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雨濛濛地下》的教學反思

來源:才華庫 5.98K

身為一名剛到崗的教師,我們都希望有一流的課堂教學能力,對學到的教學新方法,我們可以記錄在教學反思中,那麼寫教學反思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春雨濛濛地下》的教學反思,歡迎閱讀與收藏。

《春雨濛濛地下》的教學反思

《春雨濛濛地下》的教學反思 篇1

《春雨濛濛地下》是五年級第一課《春景》裡的一首學唱歌曲。歌曲細膩流暢的曲調,描繪了綿綿的春雨,使冬眠的萬物復甦,也隱喻著春雨滋潤著少年兒童的心田。這首歌以景抒情,情境交融,純樸而富有詩意。

為了讓孩子們能夠用優美、抒情的聲音,抒發對大自然的讚美之情,充分感受歌曲的情緒,除了介紹音樂知識切分音和弱起小節及特有的象聲詞外,我把重點放在了歌曲的學唱上,特別是一字多音的樂句。通過多次聆聽、分樂句視唱,孩子們很快就能夠完整地演唱旋律了,而且唱得特別通順、流暢。這樣我就趁熱打鐵讓他們跟著音樂小聲跟唱歌曲,然後跟伴奏演唱歌曲。練習多遍後,他們的歌聲已經讓我陶醉了。為了聽一下他們掌握的程度,我就讓他們分組清唱歌曲。這下問題來了,我認為最簡單的地方,應該是唱得最好聽,最準確的(因為只有一個字“啊”),可大部分孩子都沒有唱準。這樣只好又返回去進行了多次教唱,才算唱準確了。

課下,我進行了反思:在孩子們視唱練習時,我自己認為這個地方比較簡單,所以讓他們練習的時間較短,沒有像其他的樂句一樣,反覆視唱,就導致跟音樂演唱和清唱不一樣的效果。在今後的教學中,備課更加細緻,教學更加嚴謹,不能把自己想當然的想法,強加在學生身上。使得師生都能在寬鬆、愉悅的環境下,快樂學習。

《春雨濛濛地下》的教學反思 篇2

《春雨濛濛地下》是國小第十冊第一單元中的歌曲,教學目標要求學生:

1、能有表情地演唱這首歌曲。

2、能用沙球創設意境為歌曲進行伴奏。本節課的難點是:有表情地演唱歌曲。由於我們的學生平時喜歡大聲唱歌,“怎樣才能達到教學的要求和效果呢?”這是我課前反覆思索的問題。

上課鈴聲響了,在同學們的課前靜息中,我一改常態,深情並茂地朗誦起歌曲歌詞,同學們都情不自禁地和我一起吟誦起來,興致極高。這時,我就和同學們一起分析體會這首歌的內容和意境。於是我再繼續巧設問“春雨是怎樣的下呢?”學生經過討論得出“春雨是細無聲地下、濛濛地下!”,這時我抓住“濛濛”一詞,緊緊地引入課題。緊接著我讓同學們用象聲詞來模仿春雨“唰唰唰唰”地聲音,然後再列舉出大雨“嘩啦啦”的聲音與之進行對比,讓學生充分地認識和鞏固歌曲中春雨的唱法,最後我推出新型的師生合作學習的`教學方法:“我邊彈伴奏邊有感情地演唱歌詞,學生接唱春雨唰唰唰唰的聲音。”利用音樂瀰漫性的特點和這種全新的學習方法,即讓學生熟悉了音樂,又輕鬆地讓學生掌握了輕聲模唱的習慣。繼而我要求學生記住並用這種感覺歌唱全曲,以此來表現春雨濛濛地下的感覺。經過這樣的處理,學生演唱得非常地輕、非常地齊、非常地美,達到了理想的效果,輕鬆地解決了本課地難點。

《春雨濛濛地下》的教學反思 篇3

《春雨濛濛地下》這首歌曲的曲調既抒情又形象,其中運用了具有動感的多種切分節奏和弱起節奏,使旋律更加舒情優美,兩聲部三度音程的運用加強了春雨和聲的效果,很好地體現了春雨的美。在教這首歌曲之前,我想:學生唱這首歌一定會很好聽。教過之後,大大出乎我的意料。問題出在哪裡呢?我左思右想,難道是匯入時沒引導好,學生沒能進入歌曲情境?原先的匯入是這樣的:春天裡的“春光明媚”是一種天氣的現象,天氣不可能是永遠“春光明媚”的日子。

於是我重新設計了“匯入”,蘇霍姆林基說過:“兒童是用色彩、形象、聲音來思維的。”針對這一特點我創設“春天”這一情景,提供給學生具體生動可聯想的音樂環境,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了學生對音樂的好奇心和探究願望。因此我將關於春天的各種自然景觀編製成多媒體課件,在黑板上畫了柳枝、春雨、小草、小鳥、小花等,並配上《渴望春天》的音樂,讓學生一走進教室就被山明水秀的大自然昂揚旺盛的生機所吸引,營造和諧學習氛圍,把他們帶入悠閒自得,心曠神怡的審美情境之中。上課開始,我聲情並茂地說:“同學們,春天到了,萬物復甦了,大地披上了綠色的外衣,朵朵鮮花競相開放,這一切都離不開雨水的滋潤。”通過親切的話語,拉近了師生間的距離,再配合多媒體動畫,自然過渡到讓學生欣賞春雨,使學生被綿綿的春雨所吸引。在我的啟發引導下,學生情不自禁地朗誦起有關春雨的小詩。“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最是一年春好處,絕勝煙柳滿皇都”等詩句,學生完全沉浸在春雨的意境中,這時讓學生說春雨的感覺,便不知不覺引入了新課,學生的學習慾望得到激發,從而為新課打下良好的基礎。

在實踐之後,我覺得這樣的匯入能讓學生形成一種積極參與的精神狀態,歌唱時也更富有感情。但不足的是,這樣的匯入所佔的時間稍多了一點,以至於後面的歌曲教學顯得有點參促。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