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慈母情深》教學反思

來源:才華庫 6.04K

作為一位到崗不久的教師,我們要有很強的課堂教學能力,寫教學反思能總結我們的教學經驗,那麼應當如何寫教學反思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語文《慈母情深》教學反思,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語文《慈母情深》教學反思

語文《慈母情深》教學反思1

《慈母情深》記敘了家境貧困的“我”喜愛讀書,為一本《青年近衛軍》失魂落魄。當“我”下定決心來到母親工作的地方要買書的錢時,才發現母親是在一種極其艱苦的環境中辛苦勞作。在我震驚、痛苦和懊悔之際,母親卻慷慨地把買書的一元五毛錢給了“我”,“我”第一次覺得自己長大了,用一元五毛錢給母親買了一聽水果罐頭,沒想到母親卻數落“我”一頓,又給我湊夠了買書的錢。就這樣,“我”有了第一本長篇小說。課文著力要表現的是母親工作的辛苦,賺錢的艱難和為子女、為家庭毫無怨言地付出全部。表現了慈母對孩子的深情,以及孩子對母親的敬愛之情。

成功之處:

一、解讀課題,激發學習的激情

我先出示課題,然後在“慈母”下面標註著重號,提問:看到這兩個字之後,你們首先想到了什麼情景?孩子們飽含深情地朗讀這個詞,然後紛紛說出了自己心中印象最深的那一刻的情景。有媽媽雨中給自己送傘、有媽媽夜晚洗衣服、有媽媽抱著自己去醫院……這些場景,讓孩子們的內心深處充滿對母親的感激之情。這樣我先確定了本課的感情基調。然後解讀“情深”。我在“深”字下做了著重號,讓學生提問“慈母”的“情”到底有多深。學生在剛才惠顧與母親相處的場景的時候爭先恐後地說出了母親的情到底有多深。

二、以讀帶講,讀中感悟

常言道: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我在確定了本課的感情基調之後,放手讓學生自己去讀課文。因為語文課程標準標中指出:要保證學生充分的讀書時間,使學生在讀中整體感知,讀中有所感悟。當然這種“放手”並非放任自流,而是讓學生根據閱讀提示的要求“畫出描寫母親外貌、語言、動作、神態的語句,體會課文是怎樣表現母親的情深的”。學生或圈,或點,或讀,或畫,或寫,或說……交流,品味,感受慈母情深,讓學生在閱讀中感悟,在感悟中閱讀。抓住“哪裡使你感受頗深?”“哪裡能夠表現出慈母的深情?”讓學生去讀,去思考、去體驗感悟;學生讀懂了語言文字背後的內容,體會到了母親掙錢的艱難,體會到了慈母情深,也感悟到了作者對母親的那份孝心、那份敬重。

三、抓住關鍵詞,感悟文中的深情

例如在理解“背直起來了,我的母親。轉過身來了,我的母親。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對眼神疲憊的眼睛吃驚地望著我,我的母親……”這段話的時候,我是這樣來設定問題的:你看到母親的背是怎樣的背?在你的記憶當中,母親的背是怎樣的?轉過身來,你看到的是一張怎樣的臉?母親曾經有一張怎樣的臉?一雙眼睛吃驚地望著我,我看到的是一雙怎樣的眼睛?在我的記憶中,母親的眼睛是怎樣的?這樣剝絲抽繭式的問題把學生帶到了自己的實際生活場景中,讓學生再讀課文的時候猶如身臨其境讓學生髮自內心的領悟和感動,學生情動而辭發,受到感染並與作者樑曉聲產生共鳴,對自己母親的感激之情油然而生。

存在的問題和不足:

評價的語言不是很豐富等。在以後的教學中,我將不斷反思,不斷成長!

語文《慈母情深》教學反思2

《語文課程標準》強調: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字之間對話的過程。在進行《慈母情深》教學中,充分運用這種教學方法,學生通過自讀自悟、感情朗讀等手段,讓學生與作者一起走進文字,感受一個母親的慈愛和善良愛,同時體會母親的慈愛和善良。教學環節是這樣設計的。

一、創設情境,誘發興趣。

在教學本課的時候為了激發學生的自學興趣,我採用回顧匯入誘發興趣方法:同學們,母愛是怎樣的呢?今天我們要學習課文《慈母情深》,讓我們深深地感受一番母愛。通過這樣的談話匯入,誘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很快進入了讀書狀態。

二、突出自主,培養能力。

新課程實驗中致力尋求的新理念是讓學生與文字對話,通過對話,讓每一位學生的個性得到充分的張揚,讓他們享受到學習語文的樂趣,感受到自己的智慧和力量,豐富學生的情感積累,讓學生走進了文字,讓文字進入學生心裡,從而進行直接的語言交流、情感交流,讓閱讀教學變成了一個雙向的對話互動過程。教學中以學生自讀自悟、自學探究為基礎,提倡自主合作、探究、教師適宜輔導的學習方式。在學生正確把握基本內容的基礎上,提出了這樣的問題:本課是怎樣表達慈母情深的?學生充分閱讀、相互合作、找出了很多答案。例如,人物的外貌、語言、動作和神態的描寫,接著讓學生找到相應的句子和段落,有感情地朗讀,感悟課文的內涵,用自己的話說出所表達的思想,調動了每個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發揮師生雙方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從而也完成了教學目標。

三、聯絡實際,注重訓練。

在學生明白人物的外貌、動作、語言以及神態的描寫,對刻畫人物的作用,對錶達中心思想的作用的`基礎上,聯絡實際讓學生訓練。課堂上,充分挖掘文字的情感因素,讓學生反覆品味,同時體會表達的精妙以及語言的內在情感,以激發學生的內心感受,寫出自己母親對愛的表達方式。學生的作文感情真實,樸實的語句中透出對母親偉大、無私的愛的讚揚。從而也完成了三維目標,教育了學生:作為子女永遠也報答不了母親的愛,正如唐代詩人寫的“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通過這篇課文的教學,我深深地感受到;語文課堂上學生動口又動手,可以有效地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寫作能力,促進學生綜合能力的提高。同時,還能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學習的主動性,既強化綜合訓練,又促進學生讀、寫、思的有機結合。

語文《慈母情深》教學反思3

愛因斯坦曾說:教育是什麼,教育是當你把學校裡學的所有東西忘了之後剩下的東西。我想聽課也是如此,即聽課就是當你把課堂上聽的所有東西忘了之後剩下東西。這些東西才是最珍貴的,最令人感動的,最發人深省的。

上完《慈母情深》這節課,我想留給學生的是內心的跌宕起伏情感。在這節課上我的引導起了重大作用,尤其是對“背直起來了,我的母親。轉過身來了,我的母親。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對眼神疲憊的眼睛吃驚地望著我,我的母親……”這段話的引導,你看到母親的背是怎樣的背?在你的記憶當中,母親的背是怎樣的?轉過身來,你看到的是一張怎樣的臉?母親曾經有一張怎樣的臉?一雙眼睛吃驚地望著我,我看到的是一雙怎樣的眼睛?在我的記憶中,母親的眼睛是怎樣的?這樣的引導如細雨滋潤般的薰陶,讓學生髮自內心的領悟和感動,學生情動而辭發,受到感染並與作者樑曉聲產生共鳴,對自己母親的感激之情油然而生。

我們經常說語文課堂要讓孩子多讀課文,以讀代講,以讀悟情,要真正把握好“讀”卻很難。在教學《慈母情深》一課時,我感覺這是以讀悟情的最好範例,但怎樣引導我卻一直沒有找到更為理想的方法。由於本文是一篇略讀課文,文字淺顯易懂,我設計放手讓學生自主閱讀,在學生初讀課文時,要求學生一定要讀準字音、讀通句子,並採取多種形式,讓學生能流利地朗讀全文。在學生讀通、讀熟課文的基礎上,讓學生默讀課文,理清作者思路,勾畫出感人的語句,體會課文是怎樣表現母親的深情的。然後組織學生交流自己讀懂了什麼,有哪些感受和體會,還有什麼沒有解決的問題。讓學生在讀中再現情境,在讀中體會感情。

但是這樣的設計總是覺得少了點什麼,於是我找到了王崧舟老師的《慈母情深》教學實錄,他的課堂給我做了很好的如何起引導孩子“讀”的範例。儘管課文所描寫的情節與現在孩子們的生活實際相距甚遠,但王老師精心設計,抓住了一個切入點——“深”,整節課都引領著學生去尋找母親那濃濃的深情。

王老師用讀貫穿了整節課的教學,並讓讀成為了課堂的主旋律。他引領的“讀”,不是單一空白的讀,而是一種盤旋環繞,回覆上升的讀。王老師用富有感染力詩意般的語言,引導學生從讀準句子到理解詞義的讀,從感受母親工作環境惡劣到母親工作動作、神態的讀。一個“讀”字裡,把慈母的深情表現的一覽無餘。讓學生忘記了這是課堂,都忘情地跟著他不斷地做思維的舞蹈,享受其中。

從他的教學中,我受到啟發,將這種方法引入自己的課堂,收到了很好的教學效果。不愧為名師,總是有自己獨到的見解和做法。同時,我也在思考,為什麼自己在備課時就沒有這樣的想法呢?究其原因,是自己對文字缺少敏銳的解讀能力,是自己的知識水平和文化底蘊的缺乏。在以後的教學中,要廣採博取,不斷豐富、提高自己,使自己的教學更具藝術性。

語文《慈母情深》教學反思4

在上《慈母情深》這節課時,我積極引導起學生去挖掘、品味文中的語言, 指導其抓住文中母親的外貌、語言、動作、神態描寫體會慈母情深,感受到“我”對母親的感激、熱愛與崇敬之情。在我的啟發引導下,學生的理解達到一定的高度和深度,從課後學生的“心靈絮語”中我看到了學生的內心深處與作者產生的共鳴,對母親的感激之情油然而生。雖然課堂上我認為自己的引導啟發做得比較到位,但是總覺得也存在一定的不足:

一、對於作者的寫作背景沒有讓學生充分去搜集資料,沒有讓學生了解當時的中國普通百姓家庭生活狀況,沒有讓學生去了解中國三年自然災害時期人們的生活水平和狀況,去認識那個時候一分錢都很有用處,知道一元錢可以做很多事情,讓學生的心靈去走近那個時代,感受到那個時代人們生活的艱難。如果這樣學生會更能好地瞭解“母親”掙錢的不易,毅然給錢,足見慈母情深。

二、在處理“我鼻子一酸,攥著錢跑了出去”這個問題時,學生找到了相關的語句,但我沒有組織學生進行深入討論 ,談出他們自己獨特的理解,沒有適時引導,做到臺下臺上互動,凸顯“生本教育”這一理念。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我們深深地感受到母愛的慈祥,母愛是深沉的,母愛也是偉大的、無私的。這種愛,作為子女永遠也報答不了,正如唐代詩人孟郊所寫的“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在教學過程中,我所提的問題學生們都能夠回答出來,而且都很準確。學生的回答很有個性,見解獨特。學生感情投入,與作者產生了共鳴。很多精彩答案很出乎我的意料。我和孩子們一起經歷了母愛的洗禮。表面上看,課是比較順利地上完了,其實,我心裡很清楚,還有很多的細節處理得太粗糙,還有許多的地方沒有深入研討下去,還有一些情感沒能被激發出來,還有很多的機會沒有留給學生,在以後的教學中要彌補。

語文《慈母情深》教學反思5

《慈母情深》是著名作家樑曉聲的小說《母親》裡的片段。記敘了母親在極其艱難的生活條件下,省吃儉用,支援和鼓勵“我”讀課外書的往事,表現了慈母對子女的深情,以及孩子對母親的敬愛之情。

本單元的教學重點是:學會品味作品的語言,體會作品的感情,在閱讀中“披文以入情”。通過本課的教學,我有以下感受:

1、抓住重點句子,讓學生通過對錶現慈母情深的重點句進行討論、交流,體會母親掙錢的艱難,感悟慈母情深。這樣以句帶篇,以點帶面的方法,既培養了學生的語言組織能力、歸納能力,又有效地突破了教學中的難點。而且,課堂上的討論與交流,營造了自主、合作、平等的良好學習氛圍,使學生自主參與學習,學生在研討中碰撞出思維的火花,在切磋中激發出創新的靈感,在交流中感受語言文字的魅力。學生成了課玫鬧魅耍學習的主人?

2、注重以人為本,以讀為本,尊重“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大膽放手,讓學生在自主學習,自主感悟,合作交流中獲得獨特的感受和體驗,昇華情感,提高閱讀能力。通過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描寫母親的外貌、語言、動作和神態的句子,來體會平凡母親的偉大,感受偉大的母愛,激發熱愛母親的思想感情。

3、課文記敘的是六十年代的故事,對於現在的孩子難以理解當時的社會背景,這對理解課文帶來了障礙。為了能讓現在這些孩子體會到課文中的困苦生活,我補充了樑曉聲的原著《母親》中的幾段文字,幫助學生了解當時的時代背景和生活環境,理解課文,更加深了對母親的崇敬。

4、儘管補充了原著《母親》中的幾段文字,旨在幫助學生理解當時的時代背景和生活環境,從而感受慈母情深。但由於學生的生活背景與當時反差較大,在加上課堂上指導朗讀得還不夠細緻,學生讀的得還不夠多,因而學生讀得還不夠生動,投入,致使氛圍不夠,情感不能得到提升。

語文《慈母情深》教學反思6

《慈母情深》是著名作家樑曉聲的小說《母親》裡的片段。記敘了母親在極其艱難的生活條件下,省吃儉用,支援和鼓勵"我"讀課外書的往事,表現了慈母對子女的深情,以及孩子對母親的敬愛之情。通過本課的教學,我有以下幾點感受:

1、我在教學中首先抓重點句子,讓學生通過慈母情深的重點句進行討論,交流,體會母親掙錢的艱辛,感悟慈母情深的意義。這樣以句帶篇,以點帶面的方法,既培養了學生的語言組織能力,歸納能力,又有效地突破了教學中的難點。而且,在課堂上的討論與交流,營造了自主,合作,探究的良好學習氛圍,使學生在研討中碰撞出思維的火花,在切磋中激發出創新的靈感,在交流中感受語言文字的魅力,讓學生成了課堂的小主人。

2、在教學中我尊重學生的個人差異,大膽放手,讓學生在自主學習,自主感悟,合作交流中獲得獨特的感受和體驗,昇華情感,提高閱讀能力。通過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描寫母親的外貌,語言,動作和神態的句子,來體會平凡母親的偉大,感受偉大的母愛,激發熱愛母親的思想感情。

3、由於學生的生活背景與當時反差較大,在加上課堂上指導朗讀得還不夠細緻,學生讀的得還不夠多,因而學生讀得還不夠生動,投入,致使氛圍不夠,情感不能得到提升。

4、另外在課堂中把慈母與生活中的母親密切聯絡相互比較,由於時間關係卻忽略了著力於教育啟發孩子,培養學生感性認識,和愛的教育相結合不夠充分。

語文《慈母情深》教學反思7

《慈母情深》是人教版五年級上冊的一篇課文,是作家樑曉聲的名作。課文記敘了母親在極其艱難的生活條件下,省吃儉用,不顧同事的勸說,毫不猶豫地拿錢給“我”買課外書的故事,從日常生活小事中表現了慈母對孩子的深情,以及孩子對母親的感激與敬愛之情。文章描寫細膩,情感真摯,字裡行間流露出濃濃的親情。

在本篇課文的處理當中,我打算從題目中的“深”字入手,由“深”提出問題:文中哪裡表現了慈母情深,引導學生從課文中找答案,品悟結合,多重朗讀,體會作者描寫的場景、細節中蘊含的感情。通過比較閱讀,體會作者的寫法。以達到想象描寫的場景、細節,體會“慈母情深”;體會文中反覆出現的詞語的表達效果;聯絡生活實際,寫出自己“鼻子一酸”的經歷的學習目標。

本次教學設計,我努力堅持以學生為主體,以情感的教學為主線,以個性的悟讀為手段,讓學生穿梭在語言文字中盡情地讀,讀出意,讀出情,讀出語文的韻味。整堂課,我力求引導學生通過不同形式的朗讀,引領學生一次次走進文字,觸控文字,感受文字背後所隱藏著的這份母子深情!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