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氏之子》的教學反思

來源:才華庫 2.27W

身為一名優秀的人民教師,我們的任務之一就是教學,教學的心得體會可以總結在教學反思中,教學反思要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楊氏之子》的教學反思,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楊氏之子》的教學反思

《楊氏之子》的教學反思 篇1

《楊氏之子》是國小生初次接觸到文言文,雖然行文簡潔,不足百字,但古今字義不同,孩子們閱讀起來還是有一定難度的。所以我以找準突破口、激起學生興趣為重點進行備課和授課。

教學開始,我通過範讀、領讀、劃出分節線後自讀、指名讀、齊讀這幾種形式,讓孩子們充分讀書。常言說:“書讀百遍,其意自現”,反覆讀文之後,從課題“楊氏之子(姓楊這戶人家的孩子)是個怎樣的孩子為切入點引導孩子們藉助課文下邊的註釋理解課文、解決問題。

本單元的主題是“語言的魅力”,體會楊氏之子語言的巧妙是這節課的難點。在孩子們釋文之後,讓孩子們反覆品句、揣摩,在個別優秀生的帶動下,學生對楊氏之子以“未聞孔雀是夫子家禽”巧妙反駁孔君平說的“此是君家果”基本理解。

這節課存在的不足是沒有注重學生的發散思維,如果能讓孩子們用文言文演一演,這節課的效果會更好,孩子們對文言文的學習也會更感興趣。

《楊氏之子》的教學反思 篇2

《楊氏之子》選自南朝劉義慶的《世說新語》。該書是一部主要記載漢末至晉代士族階層言談軼事的小說。故事情節簡單,語言幽默,頗有趣味。這是國小生初次接觸到的文言文,如何讓學生運用正確的方法讀懂文言文呢?我採取了以下步驟幫助學生理解短文的意思:

1、讀通短文 為了讓學生讀通短文,首先,我讓學生自由讀文,然後根據學生讀文的情況示範讀文,並告訴同學們正確的誦讀方法:讀古文時,要注意適當停頓,語速要慢。可讓學生嘗試了讀第一遍後,發現學生是一字一停地讀,沒有古文的韻味。於是我又範讀了一遍,再採取領讀、學生練讀的方法,反反覆覆讀了好幾遍,總算學生在把短文讀正確的基礎上讀流暢了。

2、讀懂故事 為了整體感知故事的內容,我出示了這樣的思考提示:你對楊氏之子瞭解了多少?故事中除了楊氏之子還有誰?他們談了些什麼?你從哪句中知道的?在感知故事大概內容的基礎上,我再通過小組討論分三步落實每一句話的意思。

(1)將註釋中重點詞語的解釋批註在文中。

(2)針對不理解的字詞提出問題。

(3)說說每個句子的意思。

3、體會語言 為了讓學生體會人物語言的風趣和機智,我讓學生討論說說這個故事最精彩、最吸引人的是什麼?為什麼?生活中還有沒有這樣說話的例子,說一說。

學完此文,雖然這是孩子們第一次接觸古文,但學了這篇課文後我發覺他們對學古文的興趣變濃了,而且也確實學到了一些讀古文的方法。 故課後我又推薦孩子們《世說新語》中另幾個聰慧之語《謝太傅篇》與《徐孺子篇》,並收到了較好的效果。

《楊氏之子》的教學反思 篇3

教學了《楊氏之子》後,思潮澎湃,久久難以平靜。作為一篇國小生初次接觸到的文言文,得想方設法上好。為此,本該一個課時完成的教學任務,筆者破天荒用了三個課時,即2012年3月30日早上的三節課,為的是“良好的開頭是成功的一半”。

第一課時,筆者帶領學生到多媒體教室,與於永正老師執教的《楊氏之子》視訊共同上課。不用說,作為農村國小生能跨越時空傾聽於老師上課,是莫大的榮幸。既有三維目標的達成,又有身臨其境的緊扣單元主題“語言的'藝術”之薰陶,也有“化文字為表情、動作”的啟示,更有演講、表演才藝的啟迪。

第二課時,我讓學生充分各抒己見,展示聽於永正老師執教《楊氏之子》後的收穫,也可以提出不懂之處與同學交流。同時,在此過程中,有機調動學生多種感覺器官參與學習,且讀且背,且演且舞。有學生的獨立展示,有師生互動的場景,也有學生眾說紛紜的情景。如一位學生認為孔君平是趁著楊氏之子的父親不在時去為難的,至於事實如何我們暫且不談及,關鍵是學生提出了問題,這比解決無數個別人設計好的問題重要得多,因為這個問題至少開發了學生的發散思維,理應視為創新思維的端倪,可謂是國小語文教學的奇葩。

第三課時是在探究楊氏之子應對語言的巧妙中遨遊“語言的藝術”,激發了學生熱愛的語言之興趣。然後結合生活中的具體語言中的藝術,昇華“語言的藝術”。最後,以五年級語文課課練《楊氏之子》的練習題為基點,把理論落於實際、傾瀉於筆尖。

總而言之,教學了楊氏之子,雖然花時過多,但是收穫更多。多在教學好了“語言的藝術”這一單元的開篇課例,多在賦予了學生初次走進文言文、感知文言文魅力的翅膀,多在師生樂此不彼的課堂教學。

《楊氏之子》的教學反思 篇4

《楊氏之子》這篇文章是孩子們在國小階段接觸到的第一篇文言文。學生既陌生又好奇,怎樣上好文言文是個值得探究的問題。

在課堂教學中,我首先帶著同學們讀古文。我便示範,便告訴同學們:讀古文時,要注意適當停頓,語速要慢。之後,我讓學生嘗試了讀第一遍,隨後發現學生有的是一字一停地讀,有的讀了破句,沒有古文的韻味。於是我又範讀了一遍,再採取領讀、學生練讀的方法,反反覆覆讀了好幾遍。雖然所花時間很長,但是,我不覺得浪費。我明顯地感受到了學生是越讀越好,越讀越有興趣。讀著讀著,學生終於找到了讀古文的感覺。

於是,我以“教學生學會並且會學”為本,引導學生藉助語文教材和《詞語手冊》上的註釋進行學習,再讓學生進行合作、交流、探究去理解課文。當學生理解了文意,深入體會本文語言精妙時,我便丟擲了本文的中心問題:楊氏之子的應答妙在何處?有學生馬上輕鬆地作了解答:巧妙地用姓氏作答。這應該就是“讀書百遍,其義自見”的道理吧!當然,還有一個巧妙的地方,學生一下子歸納不出來,於是我把“未聞孔雀是夫子家禽”與“孔雀是夫子家禽”進行了對比,學生也較快地體會出了楊氏之子語言的婉轉,表現出了應有的禮貌。

不過,在教學過程中,我也發現了自己一些做得不夠好的地方:

1、調控學生的能力還有待提高。每次的課堂教學似乎都只屬於一部分人,還有少數學生一直遊離於課堂之外,無法讓他們專心聽講,這真是老師心中永遠的痛。

2、在語言的感悟上,仍然有所欠缺。對古文的理解及拓展方面,我的反饋還不夠全面。其實,這也是教師個人文學修養的欠缺所致。在今後的教學過程中,對於優點我會繼續發揮,對於不足,我會積極地改正。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