獅子和鹿教學反思範文(通用5篇)

來源:才華庫 1.36W

身為一名人民老師,我們的工作之一就是課堂教學,對學到的教學新方法,我們可以記錄在教學反思中,那麼教學反思應該怎麼寫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獅子和鹿教學反思範文(通用5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獅子和鹿教學反思範文(通用5篇)

獅子和鹿教學反思1

《獅子和鹿》是三年級上學期語文的一篇略讀課文,也是一個寓言故事。故事講的是在叢林中,一隻鹿遇到獅子而奮力脫險的故事。鹿原本十分欣賞自己美麗的角,而抱怨四條難看的腿。當凶猛的獅子向它撲來的時候,鹿的四條有力的長腿幫它從獅口脫險,而美麗的雙角險些讓它送了性命。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物各有所長、所短;不好正因它的長處而看不見它的短處也不好正因它的短處而否定它的長處;還告訴我們,不好光圖美麗的外表,更要講實用;美和實用在不一樣的環境和不一樣的條件下都各有存在的價值。

正因這是一篇略讀課文,我沒有作過多的提問。將時刻留給學生讓學生充分地自讀課文,在充分讀的基礎上讓孩子們說出自己的感受。在孩子們說的過程中去引導孩子。

教學這篇課文,我主要安排了兩次“閱讀”。第一次閱讀,讓學生透過自由朗讀和藉助工具書,解決課文中的生字、詞語。讓學生能夠讀準生字,明白新詞。然後我透過課件,檢查學生的自學狀況,進行反饋交流,對學生在自學中有困難的地方幫忙解決和指導。第二次閱讀,讓學生再次朗讀課文後,說說課文主要講了一件什麼事。在明白課文資料的基礎上,揭示故事所蘊含的道理。

對於這節課的教學,我總體感覺還不錯,做得好的地方主要有以下幾點:首先,這節課的重點、難點都能夠突出,基本上能夠完成教學目標,能夠呈現一個完整的課堂;其次,授課思路比較清晰,條理分明,整節課能夠比較流暢地完成,環節與環節之間的銜接和過渡也比較自然。個性在安排說課文的主要資料時,我透過課件出示了一個填空題,這樣既降低了難度,讓學生能完整而準確地說出課文的主要資料,又節省了時刻。當然,本課教學中也存在著一些不足:比如在檢查生字詞語的自學狀況時,我安排的三個“門”“智慧門”、“快樂門”、“趣味門”,都是讓學生讀詞語,沒有對應的變化和梯度,不能激發學生更大的興趣和熱情。另外,在指導感情朗讀方面,我覺得還不夠到位,不能夠很好地透過朗讀體會態度的變化。這些在今後的教學中,還需要仔細琢磨和推敲。

獅子和鹿教學反思2

這篇課文是略讀課文。不是常常說要簡簡單單教語文嗎?所以我就放手讓學生自已讀,要求讀準讀通,讀出問題,讀出自已的感受,給了學生足夠的時間讀後,讓學生說說自已的啟示。學生都能提出很多我根本想不到的問題。

謝子淳、肖嚴格、陶毅:“‘他不著急離開了’應該加一個‘地’,這樣順口一些。”楊浩然、彭楚越:“如果加了就把意思弄變了,變成了他離開了” 我順勢說:“小鹿到底離開了沒有呢?”“沒有!”“那到底能不能加呢?把兩句對比著讀一讀吧!”孩子們在讀讀、議議中輕鬆理解了這句話,完全不用老師苦口婆心的教了。正如葉老先生所說“教是為了不教”!

金赫儀:“課文裡為什麼用‘支’起耳朵,而不用‘豎’起耳朵?”瞧!小傢伙能咬文嚼字了!肖嚴格說:“你們看鹿的耳朵本身就是豎著的,當然就不能用豎,要表示它豎著的耳朵認真聽時,當然用‘支’更合適!”

讀了課文你明白了什麼?學生各自發表了意見。孫浩然說:“好看的東西並不一定是有用的,不好看的東西並不是沒有用的。”彭楚越說:“每個事物都有自己的優點,每個事物都有自己的缺點。”萬景說:“不能只看事物的外表,而要看他的內在。”楊浩然說:“一個人的學習成績好,並不代表他什麼都好;一個人學習成績不好,並不能代表他什麼都不好。”

看來我們從課文裡確實是能教學生學會很多東西,讓孩子們在故事中慢慢學會做人。

獅子和鹿教學反思3

《獅子和鹿》是一篇略讀課文,講了在叢林中,一隻鹿遇到獅子奮力脫險的故事。鹿非常欣賞自己美麗的角,而抱怨四條難看細長的腿。當凶猛的獅子向它撲來的時候,鹿的四條有力的長腿幫它獅口逃生;而美麗的雙角被樹枝掛住,險些送命。這篇課文的內容較為淺顯,學生對寓言故事具有較為濃厚的興趣,能夠有效地參與到課文的學習中。

回顧整堂課的教學,我覺得以下幾點較為成功:

1、以行為引導學生課堂專注度

在上課伊始,我就以“雙手交叉,置於胸前”的姿勢引導學生坐端正,讓學生能儘快地進入上課這一狀態。從課堂錄影和聽課老師的反饋中,可以看出學生的課前準備狀態還是很有效的,有90%以上的學生能夠專注於課堂。同時,在開小火車讀詞語的過程中,我引導學生用手勢表示他人朗讀的對錯,在這一過程中,大部分學生能夠準確地判斷他人回答的正誤,並用手勢快速地表示出來。在他人回答錯誤的時候,學生也能夠及時地對他人的錯誤進行糾正。在這一環節中,手勢的運用還是較為到位和有效的。

2、以複述提高學生課堂專注度

歸納課文主要內容對於三年級學生來說是較為困難的。因此,我運用了填空的方式降低歸納的難度。同時,在學生回答的過程中,我採取了中等生回答,優等生補充,學習能力較弱的學生複述的方式,讓不同學習層次的學生都能有所收穫。在指名回答之後,我讓學生同桌互說課文主要內容,有效地彌補了指名回答時學生參與面不廣的問題,使每一個學生都參與到講述或複述中,課堂效率得到提高。

3、圖文結合吸引學生課堂注意力

在朗讀訓練時,我採用了圖文結合的模式,將鹿得意欣賞自己美麗的角的句子和體現鹿洋洋得意的樣子的圖片結合起來出示。學生的注意力一下子專注於有趣的圖文上,他們在朗讀時也更能投入感情。

對於這節課的教學,我也發現了不少不足之處。比如,在學生手勢判斷的時候,有的學生的判斷是錯誤的,而在課堂上由於時間關係,我並沒有指出他們的錯誤,僅僅讓全班學生跟著正確的讀音朗讀了一遍,這樣做其實對於錯誤的學生而言記憶並不深刻,之後的詞語聽寫中有些學生對個別詞語掌握不足,也有這個因素在其中。又如,在板書顯示的時候也可以考慮圖文結合,這樣學生對鹿角的美麗和鹿腿的難看會有更為直接的感官,這樣教學效果可能更好。

在此次教學中,我更深刻地感受到課堂是一種精雕細琢的藝術,需要多方位的思考,才能讓課堂更為熠熠生輝。

獅子和鹿教學反思4

上完了《獅子和鹿》這篇課文我有以下幾點值得反思:

第一,教學時間安排顯得前鬆後緊。前面正音、概括主要內容、初步感受劃分意義段的部分花費太多時間。到後來道理的感悟和拓展部分就由於時間的限制而顯得十分倉促。如果,能夠把本節課的重心放在感悟道理上。給充分的時間學生討論、思考,再讓學生髮表他們的看法,從而得出道理;在得出道理後,鼓勵、引導學生聯絡實際,舉出實際生活中的例子,再次說明問題,最後進行總結,這樣安排和組織,就能夠使大部分學生明白寓言所蘊涵的道理了。

第二,語調和語速問題。語速偏快是我一直存在的問題,儘量減慢語速,重點、難點或者指令語尤其減慢,而且重複兩、三遍,學生才能記得或者來得及用筆記下重點。另外,語調起伏不大,缺乏抑揚頓挫,這樣學生會很容易覺得沉悶和疲累。在不同的環節、不同的要求和不同的課文、語段用不同的語調,整節課堂會生色不少。

總結了五點需要改進的地方後,這節課也有一些做得好的地方:

第一,這節課的重點、難點都能夠突出,基本上能夠完成教學目標,能夠呈現一個完整的課堂;

第二,授課思路比較清晰,條理分明,整節課能夠比較流暢地完成;

第三,環節和環節之間的銜接和過渡比較自然;

第四,感情朗讀指導得比較到位,能夠很好地通過朗讀體會態度的變化;

第五,在展現道理的時候,通過對話、練筆既能夠總結全文,也能夠讓學生根據課文內容和自己對道理的感悟自己編寫對話,從而引出寓言的道理所在。這種思維的拓展,既發揮學生的想象力和學習積極性,也能夠切實明白道理。

總的說來,雖然這節課能夠比較順利、流暢地完成,但是在教學設計、課堂組織、時間分配等教學基本功上還有十分多的改進空間。希望以後能夠逐步提高教學水平,實現有效的教學。

獅子和鹿教學反思5

今天聽了陳喻老師《獅子和鹿》的第二次教學後,心裡有了很多的想法。課文是一篇故事,它本身就充滿趣味性,應該是學生喜聞樂見的故事形式出現的,照道理應該很容易將清楚,是否我們成年人太低估了學生的`學習能力,總怕她們不懂,總要什麼事都幫她們想好,包辦好,為什麼不能放手呢?

《獅子和鹿》這篇課文講的是在叢林中,一隻鹿遇到獅子而奮力脫險的故事。鹿平時總覺得自己的角美麗,而總抱怨自己的四條腿長得難看,可當凶猛的獅子想捉它的時候是它那四條腿救了它一命,反而它自認為美麗的雙角因被樹枝掛住而差點送命。故事其實想告訴我們:所有東西都有它的長處和短處,美和實用在不同的環境下都有它本身存在的價值。

教這篇課文的時候陳老師花了20分鐘用不同的形式去讓學生認識生字詞,我覺得沒有這個必要。我們可以嘗試把句子滲進在課文當中進行教學,或者先簡單的初步瞭解,在分析課文的時候根據實際情況再隨機學習,不要把故事和生字詞生生的分開來學,這樣會大大的減弱了故事的趣味性。我們都知道,一節課裡面,三年級的學生有意注意的時間只有10分鐘,其餘時間就要靠老師不斷的製造出一個又一個的高潮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因此,生字詞的學習可以靈活一點,先把學生吸引到故事中來,然後再讓學生在理解課文的時候理解生字詞可能會恰當一點。

學完生字詞後教師視訊播放朗讀課文,因為是動畫片形式出現,學生一下子就被吸引過來了,看完後陳老師問:“同學們,看完了視訊後你知道剛才說了一件什麼事嗎?”其實這裡我們是否可以換一種方法,給課文設定懸念,因為學生看到獅子狂追小鹿,小鹿美麗的角卻被樹枝纏住,眼看就要被獅子追上的時候,學生包括我自己在內都很緊張,生怕鹿被獅子追到,如果這個時候老師停一停,問問她們接下來會有怎麼樣的結果呢?問了後讓學生自己來讀,我想這個時候學生已經走進了文字,朗讀起來肯定很有感情,等學生讀完後可以提問學生:“你可以告訴老師課文講了一個什麼故事嗎?”我想這個時候的學生肯定能暢所欲言。過後讓學生再把課文讀一遍,順便找找鹿認為自己美麗的地方的詞語。找到後再轉入課文的第三、四自然段的深入學習,讓學生自己說說鹿認為自己最美的雙角在危機關頭髮生了什麼事?而它經常抱怨的雙腿又怎樣了?我想,通過學生自己對比不難發現箇中的道理,而這個時候我們可以讓學生髮現問題之餘去總結問題,得出結論:每個人都會有優點,也會有缺點,我們要善於發現自己的優點,也要正確對待自己的缺點。到這裡後我們可以拓展學生的思維,讓學生從多方面去說自己的觀點,讓思想教育在學生心中進行內化。我想這樣我們當老師的就可以把課堂交還給學生,不用牽著她們的鼻子跟著我們走,而我們也可以放開她們自己的思維,讓她們有更多思想的空間。

語文的學習是一種潛移默化的過程,我們任何人都不能直接教學生走捷徑,因為它根本就沒有捷徑可走。作為一名語文教師,我們只能給學生一條開啟知識的鑰匙,讓學生自己去開啟,最終修成正果。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