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角形面積的計算的優秀教學反思(精選5篇)

來源:才華庫 2.51W

作為一名優秀的教師,我們要在課堂教學中快速成長,寫教學反思可以很好的把我們的教學記錄下來,如何把教學反思做到重點突出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三角形面積的計算的優秀教學反思(精選5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三角形面積的計算的優秀教學反思(精選5篇)

三角形面積的計算的優秀教學反思1

一、成功之處:

在本節課教學中,我引導學生髮現問題、解決問題。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我充分放手,讓學生自己探索計算方法,學生通過獨立思考,小組交流討論,經歷與他人交流的過程,培養學生思維的獨立性和靈活性。

同時,我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進行表述,而不是強求統一的語言進行操練,使學生在一種自由、民主、和諧的氛圍中學習。在教流過程中讓學生感受到集體的智慧是無窮的,懂得欣賞別人,能夠取長補短。

二、不足之處:

我發現學生動手的能力十分有限,有的學生乾脆就是坐著,無從下手,有的學生只是模仿其他好的學生一起動手。用兩個完全一樣的三角形拼成一個平行四邊形和用三角形的中位線剪拼後成為一個平行四邊形。

從表面上看,學生動手是在操作,可實際上學生只是機械地拼一拼,沒有感受到這樣的操作是為什麼,學後只做了一次“機械的操作工”而為什麼要這樣去動手,學生卻不得而知。

看來,在今後的教學中,在學生小組合作,動手操作時,教師必要的引導是不可少的.

三角形面積的計算的優秀教學反思2

《數學課程標準》中指出: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數學學習過程充滿著觀察、實驗、模擬、推斷等探索性與挑戰性活動,教師應該讓學生在具體的操作活動中進行獨立思考,發現問題、提出問題,並與同伴進行交流。

幾何初步知識的教學,要求教師引導學生通過觀察、測量、拼擺等實驗活動,達到掌握圖形特徵和麵積計算的方法,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

按照這一教學理念,在《三角形面積的計算》整個課堂教學過程中,我採取了操作、討論、講解、歸納的方法,讓學生既掌握三角形面積計算公式的推導過程,又學會運用轉化的思想方法探索規律,從而培養學生應用舊知識解決新問題的能力。具體表現在以下幾點:

1、創設問題情境,激起學生探究慾望。

教學一開始,先複習了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及計算,並讓學生說說平行四邊形面積公式的推導過程。然後教師拿出兩個大小不一樣的三角形,問:這兩個三角形哪個面積大?學生顯然能直接看出哪個三角形的面積大,接著教師跳躍性地提出問題:“大多少?”激起學生探究的慾望,讓學生主動提出必須先算出三角形的面積,自然而然地引入課題:三角形面積的計算。

2、加強學生動手操作、合作交流。

新課程標準中要求學生儘可能多的參與知識形成的過程。因此,教學中不能只通過簡單的試驗觀察就說明每種圖形的計算方法,教師要善於創設研究問題的情境,充分利用和創造條件,引導學生在參與研究知識的形成過程中,自己想問題、尋方法、得結論。

三角形面積公式的推導,是適合學生探究的學習材料,因此,本堂課我設計了兩個實驗來探索三角形面積的計算方法。實驗一:讓學生把長方形和平行四邊形剪成兩個完全一樣的三角形,思考並分析三角形面積與原來圖形面積的關係,學生髮現一個三角形的面積是原來長方形或平行四邊形面積的一半。

實驗二:要求學生動手做實驗,在每個方格表示1平方釐米的方格紙上剪出兩個完全一樣的三角形,用這兩個三角形拼拼試試,讓學生動手操作時。

一方面啟發學生把三角形轉化為已經會計算面積的圖形,另一方面引導學生主動探索三角形與所拼成的平行四邊形之間有什麼樣的聯絡,並通過填表、觀察,發現規律,找出面積的計算方法,這樣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掌握面積的計算公式,創造思維也得到了很好的發展。

3、運用多媒體技術,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在學生動手操作把兩個完全一樣的銳角三角形拼成一個平行四邊形時,先讓學生自己說說是怎樣拼的,然後用計算機動態演示拼的`過程,“重合、旋轉、平移”,使學生直觀地感知平移和旋轉的含義及其對圖形的位置變化的影響,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發展了學生的空間觀念。

在練習設計中,讓學生觀察、比較兩個三角形的面積是否相等,然後把其中一個三角形的頂點在平行線上移動,使學生清楚地看出,等底等高的三角形形狀不同,但是面積都相等,運用了多媒體技術能有效地化靜態為動態,化抽象為具體,化難為易。

總之,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真正地把創造還給學生,使課堂煥發生命力,才能讓教育成為充滿智慧的事業,才能有效地使學生學會學習,學會發展,學生創造。

三角形面積的計算的優秀教學反思3

三角形的面積計算是國小數學北師大版教材第九冊第25——26頁的內容。

這節課是圍繞著“通過學生髮現三角形面積與已學圖形面積之間的聯絡,自主探究三角形面積計算公式的推導過程,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不斷體驗和感悟學習數學的方法,使學生學會學習”這個教學重點展開的。

在教學過程中注意從每一個細微之處著手關心和愛護每一個孩子。如揭示課題後,我便對學生進行調查:哪些同學知道三角形面積的計算公式;哪些同學不知道三角形面積的計算公式;再有就是有哪些同學不但知道三角形面積的計算公式,而且還知道公式是怎樣推匯出來的,目的是為了瞭解學生的知識基礎,從而幫助他更好地完成學習的過程。總之,讓不同的孩子儘自己的所能學不同的數學。

在教學過程中注重多媒體課件的應用。如在學生自主探索的過程中,將兩個完全一樣的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銳角三角形和鈍角三角形)通過平移、旋轉拼成我們學過的正方形、長方形和平行四邊形的過程中採用多媒體課件的直觀演示,讓學生在腦海中形成直觀表象,能讓學生進一步理解三角形的面積等於拼成的平行四邊形的面積的一半。對學生自主推導三角形的面積公式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教學過程中還要關注學困生,無論是在自主探索過程中,還是在公式的應用中,都應對學困生進行個別輔導,讓他們理解三角形面積的推導過程,並能用數學語言進行描述。計算三角形面積的時候為什麼要除以2,讓他們進一步加深印象。只有這樣我們的教學才能面向全體學生,讓他們都有進步。

三角形面積的計算的優秀教學反思4

三角形面積的計算這節知識是在學生已經掌握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以及平移等知識與能力之後學習的。為了能充分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他們由厭學、苦學變為喜學、樂學,因此在設計這節課的時候,我是這樣構思的:

一、運用躍進式提問引入情境教學。

情境教學,是指教師運用直觀形象的具體材料,創設問題情境,設障布疑,激發學生思維的積極性和求知需要的一種教學方法。首先在複習這一部分我出示兩個一大一小的三角形讓學生比較,兩個三角形的面積誰大誰小,這是一目瞭然的,每個學生都能回答。

然後進行跳躍性提問:“大多少”?這種簡捷的躍進式提問,強烈地激發了學生的探究心理,很快便產生期待學習的最佳心理狀態,去引導學生探究新課。此時,所面臨的問題的實質,就是求兩個三角形的面積各是多少?由此引出了這節課的課題:三角形面積的計算。

二、以動激趣,揭示三角形面積的計算方法。

動手操作,一方面可以為學生架起由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橋樑,幫助理解和掌握新知識;另一方面,豐富的情感體驗可把客觀上的“要我學”內化為主觀上的“我要學”,改變學生消極被動的學習局面。

學生在學習三角形面積計算之前已有了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的知識基礎,直接將平行四邊形剪成兩個全等三角形來進行三角形面積計算的思路,比用兩個全等三角形拼成一個平行四邊形的思路來得簡捷、明快,更易於被學生接受。因此,我改變了教材用兩個完全一樣的三角形拼成平行四邊形的方法,而是先在複習部分利用手中已有的一個平行四邊形的圖形,問: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怎麼求?使學生回顧起平行四邊形的面積。

然後教師邊說邊畫對角線進行演示,將這個平行四邊形沿著對角線把它剪成兩個三角形,並將其重疊在一起,說明得到的一個三角形面積是原來平行四邊形面積的一半,即三角形面積應該等於底乘高除以2。

這樣,用不到幾分鐘的時間,就揭示了三角形的面積演算法。動手操作,創設情境,具體形象且具有直觀的特點,使知覺和思維變得更直接、更迅速、更深刻,從而獲得成功的樂趣。

三、多方驗證,創設探索性問題的情景。

情景教學的一個長處是設障布疑,鼓勵學生去探索,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訓練思維的靈活性和深刻性,以培養學生的能力。為此,我接著引導學生深入驗證活動。

用沿著平行四邊形對角線剪出兩個完全一樣的三角形,得到了三角形面積計算方法,這一方法對用“底×高÷2”計算三角形面積是否可*?我順勢引導,進行深入質疑。

三角形有銳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鈍角三角形,用“底×高÷2”這個方法是否適用於所有三角形面積的計算呢?從而將學生的思維活動推向一個新的高潮。

這時,又讓學生運用已有的各種學具進行擺弄、操作,這樣學生學到的不只是公式本身,而是動手操作的能力,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參與意識,產生了強烈的情緒感染,學習氣氛非常濃厚。

綜觀整節課的課堂教學,注重了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與分析推理的能力;同時激發了學生應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學生真正的成為了學習的主人,真正的掌握了學習的主動權。但是,通過本節課也看到了教師需要努力的方向。譬如由於比較緊張而導致教態不自然或教學中間環節有遺漏等現象。雖然今後的教育道路還很長,但我現在就會努力,每一節課都會與我的學生共同成長。

三角形面積的計算的優秀教學反思5

《三角形面積的計算》這一節,是以上一節課所學的“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公式”的推導方法為基礎,應用“轉化”思想讓學生動手操作,歸納推理,從而得出三角形面積的計算公式。

從課本中的推導過程看:把兩個完全一樣的三角形與拼成一個已學過的圖形(平行四邊形),再找出其中一個三角形與拼成的圖形之間的內在關係,得出了三角形面積的計算公式,這無疑是一種好方法,便於學生理解和掌握。我按照課本的思路,在探究三角形面積計算時,讓學生用書後面剪下的幾對完全一樣的三角形進行探究,再進行班級交流。

學生用兩個完全一樣的三角形拼出了平行四邊形,用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輕鬆地推匯出三角形的面積公式:S=ah÷2。從表面上看,學生動手操作了,實際上學生只是被老師牽著鼻子走。

學生沒有主動地思考,沒有猜想和創造。對於“為什麼會想用兩個完全一樣的三角形來拼?還有其他推導方法嗎?”沒有思考。課後我認為這樣的操作是膚淺的,沒有起到促進學生建構知識的作用,不利於展現知識的生成過程,缺失了學生主動尋找材料的過程,影響學生解決問題策略意識的培養。

我想時間如果能回到上節課,我將會引導學生自己尋找方法推導三角形的面積計算公式。看看能否有多種新穎的、學生自己發現的方法出現。

如果是學生自己想辦法探索發現的三角形的面積計算方法,他們對三角形面積的計算方法的理解將會非常深刻。這種不依靠教師暗示、授意的探究,是真正意義上的探究。在這種真正意義的探究中,學生經歷了主動建構的過程,這才是有價值的探究。

熱門標籤