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隨筆之《論語》教學反思範文(精選6篇)

來源:才華庫 1.09W

作為一位剛到崗的人民教師,我們需要很強的教學能力,對教學中的新發現可以寫在教學反思中,那麼教學反思應該怎麼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教育隨筆之《論語》教學反思範文(精選6篇),歡迎大家分享。

教育隨筆之《論語》教學反思範文(精選6篇)

教育隨筆之《論語》教學反思1

《論語》是儒家的經典著作。課文《論語》都是孔子一些關於學習的言論,包括學習方法和學習態度,這些觀點對於七年級的學生來說有著明顯的指導意義。因此我把學習重難點定為:(1)掌握基本文學常識,積累文言文字詞句的釋義;(2)在理解文言基礎知識,讀懂文章的基礎上深入理解課文,用文中的觀點指導自己的學習生活。鑑於此,我的教學過程主要分為五步:

(1)課程匯入。我採用的是激趣匯入法,目的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對枯燥的文言文產生學習的熱情。

(2)孔子及論語簡介。這一部分我主要把重點放在激發學生對孔子和《論語》的崇敬之情上,在匯入的基礎上保持學生的學習熱情,然後順勢介紹孔子的成就和影響。並用北師大教授郭家齊的話引入對《論語》的學習。

(3)朗讀課文。“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文言文需多讀,特別是像《論語六則》這樣要求背誦的文章。這篇文言文學生易讀錯的字比較多,因此第一次朗讀我首先安排教師範讀,學生正音,第一遍學生的朗讀主要以讀準字音為目的,之後再提出更高的要求,如語氣、語速等。在後面的課文分析中再進行有針對性的朗讀。我覺得在這一節課中我對朗讀的處理比較好,每一次都有明確的目標。

(4)疏通字詞,翻譯句子。這是文言文教學的一個重點,又是文言文學習的基礎。在這一節課字詞的疏通上,我用表格的形式幫助學生疏通字詞,這樣既能給學生一個整體的概念,又能幫助學生有條理的疏通文中的重點字詞,在填寫的過程中又能使學生有成功的體驗,這成功的體驗可以激發他不斷地完成學習任務,這是一個良性迴圈。這節課的翻譯在疏通字詞的基礎上進行,我感覺這種方式效果比較好。

(5)理解課文。為了能使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蘊含的道理,並能更好的把它運用到日常學習中,對課文的理解我主要做兩步,一是分析課文中的教育思想,這一部分主要還是學生說,我主要是起一個引導的作用。二是在此基礎上進行拓展延伸,加深理解。考慮到學生基礎較差,學習習慣不太好,在這一部分我先針對本班學生平時學習中存在的問題創設情境,讓學生髮現問題並用文中知識解決問題;後聯絡即將到來的期會考,讓學生用今天所學知識,按設定格式寫一段話來勸誡或鼓勵身邊的同學或自己。我覺得這個拓展還是比較必要的,讓學生將所學轉化為所有,這也是我本節課的重要目標之一。

這節課整體感覺比較順暢。不足之處在於:課上我的誘導嫌多,學生的情感沒有充分的展示出來;此外,在個別環節的時間安排上不夠緊湊,使得對課文的分析不夠深入。對此,我今後一定注意,加以改正。

教育隨筆之《論語》教學反思2

在講授《論語》一課時,雖有一些成績,但更重點突出,學生印象深刻,知識得到切實地增加,能力得到極大地提高。現在,有了許多的語文方面的教學參考多的是存在許多不足,就此對如何上好一節課,我深有感觸。

在準備這節課時,我設計所有問題都是圍繞重點開展,這樣,學習任務適量,重點突出,適合學生,而本節課也圓滿完成了這一重點內容。因為我深信一堂語文課,應有它的授課中心,備課時一定要把握教學重點,圍繞它們來寫教案,上新課,設計問題,這樣才會中心明確,書,但是編輯的重點不一,有的著重於段落的分析,句子的理解;有的著重於結構的分析,主題的探討;有的著重於各項能力的訓練,問題較多。對這些資料,不能拿著一本照搬照抄,或者糊里糊塗東抄一點,西抓一把,而是要在廣泛蒐集資料的基礎上,根據教學大綱和新課程的理念的要求,有所取捨,有些創造,聯絡學生實際,適當與考試結合,爭取一堂課有一堂課的中心,一堂課解決一個問題。

在以往的教學中我始終遵循一個原則:課堂結構要完整,脈絡要清晰,線索要分明。一堂課相當於一篇文章,在中心的統領下,它有著自己的結構,起承轉合,有時缺一不可。如果講課時不講結構,不理脈絡,學生會抓不住重點,聽得一頭霧水,筆記也會東一榔頭西一棒槌,記得毫無中心,()沒有目的。語文課,更是如此,它選的文章較長,知識點較多,分析的內容多,一定要在寫教案時確立中心,安排框架,先講什麼,再講什麼,最後講什麼,心中要有數。這樣,在授課時,才能邏輯性強,層次感強,條理清楚,脈絡清晰。本課文章知識要點較多,分析的內容多,所以在備課時,我先確立了中心,安排了框架,先講什麼,後講什麼,做到了自己心中有數,這樣,在授課時,我按照課堂八環節的模式,來講解知識,這樣學生聽起來才會感覺有層次,條理清晰。但由於本節內容容量過大,所以有的`環節時間明顯有些不足,完成倉促,如出示目標和小組討論兩個環節,為了完成教學任務沒有給學生足夠的時間來領會討論,這也是本節課的明顯不足。

下節課,我應全面發揮學生的主體性,激發學生熱情,教師以啟發引導為主,讓學生多參與,多回答,這樣學習效果自然會好,但本節課,學生的參與度發揮不夠理想,一是因為怯場,另外也是教師引導不夠,今後有待彌補。

教育隨筆之《論語》教學反思3

《論語》是一部語錄體著作,多記語句,學習時要一句一句來理解,同時還要背誦,加以體會運用。因此,安排了兩課時學習。在設計時,利用多媒體來展示重點,方便了教學;激趣匯入,也為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有所幫助。其重點就是對句子的理解和背誦。

對七年級學生來說,如何學文言文,一個字就是:讀。書讀百遍,其義自見。相信文言文是讀懂的,決不是老師講懂的,更不是老師分析詞法句法而懂的。“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所以翻譯課文,給了學生方法(留、補、刪、換、調)。在讀中進行朗讀指導,如字音、節奏等。

在教學中使學生養成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的習慣,質疑探究學會思辨的習慣等。在對十則內容的理解時,學生嘗試用翻譯的方法進行說大意,老師明確大意,使學生既對重點字詞加深了理解,又明白了全句大意。並使學生自我理解每句的含義,在現實生活中如何運用。

老師的任務是想方設法讓學生愛讀,百讀不厭,浸潤其中,涵詠體味,無形中受到文言文的薰陶感染。

本課的教學,注重了學生與學生之間、學生與老師之間的交流、合作,體現了自主學習與合作探究的初步嘗試,肯定學生的自我學習成果,如第一課時第五個環節的教學,就是學生學以致用的體現,特別是學習方法、態度、為人方面對自身的影響與薰陶感染,達到了培養學生的學習習慣的目的,也是傳統文化氣息濡染自我的過程與外化,是個性的體現、張揚。並且,給了不同層次的學生分別提供了展現自己的舞臺。同時,課外積累相關學習的名言,將課內伸展於了課外,培養了學生收集資料資訊的能力。由於有了第一節課的基礎,所以第二課時就放手讓學生自主學習。

總之,文言文教學不但要設計好教學方案,從瞭解學生、瞭解學生的學習實際能力入手,從瞭解課程標準入手,如課程標準要求教學中要順暢地朗讀課文、理解常用的實詞與虛詞藉以理解句子的大意、背誦規定的篇目等。本設計就是最好的體現。當然,在實際教學中,還主要要讓學生多讀、合作理解句意、積累文言字詞、學以致用、感染薰陶、張揚個性。

教育隨筆之《論語》教學反思4

《論語》是過去蒙童教育的必讀書,儘管有很多內容學生不易讀懂,或有時似懂非懂,但我學習的目的旨在吸收前人思想的精華中有益於自己的思想修養的部分。所以,我們的教學目的不在於逐字逐句吃透課文,而在於把握課文大意,理解課文交給我們的學習方法和做人道理。在教《論語》時,感覺好像在孩子們面前打開了一扇窗戶,鋪開了一條通道,讓他們能穿越時空,去閱讀、去思考、去吸取,與兩千多年前的大師直接對話,瞭解並深刻地認識我們的祖先,繼承併發揚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讓學生對學習文言文有興趣,願意去讀,這節課就沒有白上。

教文言文的目的不在於寫作,而在於培養學生的語感,增強學生的積累,提高語文素養,薰陶道德修養。什麼是閱讀文言文的理想境界?我想不是將文言文譯成順暢的現代漢語,也不是對文言語句作細緻的語法分析,而是一看就懂或者經過查工具書和註釋會意而後懂,在今後的學習或生活中也許會在他的腦海裡突然蹦出那麼幾句類似“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溫故而知新”的文言語句來。多讀文言文,浸潤其中,涵詠體味,會使人無形中受到薰陶感染。

如何學文言文,一個字:讀。相信文言文是讀懂的,決不是老師講懂的,更不是老師分析詞法句法而懂的。“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授之以漁”又不如“授之以漁場”在讀中進行朗讀指導,養成學生自主學習的習慣、積累語言的習慣、質疑探究學會思辨的習慣。一句話,由“學會”走向“會學”,由“要我學”走向“我要學”。

為了提高學生的課堂學習效率,在這節課上,我採取了以下幾條措施。

1、充分利用電化教學。

本節課我根據教學需要,自己製作了幻燈片。內容包括孔子及《論語》的有關資料、重點要理解的句子、學生喜歡的課文內容、背景音樂等。在提供資訊、突出重難點、調動學生積極性、營造課堂氣氛等方面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2、佈置學生課前收集有關資料。

上課的前一天,我佈置學生各自收集有關孔子及《論語》的資料。課堂上,學生將資訊進行整合,大大提高了資訊量。

3、注重學生的自主學習。

我設計了小組合作的學習環節。在小組學習中,一些簡單的問題,通過討論、交流,學生自己就解決了。避免了重複教學,提高了教學效率。

當然,本課也存在不足之處,主要表現在:

1、由於古文中的知識點相對比較多,有的同學在個別知識點可能還不夠理解。

2、學生能積極參與討論,如果能讓學生自己提出的問題,學生自己討論來得出結論,效果會更好;

在以後的教學過程中,我一定深入鑽研、虛心請教,進一步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力求走在教改的前列。

教育隨筆之《論語》教學反思5

這兩天引導學生自學語文閱讀上的古文《推敲》一文,指導了些方法,趁熱打鐵,開始引導學生學習《論語》。

教文言文的目的在於培養學生的語感,增強學生的積累,提高語文素養,薰陶道德修養。眾所周知,《論語》是儒家文化的重要經典之一,而儒家文化是我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在教學目標的設定上,我希望讓學生接受儒家文化中優秀思想的教育和薰陶,使他們在情操修養,立身處事,為人治學等方面,得到更好的引導,從而培養學生積極向上的人生觀、健康堅定的價值觀和樂善好學的品格和氣度。當然也想借這些短小精煉的小短文提高學生閱讀文言文的興趣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如何學文言文,一個字:多讀。相信文言文是讀懂的,決不是老師講懂的,更不是老師分析詞法句法而懂的。在讀中進行朗讀指導,會按節奏讀,養成學生自主學習的習慣、積累語言的習慣、現實生活中學生有許多迷惘與困惑的問題,把《論語》與學生提到的問題掛上勾,對學生的啟發是很大的。把《論語》與生活結合,化難為易,化枯燥為生動,讓學生覺得《論語》其實很生活化,她離我們很近,是切合現實生存的智慧。

當然,教學中也存在不足之處,主要表現在:

1、由於古文中的知識點相對比較多,畢竟是七年級學生,有的同學在個別知識點可能還不夠理解。

2、學生能積極參與討論,但質疑能力還比較差,如果能讓學生自己提出的問題,學生自己討論來得出結論,效果會更好。

教育隨筆之《論語》教學反思6

《論語》教學已接近尾聲。

眾所周知,《論語》是儒家文化的重要經典之一,而儒家文化是我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在教學目標的設定上,我希望讓學生接受儒家文化中優秀思想的教育和薰陶,在情操修養,立身處事,為人治學等方面,得到更好的引導,從而培養積極向上的人生觀、健康堅定的價值觀和樂善好學的品格和氣度。當然也想借這些短小精煉的小短文提高學生閱讀文言文的興趣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在教學實踐中,我把《論語》的教學與生活聯絡起來。在教《天下有道,丘不與易也》這一篇文則時,引導學生學習孔子為社會改革而努力的行為,感受了他那種可貴的憂患意識和社會責任感。請學生列舉與孔子一樣具有社會責任感的人,同時談論作為一位中學生的我們,如何培養自己的社會責任感?在教《知知為知之,不知為不知》這一課時,先讓學生充分談論日常生活中求知的態度、對待錯誤的態度、為人處世以及如何看待時間流逝等話題,再過渡到課文時,學生既容易接受,又深受啟發。現實生活中學生有許多迷惘與困惑的問題,《論語》十二則的內容相當廣泛,兩者聯絡,尤其是把《論語》與學生提到的問題掛上勾,對學生的啟發是很大的。

把《論語》與生活結合,化難為易,化枯燥為生動,讓學生覺得《論語》其實很生活化,它離我們很近,是切合現實生存的智慧。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