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教學反思參考

來源:才華庫 2W

這是一首七言絕句,短短28個字表達了朋友間依依惜別的深情。通過組內交流課執教這一課,我的收穫還是不少的,有喜有憂: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教學反思參考

在教學中注重體會:煙花三月下揚州——三月的揚州煙霧迷濛、繁花似錦。在這春光明媚的陽春三月,是大家相聚的大好時光,可好友即將遠行,分別時的戀戀不捨使人感到憂傷。陽春三月的美景與故人離別時的憂傷形成了強烈的對比,為後面學生的想象做好鋪墊。在交流過程中,我有意識地引導學生抓住“煙花三月”的傳神,來引發學生對春天美景的遐想,聯想長江兩岸的一片春意,“形真”而“意遠”。藉著一喜一憂讓學生說說、演演臨行前,李白的心情如何?又會對孟浩然說些什麼?讓學生通過感受、理解,再用言語、行動表達內心情感,融理解、感受、運用於一體。

據史料記載,李白與孟浩然的關係非同尋常,相似的經歷和遭遇,致使兩人成為生死之交。他們一生中雖然相聚次數不多,但每次相聚後的離別是那麼的依依不捨,《送孟浩然之廣陵》也不例外。春光明媚的三月,老朋友在黃鶴樓與“我”告別,坐船順長江水東流而下,越去越遠。長江上果真只有“孤帆”嗎?其實,陽春三月,長江上千帆競發,不會只有一條船。可作者為什麼把孟浩然的船稱為“孤帆”?這是因為在作者看來,故人是隻身而去,我不能陪伴,他是多麼的孤單。這個“孤”不是客觀情景,而是作者的.主觀感受,正是這個“孤”顯出兩人情誼之深。所以,“為什麼把孟浩然的船稱為孤帆?”是教學的研讀點之一,是引導學生挖掘、體驗詩句豐富的人文內涵,促成學生思維向縱深發展的一個關節點。可當時我沒有發現、把握這一教學契機,引發學生深入感悟。致使教學索然無味,人文薰陶和感染不能潛移默化。

語文教育首先是人文教育,人文思想滲透在字裡行間,對學生進行人文薰陶,他們的自悟是根本,但教師引導是關鍵。教師巧妙的啟發、引導,融情感於詩句之中、讀者心中。所以教師須研讀教材,挖掘教材中的人文因素,使自已擁有足夠的人文意識和人文積澱,在語文知識教學、能力訓練中有意識地貫徹人文精神,潛移默化,春風化雨,人文之光自可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