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明的一天》的教學反思範文

來源:才華庫 2.13W

這節課學生學得輕鬆、愉悅、有滿足感,一個重要原因是:教師始終關注學生的需要,一切教學活動為了滿足學生學習的需要。

《小明的一天》的教學反思範文

一、關注學生的生活需要

學習數學為了什麼?數學離學生有多遠?這是我們數學課堂教學要回答的問題。本節課裡,給了一個較好的回答:學習數學首先是生活的需要,數學就在我們身邊。整節課具有生活氣息,學生充滿了學習的樂趣。課一開始,教師就出示一個實物的時鐘,讓學生說說時鐘有什麼作用?學生爭著發言,由此教師亮出這節課的學習任務:學習怎樣看時間。激發了學生的探索慾望。

再看課的應用部分,教師要求學生說一說:你知道哪些電視節目的播出或結束時間是在整時或半時的,並撥出時間。教師的這一安排,避免了學生機械練習,被動練習的局面。這一環節有一箭雙鵰之功,既是新知識的應用,又與生活緊密相聯,學生不覺得這是一種負擔,學生學得輕鬆自在。

總之,關注學生的生活需要,讓學生體會到數學知識來自生活,又服務於生活,提高學生參與度,激發學生學習動機是本節課的第一個特點。

二、關注學生的學習需要

數學教學過程是學生學習的過程。本節課另一個特點是,關注學生學習的需要,以學生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背景來構建立體的課堂教學過程。教學始終圍繞學生的實際需要,服務於學生的'學習,儘量滿足學生的需要。

對鐘面的認識,學生並不陌生,但是他們知道哪些鐘面知識,教師不能武斷估計,閉門設計教學方案 ,課堂上教師提出了“你對鐘面知道些什麼?”這樣的開放性問題留出時間、空間讓學生觀察、議論、彙報,充分展示學生的原有基礎。

學生已經習慣了用“長針、”“短針”來描述某一時刻,在認讀整時之初,教師及時加上一個簡單的鐘面介紹,明確時針、分針的名稱,為學生用規範、科學的語言描述某一時刻打下基礎。

對大部分學生來說,“整時”時刻的認讀比較容易,而“半時”時刻的認讀可能會出現問題,應作為教學重點來處理。學生之所以對半時的認讀模糊不清,關鍵在於對鐘錶的旋轉順序不清。為解決這一難點,在認半時之初,讓學生觀察轉動的鐘表,明確了鐘錶的轉動方向,又為下面討論半時刻的認讀提供了理論依據,化解了本課的難點。總之,在認識“整時”、“半時”的活動中,我非常重視挖掘學生群體這個大的學習資源的優勢,放手讓學生認一認,說一說,圍繞某一難點展開討論,認完後在小組內交流認讀的方法。學生在自主探索與全班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了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學生真正成了學習的主人,教師作為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其主導作用發揮得淋漓盡致。

教師把第三幅情景圖中的“8 時”改為“8時半”為的是,最後通過引導觀察這兩幅情景圖,讓學生學會用上午、下午、中午和晚上等詞對一天的時間進行更準確的描述,對一天的時間有一個更進一步的、全面的瞭解。

總之,課堂教學順應了學生的學習需要,根據知識的起點,靈活地、有效地安排教學活動,才能真正體現以學生學習為主的教學思想,滿足學生的學習需要。

三、關注學生的發展需要

數學課不僅僅要引導學生學會知識,更要培養能力,發展智力和非智力因素,在這堂課中也有較好的體現。如:課的結尾教師出示了沒有時針、分針的鐘面,讓學生根據所提供的時間,畫出時針、分針的位置和讓學生在課外設計一份自己一天的作息時間表。

由此可見,數學課堂教學不僅要關注課內知識,更要關注課外拓展、延伸,關注學生的發展。

綜上所述,整堂課體現了關注學生的需要,滿足學生的需要的主題。從問題情境的創設,到整個展開過程的立體安排,到難點的突破,以及所學知識的應用,都從學生的需要出發,處處為學生著想,真正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使學生得到了滿足,獲得了成功。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