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燒與滅火》課後教學反思(通用6篇)

來源:才華庫 1.1W

作為一位到崗不久的教師,我們需要很強的課堂教學能力,對教學中的新發現可以寫在教學反思中,那麼大家知道正規的教學反思怎麼寫嗎?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燃燒與滅火》課後教學反思(通用6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燃燒與滅火》課後教學反思(通用6篇)

《燃燒與滅火》課後教學反思1

在某位教師在上九年級化學第七單元《燃燒與滅火》這一課題的複習課教學公開課中,當說到滅火的原理時,聽到有學生把第三條說成:降低可燃物的著火點。而準確的說法應該是:把溫度降到可燃物的著火點以下。

學生為什麼把“把溫度降到可燃物的著火點以下”說成“降低可燃物的著火點”呢?我們大家都知道,一種物質的著火點是固有的,是一成不變的,是不可能降低的。可為什麼會有學生說降低可燃物的著火點呢?從傳授知識的角度來看,如果不是教師在教學時這麼說而學生跟著學的話,學生是不可能懂得這麼說的。許多學生都認為老師是無所不知,無所不能的。老師所說的每一句話都是正確的,都是真理。學生在這個時期,很難判斷出教師說的話是正確還是錯誤。教師怎麼說,學生也就跟著怎麼說了。由此看來,我們教師在教學的過程當中,一定要非常注意語言的嚴謹性。因為我們所說的每一句話,都會對學生造成很大的影響。

在上課時,一定要注意自己語言的嚴謹性,不能出現科學性的錯誤。否則的話,一年害一批學生,十年就害一代人了。想到此,心頭戰慄不已。

《燃燒與滅火》課後教學反思2

《燃燒與滅火》是滬教版九年級化學上冊第四章第一節的內容,由於涉及到的內容與我們的生活非常的接近,所以為絕大數上公開課的老師所選中。本學期的校內公開課我也選擇了這個問題,原因有如下三點:

1、五年之前我也選擇過這節課作為公開課展示,給我印象最深的是當時的效果並不太好;

2、前年在城北國中舉行的縣級骨幹教師展示課上,我也選擇了這節課,並且當時對教材中的“可燃物燃燒的溫度必須達到著火點”探究實驗進行了改進,將一根火柴和一根小木條分別放出銅片(銅片放在三腳架上)的兩端,用酒精燈加熱。其時還為自己的實驗改進而得意過。但現在想來當時的那節自我感覺良好的課還有很多地方值得推敲。

3、由於我校規模相對較小,聽課的領導大多是非化學出身,如果說選擇純化學類的課堂,一來不宜調動課堂氣氛,二來聽課的領導和同事也會感到枯燥和乏味,三是希望自己的課上完之後,聽課的學生和老師都能獲得一些什麼。

基於以上的三點想法,本人選擇了《燃燒與滅火》第一課時作為本學期的校內公開課展示。

首先,在課前我將以往用過的課件和別人的課件進行了綜合比較,在此過程中,應該說還是有所收穫的。首先,上次在城北國中的展示課用的課件,在視訊的選擇上,還不是很好。當時選的是“火的發現和利用”這段錄影,這段錄影一是時間稍長一些,二是沒有突出火的兩面性。不能對學生滲透對事物要一分為二看待的辨證唯物主義教育。而這次選擇了兩個視訊,一正一反,中間還放置了一個“神八”昇天的圖片(這張圖片是否妥當,還有待探討),學生很容易得出火既能造福人類,又能給人類帶來災難。因此,這就很自然的匯出本課的課題。“火能給人類今天的幸福生活,但使用不當又會給人類帶來巨大的災難和損失,因此,認識火,用好火就顯得尤為重要,這就是我們今天需要研究的課題”。這樣的課堂引入自然貼切,又能對學生滲透辨證唯物主義教育,值得在今後的課堂教學中加以借鑑。

二是對“燃燒條件的探究”。由於學生在課前進行了充分的預習,在進行猜想燃燒條件時,學生毫不考慮的說出了燃燒的三個條件。這時教師應給予充分的表揚和鼓勵。同時要不失時機引導學生如何預習,如何帶著問題走進課堂(這一點在本節課中並未體現)。從科學探究的步驟來看,這屬於猜想,如何來驗證猜想。當然需要通過實驗來加以驗證。實驗一:分別在酒精燈上點燃酒精和水,此處在課堂上我是讓學生用玻璃棒分別蘸取少許在酒精燈火焰上進行灼燒,進而得出結論(課後有老師提出該實驗無需讓學生來動手實驗,因為這是人所共知的生活事實。我當時也猶豫了一下,但考慮到課堂結構的完整性還是請學生上臺來進行操作)。實驗二:分別點燃兩支蠟燭,再用燒杯將其中的一支蠟燭罩住,發現蠟燭熄滅了。從而得出結論:燃燒必須要有氧氣參加。實驗三:分別用坩堝鉗夾持小木條和小煤塊,在酒精燈火焰上灼燒,在做此探究實驗時,我是請一位同學上來和我一起完成這個實驗,其目的是想做對比。從而得出結論。教材中的三個探究實驗其實都非常簡單。考慮到不能將簡單的問題複雜化,所以並沒有對書中的實驗進行改進。當時的想法就是:課堂中能簡單的要簡單,從學生能夠接受的角度出發設計實驗和課堂。這是最明智的做法。不能故弄玄虛、隔靴搔癢,那樣最終的結果是學生雲裡霧裡,不知所云。

在得出燃燒的三個條件後,我不失時機的問學生:老師的書為什麼燃燒起來?學生回答:書沒有達到著火點(當然,如果沒有預習這個環節,學生可能會回答是沒有點燃,這時教師要緊跟其後,是不是可燃物只有“點”才能“燃”?這樣就將燃燒的條件進一步的加以理解了。因此在生活中,我們很多的可燃物在燃燒之前,都有“點”這個動作。讓學生通過討論得出:“點”的目的是為了使可燃燒物的溫度達到其著火點。從而得出可燃物只要滿足燃燒的條件就能燃燒。譬如:在太陽下,用放大鏡將太陽光聚焦到火柴頭上,一會兒功夫火柴就能燃燒起來。)

對於教材中的小魔術:“燒不壞的手絹”的處理,我是通過教師自己演示來實現的。對於這個實驗課後我在想個幾個問題:一是當時我就把手絹(實際上眼鏡布)就放在盛有酒精的燒杯裡,學生也看了這個事實(燒杯上貼有標籤),所以在我演示這個實驗時,也就不存在魔術可言,僅僅是一個驗證實驗而已,學生的興趣也就遠遠沒有被激發出來,這一點在今後的課堂教學中需要進行適當的改進),二是這個實驗在課堂中放在什麼位置,也需要進行重新的思考。三、實驗過程中,我為了防止酒精燃燒完後,繼續燃燒手絹,所以迅速的將其伸入到盛有水的燒杯中,然後問學生手絹有沒有被燒壞。課後有老師提出:能否讓手絹一直燒下去,讓手絹自然熄滅呢?我覺得這是一個很好的思路,值得我到實驗室裡進一步的加以實驗和探究。也需要去查閱一定的資料,看一看酒精的著火點是多少?手絹的著火點又是多少?進而整理成一篇很好的實驗型的論文,應該說它具有很好的操作性,對自己和同行應該都具有很好的'借鑑意義。當然也有老師提出來可以在手絹燃燒過程中,輕輕抖動手絹,火焰即可熄滅。我覺得這是一個很好的課題,值得去實踐一下。

在這節課中,我還引入了人教版教材中的經典實驗,紅磷和白磷的燃燒實驗。不過在課堂上我是讓學生自己猜想實驗現象,並讓學生說出為什麼?進而進行歸納和整理。我覺得這個地方在今後的教學中是否考慮在反思的後面增加一段錄影,讓學生真切的看到白磷在水中燃燒的事實,從而顛覆“水能滅火”這個事實。“水也能生火”,引導學生反思:在什麼情況下水就不能滅火?

當然,本節課還有許多需要反思的地方。作為進入新浪的第一篇博文,我還是想多寫一點。走進新浪部落格,作為一名教師,我給自己的部落格定位是:專注課堂教學,提高教學質量,提升專業水平。

願與各位同仁共同分享教育教學中的酸甜苦辣。

《燃燒與滅火》課後教學反思3

我認為不足之處:做“活動與探究”演示實驗時因為沒有吸乾白磷上面的水使實驗延長了3min,原因是在探究時間控制上把握欠佳,討論問題過細,花費時間較長。說明什麼時候探究、什麼時候討論,要探究多長時間,討論什麼問題、討論多長時間等,需要調整。思考的問題。為此我著重反思了以下幾方面:

1、貼近生活,聯絡社會實際,增加動手實踐能力是激發學習興趣的重要方法;貼近生活、聯絡社會實際、增加動手實踐能力是學生的強烈希望和要求,也是學生適應現代生活和未來發展、提高科學素養和人文素養的需要。因此,教學時要充分發揮化學課程對培養學生人文精神的積極作用,注意從學生熟悉的身邊現象入手,尋找新的視角和切入點,引導他們感受身邊的化學物質和化學變化,增強學習的興趣,發現問題、展開探究以獲得新的知識和經驗,加深對化學知識在生活實際中應用的認識,關注人類面臨的與化學相關的社會問題,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從多個角度對有關問題作出價值判斷,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參與意識與決策能力。

2、把握已有經驗是激發學生創新潛能、提高實踐能力的重要前提;從教學過程與調查所見,科學探究能力的形成與發展是一個逐步提高、不斷進步的過程。教學時立足於學生的學習基礎、能力發展水平以及興趣愛好和潛能,根據其形象思維、感性思維和經驗型的邏輯思維為主的特點,設計必要的教學環節,讓學生自我發現其原有認識中的不科學和片面的成分,主動構建抽象的概念和結論,理解化學、技術和社會的相互作用,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

3、加強學生自我評價、活動表現評價等多種評價方式,是關注學生個性發展、激勵學生走向成功、改進我的教學方式的有利途徑;本節課教學過程中,不僅採用了獨立、小組或團體的形式,通過觀察、記錄和分析、反思,評價學生在活動過程中的表現和活動成果;更在學習結束後,自我反思探究過程的活動表現,對自己的參與意識、合作精神、實驗操作技能、探究能力、分析問題的思路、知識的理解和認知水平以及表達交流技能等方面是否在原有基礎上得到了儘可能大的進步與發展,以達到學生自我激勵發展的目的。

《燃燒與滅火》課後教學反思4

這節課的教學設計是“以學生髮展為本,為了一切學生”作為指導思想,並且在課堂中注意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以生活實際和知識應用為背景,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從學生熟悉的化學變化——燃燒入手,用實驗探究的方法引導學生分析、歸納燃燒的條件,從而達到掌握知識的目的,通過實踐幫助學生進一步瞭解探究活動的過程。我也儘量充分的利用了多媒體輔助、探究實驗、交流討論等多種教學手段,來幫助學生直觀的理解重點、突破難點,調動學生的感官與思維,互動式討論等教法也使學生有很高的參與度。總的說來,實驗探究課,目標通過探究達到同時得到探究問題的方法。對教材的處理上,與生活體驗相聯絡,讓學生感悟知識來源於生活,為生活服務,如:浴室裡的資料分析等。

單單就教學過程而言,我的感受還是很深的,把主動權放手給學生,給學習成績中差的學生帶來了機會、點燃了希望、有了用武之地,他們知識面廣,思維活躍提出的問題比較尖銳。比如說:是不是所有的物質都有完全燃燒和不完全燃燒?給我們提供可探究的問題。只要我們能夠充分發掘學生的知識儲備,在特定的問題情境中能將學生零散的知識點連線成網,再給學生一個張揚自己個性的空間,那麼,我們的課就不缺乏亮點,不缺乏繼續探究知識的興趣,感謝這些學生也感謝教材編寫者及教研員老師給我們這樣一個機會,使我們的教學相長。這是我這節課最深的感受,也是我今後將要努力的方向。

《燃燒與滅火》課後教學反思5

本節課,我將實驗探究作為教學目標的突破口,學生小組學習為教學主渠道,整個過程突出了“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維目標融為一體的化學教學觀。特別是教師的有效引導和學生實驗探究活動,不但使學生能夠較為深刻地理解爆炸的原因和安全知識應用的重要性,也將培養學生科學的學習方法和創新能力,以及嚴謹求實的科學態度等,還讓學生體會和享受到學習的快樂,真正體現學以致用的教學理念。

課前我給學生布置了以下任務:

1、以導學稿為載體先進行課前預習,瞭解這節課的大概內容和重、難點。

2、把自己預習不會的內容做好記號,以便在課堂上能夠解決。

3、結合已有生活經驗與所學知識,設計探究麵粉的爆炸實驗方案和改進方案(說明:很少有同學能把這實驗做成功)。

4、查閱有關廣州某酒樓煤氣洩露爆炸的資料,自己分析爆炸的原因等。課堂上,學生分組討論交流自己對廣州某酒樓煤氣爆炸的看法和麵粉爆炸實驗設計方案,通過聽取其他同學的反駁意見及實驗驗證等方法對爆炸的原因有更深刻的理解。通過學生課前查閱了大量資料,因此獲得了大量相關知識,其中某些知識有的學生不太理解,再通過其他同學的解釋,解決了他們心中的疑惑。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我主要起到了引導作用,大部分活動都是由學生完成的,因此學生的學習興趣濃厚,對於相關的知識掌握的比較牢固。所以我認為在今後教學中,凡符合此型別的課應多采用這種方法教學,使課堂上的教學效果更好。

對於這節課我認為還存在以下不足:

1、每個小組同學提出假設後,應提供對應的實驗用品讓學生設計實驗並用實驗來驗證本組的假設,但沒做到。

2、每個小組同學提出假設問題而其他組提出反駁意見後,這組同學可根據反駁意見做對應辯論,互相反駁,最終得出正確結論。但是總擔心浪費時間,給學生討論的時間和空間都不足。

3、爆炸這實驗有一定的危險性,不感大膽放手學生實驗,所以效果不太明顯。

4、麵粉爆炸實驗成功率低,只有展示氫氣爆炸實驗,對粉塵爆炸說服力不大。今後再上這節課,針對以上不足之處,應進一步完善教學思路,使自己的教學水平得到更大提高。

教學反思:

對於教學中的實驗,應該讓學生先提出個人猜想,再為了驗證猜想去做實驗,讓學生經歷了知識的產生、發展及形成過程,而且讓學生在親自動手做實驗的過程中去發現問題,這樣對他們的認知發展很有幫助。

對於使燃料充分燃燒的現實意義,可以組織學生認真討論,切實讓學生體驗到節能環保的重要性。

《燃燒與滅火》課後教學反思6

1、教學目標的設定:

“燃燒與滅火”的教學設計中,教學目標設定主要體現在“瞭解燃燒的三個條件”以及“瞭解滅火的基本原理”。這兩點充分圍繞了課程標準中對該部分的內容要求。但是在實際的課堂上,需要結合學生的學情再具體地設定教學目標。由於本節課是作為青年教師比武的一堂比賽課,因此,在生源方面選擇了優班,其學生基礎較好,學生的發散思維較強。對於這樣的學情,個人認為需要在“瞭解燃燒條件”的基礎上再拔高一個臺階,即從實驗設計的角度培養學生的設計實驗的能力。如“銅片上白磷燃燒”的實驗,可以在設定問題“如何在該實驗裝置的基礎上改進,使得實驗的實施更加環保?”。雖然我們不可能通過一個知識、一個實驗以及一堂課來完全提升學生的化學實驗的能力,課通過循序漸進的方式,一點一點的向學生灌輸化學實驗中我們應具備的能力以及能掌握的化學實驗知識。

另外,在貼近生活方面,我選擇了“滅火毯”。滅火毯的主要滅火原理是將滅火毯撲在燃燒物上,以隔絕空氣(氧氣)來達到滅火的。但是這個滅火毯的滅火原理與使用方法與我們課的前半部分的“酒精燈灑到桌面上”以及“燃氣管著火用淋溼的被褥蓋住來滅火”的學習效果是相似的。

反思修整意見:建議在這個地方,應選擇另外一種新型產品或滅火裝置,本著提高學習內容層次的目的進行教學,或許會使整堂課顯得有鬆有馳,有易有難。或者這個地方可以從培養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方面進行教學,但是教學時間不宜過長。

2、對於“吹滅蠟燭”的滅火原理考慮不周:

學生在“熄滅蠟燭”實驗比賽的基礎上,找到了幾種滅火的方法。其中“用嘴吹滅”蠟燭的滅火原理,同學們想到的一點都是“吹出的氣體有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不支援燃燒”。但是在我的設計中卻忽略了這一點作用,只是考慮了“吹出的氣體使得燭火周圍的溫度降低了”,破壞了燃燒的第三個條件。因此,在學生答道“二氧化碳”這一作用時,教師應給予極高的評價與認可,再引導他往破壞滅火原理的方面去思考。但是在實際的教學中,忽略了學生,遏制了學生思考的空間,急於將課程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

反思修整意見:新課程標準要求我們在做教學設計時要體現學生的主體性,但是學生主體性的體現該如何具體地實施出來呢?從這堂課中,我得到了一絲啟發。充分了解學情,不僅僅瞭解學生的知識水平,還要了解學生的學習風格以及思維方式。以他們的思維方式去想問題,從他們的角度去解釋問題,給予他們充分的討論與思考的空間,允許他們之間或者他們與老師之間進行思維的碰撞。這樣,學生才不會做課堂上的教師鋪好路的走路人,而是自己開拓新的捷徑。學生從他們自己的思維多方面理解會更加加深他們對知識的掌握程度,達到在課堂上高校的學習狀態。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