得沾沾自喜之情和對今後國防的憂心。第一句指包括劉邦在內的群雄在各地紛紛起義,而最終只有他劉邦威望遠揚天下。

提示:拔山,形容力大無比,甚至能把高山拔起來。蓋世,氣勢高昂,可以壓倒世上的一切。“逝”,賓士。這首楚辭體的詩歌大意是:自命不凡的天子不想承認眼前的現實,他認為這種局面是“時不利兮騅不逝”造成的,並非他的過錯。而失敗的關鍵是在歷次戰鬥中一往無前的烏騅今天竟不肯率先衝出重圍。他認為烏騅暗示著一切;過去的榮耀、現在的困境和未來的毀滅。最後,他走投無路,只有對勇敢跟隨在身邊的虞姬哭訴:“我可怎麼安排你呀?”

歷史是何其殘忍,讓兩個英雄生在了同一個亂世。公元前206年,這兩個英雄在新豐鴻門(今陝西省)舉行了一次特殊的'宴會,史稱“鴻門宴”。

那麼“鴻門宴”到底是怎樣的一次宴會?項羽和劉邦又在宴會上顯示了怎樣的英雄本色?

請看《史記·項羽本紀》之《鴻門宴》

二、作者、背景簡介

1、司馬遷和《史記》

司馬遷(約前145—約前90),字子長,夏陽人。西漢著名史學家、文學家、思想家。其父司馬談是漢朝太史令(掌管起草文書、兼管國家典籍、天文曆法的官職)。遷生於龍門,年十歲誦古文,得以博覽皇家珍藏的大量圖書和文獻。太初元年(前104年),與唐都、落下閎等進行曆法改革,共訂太初曆。在《史記》草創未就之時,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辯護,下獄受腐刑。出獄後任中書令(掌管皇家機要檔案),發憤著書,在公元前91年前後完成《史記》。

《史記》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記載了從傳說中的黃帝到漢武帝三千年間的歷史。全書130篇,包括本紀12篇,世家30篇,列傳70篇,書8篇,年表10篇,共526500字。本紀記帝王,世家述諸侯,列傳敘人臣,書記禮、樂、音律、曆法、天文、封禪、水利、財用。劉向等人都認為此書“善序事理,辯而不華,質而不俚”。魯迅更評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有很高的文學價值。

2、背景材料

公元前206年10月,劉邦入關,降秦王子嬰,還軍霸上;12月項羽破關而入,劉、項在鴻門會面,雙方鬥爭開始。不久,項羽以盟主身份召開戲下(今陝西臨潼東)之會,封18人為諸侯王。自封為西楚霸王,都彭城(今江蘇徐州),劉邦為漢王,都南鄭(今陝西省南境)。

劉邦到南鄭後,積極準備反攻。先奪取關中三秦之地作為根據地,然後出兵東向,進攻項羽,曾多次被項羽打敗。到公元前203年秋,得到韓信的幫助,才形成足以跟項羽抗衡的力量;項羽乃與劉邦約定:“中分天下,割鴻溝以西為漢,以東為楚。”定約後,項羽東歸,劉邦也準備西歸。這時張良、陳平向劉邦提出建議,趁此時機消滅項羽。後在韓信、彭越幫助下,圍項羽於垓下(今安徽靈壁南)。項羽突圍,至烏江(今安徽和縣東北)自刎。

三、放錄音或範讀,讓學生準確認讀

1、學生聽一遍錄音,教師強調一些難字的讀音。

本文異讀字有:

破音異讀:沛公欲王關中(wàng)道芷欲間行(jiàn)

通假異讀:距關,毋內諸侯(同“拒”“納”) 要項伯(通“邀”)令將軍與臣有郤(通“隙”) 願項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通“背”) 旦日不可不蚤自來謝項王(通“早”)

文中難讀字有: 饗(xiǎng) 說(shuì) 美姬(jī) 鯫(zōu)生 卮(zhī)酒 有郤(xì) 玉玦(jué) 瞋(chēn)目 目眥(zì) 跽(jì)曰 參乘(shèng) 彘(zhì)肩 不勝(shēng) 刀俎(zǔ)

四、提要:梳理情節,整體感知

學生先概述課文內容,然後梳理(板書):

學生複述故事情節(板書)

無傷告密

范增獻計

宴會前 項伯夜訪 起因

(1、2) 張良定計

劉項約婚

劉邦請罪

宴會中 范增舉玦

(3、4) 項莊舞劍 經過

樊噲闖帳

劉邦離席

宴會後 張良獻禮 結果

(5~7) 無傷被誅

互動設計:

大家說,這是一場真正意義上的宴會麼?

點撥:這絕對不是一次愉快的宴會,項羽和劉邦在宴會上劍拔弩張,勾心鬥角,進行了一次驚心動魄的沒有硝煙的戰爭,戰爭以劉邦勝出為結局。後來“鴻門宴”也成為了一個特定的詞語,用來比喻那些“不懷好意,設計陷害別人的宴會”。

簡要分析課文

全文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1~2)宴會前,寫宴會前劉、項兩軍駐地、力量對比、事件的起因及雙方的幕後活動。共寫了以下幾件事:曹無傷告密。(導火線)──范增進言分析情況。(激化矛盾)──項伯夜訪張良。(形勢有所轉化)──張良與劉邦商討對策。──項伯勸項羽勿擊劉邦。

第二部分:(3~4)宴會上,寫鴻門宴上雙方的尖銳鬥爭,情節的高潮。

此部分有三落、三起:

三落:劉邦謝罪(緩和)──項羽不怒樊噲,稱之壯士,賜酒肉,賜座。──劉邦以“如廁”為名逃脫。

三起:“范增數目項王”暗示動手。(緊張)──范增以項莊舞劍為由,刺殺劉邦。(嚴峻)──樊噲闖入帳(緊張到極點)。

第三部分:(5~7)宴會後,劉邦脫身逃走,張良入謝,劉邦誅殺內奸。

第二課時

五、合作探究

互動設計6:

宴前:起因、發展(1、2)

1課文第一段

點撥:曹無傷是沛公的主司馬,他的告密當然不同於一般流言蜚語,於是,項羽決定“擊破沛公軍”。矛盾挑開,故事“開端”。

范增是項羽的主要謀士,他對形勢的判斷十分正確。對劉邦的用心瞭如指掌。“急擊勿失”的主張非常英明。矛盾進一步激化,情節迅速發展。

項羽接獲曹無傷的密報,當即“大怒”,這一個“怒”字內涵相當豐富。請說說其中包含了些什麼?

提示:就矛盾的焦點而言,天下雖大,“王”只有一個,就力量對比而言,項羽佔有絕對優勢,何況秦軍主力是項羽消滅的,又是楚王后裔,一個“市井小人”居然“欲王關中”,項羽豈能容忍?再說個性特徵,此時此刻,項羽如若不“怒”,他也就不是歷史上的那個項羽了,他本來就是那麼一個火爆漢子!

2、課文第二段寫了哪幾件事?對故事的發展有什麼作用?

點撥:第一件事“項伯夜訪”。 第二件事“張良獻策”。

“張良獻策”是情節變化的關鍵,劉邦逐步由被動轉為主動,項羽終於“放虎歸山”,以致范增之謀難以實施等等,莫不由此而生。這段文字是情節變化的關鍵。

討論:在楚王即將來犯萬分危急的形勢下,張良既不提議備戰,更不主張退軍,卻只要劉邦“往見項伯,言沛公不敢背項王也”,這是為什麼?此處行文輕描淡寫有什麼作用?

提示:“戰”必敗,“逃”必潰,兵力懸殊,土氣不同。張良過人之處在於確信項伯可以利用。他從項伯的通風報信中看出這個人十分重“義”,有恩必報,他也瞭解項伯與項羽的關係。由項伯必能獲得理想的效果,尤其是他看準了項羽的致命弱點,雙方矛盾的焦點,深信“言沛公不敢背項王”一句話就能解決問題。此處輕描淡寫更顯出張良的沉穩機警,處變不驚。(也與劉邦大驚失色束手無策形成對照。)

3、宴中:高潮(3、4)

思考:鴻門宴上發生了那些精彩的情節?請簡要歸納。

第一件事“劉邦謝罪”,

第二件事“范增示意”,

第三件事“項莊舞劍”,

第四件事“樊噲闖帳”,

討論A:劉邦謝罪是否誠心,何以見得?

提示:並不誠心。迫於形勢不得不如此。而且,言辭雖恭,以“將軍”稱項羽而以“臣”自稱,更強調自己“先入關破秦”,“得復見將軍”都出於“不自願”,僥倖而已,但卻絕不認錯,更把責任推給“小人”!(這“小人”分明指曹無傷卻故意不予道破,裝出一副全然無知的樣子。)

B:“項莊舞劍”是鴻門宴上最精彩的情節,請思考:這一事件給後人留下了哪一個成語?什麼意思?

點撥:成語是“項莊舞劍,意在沛公”,意思是人表面上做某事心中卻另有所圖。

“劉邦謝罪”,情節已趨緩和,“舞劍”事件發生,形勢再度緊張起來,從而引出了“樊哈闖帳”,故事推向高潮。

討論C:“樊噲闖帳”是故事的高潮。課文從哪幾方面刻畫樊噲這一人物?寫“樊噲闖帳”的目的是什麼?(是不是“喧賓奪主”?)

提示:課文對樊噲這一形象的刻畫可謂濃墨重彩,形神兼備。

語言描寫:“此迫矣!臣請入,與之同命”。語句短促急迫,緊張的形勢,急迫的心態,忠勇的性格躍然紙上。

行動描寫:“帶劍擁盾入軍門”,“側其盾以撞,衛士仆地”,“立而飲之”,“拔劍切而啖之”,無所顧忌,無所畏懼,何等英武。

外貌描寫:“瞑目視項王”,頭髮上指,“目眥盡裂”,著墨不多,卻極為傳神。

濃墨重彩寫樊噲,既襯托了項羽、劉邦,更突出了張良。

文章巧妙地把握人物關係,劉邦信而用之,項羽感其“義”,贊其“勇”,賜酒、賜彘、賜坐,張良則是“導演”兼“舞臺排程”,一切全由張良策劃,讀來絕無喧賓奪主之感。

討論D:有人認為樊噲在席上的講話跟劉邦一模一樣,“僅是語句上稍有變化而已”,對不對?如有區別,區別在哪裡?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區別?

提示:兩人講話中心大體一樣,但側重點不同。劉邦側重於辯解,強調的是自己“不敢倍德”,樊噲則是理直氣壯責之以“義”,暗中已將項羽推向了審判臺。策略上看,二者區別也明顯。劉邦之言屬於“以屈求伸”,樊噲義責項羽已是“以攻為守”了。

4、宴後:結局、尾聲(5、6、7)

⑷ 劉邦脫逃之前作了哪些佈署?是幾個人一道走的?為什麼這樣?

點撥:一是留下張良代為辭謝,二是放棄車騎、隻身獨騎,只帶四個親信隨從,三是叮囑張良,待其至軍中再入內辭謝。

這樣安排,目的在於儘快脫離虎口,擔心項羽反悔。(從小路走,目的也在此。)

⑸ 張良獻禮,項羽、范增二人態度分別怎樣,為何不同?

點撥:項羽:受璧,置之坐上;范增:受玉斗,置之地,拔劍撞而破之,曰:……

項羽對劉邦藉故脫逃仍然麻木不仁,根源在於他迷信自己的武力;范增則深知放虎歸山,後患無窮,同時也為自己的意見未被採納,精心策劃的計謀破產而惱怒。

⑴ “鉅鹿之戰”是項羽暴興、成為西楚霸王的起點,他勇冠三軍,摧毀秦軍主力,成為眾望所歸、天下注目的英雄。

“垓下之圍”寫項羽四面楚歌,慷慨別姬,最後敗亡,自知愧對江東父老,不肯渡烏江,自刎而死,悽愴悲壯,撼人心絃。

而“鴻門之宴”則是項羽由成功轉向失敗的關鍵。是人們公認司馬遷《史記》中寫得最好的內容,它正確展示了項羽由盛轉衰。

請同學們研究一下,你從哪些地方看出了這些轉化的趨勢?看出了項羽悲劇的預兆?

點撥:

① 項羽在優勢下,恃勇驕橫,毫無遠慮;劉邦在劣勢下,忍辱負重,善於儲存自己。

② 項羽剛愎自用,又拙於應變;劉邦善於採納意見,又隨機應變。

③ 項羽用人唯親,致使謀臣不能施其謀,將士不能效其力;劉邦知人善任,謀臣能從容定計,將士能見危授命。

④ 項羽養奸貽患,又自絕敵營內應;劉邦有奸必肅,能爭取敵營的人為自己效勞。

⑵ 教師補充兩個細節:

① 從座次看人物

項羽、項伯東向坐。

按古代禮儀,帝王與臣下相對時,帝王面南,臣下面北;賓主之間相對,則為賓東向,主西向;長幼之間相對,則長者東向,幼者西向。宴席的四面座位,以東向最尊,次為南向,再次為北向,西向侍坐。鴻門宴中“項王、項伯東向坐”,是最上位,范增南向坐,是第二位,再次是劉邦,張良則為侍坐。從座位可看出雙方力量懸殊與項羽的自高自大。

② 羽亦軍廣武,與漢相守。數月,楚軍食少。項王患之,乃為高祖,置太公其上,告漢王曰:“今不急下,吾烹太公!”漢王曰:“吾與羽俱北面受命懷王,約為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幸分我一杯羹!”項王怒,欲殺之。

譯文:(劉邦率軍奪取成皋,接管西楚糧庫敖倉,項羽獲知後,回師滎陽。)項羽在廣武紮營,與漢軍對峙。幾個月後,西楚軍隊糧食供給越來越少。項羽很擔心,於是做了大茶几,把劉邦的父親放在上面,派人通知劉邦說:“如果不快點投降,我就烹殺你老爹!”劉邦迴應說:“我曾經與你同時接受義帝羋心的命令,我倆約為兄弟,我爹就是你爹;你如果真想烹殺我爹,請分給我一杯羹喝!”項羽大怒,欲下令行刑。(項伯勸阻,項羽才停止行刑。)

評價:劉邦勢力不足以戰勝項羽,此時的劉邦還在貯備力量,所以對項羽的暴行只能忍氣吞聲,只不過劉邦的處理方法與眾不同。

歸納:

劉邦:善於用人、善於應變、能言善辯。

項羽:沽名釣譽、輕敵自大、寡謀輕信、不善用人、剛愎自用、優柔寡斷的一介武夫。

互動設計:

簡要說說課文除了劉邦和項羽之外的人物對比:

1、范增和張良:

范增:項羽亞父、老謀深算、有政治遠見,知道奪項王天下者必為沛公。但項羽未聽取其意見,致使他的謀略失敗。

張良:劉邦得力的謀士,忠誠不二,老練多謀。劉邦對他言聽計從,配合默契,使劉邦變被動為主動,脫離險境,逃歸營地。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張良不像范增那樣妄自尊大。他認為劉邦稱王不是時候,很不策略,但並不明確否定,只是問了一句:“誰為大王為此計者?”他認為不可以武力與項羽相鬥,也只是委婉地探詢:“料大王土卒足以當項王乎?”劉邦遠不像項羽那樣自信,張良卻仍然處處留心,始終把自己放在謀臣的位置上。這是劉邦對他絕對信任的關鍵。可以說張良是“鴻門宴”這一事件的總導演。

范增是項羽的主要謀士,項羽稱為“亞父”,可見其地位不同尋常。他的政治觀察力,他的才智謀略絕不遜於張良。但他對項羽尤其是對項羽的妄自尊大,並不完全瞭解,他以命令的口吻要項羽攻打劉邦:“急擊勿失”,他在席上“數目項王,舉玉以示之者三”,要項羽“按既定方辦”。他擅自佈置項莊舞劍,已經造成欲取項羽而代之的客觀影響,但他既不知人,也不知己,這是范增的致命弱點。他與張良構成了鮮明的對照。

“鴻門宴”這場鬥爭可以說是張良與范增的鬥智。對整個事件的演變,兩人舉足輕重,可謂關鍵人物。但是,兩人畢竟只是謀臣,唱主角的是雙方的決策者,是項羽和劉邦。

2、樊噲和項莊:

項莊:項羽手下武士,按范增意欲刺殺沛公,由於項伯阻撓未能得逞。

樊噲:沛公手下武士,張良意護沛公,臨危不懼,挺身而出,使沛公轉危為安。

3、項伯和曹無傷:

項伯:項羽季父,把項羽要擊沛公軍訊息夜告張良。項羽知道後不但不追究,反而還“許諾”。

曹無傷:使人向項羽告密。由於項羽輕易洩露後被劉邦誅殺。

這些人物的結局無不顯示了主要人物項羽和劉邦的個性。預示著他們最後的結局。

六、整合評價

互動設計:

小結內容:

全文以“鴻門宴”為中心事件,以“殺不殺劉邦”為線索,按時間順序展開情節。

宴會前,戰與不戰問題

宴會上,殺與不殺問題

宴會後,追與不追問題

項羽欲擊劉邦──劉邦被放

曹無傷告密──曹無傷被誅

范增勸說項羽──范增怒罵項羽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