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別教學反思3篇

來源:才華庫 2.74W

身為一位到崗不久的教師,我們的工作之一就是課堂教學,藉助教學反思我們可以學習到很多講課技巧,那麼什麼樣的教學反思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送別教學反思,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送別教學反思3篇

送別教學反思篇1

《黃鶴樓送別》是一文詩兼美的“文包詩”形式的課文,以一個生動的故事再現了《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這首詩的創作情境。《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是李白為孟浩然所作的一首送別詩,但它卻不同於“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這樣一種深情體貼的送別。從李白、孟浩然兩人關係來看,雖帶有一絲依戀,幾許惆悵,但更多的是李白表達自己的敬仰與嚮往,是一種富有詩意的送別,基於這一點,文章充滿了詩情畫意。

一、感受畫面,進入詩境。

在引導學生感受全文意境的環節,我分三步進行設計在。第一步:第二自然段讓學生抓住重點字詞體會李白與孟浩然之間的依依惜別之情;第二步:第三自然段放手讓學生去讀,思考能從中讀出什麼?主要讓學生體會年輕的李白對孟浩然的敬仰之情和孟浩然作為一個老大哥對小弟的安慰,感受濃濃的兄弟情深。第三步:第四自然段的教學主要讓學生自讀,產生疑問:為什麼李白佇立在江邊,凝視著遠方?引導學生走進李白的內心,傾聽李白的心聲。這一部分的教學我覺得因為班級學生的素質比較好,再加上我引導得巧妙、得當,課堂的氣氛比較活躍,教學效果較好。

二、詩文對照,理解詩意。

文包詩的課文主要是再現了古詩的意境,幫助學生學習古詩。教學時,在引導學生用自己的話說說課文的主要內容後,我出示了古詩,先讓學生自讀,然後指名學生讀,要求讀出詩的節奏和韻味。接著進一步讓學生結合課文內容,用自己的話說說古詩的大概內容,在此基礎上進行了集中交流。最後我又讓學生質疑:你們還有什麼問題嗎?這就是我在設計教學時考慮不細緻的地方。由於我提的問題放得比較開,學生提出的一些問題就偏離了我的初衷。

我的目的是讓學生提一些字詞理解方面的問題,但由於我設計問題時沒給學生一個明確的方向,學生便提出了這樣一些問題:為什麼詩題是“廣陵”而詩句中卻是“揚州”?為什麼詩句中用“唯見”而不用“只見”?這一些問題可以說就影響了我的.教學。所以,在以後的備課中,對於問題的設計,應該多作考慮,以避免在上課時出現偏差。

送別教學反思篇2

著名特級教師薛法根老師也曾說,文字的教學價值需要教師自己在反覆地研讀教材中去挖掘、發現、定位;需要教師變換角度思考,用兒童的眼光閱讀、體會。《黃鶴樓送別》是蘇教版五年級上冊的一篇閱讀課文,它不同於一般課文在於它是屬於“文包詩”,“文包詩”是蘇教版特有的課文型別。所以在教學設計以及教學過程中,我始終都遵循“文包詩”的教學原則——“詩文結合,理解詩意”。

《黃鶴樓送別》課文描述了李白與孟浩然的相遇相知、惺惺相惜、高山流水般的深厚友誼,當讀者真切體會後都會被這樣的深厚友誼所打動。這樣真誠厚重的友誼,無疑是一縷清澈的陽光,照亮了孩子們的心靈世界,讓他們懂得怎樣才是真正的友誼,怎樣的人才是真正的朋友。這篇課文不但在語文的工具性上給學生學習“文包詩”以及創作“文包詩”一個很好的範例,同時也是一份思想性、教育性很強的教材。

從語文教學的角度考慮,學習“文包詩”這樣的課文,詩與文是相輔相成、密不可分的。如果把古詩學習作為一個課時,那就如同學習兩篇不同體裁的文章,也就把詩文分割開來了。這樣明顯是不符合“文包詩”創作的初衷。所以,我嘗試設計用一節課學完整篇課文,在第二課時,安排表演、課外拓展和一篇“文包詩”的小練筆。但是這樣的設計明顯是使第一課時容量過大,所以我最後修正為第一課時學習生字新詞,充分朗讀課文,初步體會課文感情,第二課時安排學生深入體會感情,琢磨精彩詞句,拓展部分安排展示所收集的課外詩句,而小練筆就作為課外訓練的一項內容。這樣的設計就使重難點的解決得到更加充分的時間。

教學實踐證明,學生雖然是五年級的學生,有一定的自學能力,但是對於一篇新的課文,特別是“文包詩”這種型別的文章,也未必能馬上把詩文進行對照理解,還是必須有一定的初步朗讀時間。在充分朗讀之後,學生對於課文所表達的感情就有了初步的體會。但也不能忽視課前預習這一環節,課前,學生收集了有關的資料,但是該如何處理這些資料呢?課堂上是沒有那麼充分的時間,所以我讓學生在課前進行了交流,所以就節約了課堂的時間。事實證明,這樣的設計大大提高了課堂的效率。對於課外有關“離別”、“友情”的古詩就放在第二課時的課堂環節上,這既是課堂的延伸,又是內容的充實,所以對於課堂的作用是明顯的。儘管這樣處理了教學內容,但是在教學過程中,我還是比較重文,對文詩結合處理得還不夠細,導致了個別古詩中的字詞理解還處於單純古詩教學的形式。

在朗讀的設計上,包括個人讀、小組讀、分角色讀、表演讀、齊讀等形式都在課堂上有所體現,但是由於重點詞語的引導理解還不夠,導致了個性朗讀有所欠缺。在表演讀環節最為精彩,學生對於人物感情把握得比較到位,並且對於表演性的學習形式也很感興趣,基本可以說已經解決了本課的重難點。

在理解課文的設計中,我還抓住空白的地方讓學生盡情地想象。如在理解課文一、二自然段後,我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如果孟浩然不去揚州,他們會在一起說什麼?做什麼?”在充分誦讀李白送別孟浩然的情景後,又讓學生去想象“岸邊楊柳依依,江上沙鷗點點,李白仰望藍天白雲,他想——”這些問題引導學生進行想象能力的培養,並且適當地填補了空白,讓課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更深地植根於學生的內心。

送別教學反思篇3

《送別》這首歌曲是一首大家都耳熟能詳,傳唱至今的學堂樂歌,也是首次出現在本冊教材中。作為國小三年級的學生但說學唱歌曲旋律難度並不大,最大的難度在於如何體驗歌曲的情境,表達歌曲的情感。通過本課的教學做以下幾點反思:

1、上課開始,我以送別的器樂曲(口琴演奏)做欣賞,使學生較快的體驗感受歌曲,緊接著伴隨樂曲做背景音樂、欣賞了部分圖片、分別從歌曲曲內容和主題兩方面來展現。在進行體驗和欣賞的同時,使學生較快的熟悉了歌曲的旋律,為後面歌曲的學唱以及情感的把握奠定了基礎。但同時我也遇到一個問題:在欣賞和體驗的過程中,有部分同學已開始跟音樂進行了學唱,這會影響到欣賞的目的,應在進行之前做好指引。

2、在新課教學開始時候,我選擇從歌詞入手,選用前面的器樂曲做背景音樂,進行了配樂詩朗誦,並帶領學生把握好語速與換氣,使詩歌和音樂做到很好的融合。在前後三次的聆聽後,讓學生跟隨音樂,帶歌詞進行了自學演唱,並指導學生音量和歌唱情緒的控制。接下來,聆聽了範唱,更直觀的讓學生了解了這首歌曲,並跟隨範唱進行學唱以糾正個別小的錯誤,此部分的進行相對比較順利,但在學生自己學唱的過程中,個別節奏和音準的錯誤沒有及時糾正。本想的是後面跟鋼琴學唱時進行專門處理,結果在後面處理時,感覺到學生已經形成了習慣,很不容易糾正,所以在以後的教學中,遇見有問題的地方應及時糾正。

3、處理歌曲演唱時,跟鋼琴伴奏進行了演唱,處理了樂譜中的休止符和不易把握的節奏,並將樂曲劃分成三個部分來進行講述,原本想的是,通過三個部分劃分講解,讓學生更深刻的來了解歌曲的內容和意境,但由於語言功底太差,無法更好的對各部分進行渲染,使得效果恰恰相反,只有極少部分學生可以跟著老師的講解進行學習,大部分同學已經沒有了熱情,這個問題的出現使我反思到,這一部分的教學可以換其他的方法來實現或者簡化程式,因為最終的目的是讓學生把握全曲三部分的情緒的變化(主要表現就是聲音的控制和情感處理上)。如果使用鋼琴分別演奏三部分,讓學生進行聽辨並進行模仿,這樣的效果也許會更好一些。

4、歌曲分析後,分別跟隨鋼琴伴奏和音樂伴奏進行了全曲的演唱,在跟隨音樂伴奏演唱時,指導學生把握節奏,辨別了音樂伴奏的前奏和間奏,最後對學生進行了引申教育,珍惜時間,珍惜所擁有的。

縱觀全課,教學任務已基本完成,時間控制相對較好,但是在學生的審美能力和情感體驗方面還需加強,歌曲的處理和準確性上要做到更精細,要不斷學習,豐富教學語言,在教學過程中時刻注意學生動態,隨機應變,上好每一節音樂課。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