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級上冊語文陶罐和鐵罐教學反思(精選5篇)

來源:才華庫 9.31K

作為一名到崗不久的老師,我們需要很強的課堂教學能力,通過教學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課堂經驗,教學反思要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三年級上冊語文陶罐和鐵罐教學反思(精選5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三年級上冊語文陶罐和鐵罐教學反思(精選5篇)

三年級上冊語文陶罐和鐵罐教學反思1

這篇閱讀課文,我是把握著這樣的脈絡來上課的:初讀——說——品讀——表演——悟理——自編——自創。初讀是解決生字的讀音,說則在讀的基礎上把握全篇文章的主要資料,這時分主角進行品讀加深對文章的理解,之後帶上面具進行表演,對文章的精華瞭解更為透徹,文章的靈魂得以昇華,像一個烙印一樣刻在學生的腦海裡,最後讓他們輕而易舉的悟出文章的真諦——道理。層層深入,步步緊扣中心,水到渠成。

這時有了必須的基礎後更加用活了文字,進行思維的拓展,即我設計了自編——自創,又給學生一個由易到難、由低到高的臺階,讓他們順理成章、不自覺中就跨越這道屏障,由此到達創作積累語言的過程,完成了一個作家的工作,這時老師適當的鼓勵,將會激發孩子創作文學的激情。

在教學過程中,時間十分緊湊,一環扣一環,學生始終帶著濃厚的興趣和高度的熱情來完成教學,在再讀課文時,問他們你喜歡誰,理由是什麼?許多後進生或不愛發言的學生都能主動說出自己的感受,可見他們對課文比較熟悉、感興趣。說用朗讀的形式表達出來時,平時愛好讀書的學生紛紛舉手,一比高下,並且還鍛鍊了合作精神。精製的面具及時對文章的理解使得他們躍躍欲試,營造了課堂上的小高潮。最後體悟出道理,明辨是非,使生受益。

在拓展思維中,老師的引話中提出了新問題,但在引導學生弄清二者優缺點的過程中,學生進行了理性的思考,自覺地用辯證的觀點看問題,互換思維,並群眾改編故事來讚揚鐵罐批評陶罐,對課文的理解到達新的程度。自創寓言則是讀寫結合,生成創造,學習語言的最終目的在於應用語言,培養學生的創造潛力,這樣既引導學生內化了語言,又充滿了豐富的人文內涵,學生因此更為受益匪淺。

但再成功的課堂也還是留有不足和遺憾,在這節課中,時間過於緊張、倉促,以致於在面方面沒有注意到,後面創作寓言時間不夠,只能留於作業形式。當然作業佈置我也作了精心的設計,即照顧到各個層次、有不同興趣愛好的學生,可在三條中任選一條來完成。

總之,多嘗試、多實踐,我相信會更完善,沒有最好的,只有更好的。

三年級上冊語文陶罐和鐵罐教學反思2

《陶罐和鐵罐》這篇文章淺顯、易懂、搞笑,貼近兒童生活,陶罐和鐵罐教學反思。講的是國王御廚裡的鐵罐自恃堅硬,瞧不起陶罐。埋在土裡許多年以後,陶罐出土成為文物,鐵罐卻化為泥土,不復存在。故事告訴我們,每個人都有長處和短處,要善於看到別人的長處,正視自己的短處,互相尊重,和睦相處。

為了提高課堂效率,我從整體上把這篇文章分成了兩個部分,也就是“鐵罐瞧不起陶罐”和“許多年後陶罐和鐵罐各自的命運”兩大塊。前一個部分我以“驕傲的鐵罐看不起陶罐,常常奚落它”為線索,讓學生思考:

1、陶罐的短處是什麼?鐵罐又憑什麼來奚落陶罐的?

2、鐵罐用了哪些尖刻的話數說陶罐的短處?

3、應對鐵罐的奚落,陶罐又是怎樣回答的呢?學生邊讀邊在書上勾畫。然後分組討論,體會各自的態度。透過教師的指導,讀出兩隻罐子不同的性格特點,使情感的變化漸漸明晰,這一部分是我教學的重點。第二部分的教學,我對文章進行了一些取捨,以兩個問題來引導閱讀,透過默讀、導讀、細讀讓學生體會兩隻罐子命運的不同,從而進一步讓學生悟出這則寓言所蘊涵的道理。

在教學中我讓學生透過充分的、不同形式的朗讀,來體會人物說話的語氣和當時的情緒,學生理解得比較到位,興趣很濃。如在理解輕蔑一詞時,我們結合課文插圖,有學生說它的意思,有學生表演輕蔑的樣貌,我趁勢讓學生帶著這樣的神態來朗讀鐵罐的話,學生興致很高紛紛練習。幾個環節下來,透過加表情讀、加動作讀、小組分主角讀等等形式,學生讀得充分,對於人物說話的語氣、神態和動作的理解也都比較清楚。一節課上下來看到學生情緒高漲,孩子們在課堂上學得主動,練得用心,以極大的熱情投入到對話的練讀中。我覺得自己在課前多付出一些也是值得的。從孩子們的朗讀和發言中,能夠感覺到他們已經體會到了陶罐的謙虛寬容,也感受到了鐵罐的傲慢無禮,這時,明白故事所蘊含的道理自然也就水到渠成了!課堂上學生有合作,但體現不夠。有時只是個形式,未體現合作的實效性。

三年級上冊語文陶罐和鐵罐教學反思3

在上課前,我在班裡問了一下孩子們,你們覺得哪篇課文最搞笑,孩子們都覺得《陶罐和鐵罐》最搞笑。所以我選取了這篇課文。

《陶罐和鐵罐》是人教版三年級上冊的課文,主要透過對話展開情節,推動故事的發展,鐵罐的傲慢,無禮和陶罐的謙虛,友善,都在人物的對話中充分展現。因此,對話的朗讀指導是本課教學設計的重要資料。那麼,以什麼作為指導對話朗讀的突破口呢我在課前反覆研讀課文,找到了"奚落"這個關鍵性的詞語:陶罐和鐵罐所有的對話,不就是"怎樣奚落"和"怎樣對待奚落"嗎於是,整節課以初步掌握主要資料,理解"奚落"的意思開始後,就用"鐵罐是用哪些尖刻的話諷刺陶罐的"這個問題直奔主題,匯入新課。

接下來,讓孩子們透過讀課文,把鐵罐奚落陶罐的話勾畫下來,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進一步體會奚落的含義。對話的朗讀指導,怎樣才能做到求真,求實,求趣呢這篇課文還有一個特點,就是具體,生動的神態,動作描述,使鐵罐,陶罐的形象更加鮮明突出。學會抓住鐵罐,陶罐的神態讀出他們的傲慢和謙虛。用填空的形式來讀出陶罐和鐵罐的表情,最後分主角朗讀課文。也是孩子們對課文理解的昇華。

課文的10-17自然段,資料簡單易懂,所以我請孩子們先自讀課文,再把自己讀懂的資料說一說,瞭解兩個罐子各自不同的結局。其餘的不再做更多的講解。

之後,用"讀完這個故事,你想到了什麼"這個問題迴歸整體,引發學生在充分理解課文資料的基礎上談見解,說感想,理解課文講的道理,學習全面地看問題,懂得要多發現別人的長處,正視自己的短處。整個教學過程,孩子們學習情緒很激昂,很踴躍。但我覺得從我自身的素養來看,還有很多不足之處。如:我的評價語不夠簡潔到位,不會隨機應變地處理課堂上的意外。上課時總有點慌,生怕時間不夠,心裡總想著這個環節快完,快點進行下一個環節,這也是我每次上完課後最遺憾的地方。我想多鍛鍊必須會有長進的。

三年級上冊語文陶罐和鐵罐教學反思4

回顧《陶罐與鐵罐》的'教學,感受頗深。本課的教學目標,以人文目標為基本點,透過文字的學習,與文字交流,感受本課透過神態和語言描述表達人物內心的寫法。以期到達對學生待人處世方面良好品德的教育。在教學過程中,重視了朗讀,卻忽略了文字內涵的挖掘;對鐵罐的反面教育過於注重,卻忽略了以陶罐為住的正面引導。縱觀整堂課,有收穫亦有遺憾,現反思如下:

1、鼓勵學生以不同的方式感受課文資料。課程標準指出:“鼓勵學生選取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珍惜學生獨特的感受、理解、體驗”。因此,在課中,我有目的地引導學生抓住課文中陶罐和鐵罐說的語句,透過讀一讀、想一想、說一說、演一演等多種方式來體驗。課後拓展設定瞭如果陶罐和鐵罐再次相遇,鼓勵學生進行續寫。但是對續寫思考不夠周全,要求不夠明確。能夠讓學生仿照課文,透過神態和語言來表達人物的內心。

2、本課教學中,為了體現自主合作探究這一教學理念,我多次安排學生自讀,指名讀,表演讀,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想一想這是一隻怎樣的陶罐和鐵罐,進行分主角表演朗讀,讓學生在體驗中讀,在感悟中讀,讀出自己的感受,讀出自己的個性。激勵學生大膽的參與,努力調動每一個成員學習的用心性,目的想把學習的主動權、選取權還給學生,使他們真正做學習的主人,讓他們獲得充分自主的發展。

3、在教授本課時不僅僅注重了對學生朗讀的指導,還注重了透過反覆朗讀中對重要詞語的理解,如“傲慢、輕蔑、相提並論”等。在反覆朗讀和老師的激發下,以讀帶講,學生能夠體會人物的內心感受。在講解輕蔑一次時,我查閱了資料,利用字理解學,讓學生感受這個蔑字,還讓學生透過動作體會當你這樣看人時心裡是怎樣想的,從而理解文字。這也是本堂課的一個亮點,給聽課老師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這對於學生正確全面認識陶罐和鐵罐有很大的幫忙。

4、本節課讓學生反覆自讀、展示讀的資料比較多。在課堂上,我對學生每一次的朗讀做出了鼓勵性的有效評價,不再是空空而談。比如:學生在讀到鐵罐帶著更加輕蔑的神氣時,我給出“透過你用眼角看人的眼神老師感受到了你的輕蔑。從你的動作和上揚的語調中我們明白了你瞧不起陶罐。”學生讀到鐵罐惱怒時,我給出“你眼睛瞪得圓圓的,從嗓子裡吼出的話語,我明白你惱怒了。你指著它,跺著腳,我感受到你惱怒了。從你咆哮的聲音中我明白你真的生氣了。”有效評價,不是“好,再來。讀得太好了!”而是要細心觀察學生課堂上的表現,給出準確、具體的指導。教師要融入其中與學生,還有文字進行交流和對話。從而教師以讀代講,使學生在讀中感悟,在讀中理解。

5、由於太過投入鐵罐的主角,課上教態顯得略有生硬。課後有老師向我提出教態要具有親和力,語速再慢些,要讓學生感受到老師是與學生平等的交流會更好。

三年級上冊語文陶罐和鐵罐教學反思5

《陶罐和鐵罐》是一篇童話故事,課文生動搞笑,情節富有變化,它講述了國王御廚裡鐵罐自恃堅硬,瞧不起陶罐。許多年代後,陶罐出土成了文物,鐵罐卻不復存在的故事。全文可分為兩部分:第一主要講驕傲的鐵罐看不起陶罐,常常奚落它,即他們的對話;第二部分主要講許多年代過去後,人們發現了陶罐,鐵罐卻早已消失。作者告訴人們“不能只看到自已的長處,而看不到自已的短處,也不能只看到別人的短處,而看不到別人的長處”這樣一個道理。這則寓言故事語言樸素卻富有童趣。初讀教材時,我感覺對話就應是重點,以對話貫穿全文,給學生呈現一個傲慢自大的鐵罐和一個謙虛善良的陶罐。但多讀幾遍後才發現,作者的這篇童話目的不是給我們呈現兩個罐子,而是以兩個罐子的形象來說明“人無完人,金無足赤”的道理,我們應如何正確的看待人和事物。找到了人文價值,以何種形式來貫穿全文呢?經過深深思索與課堂實驗,我找到了以“提示語”貫穿對話的朗讀,從而引導學生與文字對話。透過這節課的教學,我有了些許的感悟與想法。

感悟一:放手有益。

每次拿過課文,我都會急著去思考如何進行教學設計,如何才能想出新點子,讓大家看到我精彩的設計,但每次都沒有預想的效果。仔細想想,我忽略了課堂上最主要的人物——學生,他們才是課堂的主體,他們的興趣才是課堂的源泉。因此,我試著在課堂上放手,讓學生隨便談,隨便說,隨著學生的興趣愛好走。沒想到真的有效果了,學生的表達完全出乎我的意外,而且與我的預設也完全一樣。仔細想想,原先站在學生的立場,想想他們對什麼感興趣,他們最想了解什麼?會給我帶來那麼多的驚喜。

感悟二:走進文字,走進學生,到達師生、文字對話之效。

記不起在哪讀過這樣一句話:語文就是學生、教師、文字之間的對話。正如淳淳小溪流淌在課堂上。因此,以學生文字、關注學生才是我們上課的最終目的。課堂伊始,我可能沒有走進學生、走進課文,因此不知其功效。當我投入的與學生一齊挖掘陶罐和鐵罐的性格,探究其價值時,我和學生全身心投入其中,完全以學生為本,和他們同感悟、同體驗。這時我們的思想相互碰撞,心靈相互交流,讓我真正體會到了真正的課堂。

感悟三:拋開設計,以生為本。

每次講課前,我都會把教案備得滾瓜亂熟,甚至評價語我都會仔細琢磨。但是透過這節課,讓我深深領悟到:課堂是隨機的,課堂也是學生的,教案不是一成不變的。要隨著學生的發言進行教學。處處體現學生自主性,當然,這也需要教師自身有深厚的文化功底。因此,透過這節課也讓我深深地明白:知識的儲備對一個教師來講是多麼的重要。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